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已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节选自韩愈《原毁》):

1.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是故事A修而谤B兴C德高D而毁来E士之处F此世G而望H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相同。
B.就,是开始从事、做的意思,与“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
C.病,是生理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与“刘病日笃”的“病”意思相同。
D.称,是称赞、赞扬的意思,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
B.舜和周公都是圣人仁人,古时的君子努力探究他们成为圣人的原因,日夜反思,改掉自己不如他们的地方,努力向他们看齐。
C.无论古代的君子还是现代的君子,他们对待别人的标准与自己不同,原因在于“怠”与“忌”,这也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
D.材料二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的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5.在待人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材料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愕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洋游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诗》可以(        )                 (2)魏王我大瓠之种(        )
(3)吾为其无用而(        )            (4)今一朝而技百金(        )
2.以下诗句中,不能够直接印证孔子对《诗经》价值的看法的一项是(     
A.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育我。   (《诗经·小雅·蓼莪》)
B.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C.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
D.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诗经·魏风·硕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迩事父,远之事君                       ②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③见贤思齐                                     ④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 ⑧④不同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5.结合选文,比较《老子》和《庄子》在说理方式上的不同。   
2023-11-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八佾》)

材料二: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

材料四: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节选自《韩非子·五蠡》)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梦见周公: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周代圣贤之一。②监:同“鉴”,借鉴。③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④郁郁乎:文采丰富的样子。⑤文:完美。⑥文王:指周文王,周朝奠基者。⑦偃王:指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第32代国君。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善A赏罚者B百官不敢C侵职D群臣不敢E失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称赞,称许”之意,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B.以为,“把……作为”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而下无奸诈之心”中的“之”可译为助词“的”,与“故大夫之相乱家”中“之”用法不相同。
D.“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并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践行的细则。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肆意妄为去做就会坏事,过分抓住权柄不放手最后还是会失去,所以执政者应该避免任何人为干涉,任由社会自己向前发展。
C.墨子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不相爱,所以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别人,这样纷争就会停止,天下就会恢复安定。
D.韩非子提出了“赏罚”这一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人们“贪利”“畏惧”的本性,施行奖赏要丰厚且能兑现,进行刑罚要严厉且肯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5.材料一中的儒家观点和材料四中的法家观点,两者存在哪些差异?
2023-11-2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八月,帝将谒崇阳陵群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伤。帝曰:朕得奉瞻山陵,体气自佳耳。又诏曰: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帝王至谦之志。当见山陵,何心无服!其议以衰绖从行。群臣自依旧制。尚书令裴秀奏曰:陛下既除而复服,义无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诏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遂止。

中军将军羊祜谓傅玄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而汉文除之,毁礼伤义。今主上至孝,虽夺其服,实行丧礼。若因此复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数百年,一旦复古,难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礼,且使主上遂服,不犹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乃止。

戊辰,群臣奏请易服复膳,诏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绖之礼,以为沉痛。况当食稻衣锦乎!适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相从已多,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事纷纭也!遂以疏素终三年。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一》,有删改)


[注]①宰我(前522—前458):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先贤,孔子著名弟子。②衰绖:丧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将A谒崇阳B陵C群臣D奏言E秋暑F未平G恐帝悲感H摧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指穿衣,“一鼓作气”的“鼓”意为击鼓,两者用法相同。
B.安,指心安,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词义不相同。
C.除服,文中指除去丧服,关系亲疏不同,除服的时间先后不一。
D.纷纭,指言论等多而杂乱,与现在的“众说纷纭”中的“纷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宰我“服丧三年时间太长”的发问,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理解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最终让宰我信服,取得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B.在尚书令裴秀看来,晋武帝已经除去丧服又再穿上,这样的做法于礼仪而言没有依据,如果君王穿丧服而臣下却不穿,会让做臣子的心里不安。
C.羊祜认为三年之丧,即使尊贵为天子也要身穿孝服,傅玄则认为恢复古制很难行得通,在傅玄的坚持下,羊祜没有再提让天下恢复古制的看法。
D.晋武帝不顾群臣的上奏请求,坚持不去更换正常的服饰和膳食,素食素服度过了三年,他希望以坚持儒家丧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2)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
5.晋武帝让群臣“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的原因是什么?
2023-11-28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五寸之。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子之言似夫子》)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材料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

【注】①丧,失去官位。②廋,隐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死之A欲速朽B为C桓司马D言之也E南宫敬叔反F必载G宝而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指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学生对老师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B.棺椁,套棺和棺材,泛指棺材;棺,套在椁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C.敏,聪明,机智;与《论语•学而》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意思不同。
D.所以,所做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定孔子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话,因为他曾在孔子说话的现场,可见,曾子是一个实事求是、了解孔子的人。
B.子游由衷赞叹“有子之言似夫子”,是因为有子像孔子一样坚持己见、勇于求真。
C.儒家认为,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D.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习惯兴趣,从表到里,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有子怀疑“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是孔子本意的原因。
2023-11-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二)

【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东平段从周记。”

(选自段从周《止斋记》),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为能尽止之之道者”,道,指道理。
B.“回虽不敏”,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都是谦辞,不才之意。
C.“闭门却扫”,意思是关上大门,不再洒扫以接待客人;这里的“却”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意思相同。
D.“生民”,意思是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重视“仁”的实践,认为一个人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应受到天下人的称许。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B.赵公管理九郡,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赵公总是以恻隐之心对待,但是也不因此随便宽恕他。
C.赵公认为自己已六十岁,官至三品,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书斋取名为“止斋”。
D.作者起初认为赵公精力未衰,可当大任,并以此为由拒绝作记的请托,后又受托成文,并认为“公之止”有可取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孔子和“止”,请结合材料谈谈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023-11-24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曰:‘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愿,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释]①皋陶:偃姓(一说为赢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②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③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因封地在唐,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姬燮继位,迁居到晋水之旁,故将国号改为“晋”。④燕居:指退朝闲居,也指闲居之所。燕,安乐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B.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C.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D.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意思是依从、因循,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字意思完全相同。
B.《书》,指《尚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C.理,是一种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依其大小以区别尊卑。
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和汤善于选拔正直的人才,并且让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使得不仁之人远离了自身。
B.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得到了齐宜王的认可。
C.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D.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成王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唐叔虞得到了封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
(2)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
5.虞舜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11-24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管仲,吾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论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悲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管仲”中的“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中的“微”意思相同。
B.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C.治,太平,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义相同。
D.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不才,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用作谦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旧主殉死,而又效忠新主,是不仁的;而孔子认为管仲仁,没有缺点。
B.苏洵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更强调管仲的过错,语出新奇,
C.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强,且齐桓公的才能要胜过晋文公,但晋国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
D.苏洵的《管仲论》,立论明确,逻辑严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见解,很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5.请简要概括孔子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异同点。
2023-11-1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修己以。”              敬:严肃恭敬
B.大学之道,在明德              明:彰明
C.在亲民,在于至善              止:停止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4.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2023-11-15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而礼之,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诛A暴禁B非C存亡D继绝E而赦无罪F则仁广G而义H大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
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循循而人,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示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2)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5.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