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97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1】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其节。天地合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2】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取材于阮籍《乐论》)

注释:【1】律吕:中国古典音乐名词,分十二律,黄钟是其中一律。【2】五声:也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材料二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1】,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2】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3】;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4】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

(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

注释:【1】和声:和谐的乐音。【2】太和:古代雅乐名称。【3】遁:放纵。【4】俎豆:泛指礼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其节                                一:整齐
B.礼逾其制则尊卑                      乖:错位
C.亦犹酒醴之人情也                  发:激发
D.不相经纬                                   经纬:交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圣人作乐也                      此物自然也
B.迎阴阳八风之声                      五行
C.天地合德则万物合其生            人安
D.日迁善成化不自知                  其体自若无变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不易其所
男女不改变各自的位置
B.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
移风易俗,于是百姓同乐
C.皆无豫于内
都与内心的感情没有关联
D.而醉者以喜怒为用
而醉酒的人把喜怒作为外在表现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认为,雅乐不烦扰百姓,五音也无韵味,却可使万物自得其乐。
B.嵇康以酒取譬,说明音乐并无悲欢,只是把人的情感引发出来而已。
C.阮籍文侧重谈音乐的教化作用,嵇康文侧重探讨音乐和情感的关系。
D.在音乐的本质方面,他们都认为音乐源于天地自然,具有自然属性。
5.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两篇文章的见解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中详符六年,首领指挥使蒙但挈族来归,徙于桂州。九年,数寇宜、融州界,转运使俞献可言:知宜州董元己不善抚,昨蛮人饥,来质餱粮,公纵主者克剥概量;及求入贡,复骤沮其意:遂使忿恚为乱。诏出元己,遂遣潭州都监季守睿代元己招抚,群蛮拒命,侵掠不已。献可请以本道澄海军及募丁壮进讨,乃诏益以潭州兵五千人,命东染院使、平州刺史曹克明为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内殿崇班王文庆、阁门祗候马玉、内供奉官杨守珍等为都监。上犹以蛮夷异类,攻剽常理,不足以剿绝。又意其道险难进师,第令克明、献可设方略摄其酋首,索所钞生口,因而抚之。克明、献可上言:蛮人去冬寇天河,今又钞融州厢阳诸砦,剽劫居民,害巡检樊明,累依宣旨诏谕,曾不悛革,臣请便宜掩击。从之。

克明乃与守珍领兵入樟岭路,文庆、玉趋宜州西路,又令宜、桂都巡检程化鹏取樟岭古牢隘路会合。化鹏遇蛮于上房两水口,击破之。文庆、玉至如门团,为蛮所扼,不能进。克明、守珍乃过横溪恩德砦,召山獠向导,开路进师。蛮依篁竹间,时出战斗,辄败走。旬余上黄泥岭杉木隘路溪谷险邃蛮据要害以拒官军,自辰至午,大溃。其党遂过霸苑抵帚洞,乃入中房前村。克明等顿兵下砦,中夕,群蛮大哗噪,击钲鼓,攻砦甚急,出兵击之,伤杀颇众,因纵火焚其庐室积聚,自此恐惧,窜入山谷。又缘龙江南岸而东,至昏暮,过石峡隘险,士不并行。蛮复连弩北岸,克明遣猛士步涉与斗,至即退走,砦于下房博贺村,克明设伏砦外。其夜,蛮众大集,遇伏发,内外合击,追斩殆尽。乘胜搜山,悉得马牛享士卒。

克明等知其穷蹙,乃晓谕恩信,许以改过,于是酋帅蒙承贵等面缚诣军自首,克明厚加犒宴,且数责之,皆俯伏谢罪。及闻诏旨赦令勿杀,莫不泣下,北望称万岁。上以夷性无厌,习知朝廷多释其罪,故急则来归,缓则叛去,切诏克明等谕以悉还所掠汉口、资畜,即许要盟。承贵等感悦奉诏,乃歃猫血立誓,自言奴山摧倒,龙江西流,不敢复叛。克明等师还,宜州蛮人纳器甲凡五千数,愿迁处汉地者七百余口,诏分置广西及荆湖州军,给以田粮。凡立功使臣将士迁补、赐赍者千八百一十六人。承贵因请改州县名,以固归顺之意。诏以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仁县,京水县为长宁县。自是间岁朝贡,不复为边患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旬A余B上黄泥岭杉木C隘路D溪谷E险邃F蛮G据要害H以拒官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绥,是会意字,“条”表示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本义“藉以登车的绳索”,文中是安抚之意。
B.概量,概和斗斛等量器。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文中“概量”由“喻指衡量事物的标准”引申为“数量”。
C.面缚,当面捆绑,表示投降。古代战败投降还有“面缚舆榇”“面缚衔璧”“肉袒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等。
D.汉口,文中是“汉族人口”之意。在宋代,归还其所掠汉族人口成为西南地区各部族取得向宋朝贡权的先决条件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州知州董元己缺乏政治智慧。他在宜州任上纵使主事者克扣蛮人干粮,又突然阻挠蛮人向朝廷进贡,致使其恼怒叛乱,屡次进犯宜州和融州地界。
B.蛮人怙恶不悛。进犯天河,之后又劫掠融州厢阳各寨,不仅抢劫百姓,还杀害了巡枪樊明,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曹克明决定袭击冲杀之。
C.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曹克明和都监杨守珍领军越过横溪恩德寨后,招募当地獠人作向导,开路进军。蛮人隐藏在簋竹里,相机而战,最终败逃。
D.在平定南蛮叛乱之后,蛮人奉诏感悦,歃血立誓,声称纵使“奴山摧倒,龙江西流”,也不敢再叛乱。蒙承贵还自请改州县之名来表明其归顺之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令克明、献可设方略摄其酋首,索所钞生口,因而抚之。
(2)凡立功使臣将士迁补、赐赍者千八百一十六人。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居延北千余里     可:大约B.且且战,连斗八日        引:引领
C.数万之师               抑:抵挡D.上以迁诬罔,欲贰师     沮:诋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身陷败                                          齐国褊小
D.令陵助兵                                      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B.天汉,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
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
D.北首,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
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
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
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
7.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5.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 _______________
(3)即便如此, _______________
推断: _________________
今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①。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甚众,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骠骑将军出北地,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②。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③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过当:斩杀俘虏的敌人多于带领的军队。②要边:到边境线上寻找汉军。③传(zhuàn):驿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善骑射A为B剽姚校尉C与轻勇骑D八百E直弃大军F数百里赴利G斩捕H首虏过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狩,是汉武帝年号。文中“元狩二年”与《扬州慢》中“淳熙丙申至日”的“淳熙”一样,都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B.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功大,始置骠骑将军,后成为官职名。《出师表》中的“尚书”“长史”也是古代官职名。
C.“骠骑既渡河”中的“河”指黄河。贾谊《过秦论》“因河为池”中的“河”也指黄河。
D.属国,文中指降汉后聚居于西北的沿边五郡,与王维《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英勇善战,用兵灵活,军功显赫,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B.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浑邪王反悔,霍去病斩杀了要逃亡的八千人。
C.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兵法。”
D.霍去病于元狩六年病逝,他去世后,皇帝很悲痛,为他修建的坟墓,外形就像他生前作战过的祁连山。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2)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
5.太史公为什么评价霍去病“有气敢任”?请简要说明。
昨日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士民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今人主有能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材料二: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倡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介子推A无爵禄而义B随文公C不忍口腹而仁D割其肌E故人主F结其德G书图著H其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文中指离开,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去”词义相同。
B.“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两个“明”用法相同。
C.胜、是胜任的意思,与上一句的“宜其能”相呼应,突出官职与才能的密切关系。
D.劝、指奋力、努力,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罚政令和礼制道义关乎老百姓和君子的归聚,礼制如能贯彻到自身,会让个人的品行变得美好,道义如贯彻到国家,那么国家的政治会变得清明。
B.君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荀子认为古今未曾有拥有君子而政治混乱的国家,却有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
C.君主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是不落实一定要用贤能的人,如果君主的说法和行为相反,又想招纳贤才,使不贤能的人退却,这是很难达到的。
D.韩非认为明君设立的标准需容易看到,教导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这三方面,君主又没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
(2)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5.“赏刑”“赏罚”在文中是“奖赏和刑罚”的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荀子“赏刑”和韩非子“赏罚”思想有什么异同。
昨日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节选自《说苑·善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A诚能因刑于内B则物C应于外矣D夫土壤且可为忠E况有食谷之君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意为借助、依靠,与《过秦论》“因河为池”中的“因”意思相同。
B.材,才干,与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意思相同。
C.贷,文中指借入,与成语“责无旁贷”“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
D.求,寻找,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中的“求”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人没有用,须从自身找原因。
B.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王任命为相。
C.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颇为相似。
D.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
(2)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
5.材料二中,孙卿主张的谈说之术包括“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门客是怎样体现这两点的。
昨日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讼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此病不起,政安迁之?管仲曰: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习。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

奚谓内不量力?昔者秦之攻宜阳,韩氏急。公仲朋谓韩君曰:与国不可恃也,岂如因张仪为和于秦哉!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公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和秦。楚王闻之,惧,召陈轸,陈轸曰: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其为楚害必矣。王其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曰:‘不穀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韩使人之楚,楚王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韩使者曰:报韩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使者还报韩君,韩君大悦,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听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

(《韩非子·十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不穀之国虽小A卒B已悉起C愿大国之信D意于秦也E因F愿大国令使者G入境视楚之起H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执政、当权,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词义相同。
B.其,意为“还是”,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其”的用法相同。
C.趣同“促”,意为急忙、赶紧,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趣”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D.“冠盖相望”中的“冠盖”,指使者,与现在所说的“冠盖相属”中“冠盖”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为醉酒丢失帽子感到羞耻,采用开仓放粮给穷人和释放罪轻囚犯的方式弥补。
B.管仲认为君主知人善用,假如自己一病不起,由齐桓公自己决定政事移交给谁的问题。
C.和竖刁相比,管仲建议齐桓公可任用隰朋来辅佐治理天下,并从四个方面加以佐证。
D.在秦、韩联合攻势下,陈轸认为楚国在劫难逃,于是建议楚王用楚国士气震慑韩国。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
(2)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
5.两则材料都提到君主不当的行为会成为国家的祸根,请分别加以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5.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昨日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