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 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C.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D.相,指相互,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相”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4-01-21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宿迁中学、宜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②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③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
共:_______道:_______格:_______庄:_______
2.请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为政者该怎样做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024-01-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顺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主A无B遗忧C下D无邪慝E百官F能治G臣下H乐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未达”的“达”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泉之始达”中的“达”含义不同。
B.“法省易因”的“因”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含义不同。
C.“远而逾明”的“明”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第一个“明”含义相同。
D.“何其所临之民”的“其”与《〈论语〉十二章》“其恕乎”中的“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回答了樊迟关于智的提问,他认为要选拔正直的人,子夏以舜、汤为例向樊迟解释了孔子的观点。
B.尹文认为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并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观点。
C.周公登上天子之位后颁布德政,施行恩惠,亲自前往各地安抚遇到困难的远方之民,使邻近的百姓亲附,使边远的百姓安乐。
D.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而周公则认为天子无戏言,最终成王把晋国封给唐叔虞。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
5.虞舜被后世尊为“无为而治”的圣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虞舜是怎样做到“不下堂而天下治”的。
2024-01-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入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约束
B.天下仁焉                         归:归附
C.大学之道,在明德            明:彰明
D.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回)我虽然不勤勉,请让我实践您这话。
B.原文: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性情安和之后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之后才能处事合宜。
C.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D.原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加以干预。
2023-12-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瑞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且尔言A过矣B虎兕出C于柙D龟玉毁于E椟F中G是谁H之过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023-12-25更新 | 3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 高一必修下册 第1课知能达标训练

6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与孔子        适:到,往B.君子于义                            喻:知晓
C.自者无功            伐:夸耀D.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志向远大D.强行者有志          强行:勉强而行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仁以为己任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治之于未乱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当察乱何自起
C.不龟手之药物D.其未兆易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君子不应追求个人利益,应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023-12-06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适A齐B为高昭子C家臣D欲以通乎E景公F与齐太师G语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2023-1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材料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愕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洋游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诗》可以(        )                 (2)魏王我大瓠之种(        )
(3)吾为其无用而(        )            (4)今一朝而技百金(        )
2.以下诗句中,不能够直接印证孔子对《诗经》价值的看法的一项是(     
A.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育我。   (《诗经·小雅·蓼莪》)
B.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C.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
D.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诗经·魏风·硕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迩事父,远之事君                       ②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③见贤思齐                                     ④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 ⑧④不同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5.结合选文,比较《老子》和《庄子》在说理方式上的不同。   
2023-11-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八佾》)

材料二: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

材料四: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节选自《韩非子·五蠡》)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梦见周公: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周代圣贤之一。②监:同“鉴”,借鉴。③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④郁郁乎:文采丰富的样子。⑤文:完美。⑥文王:指周文王,周朝奠基者。⑦偃王:指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第32代国君。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善A赏罚者B百官不敢C侵职D群臣不敢E失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称赞,称许”之意,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B.以为,“把……作为”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而下无奸诈之心”中的“之”可译为助词“的”,与“故大夫之相乱家”中“之”用法不相同。
D.“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并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践行的细则。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肆意妄为去做就会坏事,过分抓住权柄不放手最后还是会失去,所以执政者应该避免任何人为干涉,任由社会自己向前发展。
C.墨子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不相爱,所以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别人,这样纷争就会停止,天下就会恢复安定。
D.韩非子提出了“赏罚”这一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人们“贪利”“畏惧”的本性,施行奖赏要丰厚且能兑现,进行刑罚要严厉且肯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5.材料一中的儒家观点和材料四中的法家观点,两者存在哪些差异?
2023-11-2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八月,帝将谒崇阳陵群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伤。帝曰:朕得奉瞻山陵,体气自佳耳。又诏曰: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帝王至谦之志。当见山陵,何心无服!其议以衰绖从行。群臣自依旧制。尚书令裴秀奏曰:陛下既除而复服,义无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诏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遂止。

中军将军羊祜谓傅玄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而汉文除之,毁礼伤义。今主上至孝,虽夺其服,实行丧礼。若因此复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数百年,一旦复古,难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礼,且使主上遂服,不犹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乃止。

戊辰,群臣奏请易服复膳,诏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绖之礼,以为沉痛。况当食稻衣锦乎!适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相从已多,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事纷纭也!遂以疏素终三年。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一》,有删改)


[注]①宰我(前522—前458):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先贤,孔子著名弟子。②衰绖:丧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将A谒崇阳B陵C群臣D奏言E秋暑F未平G恐帝悲感H摧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指穿衣,“一鼓作气”的“鼓”意为击鼓,两者用法相同。
B.安,指心安,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词义不相同。
C.除服,文中指除去丧服,关系亲疏不同,除服的时间先后不一。
D.纷纭,指言论等多而杂乱,与现在的“众说纷纭”中的“纷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宰我“服丧三年时间太长”的发问,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理解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最终让宰我信服,取得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B.在尚书令裴秀看来,晋武帝已经除去丧服又再穿上,这样的做法于礼仪而言没有依据,如果君王穿丧服而臣下却不穿,会让做臣子的心里不安。
C.羊祜认为三年之丧,即使尊贵为天子也要身穿孝服,傅玄则认为恢复古制很难行得通,在傅玄的坚持下,羊祜没有再提让天下恢复古制的看法。
D.晋武帝不顾群臣的上奏请求,坚持不去更换正常的服饰和膳食,素食素服度过了三年,他希望以坚持儒家丧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2)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
5.晋武帝让群臣“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的原因是什么?
2023-11-28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