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庾信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③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庾诗前四句语言坦诚而自责,直接表达了自己离家背国、身存名灭的苦痛。
B.庾诗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表明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C.庾诗后两句说自己是“关外人”,可见他身在异国,心怀故国,悲苦愤懑。
D.杜诗颔联“淹”字用词精炼,描写“楼台”之高,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2.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语意客观而又有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暮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流寓夔州所作。②花烬繁:灯芯燃烧后形成的灯花斑斓繁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首联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山村的景象。
B.“闭柴门”使人想到户内人们正享受着天伦之乐,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C.皎洁的明月悄悄升起,晚风清凉,诗人凝望着山村,感觉“江山”不如故园美丽。
D.“石泉流暗壁”语序应为“暗泉流石壁”,意为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
2.有评论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情感委婉含蓄”,请结合这一评论和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昨日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为农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官军和叛军正在紧张对峙,作者深感忧虑。②勾漏令:勾漏在今广西,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勾漏令,帝许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烟尘”代指战争,而锦里处于干戈烟尘之外,点明当时的时局特点。
B.第二句写作者目之所及,江村一带散落着八九户人家,呈现出一派安宁静谧之象。
C.颔联写池塘中浮起小小荷叶、麦花随风飘落的景象,动静结合,写出其清新质朴。
D.诗人甘愿在此处定居终老,但做农民生活贫困,只能在他乡赊账谋生,艰难度日。
2.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此诗中抒发的感情充满了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望岳》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在齐、赵漫游所作。《登高》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本诗为大历三年(768)岁暮作,这年春天,杜甫乘舟由夔州出三峡,岁暮抵达岳阳。

结合作品及注释,对初中和高一教材中杜甫的登临诗进行梳理与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篇目体裁题材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望岳》_________登临诗雄伟磅礴的泰山气象勇于攀登的雄心与卓然独立的豪情
《登高》空旷寂寥的秋江景色__________
《登岳阳楼》________
从情景关系角度,归纳鉴赏“登临诗”的方法:___________
从知人论世角度,基于梳理,提出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
B.颔联言山水草木有情便是叹人世无情,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C.诗人远眺原野、沙滩,用“润”“暄”二字将主观情感移入观赏对象。
D.全诗采用散文化句式,言语极为平顺自然,一改诗人沉郁顿挫之风格。
2.诗歌的首联不落窠臼,请谈谈其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7日内更新 | 3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次华州陪钱大夫登城北楼春望

刘禹锡

因睹李、崔、令狐三相国唱和之什,翰林旧侣,继踵华城,山水清高,鸾凤翔集,皆忝夙眷,遂题是诗。

城楼四望出风尘,见尽关西渭北春。

百二山河雄上国,一双旌旆委名臣。

壁中今日题诗处,天上同时草诏人

莫怪老郎呈滥吹,宦途虽别旧情亲。

【注】①钱大夫:华州刺史钱徽。②李、崔、令狐三相国:李绛、崔群、令狐楚三人皆于元和年间入相。③百二: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④同时草诏人:钱、李、崔、令狐四人元和年间皆曾充翰林学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题诗缘起,“翰林旧侣”与诗中“天上同时草诏人”一句相呼应,“夙眷”点明感情。
B.首联扣题,总写登楼眺望所见的高远阔大景象,“出”“尽”二字透露出超逸、欣悦之意。
C.颔联对仗工整,上句说京都山河拱卫,地势险固;下句说名臣得用,暗表怀才不遇的怨愤。
D.尾联用“滥竽充数”典故,说自己无作诗之才而强作诗同三相国唱和,这是作者自谦之词。
2.本诗与杜甫《春望》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述。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
B.颈联“深”字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
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诗中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前人评价此诗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
2024-06-1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春,时杜甫寓居夔州,安史之乱后杜甫入川,夔州是杜甫居川的最后一站。诗人旅居江峡,见腊梅乍开,顿生故园之思,遂作此诗。②巫岫:巫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尾联诗人运用想象,由眼前的春景想到故乡苍郁而巍峨的巫山,有“月是故乡明”之感。
B.颈联写满树梅花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春江微波,正与岸边梅花交相辉映。
C.首联“腊前”“年后”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从梅蕊已破到梅花正多,诗人一直在关注着。
D.颔联将美好春光与“客愁”进行对比,以美景衬哀情,倍增其哀,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结构特色。
2024-06-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奉寄严大夫

杜甫

九日应愁思,经时冒险艰。

不眠持汉节,何路出巴山。

小驿香醪嫩,重岩细菊斑。

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

【注】①宝应元年(762)六月,严武奉诏回京任京兆尹,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叛,被阻于剑南一带,九月仍未走出巴岭。当时作者避乱梓州,于九月九日写此诗奉寄。②汉节:汉天子所授符节,指持节使者。这里指严武。③香醪:美酒。④白云间:源于陶潜“《停云》,思亲友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愁思”指出了诗人此时的忧虑,当时剑南动乱不息,返家行途艰难,自己只好避乱梓州。
B.颔联以“不眠”的细节描写暗示严武此时的心理状态,以“持汉节”点明严武奉诏令回朝廷的使命。
C.颔联提出友人从何路走出巴山之问,既对应了上联“经时冒险艰”之实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D.杜甫这首诗和《客至》都借花和酒表达自己的心情,本诗中是秋菊美酒,而《客至》中是春花旧醅。
2.诗的最后两联表现诗人对严武的友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4-06-1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6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杜甫好友。裴迪在蜀州东阁送别友人,恰逢早梅正开,遂赋诗一首,遥寄给杜甫。杜甫和写此诗回赠。②何逊:南朝梁代诗人,善咏梅,为杜甫所服膺。③垂垂发:形容梅花花蕾渐渐膨大含苞欲放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裴迪因送别好友而触景生情,写诗遥寄杜甫。
B.杜甫不直接夸赞好友裴迪的诗才,而是将他与南朝时期的何逊相比,抒情含蓄。
C.裴迪寄诗给杜甫,附赠早梅一枝,触发了杜甫的思乡之情,也是彼此友情的见证。
D.尾联上句写景状物,下句抒发感慨,二者结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2.“梅”在这首诗里起着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2024-06-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