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期”字意思相同。
B.引,退却,与《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及,等到,与《离骚》中“及行迷之未远”的“及”字意思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娶妻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派人慰劳赏赐了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4.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主击秦将姚献,败之。遂遣其叔父北平公韦伐帅众一万攻南安。城中大饥。秦侍中、征虏将军出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吏部尚书乞伏跋跋,逾城奔夏。秦王暮末穷蹙,舆榇出降,并沮渠兴国送上邽。秦太子司直焦楷奔广宁,泣谓其父遗曰:大人荷国宠灵,居藩镇重任。今本朝颠覆,岂得不率见众唱大义以殄寇雠!遗曰:今主上已陷贼庭,吾非爱死而忘义,顾以大兵追之,是趣绝其命也。不如择王族之贤者,奉以为主而伐之,庶有济也。楷乃筑坛誓众,二旬之间,赴者万余人。会遗病卒,楷不能独举,亡奔河西。

檀道济等进至济上,二十余日间,前后与魏三十余战,道济多捷。军至历城,叔孙建等纵轻骑邀其前后,焚烧草谷,道济军乏食,不能进。由是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主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助之。朱脩之坚守数月,粮尽,与士卒熏鼠食之。辛酉,魏克滑台,执脩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虏获万余人。

于是魏南鄙大水,民多饿死。尚书令刘絜言于魏主曰:自顷边寇内侵,戎车屡驾。天赞圣明,所在克殄。方难既平,皆蒙优锡。而郡国之民,虽不征讨,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实经世之大本,府库之所资。今自山以东,遍遭水害,应加哀矜,以弘覆育。魏主从之,复境内一岁租赋。

檀道济等食尽,自历城引还。军士有降魏者,具告之。魏人追之,众恟惧,将溃。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覆其上。及旦魏军见之谓道济资粮有余以降者为妄而斩之。时道济兵少,魏兵甚盛,骑士四合。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魏人以为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济全军而返。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夏主:十六国大夏皇帝赫连定。②秦:西秦,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政权。③檀道济:南北朝刘宋开国元勋,曾率军攻北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旦A魏军B见之C谓道济D资粮E有余F以降者G为H妄而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文中意思是到,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中的“于”含义不同。
B.事,文中指大事,与《苏武传》“臣事君”中的“事”含义不同。
C.辛酉,文中指辛酉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军士有亡降魏者”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夏攻打西秦,西秦君主投降,秦太子出逃,与其父商量对策,其父拒绝接受皇位,要秦太子另外寻找贤人继承大秦的皇位。
B.檀道济攻打北魏,多次与北魏作战,多半获胜,北魏叔孙建等人焚烧了檀道济军队的粮草,阻止了檀道济前进,后导致刘宋军队大败。
C.北魏尚书令刘絜认为战事已经平息,应该妥善抚慰和可怜这些受灾的百姓,弘扬朝廷一向保护和养育百姓的恩德,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檀道济的士兵中有逃亡北魏的,把刘宋军中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檀道济采用瞒天过海之策,保全了军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4.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2)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
5.西秦最终被大夏大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4-04-1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名校质检联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语未绝,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调授清河令。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时吴王祗为灵昌太守,奉诏纠率河南诸郡,练兵以拒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副之。巡与单父尉贾贵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选自《旧唐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巡聪【A】悟有【B】才干【C】举进士【D】三以书【E】判拔【F】萃【G】入等【H】调授清河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巡幸,可指皇帝亲临某地,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阳,假装,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阳”字含义不同。
C.劝,鼓励、勉励,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中的“劝”字含义不同。
D.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与“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把守雍丘四十多日,朝廷声问不通,敌方实力强大,守城十分困难。但他不动摇,并斩杀了劝降的六位将领,可见张巡忠义爱国。
B.雍丘城中弓箭不足,张巡于是夜缒披着黑衣的草人于城下,获得数十万支箭。继而又夜缒士兵袭击敌人军营,获得胜利,可见张巡足智多谋。
C.张巡部下郎将雷万春,遭受敌人的弓箭射击,面中六支箭而挺立不动,致使敌人认为是木人。雷万春临危不退,可见张巡军令严明。
D.敌人七千余众屯兵白沙涡,张巡深夜袭击,虽然袭击失败,但归途中擒敌救兵,分别其众,民众归顺者颇多,可见张巡正直善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5.雍丘之战获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辛丑,嗣源乞至东京朝觐,不许。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騋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有删减)

材料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有删减)


【注】①矧:况且,何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庄宗以雄图A而起B河汾C以力战D而平E汴洛F家仇既雪G国祚H中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干支之一,前一位是丙酉,后一位是戊酉,可纪年也可纪日,文中用于纪日。
B.东京,指后唐陪都开封,后唐京都在洛阳,因东京在其东方,故当时称开封为东京。
C.籍,文中指账簿、簿册,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意思不同。
D.牝鸡司晨,文中比喻刘后窃权乱政,其中的“司”与“司机”中的“司”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为了自家的便利,私自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从珂,致使庄宗大怒,于是将李从珂降职,还拒绝答应李嗣源的觐见请求。
B.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并且将此意告诉了魏王李继岌,宦官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这也为他后来遭宦官陷害埋下了祸根。
C.蜀中盗贼四起,主动留下除患的郭崇韬遭到了众人的合伙陷害,庄宗听信谗言,先是愤愤不平,后愤怒不已,对他动了杀心。
D.材料二认为,庄宗的灭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骄奢、淫逸,加之伶人扰乱朝纲、后宫乱政等等,都可作为对后世的警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2)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
5.对于庄宗亡国一事,材料二提出了“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的疑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他亡国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玄宗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选自《明皇杂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然A享国岁久B近者C稍倦D于勤E当有小人F乘此而进G君其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在文中是“回头看”的意思,与《鸿门宴》中的“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相同。
B.“竟”在文中是“到底”的意思,与《与妻书》中的“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意思相同。
C.“用事”,在文中是“当权”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的“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意思相同。
D.“设”在文中是“准备”的意思,与《苏武传》中的“为武置酒设乐”的“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请假十多天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复出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因为卢怀慎的才能比不上姚崇,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时人称他为“伴食宰相”,表达了对卢怀慎的讽刺。
D.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常挨饿受冻,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2)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玄宗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5.司马光与“时人”对卢怀慎的褒贬评价不一样,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024-0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壬辰,帝过泽州,宿于州东北。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兖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介马自临阵督战。杨兖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麾东军先进,张元徽将千骑击周右军。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何得不致死!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有删改)


【注】①指后周太祖郭威。②指北汉主。③指宋太祖赵匡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B.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C.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D.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驾,车驾晚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用法还有“驾崩”“山陵崩”等。
B.“将万馀骑如晋阳”与《屈原列传》中“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如”意思相同。
C.壬辰,可纪年月日,如纪年,则前一年是辛卯,后一年是癸巳。
D.“吾属何得不致死”和《过秦论》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的“属”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北汉军队的正面交锋中,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主将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B.世宗认为刘崇会趁后周太祖去世,年轻的新主登基未久的大好时机亲自率军进攻后周。
C.面对军容整饬的北汉大军,周世宗毫不畏惧,反而意志愈发坚决,骑马亲临阵前督战。
D.在世宗冒死奋战精神的感召下,赵匡胤亦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大溃北汉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面对北汉军队的入侵,群臣为何阻止周世宗亲征?请简述。
2024-01-1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模拟试题(五)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周代指诸侯之死,后世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亦称薨。
B.与,意为给予。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指违背。与“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落了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2024-01-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国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是古代官名,古代大概为中郎、侍郎等官员的统称。本为君主的侍从之官。
B.“竟不能得”的“竟”指终究,与“有志者事竟成”的“竟”相同。
C.“赍金币帛”的“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贲”相同。
D.持节,文中是官职名。晋称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唐时以节度使代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人先前已经听说汉朝资财富足,想与其互通使者,因此见到张骞之后非常高兴,不仅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还护送他到康居国、大月氏国。
B.张骞回归途中被年奴扣留了一年多,趁着匈奴的内乱得以逃回,出使时间长达十余年,出使队伍最后只剩下两个人,此次出使可谓艰难异常。
C.在漠北打败匈奴后,汉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建议应当趁机去结交乌孙,然后可以让大夏等国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皇帝同意了此事。
D.张骞到达乌孙后并未得到明确答复,转而派遣副使出使西域其它国家,部分使者与西域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开始了与汉朝的往来交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
(2)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
5.张骞出使大月氏和乌孙,两次结果相同,都“不能得其要领”。请简要概括造成同一结果的不同原因。
2024-01-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脩封。癸巳,石闾,见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令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臣请皆罢斥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由是不复出军,而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民皆便之。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B.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C.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D.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娶帝王之女为妻,由此可以看出昭平君既是汉武帝的外甥也是他的女婿。
B.禅,是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文中专指汉武帝在石闾山祭天。
C.方士,自称擅长祭拜鬼神、炼制丹药,可助人长生不老的人,实为虚妄之说。
D.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病逝之后,辅佐周成王,一心朝政,忠心不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隆虑公主病危时,曾进献重金请求预先为儿子赎一次死罪,汉武帝答应了她的请求并最终兑现了诺言。
B.汉武帝曾经很相信方士,大鸿胪田千秋进言应该遣散方士,他表示赞同并将等候神仙降临的方士全部遣散。
C.汉武帝认为霍光为人忠厚,堪当重任,于是让黄门官画了一幅周公的图画赐给霍光委婉表达托孤之意。
D.从评论来看,司马光认为汉武帝的很多行为致使百姓疲劳凋敝、被迫作了盗贼,所以与秦始皇差不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2)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汉武帝最终“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请依据文本在括号里补写这样说的原因。
2024-01-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枣,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枣,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已有之。汤、武一日而尽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以其民安而天下莫之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说,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无费乎殷毫与岐周,而天下称大仁、称大义,通乎用非其有。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其府库分人。七日,石乞曰:“患至矣。不能分人则焚之,毋令人以之害我。”白公又不能。九日,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攻之。十有九日而白公死。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矣;不能为人,又不能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若枭之爱其子也。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君者因无任,而以职受任。工拙,下也;赏罚,法也;君奚事哉?若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

【注释】①殷毫:商周的根据地。岐周:周武王的根据地。②枭(xiāo):俗称猫头鹰,相传猫头鹰疼爱孩子最后反而会被自己的孩子吃掉,故以之喻恶人,实为益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民A衣弊不B补C履D决不E组F君则不G寒矣H民则寒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器,指才器,才干,和《〈老子〉四章》中的“有器之用”的“器”意思相同。
B.繁缨,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和《子路、曾皙、冉存、公西华侍坐》中“章甫”用法相同。
C.危,文中为危害之意,与苏轼的《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意思不同。
D.匹夫,指普通人,与《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匹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名位是需要器来表现的。只有名位和器相当,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
B.孔子认为:繁缨,是一种小器物,需要珍惜它的价值;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要先从它做起。
C.白公胜夺取到了楚国,不愿意把楚国府库里的财物分给别人。到了第七天,叶公攻打了进来,十九天之后,白公胜就死了。
D.在历史上,对卫灵公评价是不高的,但从他对待宛春的建议来看,也可以看出他有擅长识人,知人善任的一面。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2)工拙,下也;赏罚,法也。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中的“君道”包含哪些方面?
2024-01-0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