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冯友兰(1895-19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无为

冯友兰

在中国哲学里,无为二字有许多意义。照一个意义讲,无为即是少为或寡为。如先秦的道家,在社会政治方面,主张“返朴还淳”,在个人生活方面,主张“少私寡欲”。此所谓无为均是这一意义的无为。不曰少为或寡为而曰无为者,不过是有些人欲以这两字的字面的意义,表示少为或寡为之极端的说法而己。

照另一意义讲,无为即是率性而为,不有意地为。照道家的说法,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有所能,有所不能。人亦是如此。人若照着他所能去为,即是不有意地为,率性而为。不有意地为,率性而为,即是无为。照郭象《庄子注》的讲法,一个天才诗人,虽写千万首诗,亦是无为。因为他写诗是他的天才的自然发展,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一个斗方名士,虽写一首诗,亦是有为,因为他写诗是矫揉造作地要写诗,以求人家称他为诗人,赞他为风雅。

照另外又一意义讲,无为即是因势而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能随着时势走的,即是无为,不随着或逆着时势走的,即有为。用现在的话说,随着时代潮流走的是无为,不随着或反着时代潮流走的,是有为。我们常说“顺水推舟”及“水到渠成”。顺着时势走,如“顺水推舟”,推舟的人是不费力的,所以是无为。不顺着时势或逆着时势走,如“逆水行舟”,行舟人是费力的,所以是有为。顺着时势走,如水到而渠自成,不必特意费力于造渠,所以是无为。

照再另外的一意义讲,无为即是顺理而为。例如,《庄子·养生主》说,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牛身上有天然的腠理,即所谓天理。庖丁始学解牛的时候,他看不见这些天然的腠理,他只看见一个整个的牛。三年之后,他一见牛即见这些腠理,他所看见的是一个浑身都是漏洞的牛,于是他解牛,即从这些漏洞处下手,所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有漏洞的地方,是“有间”,而刀刃是“无厚”,以无厚入有间,不费丝毫之力。他这解牛,即是依理而为。如此的为,可以不费丝毫之力,所以是无为。普通的庖人,于解牛之时,并看不见牛身上的漏洞,只看见一个整个的牛,他于解牛时,简直不知如何下手,只得拿刀乱砍一阵,所以费力而刀亦吃亏。他解牛不是顺理而为,因此费力而刀亦吃亏,他的为就是有为。

照再另外一意义讲,无为即是无为而无不为。先秦道家所讲道的无为,是此意义的无为。道无为而任万物之自为,所以他虽无为而实无不为。法家所说的无为,亦是此意义的无为。君无为而任臣下之自为,所以他亦虽无为而实无不为。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软?”儒家对于“为”的态度,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为而为”。如因一事是对于个人有利,或有功,而为之,则此为是有所为而为。利或功即是此为之所为。如因一事是应该为而为之,则此为是无所为而为。一个人若真能无所为而为,则亦可以得到一种无为。宋明道学家所说的无为,即是属于这一类的无为。宋明理学家,陆王一派说无为,是就心说。程明道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一个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他所以如此,并不是有所为。于此时他的心是廓然大公的,他的心感觉到怵惕恻隐,即向前救此孺子。此即所谓物来顺应。有恻隐之心,以及向前救此孺子,皆是无所为而为。如有所为而为、即是有私意。有私意,则此心即不是廓然大公的了,那么,则其发出的行为,即不是“顺应”,即有私意造作,有私意造作是有为,反之是无为。宋明理学家中,程朱一派说无为,是就理说。朱子说:“廓然大公,只是除却私意,事物之来,顺他道理应之。”又说:“至于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此无为是就理说。照朱子的说法,就道德方面说,对于每一种事都有一个最好的,最妥当的办法。此办法即是理,照着理去办是顺理,顺理是无为。若于顺理外另有所为,即是有私意,有私意造作是有为,无私意造作是无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讲的无为,不能代表中国古代无为的全部含义。
B.普通的庖人与庖丁在解牛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因势而为。
C.根据冯友兰的观点,虽然道家“任万物之自为”,法家“任臣下之自为”,但这两者都属于“无为”的范畴。
D.根据宋明理学家的观点,“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即向前施救,便是无所为而为,也即无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庄子·达生》篇说:吕梁丈人善游水,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吕梁丈人游水便是顺理而为。
B.杨朱学派的观点“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里的“不为”与冯友兰的“无为”的意思有本质的区别。
C.小孩子的游戏应该是最符合宋明理学家“无所为而为”的精神的,因为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事,是由于他的兴趣,而非功利目的。
D.依据道家无为的观点,无为之诗人的作品是其天才的自然发展,无需磨砺诗艺,才可称之为“风雅”。
3.下列各项中的诗文,不能体现文段中无为思想的是(     
A.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B.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晋书·宣帝纪》
D.(项羽攻占咸阳后)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汉书·项籍传》
4.根据文段对“无为”的各种理解,请辨析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无为”的异同。
2024-04-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法家的说法,治理国家并不是必须选贤任能,君王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可以了,这样,它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法家认为,君王应当“为无为”,即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无为而治”。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主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执政掌权所要办的事情却都办了。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后期道家对法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君主的存在就是为统治天下。因此,他的作用和职责不在于做任何事情,在于发号施令,让别人为他做事。另一方面,属下的职责和作用则是接受命令,按令行事,即被使用去做事。这就是《庄子·天道》中所说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篇认为,古之王天下者,其智慧虽能通晓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能力虽海内无敌也不自去作为;统治者的职责应该想到在他统治下的一切事情,如果他去思想任何事情,就表明还有他未曾想的事情。因此,君王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这样,他便可以无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

至于君王用天下的具体步骤,《庄子·天道》篇中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这些具体步骤的后半,和法家的主张是一样的。但是,《庄子·天道》又说,颠倒顺序的讨论,违背顺序的辩说,怎么能去统治别人!唐突地谈论形名与赏罚,即使知晓治世的工具,也不会懂得治世的规律;可用于天下,但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天下。这是道家对法家的批判。

法家的治国之道要求君王公正无私。他应当赏罚严明,即便当罚的是亲人朋友,也不徇私;即便当赏的是仇人,也不歧视。如果君王不能公正无私,哪怕只失误几次,整个机制便将崩溃。法家宣称只要具有中人之资,便能治国而实际上,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君王的资质。

(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认为人本是天真无邪的,鼓吹个人绝对自由,主张君王治理天下应先明道德和仁义。
B.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不必选贤任能,君王治理天下关键是明赏罚。
C.后期道家和法家都认为,属下的职责和作用是“有为为天下用”,应接受命令,按令行事。
D.法家认为“机制和工具”对于治国很重要,君王中人之资即可,但要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无为而无不为”为切入点,对法家和道家的治国观念进行了分析。
B.文中通过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的异同点。
C.文章主要从治国之道和实施步骤两个方面来比较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
D.文章既肯定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也否定了法家和道家的极端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一点上的“同一性”源于两家的传承关系和相同思想基础。
B.《韩非子》中“托是非于赏罚”和《庄子》中“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都提到“赏罚”,但重要性有所不同。
C.法家和道家对君王的资质要求不高,君王也不需要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命令别人去为他做事。
D.在治理天下的具体步骤上,道家反对法家以形名与赏罚作为工具来治世,认为法家不懂得治世的规律。
14-15高二上·上海·期中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节选)

冯友兰

①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②我于一九一五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一九一七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③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⑤后来我的学习深入了一步,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内容也逐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我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句成语把它总括起来,这句成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我很欣赏宋朝道学家程明道的一首诗,诗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现代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程明道,但是,他的学生们所形容的话是有记录的,我是把这些记录和我心目中的蔡先生相比较而说上边那句话的,相信不会有大错。

1.给“蔼然”的“蔼”注音      
2.“春风化雨”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④段画线的括号内句子的作用是                
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高明”概括了蔡先生在做人和学识上到达的很高境界。
B.用这句话来概括蔡先生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哲学家的视角。
C.这句话看似两极对立,却完美融合在蔡先生的行为风范中。
D.“道中庸”表明蔡先生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得庸常而普通。
5.第⑤段引用程明道的诗,其用意是                       
6.结合文意,举例简析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021-04-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位育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②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做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③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成为大哲学家,并不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的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历史上有些人实在配称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却失败了。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着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谓“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④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和别人发生关系,而且必须做事。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惟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⑤有的人常常说我立志要做大学问家,或立志要做大政治家,这种人是可以失望的。因为如果才不够,不能成为大学问家,命运欠好,不能成为大政治家。惟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所以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更需要努力。

(选自冯友兰《贞元六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问的成就必须要有天资,这是重要前提,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后天的努力。
B.即使在事功上失败,也不影响道德成就的取得,如文天祥、史可法、王阳明等人。
C.道德成就与天资命运关系不大,因此只要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便可完成道德。
D.本文旁征博引,议论透彻,意在鼓励人们战胜命运,并通过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阐述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天分,不可能成为大学问家。
B.第③段援引刘邦战胜项羽和希特勒横行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C.第④段以唱戏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道德成就与他自己的地位高下无关。
D.文章分别从成就学问建立事功和完善道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层层推进,说理清晰。
3.试判定下面文句应摘自文章第几段?请阐述理由。
不但如此,有的反而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
2020-02-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5-16高二上·湖北·期末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有删节)

1.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有高度觉解自己做平常小事也可以。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作者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2016-11-18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