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53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千年来,人们把从水中捕获的鱼带到人类世界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把它当作食物。捕鱼来吃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英文里,“鱼(fish)”和“捕鱼(fish)”是同一个词。然而,“鹿”和“猎鹿”却不是,“野猪”和“猎野猪”也不是同一个词。捕捞野生鱼类是一种古老的技能。在日本冲绳县的一个洞穴里,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个距今至少有3万年之久、用贝壳制成的鱼钩。在北京近郊,人们也发现了一具4万年前的人类骨骼化石,对其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个原始人吃了很多来自河流湖海的鱼。

如今,全球渔业每年捕获的鱼约达1万亿条至3万亿条,这些鱼为世界上大约1/3的人口提供了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对渔民而言,特别是从事小型渔业的渔民,他们的生活仍然与鱼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尤其在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不清楚自己吃的食物来自哪里。在英国,近1/5的儿童为炸鱼条是用鸡肉做的。通常,一条鱼死去很久之后,人们才能接触到它。这时,它的头、鳍、器官和骨头已不见了,只剩下用塑封袋整齐包裹着的残余部分,或是用罐头密封起来的残骸。同样,就像牛排不会让联想到哞哞叫、正在咀嚼食物的牛一样,那些白色和粉色的肉片也几乎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条野生的活鱼。在辨别鱼类时,这种认知断层则更为明显。我们都知道牛长什么样子,但对许多鱼的外表仍然很陌生。

在英国,人们每年吃掉7万吨大西洋鳕鱼,即大约每人吃掉1公斤,但只有1/3的海鲜消费者能认出这种2米长的鱼。它们的身长比人类的手臂要长得多,身体表面有闪闪发光的青铜色斑点,下巴上挂着与山羊相似的白色胡子。只有不到1/5的英国消费者能分辨出长满斑点、身体扁平、两眼突出向上、嘴巴扭在一起的是鳎目鱼,而身形似子弹、通体银色、长有宽大嘴巴的是鳀鱼。以上这些还都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鱼类,就更别指望人们能够认出那些只偶尔出现在菜单上、鲜为人知的鱼类了。比如海鲂,俗称多利鱼,这种鱼背鳍上的棘形如“莫西干头”发型,古铜色的皮肤上布有大理石花纹以及带金边的大斑点;还有一种鲂鱼,全身呈猩红色,身体两侧各有3条手指状的鳍条,用于感知海底的食物。

除了我们吃的鱼,还有一些鱼因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为人所知。在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有关于鱼的故事,它们讲述了人们对这些深海居民的固有印象和常常相互矛盾的情感。神话中的鱼既可能是善良友好的,能给它们的人类同伴带来好运、繁荣、复兴和智慧也可能是暴躁易怒且危险可怕的,就像变幻多端的恶魔,能引发洪水、暴风雨和地震。有时是出于自愿,有时是作为惩罚,神仙们会变成一条鱼,或是双腿变成了鱼尾。在许多国家,原始版本的美人鱼故事通常阴森恐怖,令人不适。那些被驱逐的女人逃到水里,化身为美人鱼,然后诅咒、折磨遗弃她们的人类,并引诱他们去死。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非常渴望改变自己半人半鱼的样子,于是心甘情愿与海妖做交易,割掉舌头,将鱼尾换成一双人类的腿。她觉得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碎玻璃上,却心甘情愿忍受这种痛苦。

这些故事大多反映了人们难以理解鱼类的心理障碍,因而更谈不上喜欢甚至同情。鱼类似乎缺少任何我们能够解读并理解的情感,它们的嘴唇没有微笑的弧度,只是一成不变地噘嘴,仿佛永远在发脾气。当你把手放在一条活鱼身上时,可能感觉像在触碰超市冷冻柜里的死鱼一样冰冷,这种冰冷的感觉不像任何活物能够散发出来的(并非所有的鱼都是冷血动物)。我认识一些人,他们之所以不愿在海里游泳,是因为害怕碰到冷冰冰、黏糊糊的鱼。要克服这种恐惧,最好的办法不是任由这些臆想中的鱼游过,对其视而不见,而是把头埋进水里,仔细瞧瞧它们。

(摘编自海伦·斯凯尔斯《鱼的好奇心:关于生命、海洋及一切》,王小可、谭然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家在日本冲绳县发掘出一个用贝壳制成的鱼钩,在北京发现吃过鱼的人类骨骼化石,都可证明早期人类生活与鱼有关系。
B.渔民熟悉鱼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与之相关,而多数消费者不清楚自己吃的鱼类的来源,是因为他们所关注的只是食物的味道。
C.在英国,大约每人每年会吃掉一公斤大西洋鳕鱼,令人遗憾的是,只有部分海鲜消费者能认出这种身长比人类的手臂长得多的鱼。
D.在许多国家,原始版本的美人鱼故事并非人们如今普遍听到的那样,通常是阴森恐怖、令人不适的,有的版本的美人鱼甚至是邪恶的。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捕获鱼的最重要的用途是食用,这一观念历经数千年而未曾动摇,但“猎鹿”“猎野猪”与“捕鱼”的目的完全不同。
B.文章第二段引用具体数据说明多数鱼类消费者对鱼的陌生,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从活鱼到鱼肉的联想能力。
C.对于餐桌上最受欢迎的鱼类,很多消费者尚且不能识别,就更别指望他们能够认出偶尔出现在菜单上的海鲂、鲂鱼之类的鱼了。
D.海伦·斯凯尔斯认为,人们因为害怕碰到冷冰冰、黏糊糊的鱼而不愿去海里游泳,而且她认为这种恐惧心理是有办法可以克服的。
3.关于鱼的故事能反映出人们大都存在难以理解鱼类的心理障碍,你如何理解这种心理障碍?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2024-04-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的饮食中,食盐是少不了的。其他哺乳动物,何况更低级的动物,如昆虫,也对盐感兴趣。如果放三团分别吸有盐水、糖水和水的棉花,蚂蚁更对含盐水的棉花所吸引;土壤中把细菌为食的线虫的神经细胞上也有专门用来“尝”盐味的感受器。这说明动物普遍喜欢盐味。相反, 。地球上95%以上的植物只能在淡水中生长,所有的农作物都怕盐;耐盐植物不到植物总数的2%,而且普遍生长缓慢。

动物喜欢盐,喜欢的是盐里的钠离子;植物怕盐,怕的也是盐里的钠离子。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动物的神经活动需要钠离子。当然钠离子也不是越多越好,血液中钠过多会导致水潴留和血压升高,钠离子对细胞也有害,所以, 。动物是通过排汗和排尿来达到这一目的的。植物没有神经,不需要用钠离子来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钠离子不利于植物。虽然植物可以通过叶片的气孔把水分蒸发出去,但只能蒸发水分, 。钠离子会抑制植物细胞里酶的活性,使新陈代谢变慢,最后杀死叶片。因此植物就尽量远离含盐高的环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2024-04-1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①陈令举:宋时朝野名士。②缑山:相传为王子乔成仙处。③客槎:指升天所乘之槎。槎:竹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中“七夕”交代了时间,也给人以美好的想象,“送”则表明写作内容。
B.词的上阕明写王子乔不似牛郎织女眷恋人世,实则是劝导陈令举不要因离别伤怀。
C.词下阕的前三句用典,写词人想成为仙人并泛舟银河,即使遭遇天风海雨也不怕。
D.词以“七夕”之事来抒写送别之情,却一扫七夕的缠绵悱恻,给人飘逸脱俗之感。
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看似平淡,实则韵味十足。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毎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罪重A于中钩B我任卿C逾D于管仲E近代F君臣相得G宁有H似我于卿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B.数,表示“几”,与《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的“数”词义、用法都不同。
C.忌讳,指避忌、顾忌,与成语“无所忌讳”中的“忌讳”意思相同。
D.散官,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的一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诛杀隐太子李建成后,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的关系,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镇定自若,并从容地回答了太宗。
B.向来有治国之才又刚正不阿的魏征,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赏识自己的君主,也就竭尽全力来为太宗效劳。
C.太宗因为提拔、重用魏征,就觉得自己和古代圣贤没有什么差别,又说他器重魏征,主要是因为魏征每次都能直谏,让自己心情愉悦。
D.魏征以生病为由想要解职,太宗认为自己不计前嫌并对魏征委以重任,虽然魏征身体不好,但是还不算衰老,魏征只好作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2)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2024-04-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社会也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每天都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那社会就会没有活力,显得单调乏味。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多元时代,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何相处,都值得深思。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①陈令举:宋时朝野名士。②缑山:相传为王子乔成仙处。③客槎:指升天所乘之槎。槎:竹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中“七夕”交代了时间,也给人以美好的想象,“送”则表明写作内容。
B.词的上阕明写王子乔不似牛郎织女眷恋人世,实则是劝导陈令举不要因离别伤怀。
C.词下阕的前三句用典,写词人想成为仙人并泛舟银河,银河有微浪,也有天风海雨。
D.词以“七夕”之事来抒写送别之情,却一扫七夕的缠绵悱恻,给人飘逸脱俗之感。
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看似平淡,实则韵味十足。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假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寻遇疾。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罪重A于中钩B我任卿C逾D于管仲E近代F君臣相得G宁有H似我于卿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B.数,表示“几”,与《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的“数”词义、用法都不同。
C.忌讳,指避忌、顾忌,与成语“无所忌讳”中的“忌讳”意思相同。
D.散官,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的一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诛杀隐太子李建成后,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的关系,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镇定自若,并从容地回答了太宗。
B.向来有治国之才又刚正不阿的魏征,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赏识自己的君主,也就竭尽全力来为太宗效劳。
C.太宗因为提拔、重用魏征,就觉得自己和古代圣贤没有什么差别,又说他器重魏征,主要是因为魏征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太宗做错事。
D.魏征病逝后,太宗非常悲恸,后来下诏说,自从魏征去世后,他的过失得不到彰显,从此以后,希望大家能够竭尽忠诚,直言劝谏,不要隐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2)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5.魏征以疾病为由请求辞职时,太宗是如何劝说的?
2024-04-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且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其重要特质。中国自古就是海洋大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等地也大量分布着古代先民采食海贝、海鱼后抛弃贝壳、鱼骨所形成的贝丘遗迹。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利用逐渐成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众东渡。在广州南越王宫殿遗址发掘出了大型造船厂遗址,《尚书》《庄子》《山海经》等古文献中对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亦有记载。汉代开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发现了不少与中国汉代海上航运及贸易相关的考古遗存,出土、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这些器物正是海洋文化在汉代取得长足发展的实证。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到吴国灭亡时,尚有大船五千余艘。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福州(时称泉州)、扬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也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前后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充满血腥杀戮,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相比而言,中华海洋文化则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各民族之间和谐往来的例证在史书或沿海城市现存的遗迹中比比皆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海洋特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中华古谚的思想内涵反映着大海浩瀚无垠的自然品格。面向未来,推进海洋文化研究、总结古代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与经验,对于纠正和破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误区,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思想使得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内陆文化。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以及东南亚国家出土、发现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事实,说明汉朝时期海洋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C.唐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市舶司,这是我国最早的针对海洋经贸的常设官方机构,可见唐代海洋贸易盛况。
D.在作者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华海洋文化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与西方海洋文化不同,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等特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内陆文化特质,也有海洋文化特质,这与我国拥有广袤的大陆和辽阔的海疆有关,更是各族人民长期向陆地、向海洋谋生活的必然结果。
B.“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中的“此”,指的是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事实。
C.相比西方充满侵略性与扩张性的海洋史,中华海洋文化则展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往来。
D.虽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是面对误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我们有必要加以纠正,这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八段观点的一项是(     
A.宋代以来,妈祖信仰随着华侨的南渡遍布南洋各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都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
B.三国时魏国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东吴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C.《汉书•地理志》记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D.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于此,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宗教并存。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形象的表达,请简要说明其本意。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4-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新教材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孙头眯起左眼,朝前边张望,看见前面没有泥洼子,他放了心,让车马慢慢地走着,自己跟萧队长闲唠。他说,“康德”八年,他撂下鞭子去开荒,开了五垧地。到老秋,收五十多石苞米,两个苞米楼子盛不下。他想,这下财神爷真到家了。谁知道刚打完场,他害起伤寒病来。一个冬天,花得溜干二净,一颗也不剩。开的荒地,给日本团圈去,他只得又拿起鞭子,干旧业了。他对萧队长说:

“队长同志,发财得靠命的呀,五十多石苞米,黄灿灿的,一个冬天哗啦啦地像水似地花个光。你说能不认命吗?往后,我泄劲了。今年元茂闹胡子,家里吃的、穿的、铺的、盖的,都抢个溜光,正下不来炕,揭不开锅盖,就来了八路军三五九旅第三营,稀里哗啦把胡子打垮,打开元茂屯的积谷仓,叫把谷子苞米,通通分给老百姓,咱家也分到一石苞米。队长同志,真是常言说得好:(       ),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咱如今是吃不大饱,也饿不大着,这不就得了吧?吁吁,看你走到哪去呀?”他吆喝着牲口。

在平道上,他把牲口赶得飞也似地跑,牲口听着他的调度,叫左就左,叫右就右,他操纵车子,就像松花江上的船夫操纵小船一样地轻巧。

1.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的,她才不管呢!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她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六才走。
D.他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懂得只有斗争,只有坚定,才有出路。
2.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车到山前必有路B.靠人不如靠自己
C.办法总比困难多D.咸吃萝卜淡操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五十多石黄灿灿的苞米,一个冬天就花个光。”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4-0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______”,所以如果你只是整天思考,还“______”。
(2)明代屈大均以“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表达明亡后自己的无尽愁绪,与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小刚给同学写毕业赠言,但不知写什么好。老师建议借用古代诗词名句,如“____________”就十分应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