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98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①_      ,一般咳嗽比较剧烈,而且在发热症状消失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大家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是以细胞壁作为靶点。因为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这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目前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市民朋友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       ②       

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        ③        :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防护自己;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上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来消毒双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故宫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C.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D.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往前冲:他就是这样的性子。
3.请分别概括三个段落的大意,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1-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 的古籍,但经历水火兵燹,已是百不存一。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记载“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虽然历代水火兵燹造成大量典籍损毁灭失,但历代都有仁人志士青灯黄卷,整理文献;苦心孤诣,传承典籍;保护修复,延续文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古籍保护传承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从海外寻回、民间征集了大量珍贵典籍,重新建立起公藏古籍的庞大体系。经过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者近20年的 ,共同奋斗,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得以逐步建立,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   ,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

随着思路的不断提高,使“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这一重要命题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工作,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对古籍阅览的需要,有效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以“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和服务提升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是古代文人喜欢的意象,荀子《劝学》中以山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贬谪之地低洼潮湿,只能看到“__________”,从早到晚只能听见“__________ ”,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和失望,他多么希望像当年的刘裕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①本诗写于欧阳修因上疏救范仲淹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途中。②阕:乐曲终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出一幅清丽明快的洞庭夜景图,诗人笔下的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看似句句写景,实则景景关情。
B.开篇两句运用倒装,点出了停舟的地点及周边的氛围,因系舟城下,才有了卧闻钟声的意境。
C.“空江”点明诗人正置身于空旷开阔的洞庭湖口,面对云水浩渺,雾霭重重,不禁发出“路在何方”的疑问和叹惋。
D.最后四句虚实结合,写诗人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想象自己驾着轻舟疾行如飞,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2.陈顺智曾评价:“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请结合诗歌谈谈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2024-01-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哮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之。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其子孙多以功名显,盖盛德后云。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

史臣裴珀曰:汾阳事上诚总,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


【注】①汾阳: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护卫唐王朝的过程中军功卓著,被封为汾阳郡王。②诚芝:忠诚。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载使人告A以军容B将不利C公D其下衷甲E愿从F子仪G不听H但以家僮十数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举,又名武科,是中国古代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武举制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B.短毁,文中指谗言中伤,其中的“短”与成语“取长补短”中的“短”意思不同。
C.过,指超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过”意思相同。
D.殆,指大概、几乎,与《孙子·谋攻》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子仪对皇帝忠诚,赏罚分明,宽厚待人,取士得才,富贵长寿,他的后人大多功名显赫。
B.郭子仪统兵在外,诏书致日,立即出发,没有丝毫犹豫顾盼,所以谗言离间都不起作用。
C.田承嗣占据魏州后倨傲狠戾,不守法纪,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还极力诋毁诽谤郭子仪。
D.郭子仪忠勇爱国,备受代宗宠爱,从来不直呼他的名字,只称他为大臣,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
(2)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5.裴珀评价郭子仪“临下宽厚”,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4-0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静的产院(节选)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忙完了饭,她走到中间屋里来,伸手啪的一声扭亮了电灯,一霎时,这一间办公室兼产房立即变得那么宽敞高大起来,一切东西都好像放着光一样:产床上平展展的白单子,产床横头的白色屏风,白木的三屉桌,白的墙壁,白的屋顶……谭婶婶觉得奇怪,这些东西给电灯光一照,怎么就比平时白得多、漂亮得多呢!她眯起了眼睛,把这一切打量了又打量,同时想起昨天公社杜书记告诉她,养猪场场长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回来就派到产院里工作。产院增加了一个力量,产院飞快地在发展。谭婶婶心满意足地笑着,伸手啪的一声把灯扭熄。

“点灯不用油,不用油也得节省点用。”她重新点起玻璃罩的洋油灯,走去撬开煤炉,放上消毒锅,把一切要消毒的东西通通放进去煮。

“这不是跟医院差不多了吗?”谭婶婶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从自己三十九岁做寡妇想起,想到现在进产院……第二天,她起了一个大早,把自己脑后那个发髻剪掉了,短短的头发,杂着几根半白的发丝,显得又庄严又精神。大家见了她,也好像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打电话嘛!”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对!”荷妹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既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也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B.开篇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乡村的“产院”,渲染了宁静的气氛,也烘托出主人公此刻正陶醉在自己的事业已有成就之中的心理。
C.电灯是一个道具,一面说明谭婶婶对产院现状的满足,一面引出荷妹的出场。
D.通过荷妹来到产院后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想改善产院用水卫生条件的急切、热情和果敢。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与本文均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叙事生动,感染力强。
B.小说讲述了谭婶婶与荷妹在产院第一次见面的情形,表现出二人在思想上的冲突:
一个对现状很满意,一个觉得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C.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谭婶婶心理上从“非常自豪”到最后“不置可否”。
D.结尾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将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处,利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旨。
3.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谭婶婶这一人物形象。
4.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小说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2024-01-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材料二: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

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鉴赏文学经典,可以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B.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阅读文学经典,从容品读,可以涵泳性情。
C.艺术大家们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当下,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只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证明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C.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是因为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
D.只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就能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为我们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2024-01-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秋冬,很多人都有煲汤喝的习惯,尤其是在天寒地冻之时,一口热汤下肚,通身舒畅。?煲汤,其实就是让食材和水一起加热,所以煲的汤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水,它的味道主要来自熬汤过程中溶出的一些脂溶性的成分和氨基酸。而且煲汤时间越久,就会有更多的鲜味物质在熬制过程中溶解到汤里。此外,通过游离的一些氨基酸还会跟汤中的糖发生交融,生成其他有香味的物质,就使得汤香上加香。

不少人认为喝汤比吃肉还有营养,。以炖鸡汤为例,人们能从鸡肉中获取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优质的蛋白质,此外还有脂肪、维生素、钙等物质。在炖鸡汤的过程中,只有脂肪和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会溶入汤中。因此,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就差得多了。

此外,只喜欢喝汤不喜欢吃肉的人特别需要注意,汤中更多的是脂肪,尤其是乳白色的汤,其中脂肪含量不低,加上不少的盐和嘌呤,喝多会增加痛风、肥胖和高血压的风险。所以,,同时还要吃些富含优质蛋白的肉类才是健康饮食。

1.下列句子中的“让”和“其实就是让食材和水一起加热”中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邻里守望相助让冬天变得温暖!
B.我的手上让蚊子咬了好几个包。
C.太山不让细土,河海不择细流。
D.主人热情地把客人让进屋里来。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2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土林,是著名的云南四林(土林、沙林、石林、热带雨林)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吸引中外游客

土林的形态各异,天工万象,无可尽数。进入土林,移步换景,每一秒,你都会有全新的发现和惊奇的体验。而原始、荒凉、粗犷,则是元谋土林给人的第一感觉。置身其中,犹如走进一个蛮荒的远古世界,那的造型,就仿佛使人进入另一个新奇的天地。土柱有的像锋利锥剑,直指蓝天;有的像威严武士,整装待发;有的像亭亭少女,凝视远方;土柱顶上有的点缀着绿树、杂草或野花;有的则砂石垒垒,裸露身躯……当然,各种形态的土柱是混杂分布的,这就使得土林形成了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的姿态,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4-01-22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笔下的英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也有《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曹操。
(2)古人创作的时候,常常借助前人妙语,写出自家新意。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华在整理笔记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时常用叠词来描摹声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22更新 | 2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