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①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周、程、张、朱,但见今之讲周、程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今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彼以为讲周、程等人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②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见我,曰:彼显者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不往,往必满载,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③由此观之,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有删改)


【注释】①李贽,号卓吾,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②周、程、张、朱: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朱熹,宋代理学(也称“道学”)的四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③抽丰:旧指利用各种借口向在任官吏骗取馈赠。
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B.则C.盖D.其
2.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子玄不肯讲学是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
B.郑子玄与讲周、程等人者形成对比,借郑生的“有耻”突出后者的“无耻”。
C.黄生对于不能在我处留宿表示非常遗憾,因为有显者等候自己同游嵩、少。
D.黄生抽丰与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形成类比,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
3.第②段中的“嗛”有两种解释:(1)通“慊”,快意、满足;(2)疑是“赚”字之误,作“欺骗”解。你更倾向于哪种解释,并简述理由。
4.“童心”是李贽的文学主张,内涵之一就是“绝假纯真”。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个人的文学主张的。
2024-02-1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杂说》

【明】李贽

①《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与?要知造化无工,□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②杂剧院本,游戏之上乘也。《西厢》、《拜月》,何工之有?盖工莫工于《琵琶》矣。彼高生者,固已殚其力之所能工。惟作者穷巧极工,不遗余力,是故语尽而意亦尽,词竭而味索然亦随以竭。吾尝观览《琵琶》而弹之矣,一弹而叹,再弹而怨,三弹而向之怨叹无复存者,此其故何邪?岂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邪?盖虽工巧之极,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则其感人,仅仅如是,何足怪哉!《西厢》、《拜月》,□不如是。意者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议耳。

③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④呜呼!若彼作者,吾安能见之与!

(有删改)

1.可填入第①、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况,亦B.将,则C.虽,乃D.或,反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西厢》《拜月》《琵琶》都是杂剧院本。
B.作者认为《西厢》《拜月》是自然天成的。
C.作者对《琵琶》之工巧是持否定态度的。
D.作者认为为文应该重视文学积累,厚积薄发。
3.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第③段李贽对“世之真能文者”的描述,结合《李温陵传》、《枕中十书序》,判断他自己是否属于真能文者,并阐述理由。
2023-04-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童心说

[明]李贽

①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②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③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④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李贽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篇文章反驳其指责。②见:通“现”。③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④《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1.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A.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C.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D.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4.评析李贽“童心说”的观点。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说(节选)

李贽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①李贽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篇文章反驳其指责。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之也          障:雍蔽,堵塞
B.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                       卒:终于,最终
C.然则虽有天下之                                     至:达到
D.为今之举子,皆古今至文                           业:文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闻见从耳目                              吾尝终日思矣
B.夫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无叔伯,终鲜兄弟
C.言工,于我何与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D.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                    大王不取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项是(     
A.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B.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C.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D.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4.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A.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对“童心”作出明确的解释,接着探究人的童心失去的原因。
B.作者反对程朱理学,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
C.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美好品质和真才实学,也就说不出有道德修养的真话。
D.只要发自于人的真心,即使那些参加科举的八股文,也能成为千古美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2)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7.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2021-04-10更新 | 2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洁说

[明]李贽

余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余性好洁,好洁则狷隘而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否则果有片善寸长,纵身为大人王公,无不宾也。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然则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余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无人;无遗人,则无人不容;无人不容,则无不洁之行矣。然则言天下之能容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余之好洁,不亦宜乎!

今世龌龊者,皆余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谓余自至黄安,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自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终年独坐,终年有不见知己之也。此难与尔辈道也!

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必欲与之为友则不得不致吾礼数之隆。然天下之真才真聪明者实少也,往往吾尽敬事之诚,而彼聪明者有才者,终非其真,则其势又不得而不与之疏。且不但不真也,又且有奸邪焉,则其势又不得而不日与之远。是故众人咸谓我为无目耳。夫使我而果无目也,则必不能以终远;使我而果偏爱不公也,则必护短以终身。故为偏爱无目之论者,皆似之而非也。

今黄安二上人到此,人又必且以我为偏爱矣。二上人其务我始终之,无使我受无目之名可也。然二上人实知余之苦心也,实知余之孤单莫可告语也,实知余之求人甚于人之求余也。吾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实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聪明,实以其笃实也。故有德者必笃实,笃实者则必有德,二上人吾何患乎?二上人师事李寿庵,寿庵师事邓豁渠。邓豁渠志如金刚,胆如天大,学从心悟,智过于师,故所取之徒如其师,其徒孙如其徒。吾以是卜之,而知二上人之必能为我出气无疑也。故作好高好洁之说以贻之。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高则倨傲而不能   下:降低身份
B.能取人,必无   遗:遗漏
C.终年有不见知己之   恨:愤愤不平
D.实以其笃实   笃实:淳厚忠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用心躁
B.余好高,不亦宜乎/杳不知其所
C.皆余狷隘而不能容/徒吾两人在也
D.二上人其务我始终之/客亦知夫水月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切入论题,表明自己“不能下、不能容”的缘由,并且认为不能容纳他人的人,原本就是心灵极其纯洁的人,反驳切中要害,鲜明有力。
B.“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也可发表议论,写法比较自由。本文以议论为主,有议有叙,充分发挥了“说”这一文体的特长。
C.作者在文中剖露心迹,阐明自己交友的原则,并说明自己闭门谢客的真正原因是“有所长”的知己难以寻觅,但这又很难向外人诉说。
D.作者礼待黄安的两位高人,是因为他们不仅才学过人,而且德行笃实,知道作者的苦衷,作者对他们的礼遇并不是世人所说的“偏爱”他们。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好 友 难   遇 若 非 吾 礼 敬 之 至 师 事 之 诚 则 彼 聪 明 才 贤 之 士 又 曷 肯 为 我 友 乎 必 欲 与 之 为 友 则 不 得 不 致 吾 礼 数 之 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
(2)吾以是卜之,而知二上人之必能为我出气无疑也。
2021-03-19更新 | 2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19-20高一·浙江·期中

6 .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明]李贽

昨闻大教,谓妇人见短,不堪学道。诚然哉!诚然哉!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公所谓短见者,谓所见不出闺阁之间;而远见者,则深察乎昭旷之原也。短见者只见得百年之内,或近而子孙,又近而一身而已;远见则超于形骸之外,出乎死生之表,极千百千万亿劫不可算数譬喻之域是已。短见者只听得街谈巷议、市井小儿之语,而远见则能深畏乎大人,不敢侮圣言,更不惑于流俗憎爱之口也。

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不可只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此盖孔圣人所以周流天下,庶几一遇而不可得者,今反视之为短见之人,不亦冤乎!冤不冤,与此人何与,但恐傍观者丑耳。

自今观之,邑姜以一妇人而足九人之数,不妨其与周、召、太公之流并列为十乱;文母一圣女而正《二南》之《风》,不其与散宜生、太颠之辈并称为四友。彼区区者特世间法一时太平之业耳犹然不敢以男女分别短长异视而况学出世道欲为释迦老佛孔圣人朝闻夕死之人乎?此等若使闾巷小人闻之,尽当责以窥观之见,索以利女之贞,而以文母、邑姜为罪人矣,岂不冤甚也哉!故凡自负远见之士,须不为大人君子所笑,而莫汲汲欲为市井小儿所喜可也。若欲为市井小儿所喜,则亦市井小儿而已矣。其为远见乎,短见乎,当自辨也。余谓此等远见女子,正人家吉祥善瑞,非数百年积德未易生也。

夫薛涛,蜀产也,元微之闻之,求出使西川,与之相见。涛因定笔作《四友赞》以答其意,微之果大服。夫徽之,贞元杰匠也,岂易服人者哉!吁!一文才如涛者,犹能使人倾千里慕之,况持黄面老子之道以行游斯世,苟得出世之人,有不心服者乎?未有也。不闻庞公之事乎?庞公,尔楚之衡阳人也,与其妇庞婆、女灵照同师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为今古快事。愿公师其远见可也。若曰“待吾与市井小儿辈商之”,则吾不能知矣。


【注】①十乱:十位辅佐周武王平乱的人臣。②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妇人不出阃域阃域:内宅范围。
B.庶几一遇而不可得者 庶几:希望。
C.不其与散宜生、太颠之辈并称为四友 嫌:嫌弃。
D.求出使西川 故:特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敢侮圣言 而君幸赵王
B.设使女人其身男子其见 归求救国之策
C.文母一圣女而正《二南》之《风》父母之遗体行殆
D.未有也 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书信中指出了男女见识长短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辨明求是,对见识长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作者驳斥了“妇人见短”的陈腐观点,值得称道;但信中以学佛出世为有远见,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C.文章结尾先以薛涛的实例进行论述,以事明理;进而以庞公为例,希望收信人能向他学习出世之道,早日学成化去。
D.本文是一封给朋友的答辩信,言语犀利,正反论辩,说理有据,从中我们也能够发掘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元素。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彼区区者特世间法一时太平之业耳犹然不敢以男女分别短长异视而况学出世道欲为释迦老佛孔圣人朝闻夕死之人乎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冤不冤,与此人何与,但恐傍观者丑耳。
(2)故凡自负远见之士,须不为大人君子所笑,而莫汲汲欲为市井小儿所喜可也。
2020-12-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112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姚崇、张说同为宰辅,不相能。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殁后,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录进,先砻石以待之,至便镌刻。张丞相见事常迟,数日之后,必当有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引使视其镌刻,告以闻上可也。”姚既殁,张如之,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后数日,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加删改。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叹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初潭集·君臣八》)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汝其盛吾平生玩(        )        (2)录其玩用,于张公(        )
(3)使视其镌刻(        )               (4)姚既,张(        )
2.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四处)。
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
4.文中表明姚崇料人极准的一个字是“_________
5.张说被人算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问答)
2020-11-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小明在复习《蔡邕听琴》时,想要进一步了解人物,于是查阅了《后汉书·蔡邕传》中的其它语段(甲文),并找到一段李贽评价蔡邕的话(乙文)。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甲)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乙)

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A)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B)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C)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D)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李贽《汇评三国演义》)


注:①卓:董卓掌权时,曾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②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是古代的酷刑。③伯喈:蔡邕,字伯喈。④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⑤制作:这里指史书。⑥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不顾而去。⑦操戈:比喻互相敌对、攻击。
1.解释加点词。
(1)邕至门试听之             (2)邕陈辞
2.小明查阅古汉语词典时发现,“其”作副词用时有若干不同的意思。请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1)王公不长世乎?
(2)灭纪废典,能久乎?
其(副词):
A.表示揣测语气,可以解释为“大概”。
B.表示祈使语气,可以解释为“一定”。
C.表示反问语气,可以解释为“难道”。
D.表示强调语气,可以解释为“真是”。
3.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比往而酒以酣焉B.遂反。僮仆告主人曰
C.吾心耸然D.即收付廷尉治罪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邻人有酒食召邕者        此足当之矣
B.以乐召我有杀心               欲止不及
C.螳螂之一前一却               一代大典
D.惟恐螳螂失之也               善人,国纪也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2)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6.从甲文看,蔡邕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7.分析甲文中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8.乙文中原有一句“士各为知己者死”。它最合适的位置是文中的(        )处。
9.乙文划线句描写了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请对此加以赏析。
10.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甲文善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与立场,生动地展现出误会或冲突。
B.从王允回答太尉的话看,他认为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的决定是错误的。
C.乙文在表明不同观点前先说“是论固正矣”,这样使立论更为公允。
D.乙文中加点的“此辈”指的是包括王允在内的一些人。
11.甲文中的太尉和乙文的作者李贽都在为蔡邕“辩护”,他们的辩护角度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2020-11-2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姚崇、张说同为宰辅,不相能。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殁后,汝其盛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于张公,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录进,先砻石以待之,至便镌刻。张丞相见事常迟,数日之后,必当有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使视其镌刻,告以闻上可也。”姚既殁,张之,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后数日,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加删改。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叹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初潭集·君臣八》)

1.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四处)。
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汝其盛吾平生服玩(       )       (2)录其玩用,于张公(       )
(3)使视其镌刻(       )                 (4)姚既殁,张(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目此,吾属无所虞。
4.文中表明姚崇料人极准的一个字是“       ”。
5.张说被人算计的原因在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2020-09-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盖彼但见今之讲周、程、张、朱者,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足,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患得患失,志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注】①李贽(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赘,号宏甫,又号卓吾,又别号温陵曙上等。②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                       哓哓:争辩不休。
B.兹尚未                                     厌:厌倦。
C.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穿窬:穿壁越墙,即偷盗。
D.挟数万之                                     赀:同“资”,财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敢上璧
B.志高官重禄                                 星火
C.挟者重                                        重为乡党
D.安能傲然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       则施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一个黄姓书生打秋风的故事,来批判那些假道学,并为那些人挖空心思、名利双收的行为感到可耻。这样的故事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
B.作者爱憎分明,既赞颂了郑子玄质朴笃实,有羞耻之心,不肯讲学,又批判了那些趋附权贵的假道学,尖锐揭发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的真面目。
C.作者认为,郑子玄之所以不肯讲学,是因为他目睹了现今的所谓圣人和山人欺世获利的丑恶行径,且不想与这些人同流合污。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
D.本文叙事生动,说理精辟,笔锋犀利,把商人与所谓山人进行类比,认为他们都是可鄙的。由此,作者进行深刻反省,以完善自我品行。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
(2)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
2020-07-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