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AB.BC.CD.D
2017-06-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唐代诗坛上,名家辈出,李白、杜甫合称“李杜”;元稹、白居易合称“元白”;李贺、杜牧则合称“小李杜”。
B.现当代诗坛上,名作众多,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
C.《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品塑造了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D.19世纪法国优秀小说家莫泊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段,笔触细腻,思想深刻,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2017-06-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卞望之,济阴人也。望之断裁切直,有名誉。成帝即位,行登基大典,司徒王导疾不至。望之正色于朝曰:“王公岂社稷之臣邪!大典之际,是人臣辞疾之时!”【①】闻之,乃舆疾而至。时上召乐谟为郡中正,召庾怡为廷尉评,谟、怡各称父命不就。望之奏曰:“若人各其子,则王者无人。如此则先圣之言废,君臣之道散。谟父广以平夷称,怡父珉以忠笃显,受宠圣世,身非己有,况及后嗣而可专哉!若顺【②】之意,则人皆不为郡中正,人伦废矣。顺【③】之意,则人皆不为廷尉评,刑辟息矣。一切不得以私废公。”朝议以为然。
望之勤于吏事,以褒贬为己任,欲轨正督世,不肯苟同时好,然性不弘裕,才不副意,故为诸名士所少,而无卓尔优誉。或谓之曰:“卿恒无闲泰,不亦劳乎?”望之曰:“诸君恢弘道德,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望之而谁!”
时庾亮将征苏峻,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征之为大司马笼其心释其权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为恶滋蔓不可复制此晁错劝汉景帝早削七国事也。”众臣皆无异。望之争,谓亮曰:“峻拥强兵,多藏无赖,且逼近京邑,若为司马,危及朝廷。宜深思远虑,恐未可仓卒。”亮不纳。后峻果称兵。诏以望之为领军将军,望之率众与峻大战西陵,为峻所破,六军败绩。望之时发背创,犹未合,力疾而战,率数百人,攻贼麾下,苦战,遂死之,时年四十八。二子亲孝,相随赴贼,同时见害。
及峻平,朝议追谥望之。尚书郎弘讷曰:“死事之臣古今所重。望之正色在朝,见危授命。贼峻造逆,戮力致讨,父子并命,可谓破家为国,守死勤事。”遂追谥望之为“     ”。
(取材于《晋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王导疾不至以:认为
B.是人臣辞疾之时宁:难道
C.则王者无人为:成为
D.望之争固:本来
3.3.“若人各私其子”中的“私”意为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私”意思相同;“诸君恢弘道德”中的“恢弘”意为       ,与《出师表》“              ”中的“恢弘”意思相同;“二子事亲孝”中的“事”意为       ,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事”意思相同;“戮力致讨”中的“戮力”意为       ,与《鸿门宴》“              ”中的“戮力”意思相同。
4.根据文意,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人名是                     
5.“谥”是古代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评判性称号,所用的字一般有固定的含义。根据下列对谥字含义的解说,最适合填入文章结尾横线处的一项是
德美才秀曰文          清白守洁曰正          恤民除害曰武          贤德信修曰穆
虑国忘家曰忠          直道不挠曰贞          慈惠爱亲曰孝          遏恶扬善曰明
A.文正B.武穆
C.忠贞D.孝明
6.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卞望之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得到了群臣的赞同。
B.卞望之对人要求严苛,连自我评价也是见识浅陋,固执小气。
C.庾亮想讨伐苏峻,卞望之认为苏峻实力过强,不可轻举妄动。
D.与苏峻作战时,卞望之从敌后包围进攻,但未及合围就兵败。
7.7.请把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016-11-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宗党奇之。
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辟江淮都统李峘府,掌书记。代宗以左拾遗召。既至,上疏陈政曰:“陛下屡发德音,使左右侍臣得直言极谏。壬辰诏书,召裴冕等十有三人于集贤殿待制,以备询问,此则五帝之盛德也。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所上封皆寝不报。有容下之名,无听谏之实,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食,相招为禄仕。此忠鲠之人所以窃叹,而臣亦耻之。
“今师兴不息十年矣,人之生产,空于杼轴。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长安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诘。官乱职废,将惰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民不敢诉于有司,有司不敢闻陛下,茹毒饮痛,穷而无告。今其心颙颙,独恃于麦,麦不登,则易子咬骨矣。陛下不以此时厉精更始,思所以救之之术,忍令宗庙有累卵之危!
“今天下唯朔方、陇西有吐蕃、仆固【注】之虞,邠泾、凤翔兵足以当之矣。自此而往,东洎海,南至番禺,西尽巴蜀,无鼠窃之盗,而兵不为解。倾天下之货竭天下之谷以给不用之军为无端之费臣不知其故假令居安思危自可厄要害之地俾置屯御悉休其余以粮储之资充疲人贡赋岁可以减国租半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上不能用。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岁饥旱,邻郡庸亡什四以上,舒人独安。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年五十三,谥曰宪。
及喜鉴拔后进,如梁肃、高参、陈京、齐抗皆师事之。性孝友。其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晚嗜琴,有眼疾,不肯治,欲听之专也。
(取材于《新唐书》)
【注】仆固:漠北的少数民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食钳口:闭口不言
B.长安城中,白昼椎剽椎剽:杀人劫财
C.今其心颙颙,独恃于麦颙颙:充满期盼
D.及喜鉴拔后进鉴拔:区别对待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陛下岂能对改革犹豫不决,难以舍弃旧制
A.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然而近来陛下虽然能容忍他们的直谏,却不采纳他们的意见
B.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掌握兵权的人只宿于馆驿,横行于街头,欺压奴婢,鱼肉百姓
C.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百官互相诋毁攻击,如同滚沸的粥、纷乱的麻
D.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独孤及任左拾遗,上书陈事,先扬后抑,直陈皇帝治政之弊,显其忠直之节。
B.朝廷长期征战,十年不息,百姓不能安于生产,以至于财力耗空,陷入困境。
C.朝廷吏治混乱腐败,老百姓犹如茹毒饮痛,过着困苦不安、求告无门的生活。
D.独孤及任舒州刺史时发生灾荒,邻郡人死亡十分之四以上,而舒人生活安定。
5.5.请结合文中独孤及的志向,谈谈你对“立志”的认识。
6.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也谈到了“志”。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有志矣,          ①                      ②           ,亦不能至也。”
2016-11-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治 狱
客问龚自珍曰:“子之南也,奚所睹?
曰:“异哉!睹书狱者。”
“狱如何?”
曰:“古之书狱也以,今之书狱也不以狱。微独南,邸抄之狱,狱之衅皆同也,始狡不服皆同也,比其服皆同也,东西南北,男女之口吻神态皆同也。吾睹一。
或释褐而得令视狱自书狱,则府必驳之,府从则司必驳之,司从则部必驳之。视狱不自书狱,府虽驳,司将从,司虽驳,部将从。吾睹二。
“视狱自书狱,书狱者之言将不同,曰:‘臣所学之不同。’曰:‘臣所聪之不同。’曰:‘臣所思虑之不同。’学异术,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曰:‘臣所业于父兄之弗同。’今十八行省之挂仕籍者,语言文字毕同。吾睹三。
曰:“是有书之者,其人语科目京官来者曰:‘京秩官未知外省事宜,宜听我书。’则唯唯。语入赀来者曰:‘汝未知仕宦,宜听我书。’又唯唯。语门荫来者曰:‘汝父兄且慑我。’又唯唯。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曰:‘汝之学术文义,懵不中当世用,尤宜听我书。’又唯唯。今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驱而师之矣。强之乎?曰:否。既甘之矣。吾睹四。
“佐杂书小狱者,必交于州县,佐杂畏此人矣。州县之书狱者,必交于府,州县畏此人矣。府之书狱者,必交于司道,府畏此人矣。司道之书狱者,必交于督抚,司道畏此人矣。督抚之上客,必纳交于部之吏,督抚畏此人矣。吾睹五。
“其乡之籍同,亦有师,其教同,亦有弟子,其尊师同,其约齐号令同。十八行省皆有之,豺踞鸮视,蔓引而蝇孳,亦有爱憎恩仇,其相相攻,声音状貌同。官去弗与迁也,吏满弗与徙也,各行省又大抵同。吾睹六。
“狎富久,亦自富也。狎贵久,亦自贵也。农夫织女出,于是乎共之,宫室、车马、衣服、仆妾备。吾睹七。
“七者之睹,非优、非剧,非酲、非疟,非鞭、非棰,非符、非约,析四民而五,附九流而十,挟百执事而颠倒下上。哀哉,谁为之而壹至此极哉!”
(取材于《龚自珍全集》)
注:①书狱者:明清时期,写刑事判决文书的人,指刑名师爷。②邸抄:朝廷定期发布公文、案例的报纸。③优、剧:指艺人演唱、做戏。酲、疟:指喝醉酒、患疟疾。鞭、棰:指受鞭笞、棍打。符、约:指订合同、立契约。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书狱也以狱:案件实情
B.豺踞鸮视而:表并列
C.农夫织女出之:用于主谓之间
D.其相相攻朋:勾结
2.2.下列括号中添加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自珍)曰:“异哉!睹书狱者。”
B.(京秩官)则唯唯
C.(汝)懵不中当世用
D.官去(书狱者)弗与迁也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尤其极力挟持在文学、学术上有造诣、有名声的官员
A.或释褐而得令 有的人刚脱去平民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
B.视狱自书狱县令审理案件时,亲自起草文件,处理案件
C.臣所聪之不同 我的聪明和别人不一样
D.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陈述了办案的刑名师爷操纵案情的种种丑恶现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司法黑暗。
B.本文中的刑名师爷们长期亲近、巴结富贵者,他们自己也借此跻身于富贵者行列。
C.本文揭露封建司法的极度腐败,尽现作者敏锐的政治目光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D.本文和苏轼《赤壁赋》都以主客问答形式,揭示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
5.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
6.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子之南也,奚所睹?
7.实现司法公正是中国百姓长期以来的愿望。先秦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就以“                               ”的承诺,赢得了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肯定。
8.文章列举了作者目睹的七种怪象。请从中任选两种,分别针对其特点提出消除这种怪象的合理建议。
2016-11-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丰台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却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延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一
且说(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见满地如银。昔金完颜亮有篇词,名《百字令》,单题着大雪,壮那胸中之气: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____。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
1.下列填入《百字令》(又名“念奴娇”)横线处的诗句,与整首词最相合的一项是
A.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
B.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2.按要求完成下题。
(1)上面文字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 ,作者借《百字令》一词的场景描写烘托了小说中(甲) 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以赤壁“____,____,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烘托周瑜“ ,谈笑间, ”的英雄形象。
(2)上面文字以《百字令》烘托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下面《世说新语》选段中谢朗、谢道韫的语句与上文的《百字令》都描写了“白雪纷纷”的景 象,请从二谢语句中任选其一,与《百字令》中任一写雪的诗句进行比较赏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①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②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①胡儿:指谢朗。
②兄女:指谢道韫。
4.下列诗句以“雪”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
A.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孥。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B.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唐·陆畅)
C.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五代·李煜)
D.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宋·黄庭坚)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容易(0.94) |
7 .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刘禹锡《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______________”,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2016-11-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朝阳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选项中的加横线字,与例句中的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例:有能则
A.一成名 B.一反三
C.国同庆 D.唯才是
②例:事则不
A.患难共 B.人为善
C.欲取先 D.时俱进
3.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4.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5.5.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
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2016-11-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朝阳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伯使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吴之未定奉圣朝
B.秦哀公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一击缶
C.申包胥秦师至楚皆美于徐公
D.赏始于包胥临溪
3.3.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
4.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6.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
7.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语》)
2016-11-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转运司副使除:撤销官职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用事:执政当权
C.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 罹 ”,遭受
D.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用宝:加盖皇帝印章
2.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意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
C.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A.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4.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5.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
(2)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6.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