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5.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2023-10-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具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可A臣闻兵者B凶C器也D战者E逆F德也G争者H事之I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两句中“以”的含义相同。
B.执事,含义有办事的官员;从事工作、主管其事;对对方的敬称等。文中指办事的官员。
C.“勾践欲杀妻子”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妻子”的含义相同,
D.“种止勾践曰”与“止有剩骨”(《狼》)两句中“止”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训练军队,想要报复越国,越王打算在吴国发兵之前,抢先去攻打它。
B.吴王发动全部精锐部队抗击越军,在夫椒打败越军,越王收聚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山上。
C.范蠡劝谏越王要言辞谦卑地送给吴王丰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讲和,就亲自去吴国做抵押。
D.勾践派文种把美女宝器都献给了吴王,伍子胥进谏吴王灭了越国,但吴王不听,赦免了越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
(2)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5.请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良尝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榖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省,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当A此B之C时D子E房F之G不H死I者J其K间L不M能N容O发P盖Q亦R已S危T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顷,意为不久,一会儿。在文言文中,“须臾”“俄而”“既而”“无何”“未几”均有这个含义。
B.留侯,一般指张良,他凭借出色的智谋,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诗文中常用此来称颂功臣。
C.“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的“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字含义相同。
D.匹夫,即一个人,泛指平民百姓;也可以指有勇无谋之人。“以匹夫之力”中的“匹夫”之意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表现了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使其能有所忍。
B.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C.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身姿雄伟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其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可见不可以貌取人。
D.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2)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5.结合材料二,分析圯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的原因。
2023-08-0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郦食(yì)其(jī):人名;②韩信:刘邦的开国大将,后受封于淮阴,称淮阴侯。③圯上老人:指赠予张良《太公兵法》的黄石公老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独其将A欲畔B耳C恐士卒D不从E不从必危F不如因其G解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啖,指的是诱惑、利诱,与《鸿门宴》中“拔剑切而啖之”的“啖”意思一样。
B.特,指的是独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不一样。
C.因,指的是趁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的“因”意思不一样。
D.弊,指的是疲惫、疲敝,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中的“弊”意思不一样。
3.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经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刘邦想要进攻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阻了他。
B.张良使用计谋让秦将倒戈相向,秦将联合了刘邦的军队一起奔袭咸阳,最终大败秦军。
C.汉四年,张良说服刘邦授予韩信齐王印信。其后两年,高祖大封功臣,封张良为留侯。
D.苏轼认为刘邦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在于能藏其锋芒、伺机而动,这是张良精心辅佐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5.请从材料中简要概括张良的形象。
2023-07-27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诸侯图鲁矣                  图:谋算。
B.大臣未附                         附:附和。
C.却三晋                            却:打退。
D.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坐:因……而获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力都与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2023-07-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于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鲁,意思是离开鲁国,“去”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的“去”字含义相同。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故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文中指的是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书》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为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5.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2023-05-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鸿门,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项伯见项羽,谢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拒山东豪杰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心疑大王也。”项羽遂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守战有功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帝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有言哙党于吕氏,上一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守战有功/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帝至陈/取信/定楚
B.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守战有功/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帝至陈/取信/定楚
C.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守战有功/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帝至陈取信/定楚
D.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守战有功/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帝至陈取信/定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意为通过。“因”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含义相同。
B.且,意为尚且。“且”与《愚公移山》“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含义不同。
C.山东,指崤山以东,与后来作为行政区域省份存在的“山东”含义不同。
D.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禁”与“紫禁城”的“禁”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他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项羽营账,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撞倒守卫、怒视项羽等细节,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一面。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刘邦重病时听到樊哙亲附吕后的议论,盛怒之下让绛侯周勃代替樊哙掌兵并要处死樊哙,但陈平因为害怕吕后的权势而把他放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是日,微哙入营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022-07-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遗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铁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逐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B.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C.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D.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赵国贵族,因贤能而闻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谏,原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为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
C.候,本意是指守望、侦察,也指征兆,时节。《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斥候”为侦察兵。
D.君,古代的一种封号,如平原君等,但秦王封商鞅“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个“君”却不是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有胆识辩才。平原君不肯交租,赵奢毫不手软,依法治罪;面对平原君之怒,他以家国相依来阐述,成功说服了平原君。
B.赵奢尚勇不惧危难。秦伐韩,廉颇、乐乘以为救韩路远且险,救助艰难,赵奢否定这一说法,以为要“将勇”就能取得胜利。
C.赵奢沉着且镇定。迷惑敌军方针制定后,即使秦军不停挑战,以致“武安屋瓦尽振”,他还是按兵不动且果断处置进谏之人。
D.赵奢灵活不墨守成规。在成功迷惑秦军之后许历进谏,他不仅让对方把话讲完,且询问并采纳一步步策略,最后取得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2021-04-3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辛罢敝不忍言出土争临城死故如子为父弟为见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赭(zhé)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C.拜,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表授予官职的有“授”、“除”等;表罢免官职的有“罢”、“免”、“拜”等;表提升官职的有“拔”、“迁”、“左迁”等。
D.先帝,是尊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父亲。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手下人听从赵王的制止,但赵王也因此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知人善用。在与田叔的交谈时,了解孟舒是忠厚的人,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行道引术,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不禄”,士死为“卒”,“卒”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C.谥,是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也称为谥号。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前四史”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之事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峣山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