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下列对古代名人名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字平子。“衡”与“平”意思相同。
B.颜真卿,字清臣。“卿”与“臣”意思相同。
C.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相反。
D.王安石,字介甫。“石”与“甫”意思相反。
2016-11-1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读桃花源
汪肯堂
①桃红又见一年春。去年这个时候,我出差湖南娄底,朋友引领我们参观了自然景观紫鹊界梯田之后不无调侃地说:“我们这里也有一个桃花源。看了之后你会觉得真正的桃花源在我们这里,而不是你们常德。”说完哈哈大笑。我顺口反驳了一句:“你们抢得了桃花源,抢不走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桃花源之争,准确地说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考证从唐代就已开始。争论之焦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有人统计,全国称之为桃花源的地方至少不下19处。不必大惊小怪,偌大个中国,找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像桃花源地形地貌的出处不是太难的事。以现代人的能量,新造若干个桃花源也是可能的。
③不管出于什么意图争桃花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大家都很喜欢桃花源,这就足够了。
④桃花源的魅力首先来自桃花。
⑤桃花是百姓的花,普通的花。人们喜欢给自然界的事物赋予许多人的秉性,诸如梅之傲骨,兰之雅洁,竹之清高,菊之淡雅。而桃花没有那么多高雅的气质。桃花唯一的秉性就是美,至纯至美。从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始,古今诗人咏桃花都是赞美,最多的是把桃花直接比喻为春,为女子,很少有其他的寓意。古人描写美人常以“貌若桃花”一言以概之,给你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⑥那么桃林夹岸,落英缤纷,称得上桃花源或桃花源的地方都应该是人间绝美的去处。我常常想,桃花源如果没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否还称得上桃花源?是否也能吸引人们流连忘返?别处的“桃花源”没有去考察,常德的桃花源我是很熟悉的。
⑦据2001年新出版的《桃花源志》介绍,10亿年以前,桃花源及其周边的地区还在大海碧波覆盖之下。4.05亿年至1.37亿年前桃花源及其周边地区脱离海洋环境。250万年前五强溪地区隆起,被沅水横切,形成今日之桃花源。桃花源山川为自然妙造。没有了《桃花源记》也一样离奇神秘,堪称人间仙境。
⑧而且,有一个桃花源是哪里也抢不走的,那是文化桃花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历代文人墨客追寻至常德的桃花源,探幽访古,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据历代《桃花源志略》《桃源县志》《洞天唱和记》《桃花源诗话》等古籍记载,唱和桃花源的诗有2000多首,还有许多散文,共约13万余言。至于当代,政要、名人留下的美文佳作更是浩繁璀璨,不可胜数。
⑨一篇300多字的《桃花源记》为什么能触动一千多年来如此多人的内心,这其中的人文内涵更需深入探究。文化的桃花源比自然的桃花源更丰富多彩,也更需要修缮和扩张
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桃花源。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而这个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极其重要。身为贵族后代的陶渊明,面对朝代的更替,频繁的战乱,流离失所的人民和自己困顿的生活,他把一切美好的理想写进了桃花源。他把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具体化了,形象化了。陶渊明之伟大在于他描绘的桃花源成了一千多年来人们心中桃花源的最大公约数。
(11)年轻时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是嘲笑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的精神胜利法。如今想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何尝不是他的“桃花源”?如果阿Q连这点精神都没有了,他又凭什么还生活在这世上?人性有许多的弱点,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不伤害他人,从某个方面看有些弱点何尝不是美的所在!
(12)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谁都会有挫折,有彷徨。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没有向往。哪怕是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希望,也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财富。呵护好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吧,善待它,也是善待自己。
1.文中字形和加横线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调侃偌(nuò)大B.秉性沅(yuán)水
C.璀璨挫(cuò)折D.彷徨修缮(shàn)
2.2. 下列是对文中四处的注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
B.陶渊明,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C.《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中篇小说。故事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D.“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指的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他的国籍是英国。
3.3.因为桃花颜色鲜艳美丽,所以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一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人新秋。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4.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作者借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理解,表明每人心中都有一个阿Q式的“桃花源”。
A.作者开篇写与湖南友人的谈话,目的不只在引出下文,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B.《桃花源志略》等文化古籍的详细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常德桃花源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C.常德桃花源山川为自然妙造,即使没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也是一处绝妙胜景。
D.文章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了“桃花源”的源起、文化和影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第⑨段画线句中“文化的桃花源”指的是什么?“修缮和扩张”的含义又是什么?
6.文章的题目是“我读桃花源”,从全文看,作者“读”出了什么?
2016-11-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
张孝祥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注释:①本词是绍兴二十六年九月作者在建康送别被遣归的家人李氏之作。②黄花:菊花,此借指李氏。③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望夫山:此指采石矶附近的望夫山。④德耀:梁鸿之妻孟光,字德耀。此借指李氏。⑤荆布:荆钗布裙。⑥衡皋:即蘅皋。生长有蘅草的水边。⑦桐乡:指今安徽桐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二句,点出了季节,且暗示了送别的地点。词人在长江边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
B.“不如江月”二句,进一层写出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词人不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C.“德耀归来”二句是说虽已富贵,怎忍抛弃曾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词人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D.“默想音容”三句,写暮色中词人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浮现起李氏的音容声貌,遥念着孩子。
2.2.下列诗句与重阳节有关的一项是( )
A.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D.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3.3.①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在张孝祥《念奴娇》一词中找一例这样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②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A.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16-11-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4 . 阅读《陈情表》,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慈父
A.看见       B.被       C.我       D.理解
蒙国恩
A.不久       B.寻求       C.顺着       D.重温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供养无主因讽谏
B.刘病日笃幸得脱矣
C.臣少仕伪朝适南冥也
D.陋陵见其
3.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猥以微贱 ④愿乞终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4.请在画线处填写原文。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祖母)没有什么近亲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到了晋朝建立,(自己)受到晋朝清明的教化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6.6.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早年多遭不幸,是祖母不顾年迈体弱,抱病将其抚养成人,所以作者要为她养老送终。
B.作者因为深知当政者讲究以孝治国,所以,借为祖母尽孝之由,达到自己辞而不就的目的。
C.作者愿意进朝做太子的侍从官,但苦于祖母无人照料,因此希望太守能为他解决后顾之忧。
D.作者请太守和刺史转告朝廷,在为祖母送终之后,一定接受朝廷的委任去做太子的侍从官。
7.7.“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过《出师表》,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表”的文体特点。
2016-11-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015高三·北京·学业考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5 . 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羁鸟爱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B.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C.晨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月明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016-11-18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普通高中春季会考语文试卷
2013·北京朝阳·二模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6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这一副对联巧妙地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两个典故,它们分别是“沂水舞雩”和“濠梁之辩”。
B.“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是后人用形象化的说法,分别对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散文的评价。
C.《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最富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D.孙犁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荷塘月色》体现了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2016-11-18更新 | 4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1-12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7 .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2016-11-18更新 | 801次组卷 | 5卷引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雨巷》同步练习2
12-13高一上·北京·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8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字原,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而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B.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其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创作于贬谪黄州时期;而与苏轼同时代的王文公,字介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同是东晋文士,陶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2016-11-18更新 | 6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1-2012学年北京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9-10高一下·辽宁大连·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名校
9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B.《师说》的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并序)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D.鲁迅,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孔乙己》《故乡》《祝福》是《呐喊》中的三篇。
2016-06-02更新 | 143次组卷 | 8卷引用: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古代诗歌阅读 | 容易(0.94)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C.“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游亭午时”中一个“独”字,有双关意,既是一人游览,又有孤独之意。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羁禽响幽谷”,意思是鸟的鸣叫使山谷更加幽静,以动衬静,引发诗人联想。
D.诗的前八句着重描写作者在南涧所见景物;后八句着重抒发诗人生发的感慨。
3.3.柳宗元由“羁禽、寒藻”起兴,引发下句。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也曾用这种手法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出下句“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4.柳宗元初被贬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描写,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5.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2016-05-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