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光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近蒙圣恩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释】①此处指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藩镇大臣A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B天子出C其议以示执政D而介甫遽悻悻然E不乐F引疾卧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不相同。
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相同。
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类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
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误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
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2)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5.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024-04-23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黔南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

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
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
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
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
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
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5.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王莽征天下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微之于阳关。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逆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旗帜蔽野,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或车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王邑、王寻之师,号称百万,以临瓦合之汉兵,存亡生死之界也。诸将欲散归诸城光武决迎敌之志诸将不从倾覆随之。光武心喻其吉凶,而难以晓譬于群劣,则固慨慷以争、痛哭以求必听之时也。乃微笑而起,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万一诸将不再问而遽焉骇散,能弗与之俱糜烂乎?呜呼!此大有为者所以异于一往之气矜者也。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兴废之几,非旷然超于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转其轴。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坦然忘机于已举事之后,天必赐之以勇。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将欲散A归B诸城C光武决D迎敌之志E诸将F不从G倾覆H随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宛城未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拔”词义不同。
B.会,适逢。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陈涉世家》)中的“会”词义相同。
C.“自将步骑千余”与“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中的“将”词义相同。
D.“俟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与“俟我于城隅”(《静女》)中的“俟”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征集了几百位懂兵法的人,并任为军吏,还挑选训练士兵,组建了规模盛大的军队,出师的盛况是秦汉以来所没有的。
B.光武帝向众将领陈述了昆阳之战的利害关系,认为大家不要分散,否则就不能保全,但是遭到了众将领的反对。
C.在攻打昆阳城的问题上,严尤与王邑意见不一,严尤认为先攻破宛城,昆阳城自然归服,王邑则力主率军攻打昆阳。
D.王邑军队激烈攻打昆阳城,百姓害怕,想让主帅献城,光武帝身先士卒,其部众在其精神感召之下,乘胜进击,战果丰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2)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5.王夫之对昆阳之战中光武帝的表现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陷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文本二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

(节选自《韩非子·主道》)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虞世基等A陷事B炀帝C以保富贵D炀帝既弑E世基F等亦诛G公辈H宜用此为戒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文中是给予之意,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的“假”的意思不同。
B.乙丑,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姚鼐《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也采用了这种纪日法。
C.主意,与“(金桂)心里倒没了主意,只是怔怔的坐着”(《红楼梦》)中的“主意”同义。
D.符契,符信的一种,用金玉竹木等制成,上面刻文字,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以作为凭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说,如果君主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聪明的、正确的,而不听劝告,这样君主失去了国家,大臣也不能独自保全。
B.唐太宗认为,隋二代灭亡的原因是隋文帝自行决定朝廷事务,就算大臣们伤身劳神处理政事,也不能切中政治要领。
C.唐太宗希望营造纯正的朝廷风气,不提倡大臣们阿谀奉承。他敕令各部门发现文书不当的时候都应该禀奏,充分进谏。
D.韩非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是,不亲自操劳事务,也不亲自谋划思虑,不用过多发言,也不用作过多规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2)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
5.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韩非子对于赏罚的观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典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速迁大郡!愿相公执奏。”翰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撞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夷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戌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朕已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

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杞极恶A穷凶B百辟疾之C若仇D六军思E食F其肉G何H可复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赦者止原其罪”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两句中的“止”意思不同。
B.“上怒稍解”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解”意思不同。
C.“陛下欲与之”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D.“朕已可袁高所奏”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在遇到大赦调任吉州长史时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
B.应命起草诏书的袁高反对让卢杞担任饶州刺史,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并明确地表明自己反对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够坚持上奏。
C.陈京、赵需等上表,认为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祸乱朝政,罪行很大,如对卢杞这样的巨奸加以宠幸,将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
D.卢杞当政之时,百官常常内心深感恐惧,感觉随时可能会遭受杀身之祸,这也是陈京等人极力反对再次起用卢杞的一个重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
(2)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
5.四年春二月,在与唐德宗谈论卢杞时李泌是从哪几个方面答复的?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
B.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
C.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不同。
D.旋踵,指时间很短,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
B.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
C.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
D.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首姓富庶,宜使之违舟窥。正从之。秋,七月,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责。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房玄龄谏曰:“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暨。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且陛下仁风被于率土,孝德彰于配天。好生之德,禁障塞于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于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尊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征之柩。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情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于庶狱。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谓此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向使高丽违矣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怨,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

太宗见表,叹曰:此人危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虽谏不从,终为善策。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新罗:与高丽都是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B.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C.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D.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者意为近来,“属”的含义与《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含义不同。
B.六军,按周朝制度,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来泛指军队。
C.《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D.殆是危险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蒙受皇恩,知恩图报。他听说唐太宗要发兵攻打高丽,于是带病上谏,太宗深受触动,对他大加赞赏。
B.房玄龄认为唐太宗有好生之德,仁慈风范惠及四海,孝恭的德行超过了祖先,这是他劝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C.房玄龄认为自己愚昧糊涂,不能对太宗的圣功和德行妄加议论,自己会深深珍惜、重视、爱护太宗的美德。
D.房玄龄引用《周易》中的话,是想让太宗知晓进退、存亡、得失之间蕴含福祸相依的道理,希望太宗知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
(2)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
2023-05-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父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找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又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战!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杨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持军闻名慕义,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战!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资,以清王轨,读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候。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章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翼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秀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迂都许。已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候。

(选自《资治通签·基六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徒驾/不厌众心
D.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B.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指白色的丧服,也比喻质朴。在本文中是“质朴”的意思。
C.万乘: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天子或大国。
D.庚申:属于干支纪年,“干支”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如“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都相适合。
3.不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率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非常合乎时势的事,秉承极为公正的态度使天下人顺从是非常正确的谋略。
B.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同党助己的人,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到信后极为高兴,与诸将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曹操邀请董昭与自己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作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拜见杨奉,天子迁都许县,天子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2)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