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办公桌底下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撰写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傻了眼。

用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隔离病人,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建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

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闻达的八条,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有却一直没有配备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这是霍乱病人肖志平所在的村子。

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

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排油亮的齐膝盖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整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

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

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

臭塘村位于工厂和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 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们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抄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要你们来消什么毒?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沐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回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也许是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 鞋底总是嵫嵫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这两人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的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的角色是主人公一流 行病医疗专家闻达的同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喜不自胜的心理。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抗击鼠疫的情况,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后面抗击霍乱的情节做了铺垫。
3.小说三次描写闻达的鞋子,请简要分析每次描写的目的。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通过阅读小说,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疫,有可能消除这种“担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16更新 | 392次组卷 | 6卷引用:6-9题现代文阅读Ⅱ-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忠诚

闫岩

奶奶年纪大了,逐渐变得痴呆,为了方便照顾,我们终于说通了她到城里来生活,还专门为她请了护工。可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就换了三个护工,且三个护工都是为同一个原由辞职的。奶奶不是不好伺候,而是不听话,谁敲门都给开,有时还会趁人家干活注意不到她时把防盗门打开也不记得关,人家都怕万一有坏人进来家里有个什么闪失担待不起。尽管我们和每一个护工都讲了很多好话,也给奶奶一次次灌输在城里随便开门的利害关系,奶奶还是“屡教不改”,所以每个护工都走得义无反顾。

爸爸怕妈妈着急生气,一直解释奶奶是在农村里生活习惯了的缘故,村里人朴实、纯洁,无论谁家,出门都是不关门的,也不会出什么事。爸爸还会对妈妈一遍遍地讲奶奶一个人把他带大,供他上学的不容易,人老了毛病多了希望妈妈多担待一些。妈妈虽在城里长大,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叹口气后,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在请不到护工的这段时期,请假在家里照顾奶奶。

奶奶也不是经常糊涂,在她不糊涂的时候喜欢和我说话,我下班玩儿电脑时她还会守在我身边默不作声地看着我。于是,我趁机给她讲在城里不能乱开门的道理。奶奶说她知道,她不会随便开门的。我很兴奋,以为我的话起作用了,赶紧跑到爸妈面前炫功。妈妈说,奶奶清楚的时候对谁都说她知道,糊涂起来根本就不知道。

我们曾经带奶奶到市里的大医院检查过多次,也按医嘱让奶奶按时治疗吃药,并没什么效果。

一次,我在电脑上玩儿“血战上海滩”游戏,奶奶看着我打鬼子,情绪很激动,竟然拿起拐杖在我的电脑屏幕上狠狠地敲了一棍子。幸亏她力气不大,电脑显示器才免受断命的灾难。

当时我也很激动,大喊一声,“奶奶你想干嘛?”奶奶举起拐杖又要敲屏幕,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要打死那些日本鬼子。”

我这才明白奶奶一激动又犯糊涂了,游戏让她还原到了战争年代,她可能又想到了死在战场上的爷爷。可见奶奶恨日本鬼子真是恨得咬牙切齿。

我把电脑关上后,安慰了奶奶一番,就把奶奶送到了她的卧室让她休息。可她却不肯躺下,又在她带来的箱子里不知道翻腾什么。不一会儿,我看见她翻出来一个老相册。

奶奶拿着相册翻开了第一页,还把我叫到跟前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对我说,这是你爷爷。照片是五寸的,已经发黄,但爷爷穿着军装的样子很帅气。奶奶盯着爷爷的照片看了好半天,絮絮叨叨地讲起了她和爷爷的故事。

奶奶说,爷爷那时候在部队当八路军,还是老家一带的地下党,她就在家当爷爷的联络员,在家乡一带收集情报再传达给爷爷。奶奶说,她也想入党,可是爷爷不让,说是做党员太危险,但是共产党利用她提供的情报消灭了好多鬼子。

说起这些,奶奶很骄傲很自豪的样子。奶奶说,她虽然不是党员,但对党却像爷爷一样忠诚,从不干出卖党的事。

奶奶还说,那时候爷爷像只猴子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她身后,能把她吓一跳。所以,她总是喜欢开门看外面有没有爷爷的身影,她期盼爷爷能经常回来看她……

听了奶奶讲了她和爷爷的故事,我很感动。原以为奶奶只是一个农村妇女,什么都不懂,没想到她竟然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不仅和爷爷有着深厚的感情,还为党做过这么大的贡献。

那次,妈妈说她有事,让我在家照顾奶奶。偏偏这时奶奶又犯糊涂了,不时地去开门在门口张望,口中还胡乱唠叨着:“怎么这么久也看不到人,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我想,奶奶有可能又穿越到了战争年代,她在等爷爷回来呢。于是,我没急于拉她回来,而是问:“奶奶,你又在等爷爷吧。”奶奶点点头说:“是呀,你爷爷都好几个月不回家了,是不是被日本鬼子打死了?”

我笑着对她说:“不会的,奶奶,你快关上门吧,爷爷回来会敲门的。咱家里藏着共产党的重要情报,万一让鬼子看到了那可不得了。”

奶奶一听,果然赶紧关上了防盗门,还唠叨着:“对呀,我怎么忘了,屋子里藏着情报呢,我不能开门,亏得你提醒我。”奶奶怕门没关牢,又推了一下才放心地回到了沙发上。

从那天起,奶奶再也不乱开门了,当她犯糊涂时总是自己唠叨:“我不能开门,屋子里藏着共产党的情报,我不能开门,不能……”

(选自2014年第8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奶奶因为爷爷的英勇牺牲变得痴呆后,不时糊涂,开门张望爷爷归来,导致家里为她请的三个护工最终因她的“屡教不改”而辞职。
B.③、④两段写爸爸对妈妈的解释以及妈妈的通情达理,在文中可以说是赘笔,完全可以删去。
C.文中写奶奶举起拐杖狠敲屏幕一棍子,且振振有词说“我要打死那些日本鬼子”,反映了植根于她内心深处的“忠诚”。
D.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如:三个护工的辞职)与正面描写(主要是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来刻画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
E.小说以奶奶生病糊涂为线索,逐步展开故事情节,为揭示主题服务。
2.小说写到爷爷的故事,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①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②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③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④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⑤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⑥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⑦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⑧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⑨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⑩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注】即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等各种牡丹品种。
1.请分条概括牡丹这一形象。
2.前三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赏析第段画线句。
4.文章以“牡丹的拒绝”为题有什么好处?
2019-10-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025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