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标点符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5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少平浑身像剥去了一层沉重而坚硬的甲壳,胳膊腿充满了柔韧的弹性。他感到春风吹拂在脸上,他内心洋溢着欢乐——他终于有工作了。

吃过午饭,少平就上了工,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也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

少平尽管没有受过这样的苦,但他咬着牙不使自己比别人落后。他知道,对于一个揽工人来说,上工的头三天是最重要的。如果开头几天不行,主家就会把你立即辞退——东关大桥头有的是小工!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地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他弯着腰,眯着眼,向上爬,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地方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瘦弱的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      ①     __的艰难目标。

孙少平虽然万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却对家里人       ②      _,他不愿目前的真实情况让别人知道,要是传回原西,我父母一定会着急的,我希望在老人的想象中,我在黄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只想自己默默地、宁静地走自己的路……

1.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他内心洋溢着欢乐——他终于有工作了。
B.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
C.如果开头几天不行,主家就会把你立即辞退——东关大桥头有的是小工!
D.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024-04-0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睡眠话题里最高频的问题了。那么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呢?,不同年龄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不同。总体来看,婴幼儿所需的睡眠时间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所需的睡眠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一直到18岁以后,变化才慢慢趋于稳定。

这个世界上存在部分人,他们不需要睡那么多,睡5-6个小时就够了。所谓的“够了”,意思是不影响白天状态,白天不需要打盹,也不需要咖啡,工作发挥和其他常人一样。这种人叫作“短睡眠者”。和短睡眠者相反,还有部分人,天生需要睡很久,比如:常常需要睡9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白天的精神状态, A

如何判断自己每天需要睡多久?简单说:看醒后的表现。如果你醒来后在多数时间都能保持足够的清醒能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可以认为你睡得可以;,如果醒后容易嗜睡,注意力下降,那么就意味着你睡得不够好——或者是时间不够,或者是质量不佳,或者两者都有。

,你需要多少睡眠,可以和别人不一样。结合之前说的,现在可以总结两句话:你的睡眠时间,不要和过去比;你的睡眠时间, B

1.请在文中序号①②③三处,填入恰当的虚词。
2.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请具体说明材料第三段破折号的作用,并简要说明在这里使用破折号有什么好处。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磁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忍,歇歇,走两小趟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文字含义随语境而变化,请谈谈文中加点的“一”字表意上的不同。
3.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用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1)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

(2)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幕落下,华灯初上,结束白天的工作后来到学校,舞动水袖唱昆曲、踮起脚尖跳芭蕾……如今,“夜校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场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

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它一直承担着改善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也构筑起几代人的共同回忆。随着社会发展,夜校不断与时俱进。非遗制作,短视频剪辑,手冲咖啡……①新颖多样的课程,②体现出夜校在走近年轻群体、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③据某平台数据显示,④今年以来,“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⑤火热数据,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⑥夜校“出圈”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

对年轻人来说,选择夜校,不仅因其价格实惠、内容丰富、时间灵活,更在于它能精准对接文化需求、激发生活憧憬。而“非学历化”的教学特质,也促成了“去功利化”的学习导向。在这里,曾经淡忘的爱好被重新唤起,过去放弃的兴趣被再次拾起。这座成年人的“少年宫”,既承载了年轻人舒缓压力、丰富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对知识更新、自我完善的价值追求,为忙碌的心灵留下一片可贵的栖息地

(202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夜校热”背后的文化味》,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有两处加点的词语,同样是比喻,一处用引号,一处不用引号,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3.“去……化”的短语形式日趋常见,如“去成人化”“去自我中心化”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去功利化”这一短语的表达效果。
2024-04-0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等5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宝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3.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接受!

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瑞全)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老三你说对了!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老大无论如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落了泪。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但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喳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瑞宣不再到学校去。可是他并没正式辞职,也没请假。他从来是个丁是丁,卯是卯的人,永远没干过这种拖泥带水的事。现在,他以为辞职与请假这些事都太小,用不着注意;作亡国奴才真正是大事,连作梦他都梦见我们打胜仗,或是又丢失了一座城。

他为什么(A.不   B.不肯)像老三那样跺脚一走?

他不能为挣几个钱,而闭上眼不看学生们渐渐地变成奴隶!什么都可以忍,看青年变成奴隶可不能忍!

1.下列句子中的问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问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文中括号内有两个词语,请根据语境做出最佳选择,并说明理由。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与《荷花淀》中“怎么了,你?”在句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________,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平原的“大”不同于沙漠,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________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________是庄稼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阻拦   广袤无垠   依然B.阻隔   无边无垠   依然
C.阻拦   无边无垠   竟然D.阻隔   广袤无垠   竟然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手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D.火车上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3.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它要经过庄稼人的手,一棵一棵地插下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圆明园的千亩荷池只剩最后一朵残荷时,冬天便如约而至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像幸福常常,如同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A不是吗? 且看冬天的潇洒亮相,清晨推开门,飞雪一下子覆盖了世间万物,大地就披上了一身银装。此时,雪或许停了,白雪堆满枝头、房檐和屋顶,在晨曦中显得晶莹圆润,世界变得纯洁、静谧;或许,雪还在下,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天空飞舞,,如烟如柳,飘飘洒洒,如诗如画。雪落无声,大道至简,站立窗前的你,一下子心静如水,从容而释然。

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冰骨清寒瘦一枝”,风骨何等坚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气节多么高贵。而且,无论百花的艳羡也好,漫天的风雪也罢,都不妨碍它将大爱撒遍人间,“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B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 难怪梅花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它已经成了一种品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隐喻。

1.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对文学作品来说,句末的点号,除表示停顿外,还表示句子的语气。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句句末的点号表示的语气及作用。
3.请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24-04-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轮船靠在御码头。客人陆续上船,来了许多卖吃食的。卖牛肉高粱酒的,卖五香茶叶蛋的,卖凉粉的,卖界首茶干的,卖炒花生的。他们从统舱到烟篷来回窜,高声叫卖。

轮船拉了一声汽笛,催送客的上岸,卖小吃的离船。不过都知道开船还有一会。做小生意的还是抓紧时间照做,不过把价钱都减下来了一些。两位喝酒的老江湖照样从从容容喝酒,把酒喝干了,才把豆绿酒碗还给卖牛肉高粱酒的。

轮船拉了第二声汽笛,这是真要开了。于是送客的上岸,做小生意的匆匆忙忙,三步两步跨过跳板。正在快抽起跳板的时候,有两个人逆着人流,抢到船上。这是两个卖唱的,一男一女。一个穿一件褪色蓝布长衫,高鼻、长脸,细高条,浑身带点江湖气,但不讨厌的男的;女的面黑微麻,穿青布衣裤。

男的是唱扬州小曲的。他从一个蓝布小包里取出一个细磁蓝边的七寸盘,一双刮得很光滑的竹筷。他用右手持磁盘,食指中指捏着竹筷,摇动竹筷,发出清脆的、连续不断的响声;左手持另一只筷子,时时击盘边为节。他的一只磁盘,两只竹筷,奏出或紧或慢、或强或弱的繁复的碎响,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1.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
B.包扎所就包扎所吧!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C.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D.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使上下文联系更紧密。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学作品中引号的用法丰富,极具表现力。请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意。
(1)让身体先“开机”。
(2)奏出或紧或慢、或强或弱的繁复的碎响,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2024-04-02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悬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a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b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1.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文段中有a、b两处加点的“像”,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为“炒炒米的人有一面大筛子和长柄的铁铲,在大街小巷走。”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4-01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