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

选文二: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国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入,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子王之涂,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悟,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字母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A】哀【B】公【C】问【D】于【E】孔【F】子【G】曰【H】寡【I】人【J】欲【K】吾【L】国【M】小【N】而【O】能【P】守【Q】大【R】则【S】攻【T】其【U】道【V】如【W】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木求鱼,原指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为处事如果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疾”指厌恶,憎恨,与成语“痛心疾首”的“疾”相同。
C.夫子,古代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也以特指孔子。
D.庠序,本意都是指古代的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库,周代的学校叫序,夏代的称校。
3.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描摹人物极尽传神之妙。
B.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然后才道破其实质是想以武力争霸天下。
C.孟子以邹与楚战的现实事例,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结论。
D.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如“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说理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既有寓言性又有哲理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5.同样论述施行仁政的举措,孔子和孟子各有何侧重。请结合两则选文比较分析。
2023-06-2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
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忍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
D.“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5.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2023-09-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0-02-17更新 | 289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2《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及提升训练(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知识讲学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拔起
C.今日                                                                             病:生病
D.不苗者也                                                                      耘:除草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博我文,约我以礼
B.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             其子趋而往视
C.非徒无益,又害之。             以为无益舍之者
D.其气也,至大至刚。             令尹子文三仕令尹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022-06-1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百亩之田,勿其时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不餍
(3)故民从之也轻
(4)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A.(1)(2)相同,(3)(4)不同
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
B.庶人,也叫“庶民”,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C.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4.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义,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敌于天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021-04-30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阳信县联合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大猪,“彘”指小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为庠。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B.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C.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意义。
2021-05-2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南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王之乎     许:认可
B.王请            度:思量
C.欲土地,朝秦、楚       辟:开辟
D.我虽不,请尝试之       敏:敏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四十斤为一钧,成语“千钧一发”中的“千钧”和本文中的“百钧”都是表示力量非常沉重。
B.“诗”,即《诗经》,西汉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先秦诸子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其中的句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泛指天下,本文也是此意。
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急于在战国的纷争中成就一番霸业。他一见孟子就提出齐桓晋文的话题,表现出他渴望向“春秋五霸”学习如何施仁政而夺天下。
B.齐宣王在向孟子求教时态度谦虚而且真诚。他开始有问必答,后来“笑而不言”,这其实反映了他欲霸天下而又不那么理直气壮的心态。
C.孟子使用设喻类比的方法成功说服齐宣王。他用“举百钧”和“察秋毫”的比喻,让齐宣王真正明白了统一天下必须推恩到百姓的道理。
D.孟子说理始终抓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他首先呈现了“莫之能御”的美好结果,然后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最后指出霸道带来的危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022-07-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河;“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的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又称《书经》。《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惑。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表现在内容上是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莩”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2021-04-3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孽孽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䐨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孽孽:勤勉不懈的样子。⑦䐨率:拉弓的标准。⑧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以下对选段(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D.孟子旨在告诉人们,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侥幸而获得的。只有通过平时有步骤、有条理的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2.以下对选段(2)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严词以对,他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冲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C.君子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D.孟子将君子比作“大匠”“后羿”,以说明君子是不会贸然改变“道”的标准的。君子站在道路的中央,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
3.结合这两篇选文,谈谈该怎样进行“道”的教与学?
2022-07-0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4.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5.翻译下列句子。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9-19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