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22-23高三下·安徽·期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帝尝禁诸司官非时会合,以其族谈不修职业故也。李安国为郎官,一日,有荐术士至,部中同省,会集言命。翼日,御批问故,同省窘甚,咸欲饰辞自解。安国独曰:“以实告,其过小;为欺,其罪大。”因援鲁肃简市饮故事,引咎以,同省从之。既而事寝不行,越三日,李遂除吏部侍郎。

丁娄明之子,常任明州倅。以旧学之故,力附曾觌。其后,魏王出判明州,尤昵近之。既而入奏,与之求贴职。上批答云:“朕于吾子无所爱。第爵禄天下之公器,不可私也。”未几,台臣论罢之。

程泰之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上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

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座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

上圣志出于天性。居高宗丧,百日后,尚食进素膳,毁瘠特甚。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尽以过损为言上坚不从。一日,密谕尚食内侍云:“官家食素多时,甚觉清瘦,汝辈可自作商量。”于是密令苑中,以鸡汁等杂之素馔中以进。上食之觉异,大怒。皇太后闻之,亟过宫力解之。内侍等罢职有差。

(节选自周密《齐东野语·孝宗圣政》)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 A 夫 B 人 C 者 D 潜 E 邸 F 旧 G 人 H 也 I 屡 J 以 K 过 L 损 M 为 N 言 O上 P 坚 Q 不 R 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会集言命”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意不同。
B.“引咎以闻”与“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含意相同。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谋国议政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被称为经筵。
D.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其长官称为兵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曾禁止各部门官员在不适宜的时间聚会,后来有人趁方术之士前来的机会聚集起来谈论命数,皇帝虽批示询问,但最终事情平息没被追究。
B.丁娄明之子先是极力攀附曾觌,之后又特别受到魏王的亲近;不过他拜托魏王替他求取贴职的事情未能成功,自己反而被谏官评议罢免了官职。
C.皇帝厌恶程泰之讲解《禹贡》的方式,认为对《六经》中的断简残编只需存疑,不必勉强解释其中疑难,即便圣贤对未曾亲历的地理也有所不知。
D.皇帝的孝顺出于天性,在为高宗守丧期间,尚食内侍曾暗中将鸡汤等混入素食中进奉,皇帝吃后觉察出异常,非常愤怒,罢免了内侍等人的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批答云:“朕于吾子无所爱。第爵禄天下之公器,不可私也。”
(2)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5.材料二中张说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3-05-08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语文-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江苏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吴王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为什么?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又是什么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B.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C.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D.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此事。
B.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师说》中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文中指孔子。
C.五谷,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较公认的说法包括黍、稷、麦、菽、稻(或麻)五种。后泛指粮食作物。
D.大人,指品德高尚、志趣高远的人,与《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管叔以殷畔”一事,孟子认为周公即使有过错也情有可原;古代君子有过即改,得民仰望,而现在君子做不到。
B.孟子认为所做事情得不到应有效果,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物。自身端正了,天下人才会归服。
C.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有的人失去了本心之后却不知道寻求。学问之道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D.孟子认为万物都为己具备,反省自身诚实不欺就会收获莫大快乐;勉强自己宽恕别人,就会在求仁路上越走越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上述选文中,孔子和孟子都论及个人对于“仁”的修养。请结合所选文段,比较二者异同。
2022-12-03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现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邱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D.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3.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媮:通“偷”,苟且。②《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D.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同。
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
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不争于仕途的做法。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
7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李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史,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无后乎!’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③耨:nòu,除草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金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找借口。
B.始作俑者,无后乎                    其:代词,这些人。
C.省刑罚,税敛                           薄:减轻。
D.壮者以暇口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                            以小易大,彼知之
B.既之,则安之                                欲辟土地,秦楚
C.谁与王敌                                      人之力不及此
D.其象人而用之也                            吾见其难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百姓之不见保
C.王无异于白姓之以王为爱也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意思是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梁惠王的这句话实则是希望孟子能给自己提供战胜别国的方法。
B.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对于以人形俑殉葬的人,孔子尚且严厉指费,那么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被指责。
C.文段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以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作对比,以施行仁政之后国家的社会局面与敌国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社会局面作类比。
D.孟子规劝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收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将无敌于天下。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4)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东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1-03-1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翻译画线的句子
愿无伐善,无施劳。
2.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志向?(用自己的话回答)
2019-12-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