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中 2023-08-25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存在于东方历史上的从中国汉代至近代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贸易内容的商路和交通线,它既是一条海上交通线,也是一条贸易商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只有开辟了交通线,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才能产生。汉代开辟的到东南亚、南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世界发生了联系。有西方学者认为,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少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慢慢走向近代。这是典型的“冲击——反应”的观点。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与国外市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总是与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涉及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优良的制度、良好的政策、正确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东西方的交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今天怎么强调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都不过分。中国对外贸易经过汉代以来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不断扩大,贸易交往有了世界性特征,对外贸易已经伸向世界。经济作用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化作用的力量,更为持久有力。所以说,物质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东西方社会进步的作用甚大。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的,我们不认同这种观点,如果停滞的话,人口怎么会不断增长?只不过是自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相对较慢,而欧洲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迅速,中西发展差距逐渐增大,两者相较,判然有别。美国学者珍妮特所著的《欧洲霸权之前》也记载:“14世纪末中国明朝远洋航行的船只有约3500艘,其中1700艘以上为军舰,400艘以上为谷物运输船,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与其匹敌的海军力量。”

纵观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可知,凡是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从国外获得发展资源的国家就兴旺发达,财富就有较多的积累,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中国不仅要自己谋发展,还要让沿线国家受益,这样“一带一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摘编自陈奉林《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交汇》)

材料二: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至少应该分为国家政府层面与民间海商层面两种不同发展路径。明清时期国家政府层面的海上丝绸之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明清两代对外朝体系的确立,是建立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和平共处的核心宗旨之上的。这一点,我们从明清时期这种外交体制的确立者明成祖朱棣关于对外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得到印证。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明朝政府所奉行的这一系列对外政策和措施,充分体现了明朝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持的不用武力、努力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之道的基本宗旨。到了清朝,这种外交基本宗旨基本上被继承了下来。

十五世纪后半叶至十六世纪,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有着长足的进步,商业活动及商人团体空前活跃,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开始突破官方朝贡贸易的限制,民间的私人海上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了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中国沿海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及东、西洋各国,他们用中国内地的各种商品,其中尤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换取大量白银以及香料等奢侈品,为国内白银硬通货的稀缺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从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看,我们不难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国家政府层面和民间商人层面两种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相互背离的方向发展,未能形成坚固的合力,也未能共同开拓本应属于中华民族应有的海洋文明,从而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东西方列强逐渐迈进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其侵略性日益增强,清朝以国家政府层面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体制土崩瓦解,本来属于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在强权面前反而被视为笑柄,备受指责。而民间海上商人的发展,没有国家政权的支撑,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挣扎状态。

(摘编自陈支平《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两种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海上交通线,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只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才能产生。
B.经济文化交流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其中经济作用的力量不可小觑,持久有力,丝毫不亚于文化作用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力量。
C.以美国学者珍妮特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不前的,中西发展差距逐渐增大,两者相比较而言,判然有别。
D.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两种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未能形成坚固的合力,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中也并没有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部分西方学者的“冲击——反应”的观点看来,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被动走向近代,极少和外部交流的相对闭塞的系统。
B.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的,文章作者主要举出这一时期人口不断增长和海军力量较为强大两条主要论据予以驳斥。
C.万历年间的民间海商贸易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主要以国内商品换取大量外国的白银以及香料等奢侈品,并补充国内白银硬通货。
D.十九世纪中叶,民间海上商人层面的侵略性日益增强,而以国家政府层面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体制却土崩瓦解,沦为笑柄。
3.根据材料内容理解并推断,下列各项明显不属于“社会发展动力”概念范畴的一项是(     
A.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B.瓷器作坊承接欧洲商人的订单
C.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D.风力水车开始出现并投入使用
4.论述类文章经常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作用。
5.假如你是一名研究海洋史的历史专家,请你根据两则材料为21世纪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更好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赛,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坡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

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季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象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成事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踉踉跄跄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这与深更半夜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C.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甚至寄希望于何小仙,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
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四嫂子热切、焦虑地询问何小仙宝儿的病状,而何小仙却冷漠矜持、半吞半吐,这是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B.“何小仙”这个名字无疑是非常犀利的反讽,他神神叨叨地说半句话就闭上眼睛,不过是故作姿态的假高明。
C.小说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尽管非常简短,但却把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心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D.小说中描写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如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
8.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篇写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
2020-08-12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现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邱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1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献给地方官,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
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
C.颈联“惊断莺声”景物描写具有衬托作用,表现劳动人民的勤于劳作。
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通俗、平易近人。
16.诗人追求仁政,“仁政”在诗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