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绳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伴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燕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于悒。

(节选自《史记评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括出A锐卒B自搏C战D秦军E射杀F下赵括G数十万之众H遂降秦I秦悉坑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暗中,与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中的“阴”词义不相同。
B.且,又,与列御寇《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中的“且”词义不相同。
C.拜,授予官职,与成语“甘拜下风”“拜将封侯”中的“拜”词义都相同。
D.但,只,与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屡遭取代。孝成王、悼襄王都误信了秦国的间谍,让赵括取代廉颇,导致长平之败;让乐乘取代廉颇,致使廉颇出走。
B.廉颇颇有谋略。赵王不想与秦王会面,廉颇认为应该去,但在出发前,为断绝秦国奢望,他建议三十日未回就立太子为王。
C.廉颇军功显著。他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凭勇武闻名诸侯,历经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曾率军打败过齐国和燕国。
D.廉颇遭人嫉恨。廉颇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却被仇人郭开贿赂的使者诋毁,致使赵王误认为廉颇已年老,不再召他回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因以括为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2)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5.《史记评林》是如何评价廉颇的?请简要概括。
2024-01-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B.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男子在十五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的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
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是“公”。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5.请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膝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其。”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2.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
B.治粟都尉,汉初官名,汉武帝时又名搜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务。
C.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D.《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犯法当斩,滕公没有杀他,并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汉王说让韩信做一般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成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 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B.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C.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D.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宗庙,天子、诸侯、士大夫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夷服,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
D.博士,文中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曾和秦订立盟约,秦放还了赵国的人质,不久赵国就违背了盟约,在太原反抗秦国,因此秦派兵去讨伐赵国,俘获了赵王并灭掉了赵国。
B.秦王为了显扬其功业,传给后代,要求大臣商议帝号,最终确定王称为“皇帝”,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
C.秦王认为“谥法”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非常没有意义,应当废除,他说自己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他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
D.子婴即位后,没能保全秦国,没能使秦的宗庙的祭祀得以延续,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君主的子婴才能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辅佐他的大臣不得力。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2)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聘,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D.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2022-01-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相关题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其父卒二十岁,秦灭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道还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再战,秦兵竞败,遂至咸阳。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鲰生教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今为之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

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天下始定,刘敬说高宗曰:“都关中。”上疑之。留侯曰:“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汉十二年,高帝,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B.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C.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D.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专指秦始皇,他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B.留侯,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崤函”便是此地。
D.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荆轲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直言劝谏。沛公进入秦宫后,想要留居,樊哙劝说无效,张良说沛公的行为无异于“助桀为虐”。沛公这才回车驻军在霸上。
C.张良不恋权位。汉元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只愿受封留县,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D.张良深受高帝信任。天下始定,留侯张良重点陈述关中的优势劝告高帝定都关中,高帝听后,当天就起驾,向西定都关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2)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暄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李牧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B.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C.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D.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汉代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即是为庆祝打败了匈奴。
B.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遇有敌情时燃火以报警,以示国家将有战事。
C.武安君,古代封号名,武安意为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被封人物有白起、廉颇等人。
D.反间即反间计,三十六计之一,秦国正是利用此计反间廉颇,最终取得长平之战胜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善于防守,不与敌人交战。面对匈奴的每次入侵骚扰,他要求士兵立即进入堡垒防守,不准迎战杀敌,违者斩首,但每次都燃起烽火。
B.李牧不改初衷,坚持个人做法。他对待匈奴的防守策略,受到匈奴及赵军的嘲笑,他因此被撤换,后赵王再用他,他依然坚持原来的策略。
C.李牧关心士兵,善用奇阵退敌。他每天杀牛犒劳士兵,赏赐士兵,士兵乐为其战;他诱敌上当,摆下奇阵攻敌左右两翼,最终大获全胜。
D.李牧忠心卫国,创下不朽战绩。他据守北部边地,防御匈奴,打败匈奴十万大军;与燕、秦交战,攻城略地,杀死敌将剧辛,打退敌将桓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021-07-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为秦将。秦庄襄王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秦王闻高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

胡亥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遂杀毅。

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B.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C.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D.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及明清都有修筑的经历。
B.公子,先秦诸侯王称为公,其子称为公子,而继承君位的嫡长公子则要改称世子。
C.咸阳,首个封建王朝秦的都城,因位于九峻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
D.皇帝,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秦始皇所创,意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恬世代为将,建立绝世战功。他祖父曾攻下赵国三十七座城池,父亲与他人攻破楚国,俘获楚将,他本人攻破齐国,驱逐了北方戎狄。
B.蒙恬兄弟受宠,遭到他人怨恨。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信任他们,亲近蒙毅,委以要职;因二人坚持依法惩办赵高,后遭到宦官赵高的怨恨。
C.蒙恬修筑长城,声威远播边疆。他凭借地理形势,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他的声威远播边地,大大震慑了北方匈奴。
D.蒙恬面对责难,含愤吞药自杀。面对使者说他有大错的责难,他先是深深慨叹,无罪受死,后又认为自己修长城动了地脉该死而吞药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2)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
2021-05-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乙】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陈平先事魏王咎,后归项羽,后降汉。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

其后,楚急攻汉,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其明年,用其奇计策,卒灭楚。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牗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恶草:粗劣的食物。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帷西向立          披:打开,分开
B.杀人如不能        举:尽,全
C.今又从吾          游:出游,游历
D.即惊曰          详:通“佯”,假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又称“骖乘”,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
B.关:秦汉“关”指函谷关,“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山”指“崤山”,“山东”指崤山以东。
C.请骸骨:官吏请求退休,使骸骨归葬故乡。其他表示辞官的说法还有“解印绶”“致仕”等。
D.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为封官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樊哙不顾士兵的阻拦,闯入营帐,体现其“勇猛”;项羽赐酒,他先拜谢,再饮酒,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
B.甲文中,张良审时度势,在危急关头找来樊哙,缓和“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形势;待刘邦离开后,留谢项羽,处变不惊。
C.乙文中,陈平足智多谋,能出奇计。汉军被困荥阳城,陈平用计离间楚军,使项羽疑心其他将领并逼走亚父,从而使汉军脱险。
D.从两段选文可以看出: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接受陈平的反间计,不吝重金;而项羽性格猜忌多疑,容易听信他人谗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2021-04-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第四完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武灵王立。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召楼缓谋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于是肥义侍,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于是遂胡服矣。武灵王初以长子章为太子,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废太子章,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自号为主父。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还归,行赏,大救,置酒酺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貌修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作乱。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为天下笑。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B.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C.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D.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年的术语,“戊”居地支的第五位。
C.宗室,是指同一祖宗的贵族,本文中特指赵武灵王的宗族。
D.北面,是指古代臣子拜见君主时面朝北方,有臣服于人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他继位之后,认为自己没有称王的实力,让国人称自己为“君”。
B.赵武灵王移风易俗,勇于创新。他认为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国家就要灭亡,因此力推胡服骑射。
C.赵武灵王勇武过人,胆识非凡。他亲自装扮成使者入秦,趁机观察秦国的地形与秦昭王的为人。
D.赵武灵王犹豫迟疑,举棋不定。他最初立少子赵何为赵王,后又反悔,想改立长子赵章为赵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2)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