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44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别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策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展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关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究,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究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唱,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经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制定原理分析》〕

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保证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光,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究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C.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D.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制定却到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3.依据材料三,以下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4.依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5.结合上面的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一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6年,袁隆平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科研生涯。因被“无性杂交”学说误导,袁隆平走了几年弯路,后转而根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方向研究1961年7月的一天,他发现了一株“           ”的稻株。这株稻株颗粒饱满,有10多个8寸长稻穗,长势犹如“瀑布”。袁隆平自认找到了“良种”,            地做标记、培育,期待来年亩产试验的大增收。怎知第二年,他满心期盼的“良种”,抽穗却            。“我很灰心,坐在田埂上,呆望着稻株百思不得其解。”袁隆平说。“发呆”中,他突然来了灵感:自花授粉的水稻,出现了杂种后代才有的“分离”现象,(         )他赶紧记载和反复统计稻穗参差不齐的分离比例。3:1!完全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袁隆平兴奋极了:他选到的植株,确为天然杂交稻!水稻也确实可能存在杂种优势!尽管当时学术界普遍否认水稻杂种优势的存在,但袁隆平还是坚信“眼见为实”。“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态度。”袁隆平说。为此,他带着夫人、学生,一起寻找他“预测”的水稻雄性不育株。吃完早饭就下田,带两个馒头当午餐,忙到下午4点才回家。每天都要在几千、几万株稻穗里寻找,真的就是           。仅1964年、1965年,他们就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反复试验和积累,最终写出了世界杂交水稻历史上,截至目前也熠熠生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研究方向。
B.以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研究方向。
C.以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方向研究。
D.根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选定了杂交水稻方向研究。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超凡脱俗  如履薄冰  参差不齐  火中取栗
B.鹤立鸡群  小心翼翼  良莠不齐  火中取栗
C.鹤立鸡群  小心翼翼  参差不齐  大海捞针
D.超凡脱俗  如履薄冰  良莠不齐  大海捞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有杂种优势。
B.是否说明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
C.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许有杂种优势。
D.是否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有杂种优势?
2024-01-23更新 | 2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抓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救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荣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倒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戴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正忙着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B.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C.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D.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C.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老舍说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2024-01-2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百(gē)        (jin)       (xiá)隙     田梗       嚣鸣
B.踟(zhù)       (liào)下     (nè)       兜鍪       鹿寨
C.(shān)稻     (xū)       堞(zhì)       廖廓       饥馑
D.肩(jiǎ)        (zā)       列(tiǎn)     揳入       蓑衣
2024-01-20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当年求学期间同学们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情景。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从侧面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1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承前启后、周而复始。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         。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        ,当这种精神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1.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1-0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选文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逗。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所以并举。巫,原是男女巫师的通称,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职业,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种经书,其中《乐》已经失传。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授六艺。
D.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第一段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两句都是宾语前置,“之”字为助词,为提前宾语的标志,句意是: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B.选文一第二段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的观点,作者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从孔子的实践和言论两方面,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C.选文二中“有辄哗笑之”是对《师说》中“则群聚而笑之”的有力印证,说明当时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选文二第二段,柳宗元引用孟子的名言,表明韩愈“好为人师”的观点,并结合古今事实及韩愈“抗颜为师”的遭遇来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5.选文一第一段成功地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论证十分有力。本段中运用了哪些对比?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4-01-0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01-03更新 | 274次组卷 | 54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共和国痛失21位院士,他们大多都默默无闻,却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

作为钱学森的接棒人,郑哲敏一生都在践行“祖国的需要,就是科研的方向”的铿锵诺言。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三维热量运移模型,用于上海储能,他常说“要做学问,先要做人,首先要做一个立志报国的人”。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97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他曾对人说:“我是个外科手术医生,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了,就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2-2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爷爷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让读者以为这是战争年代,当读到“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时,才明白这原来是和平年代,饶有趣味。
B.爷爷非常慷慨地把自己随身带的干粮、腊肉和土酒送给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这一举动,突出地表现了爷爷本性善良和扶危济困的特点。
C.小兵们争相取下爷爷挂在树上的装有食物的兜子而后又挂回树上去,是因为老兵告诉小兵们不明来历的东西不能随便吃,以免受骗上当。
D.拄棍的老兵在敌机轰炸时,毫不犹豫地“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压在身下,形象地表现了老兵爱护人民、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整体上采用倒叙方式,主体部分叙写了爷爷给红军送吃的,送红军过山,遭遇轰炸受伤,护林、守坟等等动人的故事。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述“我”所见所闻的爷爷的传奇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并且更能突出小说主旨。
C.小说描写部队战士“态度和蔼”,“相扶相助”,乐观积极,巧妙地为下文交代这支队伍是北上的红军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D.“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的环境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题目,而且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
3.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布衣将军张达志曾说:“(军队)离开了人民,就好像小娃失去了爹娘,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打胜仗。”那么,小说中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