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复A得B数C十D矢E足F以G脱H矣I今J无K兵L复M战N天O明P坐Q受R缚S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意思不相同。
B.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陈,陈列,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愬(注)谋袭蔡州,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吴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史用诚,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祐素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生擒祐以归。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愬不许,待以客礼。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赢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愬然之。

辛未,李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成卒及烽子其栅,命士卒少休,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河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李愬、李忠义镬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其器械。癸酉,复攻之,烧其南门,民争薪刍助之。哺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李愬,唐朝大将,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奉命率兵讨伐藩镇叛将吴元济,于次年冬天攻克蔡州。文中吴秀琳、李祐原为吴元济部下,被李愬收降。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B.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C.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D.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未,用干支纪年,与文中的“壬申”“癸酉”等作用相同。
B.烽子,是守卫烽火台的士兵。古时边防设烽火台举烟火报警。
C.牙城,指唐、五代时期藩镇主帅所居之城,因有牙旗,故称。
D.槛车,也称笼车,是古时候用来囚禁或押解重要罪犯的囚车。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祐素官军     易:轻视B.其栅   据:占据
C.复夜兵出门   引:避开D.民争薪刍助之   负:背着
4.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较多,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梳理。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出,不知所之——军队出发,不知去往哪里
B.人马冻死者相望——被冻死的人马触目皆是
C.城中皆不之觉——城中人都未觉察到他们入城
D.进诚梯而下之——李进诚登上梯子接他下来
6.《旧唐书》中评价李愬“有筹略,善骑射”。在节选文字中,他有哪些“筹略”?请简要概述。
2021-09-0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
14-15高二下·上海·期中
3 . 阅读下面古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选文中的君实是___朝(代)的___(姓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下列理解分析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A.上文的论点是:批判君实所谓“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错误言论的具体表现。
B.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立足点,针对君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分别进行驳斥,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摇的立场和决心。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是作者反驳君实指责的论据。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向君实陈明自己的工作有错误,请他原谅。
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目的何在?
2021-03-24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曾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普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新!”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先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②无终:地名。③蹋顿:人名,乌桓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B.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C.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D.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所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亦借指平民百姓。
C.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命,也指礼聘和任命。
D.茂才,汉代的一种察举科目,原作“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不同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B.曹操威名远播,招贤纳士。当初袁绍曾多次征召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使者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和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地觉察到敌方军队不整,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救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2)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2021-03-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沙溪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自主学习竞赛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②;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③;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闻昔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④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 人 之 常 情 由 俭 入 奢 易 由 奢 入 俭 难 吾 今 日 之 俸 岂 能 常 有 身 岂 能 常 存 一 旦 异 于 今 日 家 人 习 奢 已 久 不 能 顿 俭 必 致 失 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⑤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⑥饘粥以糊口,孟僖子⑦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⑧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⑨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有删节)


【注释】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②与其不逊也宁固: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与其骄傲,无宁固陋。③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④公孙布被:公孙弘,汉武帝时为丞相。史书上说他盖的是布被。⑤御孙:春秋时鲁国的大夫。⑥正考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祖先。⑦孟僖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⑧石崇: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⑨寇莱公:寇准,宋真宗初年为宰相,后封莱国公。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                                干:追求
B.吾不以为                                                    病:缺点,缺陷
C.枉道                                                       速:快速、迅速
D.季文子三君                                                相:辅佐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今人以俭相诟病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亲或规之曰                                                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C.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D.其余以俭立名,侈自败者多矣                    不赂者赂者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说家风,再说自己:生性不喜豪华奢侈,平生持奉崇尚节俭的准则,哪怕是遭到讽刺讥笑也不在乎;节俭也非故意违背世俗常情而沽名钓誉,只是顺应自己的性情。
B.作者以张文节为例,指出崇尚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也是出于“深谋远虑”的一种举动。援引御孙的话,说明是否崇尚节俭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品德乃至命运。
C.作者以正反两面的事实为证,由远而近列举出一些人,着重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的道理。
D.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教育儿辈写的,行文比较随便,但主旨鲜明,脉络清晰。为收到教育效果,作者既现身说法,又广征博引,所以,虽是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但作为父亲的威严却未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顾 人 之 常 情 由 俭 入 奢 易 由 奢 入 俭 难 吾 今 日 之 俸 岂 能 常 有 身 岂 能 常 存 一 旦 异 于 今 日 家 人 习 奢 已 久 不 能 顿 俭 必 致 失 所。
5.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②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2021-02-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曰,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曰武侯。

选编于《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剖符,或叫“剖竹”。封建帝王封赏诸侯、功臣时,将铜或竹、木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C.爵,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的爵位。春秋时期,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骁勇善战、军功卓著。随刘邦征战,樊哙无不冲锋在前;刘邦成为皇帝后,樊哙凭借战功,封爵列侯,官至左丞相。
B.樊哙忠肝义胆、豪气干云。为保护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私闯鸿门宴,喝酒吃肉的豪爽令项羽赞赏,义正辞严的谴责令项羽无言以对。
C.樊哙直言善谏、循循善诱。刘邦因病重多日不见朝臣,樊哙闯宫直入,指出刘邦不该独自跟一个宦官诀别,用赵高篡权的教训规劝他。
D.樊哙出身寒微、卒于显赫。他早年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刘邦的女婿,关系比诸将更亲近;后因结党吕后,被刘邦下令处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021-01-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

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天下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宗庙                 夷:夷平
B.使者信陵君之命          致:传达
C.降城亡子不得          与:亲附
D.今复为将,诸侯皆        属:归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敢魏使通者死!                  大王为此计者?
B.信陵君使人求援诸侯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吾将仕之五大夫                    焉用亡郑陪邻
D.见臣下,是倍主也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缩高仗义的一组是(     
①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
②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
③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
④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
⑤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
⑥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害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深明大义,毅然回国。
B.信陵君想让缩高攻管,得知缩高不同意以后就勃然大怒,让安陵君将缩高活捉捆送到他那里,结果安陵君用一番话推辞了。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最终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自恃功高,日夜沉迷于酒色,终被魏王猜忌而遭废黜,几年之后去世。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犒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B.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C.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D.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2)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
2020-12-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经济开发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岭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微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注]   ①上:唐太宗。②守成:保持已有的成就和业绩。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2.你怎样看待创业与守成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0-12-09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11 ☆五代史伶官传序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选自《资治通鉴》唐卷三十)

1.选出画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     
A.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分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户部侍郎是户部的最高长官,明代为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
C.三司,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
D.迁除,古代指升迁与任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皇上想任用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关系重大,李林甫不适合担任宰相,皇上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B.李林甫怨恨中书侍郎严挺之,是因为李林甫曾经引荐萧炅做户部侍郎,而萧炅不喜学习,曾经在严挺之面前将“伏腊”读为“伏猎”,挺之无法容忍其不学无术,萧炅被调出京城做了岐州刺史。
C.张九龄想引荐严挺之做宰相,曾经建议挺之去拜访正备受皇上宠爱的李林甫,主动与李林甫钱财,但最终挺之没去拜访李林甫。
D.李林甫想独揽大权,曾经用食三品料的马匹一鸣辄斥去为喻,明令各位谏官不准上书言事。而杜琎上书进谏,第二天就被贬。从此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了。
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2020-10-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B.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D.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5.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