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夫·托尔斯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中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中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2.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2021-12-2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上诉的事,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注]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地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地微笑着。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没有别的事了?”她问,忽而望望聂赫留朵夫,忽而望望典狱长,随后把笔插在墨水缸里,接着又放在纸上。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您说吧,”她说,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脸色变得严肃了。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这样说话就不会让那个坐在窗台上的看守听见,而只让她一个人听见。他说:

“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可现在呢?他们总是把人家都看成小偷。”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她就说:‘你跟他说一声,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原原本本讲给他听的。’那老婆子叫明肖娃。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顶刮刮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您想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这就是我要对您说的。”

“我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是您的事。我什么也不需要您帮忙。我对您说的是实话,”玛丝洛娃说。“唉,我当初为什么没死掉哇?”她说到这里伤心得痛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玛丝洛娃的眼泪也引得他哭起来。

玛丝洛娃抬起眼睛,对他瞧了一眼,仿佛感到惊奇似的,接着用头巾擦擦脸颊上的眼泪。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她的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节选自《复活》)


[注]教材节选部分为第一次探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痛快的签字,“干什么都行”的承诺,打断聂赫留朵夫关于告状的话,都是想尽快对聂赫留朵夫说老婆子的事。
B.当聂赫留朵夫有些话要跟玛丝洛娃说时,她“脸色变得严肃了”,反映了她意识到他的到来会揭开自己的伤痛。
C.与聂赫留朵夫急于赎罪不同,玛丝洛娃表现出强烈的不屑,这表明玛丝洛娃不希望被救,突出她安于堕落的心理。
D.小说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尤其突出的是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腻的神态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在整部小说中,玛丝洛娃经历了一个“复活”的过程。你认为此时的玛丝洛娃是否开始走上“复活”之路?请联系教材内容,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20-21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1.这部分文字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2.聂赫留朵夫在交谈中不再使用“您”,而是直接说“你”,反映了怎样的态度?
3.联系课文,说说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是怎样的态度?面对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她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态度?
2020-10-27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9课 复活-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后边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你别跟我罗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象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象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把聂赫留朵夫领到女监来的副典狱长,显然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时走了过来。他看见聂赫留朵夫不在铁栅栏旁边,就问他为什么不同他要探望的女犯谈话。聂赫留朵夫擤了擤鼻涕,提起精神,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回答说:

“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副典狱长沉思了一下。

“嗯,好吧,把她带到这儿来一下也行。”

“马丽雅·卡尔洛夫娜!”他转身对女看守说。“把玛丝洛娃带到外边来。”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象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可以在这里谈话。”副典狱长说完就走开了。

聂赫留朵夫走到靠墙的长凳旁边。

玛丝洛娃困惑地瞧了瞧副典狱长,然后仿佛感到惊讶,耸耸肩膀,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长凳那儿,理了理裙子,在他旁边坐下。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象在瞧他,又象不在瞧他。

“上帝呀!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赞美上帝,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人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B.重逢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表明两人之间没有以往的亲切、熟悉了,他带着“严肃、庄重、爱怜的心情”来请求她饶恕。
C.“(聂赫留朵夫)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表现出聂赫留朵夫激动的情绪,说明分隔多年之后却意外在监狱中见面,他感动得不能自抑。
D.小说(节选)主要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节省了大量介绍性的文字,同时,通过双方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2.赏析选中画线的句子。
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3.托尔斯泰原作在对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再次见面的描写时,把玛丝洛娃写得纯真美丽,像聂赫留朵夫最初见到她时一样。经多次修改后,故事成为“隔栏相见”与“长凳面谈”两个情节,人物性格也与先前迥异,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2021-12-2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惩罚的天使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家里没剩多少面包了吧!”他如此想着。

“这个冬天,一刻比一刻更冷。”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拉紧他唯一一件薄薄的外衣。

街角那月儿眷顾不到的地方,仿佛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他走向前去。

“哎呀!是一个人呢!”

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是光溜溜的一丝不挂!

“不行啊!这样下去,你会冻死的!”鞋匠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

“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说着,却不敢相信自己的舌头。

门,“咿呀”一声,开了,鞋匠太太迎了出来。

“给他一些食物吧!”鞋匠这样对他的妻子说。

“你疯了吗?我们只剩一块面包当今天的晚餐了!”鞋匠太太大声抱怨着。

压低了声音,鞋匠说:“给他吧!我们一餐不吃算不了什么,他要是再不吃些东西,会死的。”

他听见了,第一次露出笑容。就这样,鞋匠夫妇收容了这个倒在雪地上的年轻人,并且教他做鞋子和修补的技巧。

他有一双巧手,做的鞋子既坚固耐穿又美观。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村子都知道鞋匠的店里来了一位手艺精湛的大师。自此以后,鞋店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一天,一辆豪华的马车在鞋店的门口停了下来,车门开了,走出来的是整个小镇最有钱的人。他走进店里,丢给鞋匠一块皮革,不可一世地说:“这是一块上好的小牛皮,我要你帮我做一双长筒马靴,要坚固的,你要给我保证能够穿一年!”

奇怪的是,年轻人看到了富翁,脸上竟然出现了笑容。

这是他的第二个微笑。

富翁走了之后,鞋匠把牛皮交给了年轻人,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年轻人裁好了样式,鞋匠接过去一看,天啊!那是一双短靴的格式!

“我,我不是告诉你要做一双长筒的靴子吗?我的天啊!你要我怎么赔给人家?”

就在这个时候,富翁的仆人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一进门就大声嚷嚷:“不用做了!不用做了!方才在回家的路上,因为马车失去了控制,我的主人跌出了车外,当场死亡。所以他的家人想要求你改做短靴,才好当他的陪葬品。”

就这样,匆匆的,六年的岁月消逝了,年轻人一直留在鞋匠家中。有一天,鞋店来了一位妇人带着对双胞胎,其中的一个跛了腿。坐在窗边的年轻人看到她们,站了起来,他笑了。

这是他的第三个微笑。

“我想替她们各做一双鞋子。”妇人说。

“那是你的女儿吗?真是可爱啊!”鞋匠称赞着。

“不是的,我只是代她们的母亲照顾她们。”

“那可怜的女人在六年前生产的过程中去世了,而她们的父亲也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孤苦无依的她们。于是我便收留了她们。”

送走了妇人和那对可爱的姊妹,年轻人对鞋匠说,这也是他头一遭开口:“我要走了,回到我原来的地方。”

“为什么?”难掩脸上的惊讶,鞋匠问,“你从来不曾告诉我们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家人,现在你要离开,往哪儿去呢?”

“我是一个天使,来自天上。我原来的工作是带领离开了身体的灵魂去他们该去的地方。六年前,我带走了一位妇人的灵魂,她就是刚才那对双胞胎的母亲。她在生产过程中去世,压到了其中一个婴儿的脚,所以造成了孩子的残缺。

“那位母亲苦苦哀求我,不要带走她。因为她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父亲,要是再失去母亲的照顾,她们一定没办法生存下去。我一时心软,答应了她的请求。上帝知道后,非常愤怒,他取回了母亲的灵魂,也把我贬下了人间。于是我来了。就在六年前你发现我的那个夜晚。

“上帝要我亲自体验人类的生活,希望我能从中了解他的旨意。而当我见到那对姊妹的时候,我知道,上帝已经原谅我了!因为他已告诉了我那三个问题的答案!当你的妻子将你们橱柜中仅有的那块面包递到我的手中时,从她的眼神里,我解决了第一道难题。人们的心中,有爱!因为‘爱’,使他们甘愿付出所有。

“当我见到那位富翁时,我解决了第二个疑惑。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刻钟会遇上什么!我知道,因为我看到我的一个同伴正站在他的身后。因为‘无知’,使他们无所畏惧。

“当我见到那两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心中赞美主,因为他使我清楚地了解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人,可以仰赖陌生人的帮助而生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鞋匠在凛冽的寒风中发现光溜溜的一丝不挂的年轻人,并随口说让他跟自己回家,可是说完后,他很后悔,但已经晚了。
B.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上帝惩罚的天使,上帝认为他犯错是因为“不了解人类”,便把他贬下人间,让他自己到人间去寻找答案。
C.文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等描写刻画鞋匠的鲜明形象,词约意丰,如心理描写:“家里没剩多少面包了吧!”
D.小说开头写鞋匠夫妇收留年轻人的情节,表现了鞋匠夫妇有回报之心,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暗含本文的主题思想。
2.文中天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3.文中三次写到天使的“笑”,每次“笑”都有怎样的内涵?
2020-09-18更新 | 18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

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卡秋莎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卡秋莎虽然熟悉这条路,但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万向。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不知在笑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卡秋莎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阿姨!卡秋莎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 卡秋莎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⑫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1.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第⑥⑦段中的画线句,分析描写秋夜风雨的用意。
3.分析玛丝洛娃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4.以下是从所学课文中节选的对话片段:

聂赫留朵夫:请你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玛丝洛娃: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突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试推断玛丝洛娃说话的言外之意。
2021-01-2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几个孩子都在门外等他,还有几个抱婴儿的女人,包括那个抱着脸色苍白的娃娃的瘦女人。他打听这个女人是谁。

“她就是我对你说的那个阿尼霞。”岁数大些的男孩说。

聂赫留朵夫转身招呼阿尼霞。“你靠什么过活?”

“怎么过活吗?要饭。”阿尼霞说着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掏出皮夹子,给了那女人十个卢布。还没走两步,另一个抱娃娃的女人就追上了他,然后是一个老太婆,接着又是一个女人。她们都说自己穷,要求周济。聂赫留朵夫把皮夹子里的六十卢布零钱都散发掉,十分忧郁地走回管家的厢房。管家笑眯眯地迎接他,告诉他农民将在傍晚集合,然后走到花园里,在撒满白色苹果花瓣、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徘徊,思索着刚才见到的种种情景。

“老百姓纷纷死亡,食品普遍不足。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这种悲惨的境地,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也不怨天尤人。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现在他十分清楚,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这种现象再也不能这样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想到处理库兹明斯科耶土地的办法,就感到害臊。他在欺骗自己。他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他心里拟定了一个方案,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

晚饭后,聂赫留朵夫对管家讲了自己的方案,征求他的意见。管家笑笑,装出一副似乎早就想到过这问题,并且乐于听取聂赫留朵夫的意见的样子。其实他对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根据这个方案,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管家头脑里有一个根深帝固的信条——人人都在损人利己。

“我懂了。就是说这笔公积金的利息归您收取,是不是?”管家满面堆笑说。

“绝对不是。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收益应归大家共享。”

“这样一来,您岂不是没有收入了?”管家收起笑容说。

“我就是不要。”

管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笑了,现在他明白了,聂赫留朵夫这人头脑有毛病。于是他就研究聂赫留朵夫放弃土地的方案,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对他有利的东西。当他明白没有这样的可能时,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讨好东家,脸上才保持笑容。

……村长的院子里人声沸腾,聂赫留朵夫一到,农民们就停止谈话,纷纷脱下帽子。这里的男人几乎个个穿着树皮鞋、土布衫和老式长外衣。有几个光着脚板。

聂赫留朵夫向农民们宣布,他打算把土地都交给他们。农民都不作声,脸上表情也毫无变化。

“因为我认为,”聂赫留朵夫涨红了脸说,“不种地的不应该占有土地,而且人人都有权使用土地。”

“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

聂赫留朵夫又说,土地的收入应该大家平分,因此他建议他们接受土地,付出他们自己定的价钱作为公积金,这笔公积金今后仍归他们享用。农民们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们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知道,地主总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因此,要是地主把他们召集过来,向他们提出什么新办法,那准是想用更狡猾的手段来欺骗他们。

“那么,你们打算定个什么价钱使用土地呢?”聂赫留朵夫问。

“怎么要我们来定价钱?地是老爷您的,权柄在老爷您手里。”人群中有人回答。

“不,这些钱将来都要用在你们村社的公益事业上。”

“这我们不能定。村社是村社,钱是钱。”

“你们要明白,”管家含笑说,“公爵老爷把土地交给你们,要你们出一笔钱,但这笔钱又当作你们的本钱,供村社使用。”

“这号事我们太明白了,”一个牙齿脱落的老头没有抬起眼睛,怒气冲冲地说,“这事有点像银行,到时候就得付钱。我们不来这一套,因为我们已经够苦的了。再来这一套,非得破产不可。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

聂赫留朵夫提出要立一个契约,他将在上面签字,他们也得签字。他们听了,反对得更加激烈。

……聂赫留朵夫就这样一无所获,回到帐房里。

……“他这人真鬼!”一个皮肤黝黑、胡子蓬乱的庄稼汉摇摇晃晃地骑着一匹肥马,对旁边那个身穿破旧老式长外衣、又老又瘦的庄稼汉说。他们夜里到大路上放马,纵容他们的马溜到地主的树林里吃草。“‘你只要签个字,我就把土地白白送给你。’哼,他们捉弄咱们还不够吗?不成,老兄,办不到,如今我们也学乖了。”

“他说‘你签个字吧’,”胡子蓬乱的庄稼汉继续评论东家的话,“你一签字,他就会把你一口活活呑下肚子去。”

“这话一点不错。”年纪老的那一个应和说。

他们不再说什么。只听得坚硬的大路上响起嗒嗒的马蹄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这个细节体现了农民贫困的现状。
B.聂赫留朵夫与阿尼霞的对话让聂赫留朵夫进一步认识到农民的贫困,为下文他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做了铺垫,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文章在刻画管家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笑。他的笑,有时表现了他的故作聪明,有时表现了他的奴性和世故,有时也表现了他对聂赫留朵夫的嘲笑。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将聂赫留朵夫与管家对比,二是将聂赫留朵夫与农民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丰满的理想与冰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末尾两个农民对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1-11-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庭长一早就来到法庭。他是个又高又胖的人,留着一大把花白的络腮胡子。他成了家,可是生活十分放荡。今天早晨他收到瑞士籍家庭女教师来信,说她下午三时至六时在城里的意大利旅馆等他。因此他希望今天早点开庭,早点结束,好赶在六点钟以前去看望那个红头发的克拉拉。去年夏天在别墅里他跟她可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啊。

他走进办公室,扣上房门,从文件柜的最下层拿出一副哑铃,向上,向前,向两边和向下各举了二十下,然后又把哑铃举过头顶,身子毫不费力地蹲下来三次。

要锻炼身体,再没有比洗淋浴和做体操更好的办法了。他边想边用无名指上戴着金戒指的左手摸摸右臂上隆起的一大块肌肉,他还要练一套击剑动作。这时房门动了一下。有人想推门进来。庭长慌忙把哑铃放回原处,开了门。

对不起。他说。

一个身材不高的法官,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耸着肩膀,脸色阴沉,走了进来。

马特维又没有来,那个法官不高兴地说。

这是说还没有来,庭长一边穿制服,一边回答,他总是迟到。

真弄不懂,他怎么会不怕难为情。法官说,生气地坐下来,掏出一支香烟。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君子,今天早晨同妻子吵过嘴,因为妻子不到时候就把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光了。妻子要求他预支给她一些钱,他说决不通融。结果就闹了起来。嘿,规规矩矩过日子就落得如此下场,他心里想,眼睛瞧着那容光焕发的庭长,庭长正宽宽地叉开两臂,用细嫩的白手理着绣花领子两边又长又密的花白络腮胡子,他总是扬扬得意,可我却在活受罪。

书记官走进来,拿来一份卷宗。

多谢,庭长说着,点上一支烟。先审哪个案?

我看就审毒死人命案吧。书记官仿佛漫不经心地说。

好,毒死人命案就毒死人命案吧,庭长说。他估计这个案子可以在四点钟以前结束,然后他就可以走,马特维还没有来吗?

还没有来。

那么布雷威来了吗?

他来了。书记官回答。

您要是看见他,就告诉他,我们先审毒死人命案。

布雷威是在这个案子中负责提出公诉的副检察官。

书记官来到走廊里,遇见布雷威。布雷威耸起肩膀,敞开制服,腋下夹一个公文包,沿着走廊像跑步一般匆匆走来,鞋后跟踩得咯咯发响。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要我问一下,您准备好了没有?书记官说。

不用说,我总是准备好了的,副检察官说,先审哪个案?

毒死人命案。

太好了。副检察官嘴里这样说,其实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因为他通宵没有睡觉。他们给一个同事饯行,喝了许多酒,打牌一直打到半夜两点钟,又到正好是玛丝洛娃六个月前待过的那家妓院去玩女人,因此他没有来得及阅读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想草草翻阅一遍。书记官明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案的案卷,却有意刁难,要庭长先审这个案。书记官是个自由派,布雷威却思想保守,书记官不喜欢他,但又很羡慕他这个位置。

那么,阉割派教徒一案怎么样了?书记官问。

我说过我不能审理这个案子,副检察官说,因为缺乏证人,我也将这样向法庭声明。

那有什么关系……

我不能审理。副检察官说完,往自己的办公室跑去了。

他借口一个证人没有传到而推迟审理阉割派教徒的案子,其实这个证人对本案无足轻重,他只是担心由受过教育的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被告很可能被宣告无罪释放。但只要同庭长商量妥当,这个案子就可以转到县法庭去审理,那里陪审员中农民较多,判罪的机会也就大得多。他功名心很重,已经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他认为凡是由他提出公诉的案件都非达到判罪的目的不可。

走廊里熙熙攘攘,越来越热闹,人群多半聚集在民事法庭附近。在审讯休息时,民事法庭里走出一位老太婆,她被人们口中的那个天才律师硬敲出一大笔钱给了被控方的生意人,而那个生意人是根本无权得到这笔钱的。这一点法官们都很清楚,原告和她的律师当然更清楚;可是那个天才律师想出来的巧计已经把案子弄到这样一种地步:那老太婆非拿出这笔钱来不可。老太婆身体肥胖,衣着讲究,帽子上插着几朵很大的鲜花。她从门里出来,摊开两条又短又粗的胳膊,嘴里不断地对她的律师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您帮个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律师望着她帽子上的鲜花,自己想着心事,根本没有听她。

那位名律师跟在老太太后面,敏捷地从民事法庭走出来。他敞开背心,露出浆得笔挺的雪白硬胸,脸上现出得意扬扬的神色,因为他使头上戴花的老太太倾家荡产,而那个送给他一万卢布的生意人却得到了十万以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律师身上,他也察觉到这一点。他的全身仿佛在说:用不着对我做出什么钦佩得五体投地的表示。他迅速地从人群旁边走过去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部分为毒死人命案(妓女玛丝洛娃被控毒死商人)审理之前法院的情形。②马特维是参与本次庭审的法官之一。③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认为生育是罪恶,因而阉割自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取庭长办公室和走廊两个场景,让庭长、法官、书记官等人在开庭前依次登场,并自然引出一起民事案。
B.庭长形象有多面性。他一早来到法院并非为了工作,体现其私心;对总是迟到的下属,他又表现出包容心。
C.从副检察官布雷威对于阉割派教徒案子的考虑可以看出,陪审员受教育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案件判决结果。
D.无论是老太婆自己的律师还是被控方的律师,他们并不在意当事人的利益,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2.作为检察官,布雷威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末写老太婆民事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11-2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