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 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C.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D.相,指相互,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相”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4-01-2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宿迁中学、宜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2 . 《论语》章句默写。
(11)君子务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1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____________;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____________。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13)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居其所而____________。”(《为政》)
(14)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仁》)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16)子夏问曰:“‘巧笑倩兮,____________,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____________。”(《八佾》)
2024-01-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②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③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
共:_______道:_______格:_______庄:_______
2.请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为政者该怎样做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024-01-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顺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主A无B遗忧C下D无邪慝E百官F能治G臣下H乐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未达”的“达”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泉之始达”中的“达”含义不同。
B.“法省易因”的“因”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含义不同。
C.“远而逾明”的“明”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第一个“明”含义相同。
D.“何其所临之民”的“其”与《〈论语〉十二章》“其恕乎”中的“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回答了樊迟关于智的提问,他认为要选拔正直的人,子夏以舜、汤为例向樊迟解释了孔子的观点。
B.尹文认为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并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观点。
C.周公登上天子之位后颁布德政,施行恩惠,亲自前往各地安抚遇到困难的远方之民,使邻近的百姓亲附,使边远的百姓安乐。
D.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而周公则认为天子无戏言,最终成王把晋国封给唐叔虞。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
5.虞舜被后世尊为“无为而治”的圣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虞舜是怎样做到“不下堂而天下治”的。
2024-01-1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入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约束
B.天下仁焉                         归:归附
C.大学之道,在明德            明:彰明
D.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回)我虽然不勤勉,请让我实践您这话。
B.原文: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性情安和之后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之后才能处事合宜。
C.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D.原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加以干预。
2023-12-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瑞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且尔言A过矣B虎兕出C于柙D龟玉毁于E椟F中G是谁H之过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023-12-25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 高一必修下册 第1课知能达标训练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停顿地方的英文字母写在答题卡上的表格内。
于是乃相与发A徒役B围孔子于野C不得D行E绝粮F从者G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伐陈”中的“伐”,与《老子》“自伐者无功”中的“伐”含义不同。
B.“安有伯夷叔齐”与“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安”含义相同。
C.“意者吾未仁邪”与“欲诚其意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意”含义不同。
D.“吾为尔宰”与“宰严限追比”(《促织》)两句中的“宰”含义相同,都是指一种官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对于君子也会堕入困窘之境而生气不解,孔子认为,君子到了困窘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到了困窘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
B.孔子到处碰壁仍坚持“仁”,真正实践了“无终食之间违仁”,他周游列国不受待见,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从容乐观。
C.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这样才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道义学说不完美,不被接受,是当权者的耻辱。
D.孔子教育学生,不要以为仁者一定会被别人信服,智者一定会被人任用。君子不应该不正当地摆脱贫困和卑贱,即使在颠沛流离时也不离开仁德。
4.把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五石之瓠》)
5.材料二中,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分析孔子困于陈蔡时能够弦歌不辍,不“违仁”的原因。
2023-12-1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与孔子        适:到,往B.君子于义                            喻:知晓
C.自者无功            伐:夸耀D.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志向远大D.强行者有志          强行:勉强而行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仁以为己任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治之于未乱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当察乱何自起
C.不龟手之药物D.其未兆易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君子不应追求个人利益,应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023-12-06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适A齐B为高昭子C家臣D欲以通乎E景公F与齐太师G语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2023-1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家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错,同“措”,矫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桓子怒A阳虎B因囚桓子C与盟D而释之E阳虎F由此益G轻季氏。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已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编年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一字寓褒贬,后世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轻视他,季桓子僭越礼法。鲁国从大夫以下皆不守礼分,违背常道,孔子因此不愿意做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他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