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春秋纷乱的大时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采纳,“尚用”就是很自然的。   

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仁”之本),从品德素养的角度说,“仁”又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品德的总称。尽管如此,对人的普遍的关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

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与言谈,作文与学诗,都要守礼。“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关、中和之关,当然乜是一种克制之美。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文学艺术的真谛,那就是凡是真正约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受限制”的工作,一种克制的创造。这里面,还强调什么呢?就是与社会规律的协调,与自然规律的协调,与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协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

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约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会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摘编自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诗”,认为“诗”与“乐”“礼”并列,并将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了文质统一的观点。
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既是符合礼制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
D.孔子的文学观关联着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包含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孔子论“郑声”,来论述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废。
B.文章以郭绍虞的评价说明了儒家与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学观尚文又尚用的特点。
C.文章论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以此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克制的创造。
D.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论语》有直接的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内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
B.孔子指出了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
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复礼”,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超越了他的时代。
D.将孔子的“中庸”运用在国际关系中,有助于各国相互克制,保持理性,协调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2023-08-03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横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选文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取材于《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

选文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选文三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

1.《差序格局》第十一段引用《释名》中“沦”字的解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下列诗句中“沦”字的意思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A.河水清且猗。(《诗经·魏风·伐檀》)
B.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C.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何堪说。(韦庄《秦妇吟》)
D.祖国沉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
2.结合《乡土中国》和选文一,选出下列关于东西方社会格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       
A.西洋社会以团体为单位,团体界限相对清晰明确。
B.乡土社会自给自足,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并不是必需的。
C.差序格局以“己”为核心,与他人联系愈远愈薄。
D.任何社会格局中公与私都是相对的,国家利益至上。
3.阅读选文二、选文三,结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群己关系”这一概念,分析选文二节选《论语》片段中的孔子观点。
2022-01-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2)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

(《论语·先进》)


【注释】①说:同“悦”,高兴,悦服。
1.简要概括材料(1)里颜渊喟叹的内容。
2.对材料(2)孔子之言,朱熹评注:“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1)简析。
2019-10-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