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尚书令荀攸卒。攸深密有智防,自从魏公操攻讨,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帝自都许以来,守位而已,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魏公操恶而杀之。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惧,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复朝请。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伏皇后由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至是,事乃泄,操大怒。十一月,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收皇后玺绶,以尚书令华歆为副为副,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藏壁中。歆坏户发壁,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操以尚书郎高柔为理曹椽。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而亡者犹不息。操欲更重其刑,并及父母、兄弟,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操曰:善!即止不杀。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B.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C.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D.操尝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郎是古代高级郎官,皇帝近臣,职掌顾问应对,参与议政,指陈政事得失,不入直宿卫。
B.三公为古代三个官职的合称,说法各异。秦、汉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完不敢发”中的“发”指“发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中的“发”相同。
D.曹椽是汉朝三公府和称县各曹主官的通称,曹操为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献帝迁都许昌后,也仅仅能够保住自己的皇帝之位,左右侍从都是曹操的心腹,只有赵彦会时常为汉献帝分析时势,进献对策,但因此被杀。
B.曹操有事进殿见献帝,汉献帝无法控制恐惧对曹操说了一番话,曹操因此慌张无措,出殿后还回顾左右,汗流浃背,此后他不再朝见皇帝。
C.伏皇后害怕自己遇害,就给父亲写信,说了曹操逼迫皇帝的凶恶行为,至此事情泄露出来,曹操非常愤怒,就亲自收缴了皇后的玺绶。
D.曹操想加重对逃兵的刑罚,追究他们的妻子、儿女。高柔认为这样做只能使逃兵更多,不如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或可使他们心回意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从魏公操攻讨,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2)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
5.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3-09-1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谘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B.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C.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D.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B.“王蕴让徐州”和“其闻道也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是以之”和“其真不马也”(《马说》)两句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D.“为俭陋”和“盖追先帝之遇”(《出师表》)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坚持辞让,但谢安认为他不应过分看轻自己,力劝王蕴,于是王蕴接受了任命。
B.郗超听说谢安举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的诏命,他对谢安大加赞赏,认为谢安非常贤明,能做到“举贤不避亲”。
C.谢安认为简陋的宫室会让后人认为住在这里的人无能,想要增修宫室,但一直到王彪之去世,谢安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悲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2)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5.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曰:‘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C.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D.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B.“诸侯”,是古代郡县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C.《书》,也称《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D.“周公”,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请教孟轲说: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齐王认为,要想50天攻下燕国,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
B.齐国征讨燕国,燕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
C.齐王听了孟子的建议,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了燕国。
D.燕国人反叛齐国之后,齐王很后悔,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轲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②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5.孟子认为齐王“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他建议此时应该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从这些建议中你看出孟子的“仁政”思想本质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以太中大夫京兆宋弘为大司空。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左右曰:“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冬,十一月,赤眉暴乱三辅。帝乃遣偏将军冯异讨之,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救,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B.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C.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D.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文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耽悦”的“耽”指耽误,与《氓》中“女之耽兮”的“耽”相同。
B.左右,原指方向,在文中指贾复的亲信,近侍。
C.农桑,“农”指耕种田地,“桑”指植桑饲蚕,本文泛指农业生产。
D.营壁,既指营垒,又借指屯守营垒之军队,本处指前一义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弘推荐桓谭,希望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但他却奏出奢靡之音,宋弘因此而不满,他后来再见到宋弘就局促不安。
B.寇恂与贾复产生了矛盾,贾复声称要杀了他。寇恂外甥谷崇要带剑侍奉在他身旁,因为一旦有了变故,也能提供保护。寇恂没有接受。
C.寇恂为保全自身,在贾复的执金吾军进入颍川时,故意下令备足酒食,士兵们吃饱喝醉。当贾复想要带兵追赶时,大家无法执行。
D.赤眉军在三辅地区横暴作乱,偏将军冯异以光武帝的告诫为指导方针,率领大军向西征讨,平定地方,传播威望和信义,所到之处,群贼大多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2)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5.请简要说明司马光引用周人颂武王之德诗句“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的目的。
2022-11-2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作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蓉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至尊”即是此意。文中代指皇帝。
B.垂,副词,将近,将要,与唐代元稹的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垂”的含义不同。
C.宦官,又称太监、中官,是宫内侍奉官。为防宦官干政,不同朝代对此官进行了规定。
D.侍郎,唐朝官吏制度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称宰相,六部的副职称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班因言事被贬,诤谏的言路就此断绝。
D.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5.《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假如你是玄宗,你认识到“李林甫专权”运用了哪些手段?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5.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
2022-11-11更新 | 57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鄂西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韩愈上表切谏: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愈为潮州刺史。

河北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庭凑围深州,朝廷不能讨。丙午,加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自深州突围出。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诏百官议其可否。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两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不复考其理行!事遂寝。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D.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号轩辕氏;今国人所谓的“炎黄”,即指他与炎帝。
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C.贬、黜、迁在古代均有降低官职的意思,与“陟罚臧否”中的“陟”意思相同。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亦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忠诚耿直,直谏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宫,导致臣民狂热跟风;韩愈直言进谏,强烈反对,因触怒皇帝而被贬潮州。
B.韩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韩愈到达镇州之后,置身于兵革,临危不惧,厉声呵斥,义正辞严,最终说服王庭凑解除了深州之围。
C.韩愈心怀百姓,理性论政。张平叔提议通过官府卖盐以获取更多利益,韩愈有理有据地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成功劝止。
D.韩愈宽宏通达,倾心交友。朋友寂寂无名之时,他尽心举荐;朋友居官食禄、自己通达显贵之后,仍然一如平昔,相聚赋诗论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
(2)愈性弘通,与人游,荣悴不易。
5.韩愈是如何说服王庭凑解除深州之围的?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上谓侍臣曰:“薛延陀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上曰:“然。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

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以魏征为太子太师。征疾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之:“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征乃受诏

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
B.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
C.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
D.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股肱,指大腿和上臂,均为躯体的重要部分。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
B.“征疾少愈”的“少”为“稍微”之意,与《狼》“少时,一狼径去”的“少”不同。
C.受诏,在古代指臣子接受皇帝的命令或下级官吏接受上级官吏的文书或命令。
D.陪葬,文中指功臣葬在皇帝的陵墓旁,是封建帝王给予文武大臣的殊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过问北门营缮事宜,遭到太宗的责备,而魏征却认为房玄龄的过问理所应当,劝谏之语令太宗听后十分羞愧。
B.薛延陀在漠北称雄,房玄龄认为中原地区刚刚安定,如出兵征讨会凶多吉少,最好的办法是和亲,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C.当众大臣对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谁更适合做太子产生疑议时,太宗想任用忠直的魏征来消除天下人的疑心,于是让魏征做太子太师。
D.魏征深受太宗宠幸。他生病时,太宗派人问讯赐药并把衡山公主嫁给他的儿子;他去世后,太宗允他陪葬昭陵,并亲撰碑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
(2)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
5.如何理解太宗所说的“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022-10-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以眠。从上皇入蜀。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玚,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之,敕璘觐于蜀,璘不从。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上召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瑱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甲辰,永王璘擅引舟师东巡,然未露割据之谋。吴郡太守李希言平牒璘,诘其擅引兵东下之意。璘怒,分兵遣其将浑惟明袭希言于吴郡,季广琛袭李成式于广陵。璘进至当涂,李希言遣其将元景曜及丹徒太守阎敬之将兵拒之,李成式亦遣其将李承庆拒之。璘击斩敬之以殉,景曜、承庆皆降于璘,江、淮大震。高适与来瑱、韦陟会于安陆,结盟誓众以讨之。至德二年,二月,戊戌,永王璘败死,其党薛镠等皆伏诛。时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讨璘,铣兵数千,军于扬子;成式使判官裴茂将兵三千,军于瓜步,广张旗帜,列于江津。璘与其子玚登城望之,始有惧色。季广琛召诸将谓曰:“吾属从王至此,天命未集,人谋已隳,不如及兵锋未交,早图去就。”诸将皆然之。璘忧惧,不知所出。其夕,江北之军多列炬火,光照水中,一皆为两,璘军又以火应之。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侃等逆战,射玚中肩,璘兵遂溃。璘与仙琦收余众,南奔鄱阳,收库物甲兵,欲南奔岭表,江西采访使皇甫侁遣兵追讨,擒之,潜杀之于传舍。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B.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C.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D.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闻之”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含义不同。
B.“敕璘归觐于蜀”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D.节度使,唐朝仅设于边境地区,主要统管所辖地区军政大权的官职名称。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王李璘幼年由肃宗抚养,而上皇不听高适劝说,坚持命令自己的儿子分别统管各道节度使,这为李璘造反埋下祸根。
B.李璘拥兵自重。他镇守江陵,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军队,还有薛镠等谋士辅佐其子,于是拒绝前往蜀中觐见。
C.肃宗行事缜密,预料到李璘要谋反,召来高适商量对策,在高适分析江东的形势,肯定李璘必败后提前做好部署。
D.李璘不更人事,胆小无谋,易受人教唆,并非领兵打仗的将才,谋反失败是必然;手下大将临阵叛变,加速了他的失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2)吾属从王至此,天命未集,人谋已隳,不如及兵锋未交,早图去就。
5.请简要概述李璘兵败的过程。
2022-10-15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10 .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蕴乃受命。初,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陋,后人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B.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C.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D.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干支组合之一。本文的“丁未”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相同,都属干支纪日。
B.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古汉语中表示兼任官职的还有“兼”“判”。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宫室弊陋的“弊”是“弊病”的意思,和《过秦论》中的“弊在赂秦”的“弊”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而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在其位谋其政,肩负起国戚的重任。
B.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还是对谢安和谢玄大加赞赏。
C.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2)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5.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有几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