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52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一句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多用来传达豪迈奔放、积极向上的精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30更新 | 51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3年伊始,许多人追电视剧《狂飙》,追得_______,围绕一系列发生在京海市的刑事案件,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恶势力与保护伞_______等敏感话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讨。剧情_______,从公检法队伍入手,将黑幕层层揭开。如同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曾真实存在过的社会痛点、管理难点、舆论热点。

该剧何以如此受人追捧?难道不是因为它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时代人物群像,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主要人物警察安欣勇敢却执拗,黑恶势力头目高启强阴狠又重情,诸般人物栩栩如生。它采用正叙与倒叙交叉的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创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断攀附权贵、突然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与黑恶势力前赴后继抗争到底的经历,诠释了人民对维护社会秩序的拥护和支持,也彰显出国家清除黑恶势力的决心,更昭示着风清气正的治国盛景已然到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第二段开头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2024-04-16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爱这片苇荡,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毯,荡舟其间;暑气初上,洪水漫过,在狂风暴雨中傲然独舞,笑着多少风吹浪打;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絮飘飞,收获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的好去处;冬日暖阳,候鸟南飞,万物萧杀,让百鸟突兀齐飞。我爱这雪裹苇原,皑皑苍苍,独钓寒江雪,这苇、这雪、这鸟被自然工笔绘成一副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传承的是文化,寄定的是情丝;“秋声无不搅离心,更载满了湖洲人历尽流年的千古吟唱!在苇中依偎,有阵痛,有远方,有诗歌,却不曾有过彷徨和悔意!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了天上。
B.从空间站往外眺望,地球便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C.他们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不要等到吃了亏,才记起“满招损,谦受益”这条流传下来的古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如此金黄澄亮,苇絮飘飞,苇荡的秋天正是恋人定情的好时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4-04-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选自《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曰A使B乐正子春C来D吾将E听子F鲁君G请H乐正子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以其雁往”与“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中的“雁”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怪,认为……奇怪,与《三峡》中“绝𪩘多生怪柏”的“怪”意思不同。
C.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D.焉,疑问代词,哪里,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意思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因为喜爱谗鼎而留下了它,乐正子春恪守自己的信用而婉拒了鲁君让他出使齐国的请求。
B.北门徙木就能够获取五十金,政府取信于民,在此基础上颁布法令,秦国百姓无不遵照执行。
C.孟子认为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无法治理好百姓,不能得到朋友信任就不能得到上级信任。
D.隐居的伯夷与姜太公都认为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于是归依文王,从而带动了天下百姓归依文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5)同为取信于人,乐正子春与商鞅的做法有哪些不同?
2024-04-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使

铁凝

四月的下午,空气清透,雾霾不在。街边的樱花忽然就盛开了。

在一个嘈杂的路口,车遇红灯。陆婧偏头看着窗外,眼光落在临街一间门脸不大的体育用品商店。一个腿有残疾的女人从店里出来,弯腰从地上拎起两摞半人高的鞋盒。

陆婧想不到三十多年后李花开也来了北京。她丈夫,那个叫起子的也来了吧?陆婧心里加重着“也”字的分量。什么时候她的脚跛了?敢情也受过伤啊?“也”,她心里玩味着这个字。

三十多年前,陆婧和李花开是大学同学,也是闺蜜。李花开是当年系里的美人,常常爱犯轴脾气。她家在山区,穷。大二时,李花开的下铺丢了几张饭票,认定是李花开偷的。李花开激愤地绝食两天以示清白。第三天,同宿舍的陆婧强行背着李花开去了校医务室输葡萄糖。后来那同学在一本书里发现了那几张饭票。

大学毕业后,陆婧和李花开同在一个名叫虽城的北方城市工作。那是她们共同的激情时代。先是李花开突然告诉陆婧她要结婚了,对方是她在虽城的远房亲戚,私房、独院儿。和李花开不同,陆婧家就在虽城,她工作后仍和父母同住。

冬日的一个周末,陆婧随李花开去了她将要嫁进去的私房、独院。推开吱嘎作响的单扇榆木院门,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西屋窗下整齐地码着蜂窝煤,挨着蜂窝煤的,是被旧提花线毯盖着的大白菜,叫人嗅出过日子的烟火气。当年的陆婧是不屑于这类烟火气的,李花开真的要结婚了。

出了那院子,李花开只问了一句,你说值吗?陆婧没有回答。

几天后,一个消息震惊了她们:厂里一个女子,因为分房不公,寻死觅活。李花开说,房比命大么?陆婧说,房是命的一部分吧。李花开又问,你说值吗?她没有听见应答。很快,她就嫁给了那个远房亲戚——画彩蛋的起子。

不久,陆婧也恋爱了。陆婧的恋爱像是一场无药可救的疟疾。对方名叫肖恩,是她父亲的大学同学,彼时已是北京一个文工团的业务团长。这是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年龄的差异,还是空间的间隔。

秘密恋爱固然秘密,却仿佛必得有一个可靠的人分享才更够秘密。几个月后,陆婧把李花开约到一家卤煮火烧小馆。她脸色潮红,十指交叠地扭绞着。她的讲述琐碎累赘而又宏大激昂,她顾自笑着,她觉得她的闺密也必将为她这不凡的倾诉所倾倒。

李花开的嘴里却只是偶尔迸出一句:“我娘啊!”这是一个本身不含褒贬的感叹词,但在此刻,李花开喊出它来表达的是决不同意。两人争吵起来,她答应保密,还答应了陆婧的提议:肖恩写给陆婧的信从此寄往李家。那私房、独院,在陆婧看来最是安全。

北京寄往虽城的平信隔天可到,陆婧一个星期至少两次去李花开家取信。有时李花开加班回家晚,在家的起子也会代替李花开把信送至陆婧手中。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次,起子请求陆婧那当局长的父亲调动工作,被拒绝。第二天,起子就把自己偷拍下的信的照片寄给了陆局长。盛怒之下,父亲把女儿轰出了家门。

陆婧立刻把电话打到了李花开的厂里,那是一个悲愤加绝交的电话,一个鄙视的不容分说的电话。陆婧那一波又一波的语言风暴如耳光噼啪,痛打在电话那头的李花开脸上。陆婧只听见李花开一迭声叫着:“我娘啊!”又听见她“呕呕”了两声,像在呕吐。陆婧摔了电话。

又是四月的一个下午,太阳很好,雾霾不在。

陆婧和李花开对坐在一间粥铺喝粥。

“这几十年我常常想着要是看见你,第一句话到底怎么讲,千头万绪的。”李花开说。

“是我摔了电话。”陆婧说。

“我放下电话就去单位找你,哪儿都找不到你。”

“先去了北京,后来出国了。算是闪婚吧。年前刚退休,业务荒疏大半。”陆婧以短信似的句子讲述了自己的三十多年。

“你呢?”

“离了。”李花开端起粥碗又放下。

“就为我?”陆婧心有不安。

“不是为你,是非离不可。做人要重信守约。”李花开的讲述也很简明,开始起子不离,让她替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她上了房,站在房顶逼他同意,不然就跳下去。他不松口,不信她会真的跳。刹那间她迈前两步,眼一闭就跳了下去。

陆婧的心像遭到突然坠落的重物的击打,一阵沉闷的钝痛。

“你这是,轴得不要命啊。”陆婧竭力眨着眼往回憋着泪。

李花开说:“有信使给鼓着劲。”

“信使”两个字是陆婧的忌讳,那是旧年的伤口,可她们的会面又无论如何绕不过这两个字。

李花开说:“其实你也是我的信使。我第一次把信送到你手上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了。到最后,没有那些事,我也下不了决心去奔真心想要的日子。”出了粥铺,陆婧意犹未尽地说:“那年我一气之下逃到北京,才知道偌大个北京不会安慰你的委屈。”

“可偌大个北京能够包容你的委屈。”李花开接上陆婧的话。晚风吹拂着她略微倾斜的身体,那样子实在很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的街头一瞥,陆婧即刻就认出了三十多年未见的李花开,只是此时的她对李花开腿跛了颇有幸灾乐祸之感。
B.小说中有人因男方有私房而决定嫁给他,有人因分房不公而寻死觅活,叙写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房子的心态。
C.小说中两次出现的“我娘啊”,不仅是李花开山村身份的体现,也都表现了她听到陆婧述说事情时内心的震惊和愤怒。
D.小说讲述了特殊年代的一段令两位朋友隔膜三十多年的人生变故,重在激发读者去思考人世的无常与情谊的脆弱。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消失的雾霾、苦而甜的丁香等,既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也隐喻陆婧经历沧桑后温暖而略带悲凉的心态。
B.李花开多次追问陆婧“你说值吗”,暗含了李花开当时对自己婚姻的不满,与后文“不是为你,是非离不可”句相照应。
C.小说叙事的“藏”与“露”设计巧妙,李花开的惨烈抗争一直藏而不露,直到两人相逢后才揭秘,增强了叙述的张力。
D.小说的叙述语言富有哲理,如“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无药可救的疟疾”“北京不会安慰你的委屈”等。

(3)小说中插叙李花开被误解偷饭票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4)《信使》这篇小说能引发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思考。你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交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就能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你并不孤单。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

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身心健康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无数衔接,都在不断地被我们“奢侈的”睡眠忽视所侵蚀——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世界经济,都深受其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工业化国家中,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睡眠时间大幅下降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正是上述身体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并非巧合。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延伸说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呢?实际上,能,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渐进性失眠症,会在中年时期开始发病。在数月的病程发展中,患者会逐渐变得完全无法睡觉。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入睡。在丧失睡眠12~18个月之后,患者就会死去。这种疾病虽然极其罕见,却足以证实睡眠不足能够致人死亡。第二种致命情况,就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疲劳驾驶是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交通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那些睡眠不足的人,他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牵连。可悲的是,在美国每小时就有1人由于疲劳驾驶而死于交通事故。更令人担忧的是,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超过了酒驾和毒驾交通事故数量的总和。

社会之所以对睡眠漠不关心,部分原因是科学史上一直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仍然是难以解释的生物学谜团之一。科学界所有强有力的问题解决方法——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强大的数字技术——都无法解开顽固的睡眠之谜。最严谨的智者们,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假说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著名的古罗马教育家、雄辩家昆体良,甚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曾尝试过破解睡眠的神秘密码,但都徒劳无功。

经过过去二十余年的大量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并不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错误。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每24小时重复这份处方,得到其所提供的大量健康保障,但许多人却主动舍弃了这些益处。

在大脑中,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逻辑决定和选择的能力。睡眠也慷慨地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重新校准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使我们第二天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人际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挑战。我们甚至开始理解所有意识体验中最神秘莫测,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梦。梦为所有有幸能够做梦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福利,包括能够抚慰痛苦记忆、安抚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浸浴,以及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空间,大脑可以在其中融合过去和现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

在大脑下方的身体中,睡眠会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帮助对抗恶性肿瘤,抵御各种疾病。通过调节胰岛素平衡和葡萄糖循环,睡眠能够重整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充足的睡眠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而我们的营养健康正源于此。

当然,均衡的饮食和运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发现,睡眠是健康三要素(睡眠、饮食、运动)中最重要的。现在,由于对睡眠有了丰富的科学的了解,我们不用再问睡眠有什么好处了。相反,我们现在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任何生物功能不能得益于良好的睡眠?到目前为止,数千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所有的生物功能都能从睡眠中获益。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的成年人不能达到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标准,我们可能对此并不惊讶,且已习以为常。
B.人类在没有正当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充足的睡眠,这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及世界经济均受到一定的损伤。
C.目前,我们无法根治遗传渐进性失眠症,它发病后到了一定阶段,患者会无法睡觉,一些基本功能也会丧失。
D.虽然最严谨的智者们也不能破解睡眠谜团,但是我们一直都坚信睡眠绝不是一个巨大的进化错误,而是有益处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晚的规律睡眠时间如果少于6~7个小时,人类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各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B.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名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指出了焦躁对于睡眠的影响,而众所周知,睡眠不好也可能加重焦躁。
C.睡眠,是我们可以每24小时重复的处方,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健康保障,让我们身心都受益。
D.我们已经发现所有的生物功能基本都得益于睡眠,没必要继续探寻睡眠的具体好处,因此,关于睡眠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搁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发现,植物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即使白天不能接受自然光照,夜幕降临,就会自动下垂。
B.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撞上暗礁,航海士前一天连续18小时未睡,最终酿成悲剧。
C.据统计,现代人所遵循的长时清醒、短时睡眠的生活方式,在效率、安全、利益及道德等各方面,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D.科学家们对长期执飞长途航线的飞行员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不爱旅行的普通人。

(4)作者采用哪些方法一步步论证“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5)请结合材料内容对下列现象进行阐释。

“夜猫子”,顾名思义,应为很晚入睡,第二天很晚起床的人。但事实上,“夜猫子”无论多么努力较早入睡,往往都是凌晨时分才能迷迷糊糊进入睡觉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在第二天按时起床,但他们很难达到清醒的状态,有时会重复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会忘记开车经过的交通信号灯都是什么颜色……长此以往,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就会缠上他们,甚至,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

2024-04-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北,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令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公曰: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之游A不然B师行C而筹于民D贫苦E不补F劳者G不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齐国其庶几乎”的“其”,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中的“今”与《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今”意义和用法相同。
C.“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的“省”,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中的“游”“豫”,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游”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孟子转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时,梁惠王“变乎色”,其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臣请为王言乐”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非“音乐”。“言乐”的内容无论是鼓乐还是田猎,最终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C.晏子肯定了“游”“豫”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了解百姓、帮助百姓的重要途径,但反对出游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D.景公听取了晏子的意见,并命令掌管粮食的官吏查点仓库中粮食的数量,统计受灾百姓人数,开仓放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5.结合两则材料,从君王和百姓的关系的角度,谈谈孟子和晏子对如何治理国家的理解。
2024-04-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不如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
2024-04-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洪性寡欲,不好荣利,少好学,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樗蒱齿名。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命一无所就。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1.文本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径至洛阳A欲搜求B异书C以广其学D洪见E天下已乱F欲避地G南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樗蒱,汉末盛行的棋类游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用樗木制成,故称。
B.檄,秦相张仪曾用檄指斥楚相的过错,文中指古代官府用来声讨征伐的文书。
C.黄白,指方士用来烧炼丹药的金银。为了保密,不直言金银而以黄白作隐语。
D.克,句中意为“严格限定”,“克期”是指把完成某事规定在严格的期限之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玄是葛洪从祖,曾把炼丹秘术传给弟子郑隐。葛洪向郑隐学道求仙,掌握了郑隐的全部法术,后来又师从鲍玄。鲍玄器重葛洪,把女儿许配给他。
B.葛洪被干宝推荐承担国史编修工作,但他坚决推辞,因年岁已高,想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阯出产仙丹,便请求任句漏县县令,皇帝开始不答应。
C.葛洪在自序中表明写书目的:大概讲讲长生之理,决人之疑;世上儒家门徒只知道信服周公、孔子,没人相信神仙之书,作此书给真有见识的人看。
D.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比斑马身上的斑纹还要富丽多彩,又很能辩析玄奥的理义。他写信给好友后即端坐着像睡着一样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
(2)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5.葛洪是道家理论家,又是医药学家。请简要概括葛洪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2024-04-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视角高低变化,描写得有声有色,展现了夔州秋天独特的景色。

(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的下阕中,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4-04-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初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