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0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比如,一些网上商家滥用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差异定价的大数据杀熟,使市场伦理、商业伦理受到冲击。再如,滥用信息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种类信息,制造信息茧房效应。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应用,可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诸如此类的新兴技术滥用,突破了伦理边界、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

(取材于杨明《守好科技伦理底线》)

材料二:

公众对规范智慧城市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看法(%)

(取材于《智慧城市中的刷脸应用:公众的认知与评价》)

材料三:   

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虽然是因技术而产生的,但是它却无法仅仅依靠技术来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行的方案是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对人工智能伦理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监管。伦理源于情感,比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基于情感的伦理意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虽然有了较多的理性反思,但或多或少地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因而很难程序化,这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人工智能伦理的关键是将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物提升到人所处的道德地征,从而使人工智能成为受到伦理规范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取材于李传军《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究》)

材料四:   

人工智能原则也应包含非对抗与非失控的理念。非对抗意味着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作人类社会的对抗性存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我们必须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人工智能。非失控意味着不应放弃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应以智能的方式去规范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而当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善治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

(取材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

1.下列关于科技伦理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
B.对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看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监管、引领的期盼。
C.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所以难以监管。
D.人工智能作为社会的构成性要素,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
2.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生活新兴技术被滥用的现象中,提出了“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
B.材料二从完善法律、健全监管渠道等角度来设计调查选项,以征求公众的意见。
C.材料三给出监管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方案,并从伦理起源的角度进行因果论证。
D.材料四立足人工智能原则,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新兴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已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着手解决它就变得十分困难了,所以要尽早加强“科技向善”宣传。
B.完善人脸信息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全方位监管,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
C.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守住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就能成为受伦理约束的道德能动者。
D.始终心系人民福祉,才能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障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2024-06-07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

[宋]苏轼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
B.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C.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
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
(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
(3)分析本诗主旨。
2024-06-07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礼》: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氏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也。予以古事考之,知旌之与节不为一物也。

旌者,旗类,如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是也。为其有柄可揭,有游可垂,故能之于城,则其貌孑孑然;植之于野,来者指以为望也。此足以见旌为旗属,其类可稽也。

若夫节者,汉之铜虎、竹使符,唐之铜兽、龟、鱼,皆一类而异名也。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盖节之为义,信也,著之于事,若曰以此为约也。后世但见《周官》旌之与节同出而联文,遂亦以旌为节,误矣。节若果为旗类,而乃将之函,则揭示舒垂之用皆何在也?以意揣度,亦自可以知其不然也。

若夫汉世之节,则可仗可执,其制全非符节之矣。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汉时之谓节者,正是旗类,不复古制矣。《宣和卤簿图》曰:节者,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盘八层,碧油笼之,执人骑从也。又曰:《汉官仪》: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崔豹《古今注》云:秦制也,今王公得通用之。则夫以旗为节,秦世已然,而汉特因之焉耳。

(宋·程大昌《演繁露》,有删节)

材料二   宋舒城李龙眠写《汉苏子卿忠节图》,文正诸公继以诗,厥后文信公天祥又识其首,迄今几四百年,而河南左布政使旴江饶君得之,携来京师示余。呜呼!忠义在人心,万世如一日也。子卿居匈奴十九年,卧起持汉节,仗义不屈。信公当宋运之去,蹇蹇匪躬之日,一览此图,慷慨激烈,有国思君之念。盖公之心即子卿之心,所谓易地皆然者也。第子卿生还,信公之死义,有幸不幸焉耳。彼甘心降虏,忘国背君,微富贵于一时者,视二公为何如?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因其请,故赋诗一首,书以归之。

(明•杨荣《<题苏武忠节图>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贿用玺节                           贿:财物
B.故能之于城                       建:竖立
C.其制全非符节之             比:比较
D.有国思君之念                    去:离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来者指以为望也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而乃将之                              宁溘死流亡兮
C.文正诸公继以诗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第子卿生还                              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B.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C.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D.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4.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又叫《周官》,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B.“文信公天祥”指文天祥,因其被封为信国公,人称“文信公”。
C.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他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
D.序和跋,均为文体的一种,通常跋在文章或书画之前,序在后。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程大昌经过多方考证认为,旌就是旗的观点是滑稽可笑的。
B.程大昌认为苏武牧羊时所仗之“节”不是古制,质疑了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
C.材料二中杨荣认为苏武生还,文天祥死义,他们都有“幸”和“不幸”的一面。
D.杨荣看了宋代李龙眠的画作《汉苏子卿忠节图》之后,应饶君的请求,题诗一首。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2)则夫以旗为节,秦世已然,而汉特因之焉耳。
7.分析苏武仗节之事在这两则材料中的作用。
2024-06-07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田石的生命

陈世旭

秋日午后热辣的阳光将葱郁的封门山照得明暗分明。我们跟随当地的石雕名匠一头钻进深深的封门青矿脉石洞,来与石头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视。

封门青为青田石上品,其矿脉细,扭盘曲折于坚岩中,量奇少,色高雅,质温润,性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者。其色彩天然,无人工可造,亦无他石能仿。青田石中,封门青”“灯光冻”“兰花青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田黄、鸡血石色浓质艳,品相富贵;封门青则清新素雅,有隐逸淡泊之风。故人视前者为,后者为,世称石中君子

不断的水滴,从洞顶悄无声息地滴落。山风不知从何处穿入,埙一般地,如泣如诉。我们似乎穿越时空,留下倏忽的足迹。大自然的千种奇妙平添了几分神秘,石洞应该是有语言的,之所以听不到它的腹语,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相识。

润滑的石头,冰冷但有脉息。无声的生命,浓缩了多少轰鸣与喧嚣,在沉默与孤寂中孕育自我。千万年固守深山的凝聚,是为了更有力地释放。远古的梦幻,染上多姿多彩的纹理,等待着有一天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

走在深深的巷道,仿佛听到了磅礴而柔情的声响。

寻找生命的人群早已出现。他们不问寒暑,不问岁月,忘记山外的纷繁和荣华,用血肉之躯,胼手胝足于峭壁坚崖,用简陋的铁器,将山体挖空,沿着石壁寻找奇迹。然后,从街市的石板路到庙宇宫殿,从石磨石槽到石雕石碑,山石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当这些历史遗存今天依然闪烁美丽的时候,我们徜徉其间,所感受的正是他们在石头里绽放的心情。

石从深深的洞中走出,灿烂的阳光下,一条条奇异的花纹,放射着绚丽的光辉,写满了幻想。即便眼睛昏花如雾,这时也会晶莹明亮。青田人带着青田石走出大山,走出中国,于是大山里的神话,传遍世界。青田石是一部巨著,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宝藏,拥有无数拜读者,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通过它了解青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明,了解炎黄子孙跋涉的路程。拜读它,了解什么是历史的标志;熟识它,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永存。滔滔瓯江流经青田,两岸陡坡上,酒吧连成街市,飘散着浓浓的咖啡香气。青田半数以上的儿女,远涉并客居欧美,带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带回了流光溢彩的异国情调。

石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开山之祖。石与人有不解之缘,石的石的与人类的文化共生共存。

石是星球上阅历最深者,无尽时空、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石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天工造物,无声而平实恬淡,凝固而悠远恒久。作为大自然的瑰宝,石经过宇宙震荡的洗礼,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女娲炼石补天、盘古骨骼化石造乾坤、精卫衔石填海、夏禹凿石治洪……人们在石头中寄托了情操、个性和理想。一方美石在手,可领略天地之精气、日月之光辉。

地球致密而坚硬的岩石圈,构成了作为陆地的稳定台地。造物以之撰写地球的历史,人类以之撰写自己的历史。石头是大地上丰厚的纸张,一个民族用它表达的内容,比用诗歌、绘画、舞蹈和音乐语言加在一起还要多,还要深刻。历史上没有雕刻的民族一定是浅薄的,而且也一定是瘦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

最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诚之所感,忽变化而如神。白居易的感慨完全适用于青田石雕。

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强有力地震撼人的不仅是技巧,而是对呈现石头固有生命的追求。

石雕艺术就是呈现石之生命的艺术。独一无二的石料、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精雕细凿的刀法,使每一块石头各自呈现出生命的形态。艺人们因石生情、因材命题、因色取巧、因形构思,保持原石天然的形状,依势造型,抓住对象的精髓,利用石头本身的纹理、颜色,精巧布局,精心雕刻,其详略、动静的结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逼真而传神,让人不忍触摸。作品把不能观察到的背后也揭示给了人们,让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外部形式的魅力,更有内在的张力。那样的生气勃发、气韵自足,静穆、坚实,充满芬芳的生机。生命独立于它所表现的物象,艺术符号的诞生自然天成。

生命的美在瞬间闪现,却经过了无数时间的磨炼。一石一世界,需要独具慧眼。用刀锋剔去层层石璞,其实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叩问。

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用心与石对话,就能渐渐地听懂石的语言,就能透过繁复的色泽和纹理,发现每一块石头中蕴含的独特生命景象,就能充分利用石形、石色、石理,捕捉住细微的情感和多姿的情态,于一动一静中咀嚼人生的况味。因了独特的观察、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想象和独特的技艺,石的生命之花由之绽放,石便有了永远站立的生命意义。石头以灿烂的生命装饰了世界,在永恒的时间里,牵挂起一片风景。

面对青田石雕,就是面对漫长的历史,面对无数人用心血和生命、用天才的构想和创作完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艺术创造本身就是一种愉悦,是对生命品尝的快感。

雕凿石头,其实也在雕凿自我。

超拔的艺术之手,领受石的恩赐,报之以心血与智慧。对石头的情有独钟和自觉感知,使他们无视时间的更替和季节的变化,在先祖认定的这块群峰连绵、碧水苍苍、温润如玉的地方,任蛛网般的额纹和霜雪般的鬓发在时光里枯竭,安详沉着的同时将自己的灵魂铸入石头的生命中。

他们的生命也便永久活在这有血有肉的石头里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提到“封门青”为青田石上品,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者。其色彩天然,无人工可造,亦无他石能仿。
B.作者认为石是星球上阅历最深者,无尽时空、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石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
C.作者认为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震撼人的只是技巧。
D.这篇叙事性散文完整描写了雕琢青田石全过程,深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E.文章中三个短语“多姿多彩的纹理”“一条条奇异的花纹”和“繁复的色泽和纹理”,都体现了青田石中蕴藏的生命景象。
2.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
人物贡献
挖掘山体,找寻生命的奇迹
运石人
3.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分析文章中青田石的生命有哪些意蕴。
5.文中提到的女娲、盘古、精卫、大禹等传说人物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请揭示这些精神。任选一种,谈谈其现实意义。
2024-06-05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真题
5 .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徜徉于中华大地,你自然会联想到许多美妙诗文。东至齐鲁,你再次诵习孔子的教诲:“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西至巴蜀,你会用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壮志未酬的惋惜。南至湘江,你不禁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江水澄澈、群舟竞驰的景象。北至秦地,“__________,檐牙高啄”的阿房宫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024-06-04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之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只要确认正确,就无怨无悔。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3)古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_______________”。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各种各样的比较有名的神话中,月亮总是和美丽的女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由此演变的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或是中国的嫦娥与日本的辉夜姬。

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原始文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以认识、解释和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阴——月亮——女性与阳——太阳——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直到今日,阴阳文化体系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就很容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主导象征却是表现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的象征。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摘编自段君、齐昕《浅谈中西月亮神话》)

材料二:

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身侏儒步天的故事。毗湿奴变成侏儒,三步就跨完天地,多具有想象力啊。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侏儒吗?有的,就是圆圆的太阳。在中国,拟人化的太阳也是这个模样的,《山海经》里有一个太阳神名叫帝江,就是这圆溜溜的可爱模样。现在我们看到的伏羲女娲汉画像,一个拿着规,一个拿着矩。太阳神与月亮神拿着规和矩测量天地,和印度的毗湿奴三步跨完天地,不正好巧合吗?

印度教神庙中月亮神的名字Chandra,汉语译成旃陀罗钱德拉,但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也可以把后面的dra读为jiao,这就和婵娟十分接近了。婵娟即蟾蜍,蟾蜍是月亮的象征,所以婵娟也就指月亮了。

中国的月蟾神话是自己形成的,因为它与汉语有关。《天问》里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句子,其中顾兔有的解释为回顾,有的解释为,其实就是与羲和的同音,羲和分化之后,大多代表月亮,比如嫦娥与女娲。读音与同,正好说明月亮上有蟾蜍(蛙)的起源。既然月蟾神话起源于中国,Chandra一词即使与月蟾有关,也只能是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

印度没有月蟾神话,但有月兔的说法。说月亮上有兔子的,只有中国与印度。在神话研究方面,我们一般只谈印度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影响,很少说中国对印度有什么影响。其实,中国对印度的影响也是有的,并非只输入不输出。

(摘编自吴晓东《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材料三:

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殷商易学《归藏》中就已出现,但也只是先秦诸多神话传说体系中的一个。嫦娥作为月亮人化形象的确立是在汉朝时期,唐代后月亮神话体系中又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体系。中国的月亮神话发展脉络总体是根状的,但关于月亮的几大要素一直保留,如蟾蜍、玉兔、桂树等。古希腊神话从诞生之初就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神话体系,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融合发展。

两个神话体系中古人都将月亮的人形化形象视为女性。在原始宗教时代的泛灵教时期,人们会很自然地将人类本身的特征——对立的性别关系带入有灵性的事物中,使神也有性别之分。月亮本身所具有的柔和的光线、神秘的特质与女性温柔的性格相符,同时女性的生理周期也与月亮运行周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不仅仅在中国与古希腊,在全世界的神话中,月亮神多以女性形象出现。

月亮被确定为女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条件艰难,多子成为原始先民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条件,因而无论哪个地区,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望都成为一种信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里居住着蟾蜍与玉兔,寓意多子多福,后来它们更是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还是丰产与孕育女神,保佑妇女生产,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续与强化。

中国神话中的嫦娥,本是人间英雄后羿的妻子,在服下不死药升到月亮后成为神灵;吴刚也是因为其在修仙过程中触犯禁忌而被罚到月宫砍桂树。中国的神本身多是肉体凡胎,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成为永生不死的。他们获得永生后就不再干预人间事务,与人类建立起一层隔阂,供人们瞻仰。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更多体现了的性格,能随意干涉人间事务,本质上是神的人性化。阿尔忒弥斯经常出没于人间狩猎,会参与人间纷争,能随意给予人类恩泽或惩罚。人与神之间共处一个时空,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力量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希腊民主平等的思想。

(摘编自胡宇坤《试比较中国与古希腊的月亮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阴阳观念形成的文化体系,至今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作用,让人们自然地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B.人们把月亮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女性特征,代表隐秘的生存形态。
C.在神话研究中,我们一般只关注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月蟾神话起源研究则能看出中国对印度也是有输出的。
D.在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极为艰难,因而人类赋予了月亮生殖崇拜,从而保证种族更好地繁衍延续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的话,以支撑“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的观点。
B.在材料二中,作者从语言发音、语义辨析等角度,推断出中国和印度月亮神话之间存在着关联。
C.在材料三中,作者以“根”作比,指出了“中国月亮神话发展脉络”的总体特征,语言生动形象。
D.三则材料均是从中西方神话传说出发,结合各国的文化特征,探究月亮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3.下列故事中的形象最符合材料三中有关中国神话中“神”的特征的一项是(     
A.神农氏遍尝百草,帮助老百姓识别草药。
B.文王拘羑里,观天象卜蓍草而推演周易。
C.老子骑牛出关紫气东来,被奉太上老君。
D.关羽殁后被尊为武财神,受到后世供奉。
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为“月亮是女性的代表”,但论述角度不同,请分别概括。
5.学校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游学活动,你计划运用以上材料中的说法向外国友人解读《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月”。请结合诗句,列出发言要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垫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和甫:王安石弟弟王安礼,字和甫。本诗作于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写寒风呼冽、阴云密布的景象,下句紧接着写山上开始飘落点点雪花。
B.颈联描写大地虽然白茫一片,但诗人相信冰雪消融后,人们终究会等到春天的回归。
C.尾联借寒乡之人不感念瑞雪带来丰年,只希望天气晴朗,喻指阻挠变法的保守派目光短浅。
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咏雪表达出锐意改革的雄心壮志及对变法成功的乐观与自信。
2.王安石眼中的雪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