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荞地

郭文斌

小时候,荞麦开花的时节,我和娘在荞地拔野燕麦。看着眼前灯海一样的荞花,我问娘,荞麦是粮食吗?娘说,是啊。我说,我怎么觉得它不是粮食。娘看着我笑笑说,那你说它是啥。我说,它是娘。娘怔了一下,蹲下来,放下手中的燕麦,捧住我的脸一个劲地看。我就在娘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片荞地。

现在,我在娘的坟前看到了一片荞地……

娘走的那天,雨是随着娘咽完最后一口气停的。娘被人们从炕上挪到地上,脸被白纸苫着。①我竟没有丝毫的悲痛。我在专心地给娘正相、凉尸、守丧。为的是让娘体体面面干干练练地上路。总觉得娘在某个地方藏着,总觉得娘会乘我不注意站在我身后,如同小时候娘找我吃饭我却藏在门背后或房梁上,等娘找不见又要出去找时,我却端着娘放在桌子上的饭跟在娘身后,做着鬼脸一口一口地吃。但是几个时辰过去了,却不见娘从什么地方闪出来,才知娘是真的出门了,不在家了。

天黑了,吊丧的人们一一散去。我跪在娘的身边守着娘。不顾犯忌,不时取开苫脸纸看看娘。这时的娘是那么安详,大海一样睡着,在痛苦之外,在感情之外。凉尸用的是井水,里面泡了砖,砖轮换着置于娘的两肋间;心口上用荞面圈了一个圈,里面倒着白酒。我和哥不停地添着酒,换着砖。小时候,发高烧时,娘也是这么给我降体温的。等我从昏迷中醒来,娘的脸上挂满了泪水。我的心里是多么甜啊。流着泪的娘是多么好看啊。娘啊,现在已经几个时辰过去了,你怎么还不醒来,看看儿子脸上的泪水。

夜深了,大伙让我去睡,我不肯。娘明天就要赶路,娘在这个屋里的时间仅有一个晚上,我不愿将这个晚上交给瞌睡。后来,我让哥和姐都去睡。②说不清这是不是一种自私,我想和娘单独坐坐,聊聊。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当偌大的房里只剩下我和娘时,我觉得我一下子越过了生死关界,恍惚中看见娘在时间中穿梭。我关了房门,悄悄地叫声娘,娘。但是娘却无动于衷。小时候,我重疾气绝,娘抱着一直叫,叫了整整一个时辰,竞将一个被大夫判了死刑的儿子叫了回来。等我睁开眼睛,娘的嗓子已经哑了。娘啊,现在你的儿同样哭哑了嗓子,你怎么就不醒来?

快起快起,迟到了……娘啊,这不是你在叫我起来上学吗?有一次真的要迟到了,我耍了脾气不去学校。你哄我哄着哄着就晕倒了。但是你很快就醒过来,自己掐着自己的人中说,快去快去,迟到就迟到,你就说娘没有叫你。现在,你就不能也迟到一次吗?

坏蛋,差点将娘吓死了……娘啊,你是否还记得那次,你从地里回来,我躺在炕上“已咽了气”。你吓得直叫我的名字,我也“活”不过来,你的眼泪就出来了。我就哇的一声抱了你的脖子。你就将我一顿好打。打完,说,坏蛋,差点将娘吓死了。现在,你怎么就不也吓一下你的儿子呢?

娘啊,如果有缘,我们再做一次母子。

就这么相守着。母子二人。在草铺里。如同一对羁旅的游子。娘啊,我们这是在哪一站呢?到底走了多少路,你咋就这么累呢?

天快亮时,哥来了。他让我去睡。我说,坐着吧。哥说,我听见娘在喊我起来套牛去。我说你是被娘叫惯了。灶上端来一碗饭,我吃不下去。我的娘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她就不饿吗?我让哥吃,哥也不吃,哥在一根一根地抽烟。

泪眼中的娘被一股仙气笼罩着,我十分挑剔地让人们将娘的脚再搬搬正,将娘的衣服再扯直。我想起我第一次出远门,要到城里去上学,娘就是这样给我扯着衣襟,正着衣领;我想起我相亲的那天,娘也是一边给我扯着衣角,一边让我将头理理,不要让人家嫌弃。现在,我的娘要出平生最远的一次门,我也要让她体体面面地上路,同样不要让人家嫌弃。

坟院不可抵挡地到来。感觉不是我们走向它,而是它走向我们。跟着哥给娘身上苫上一把土,我不知道这把土是太轻还是太重。接着,众人就齐心协力地往墓坑填土,如同给春天埋着一粒种子。

最后,人们用一个馒头似的土包将娘标志出来。

娘啊,你用你的身子将你的儿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临完儿子却只能还你一把黄土。

娘啊,你用你的乳汁将儿养大成人,到头来儿子却只能还你一把泪水。

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绝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流泪。

娘啊,儿只能用一把泪送你上路。

娘啊,儿只能用一把泪给你做行李。

娘啊,您走好。

人们拉我起来,但泪水已长了根。直到一位堂兄生气地说快回去给大家磕头。

记不得是如何走回家的。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离别的味道。那是一段铅做的道路,一段拖不动的脚步。从前口口声声说离别离别,原来都是假的。

太阳落山时,我和哥去给娘打灯笼。往坟地走时,我蓦然觉得那不是坟地,而是一个家,我仿佛能够看见娘就在那里忙着,叮叮当当地,等着我们回去。原来,我们是有两个家的。

将灯笼挂在坟上。我给哥说,坐一会儿吧。哥说,坐一会儿吧。两人都未说话,任暮色一层层落下来。一家家的炊烟次第升起来,却没有娘那一柱。④一家家的灯火次第亮起来,却没有娘那一盏。我的泪又来了

突然,哥说,这块地是留下种荞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使用小时候“我”和娘在荞地拔野燕麦的回忆引入,由此展开一个在荞地发生的感人故事。
B.文章中细致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穿插于现实和过去之间,使得叙述时间很长,节奏从容不迫。
C.文章中“我”的情感是随着母亲的渐行渐远而逐渐减弱的,最终回归理性,接受母亲离去的现实。
D.文章结尾借哥哥之口再一次提到荞地,与上文中多处形成呼应与关联,同时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思。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我”没有丝毫的悲痛并非不在意母亲的离世,而是“我”不敢相信这一事实的发生。
B.句子②中“我”觉得自己自私,是因为在母亲生前并没有好好陪伴她,此时“我”感到十分后悔。
C.句子③中“不可抵挡地到来”有两层指代,一是母亲入土,二是“我”必须接受母亲离世的事实。
D.句子④写远方的灯光接连亮起,此时与“我”所处坟地的灯笼形成对比,更加凸显“我”的悲伤。
3.本文对乡土特色的描绘(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的叙述视角十分独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1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苹果之谜

欧亨利

出了乐园城二十英里, 离日出城还有十五英里时,马车夫比尔达·罗斯勒住了马。鹅毛大雪下了一整天。平地上的积雪已有八英寸厚。剩下的路程都是狭隘崎岖的山脊,即使白天行车都难免不出危险。现在大雪和夜色掩盖了险情,再往前赶路根本不能考虑,比尔达·罗斯建议大家下车避险,第五个乘客是位年轻妇子,她留在车子里没有下来。突然,她听到那座遭到入侵的房子里传出碰撞声和叫喊声。没多久,里面透出了颤动的火光,越来越旺,烧得明亮欢快。接着,兴高采烈的探索者们冒着大雪跑回来。法官梅尼菲宣布他们的困境有了解救,他的声音比号角还要响亮,几乎可以和管弦乐队的音量相比。那是雷德鲁斯的小房子。雷德鲁斯八月份给送进了疯人院。

四个乘客向顶上积雪的栅栏扑去。马匹在吆喝声下把车子拖上斜坡,到了那座被仲夏的疯狂夺去主人的建筑物的门口。车夫和两个乘客开始卸马。法官梅尼菲打开车门,脱掉帽子。加兰小姐,我必须声明,他说,我们不得不中止旅行。车夫断言,晚上走山路的风险太大,简直不容考虑。形势要求我们在这座房子里宿一晚。除了暂时不便外,我希望你不必有所顾虑。我亲自检查了那座房屋,发现至少有避寒的条件。我们一定尽可能地照料你,让你舒服。现在允许我扶你下车。这时,另一个乘客走到法官身边来。他是在小巨人风车公司里工作的,姓邓武迪。这个靠风吃饭的人轻快地高声说:看情形你得下车啦,麦克法兰太太。我们已经生了火;我们会替你安排得舒舒服服,不让你的脚受潮,我们会把耗子赶跑,总之,没问题,没问题。

没多久,这一小群旅客在熊熊的炉火前快活地围坐成一道弧线。马车上的毯子、座垫和能取下的东西都被搬来用上了。女乘客在壁炉侧边、弧线的一端就座。她雍容华贵地坐在那儿,仿佛登上了臣民们替她准备的宝座。骑士精神和男子气概竞争着讨她的欢心,使她舒适。她仿佛也接受了他们奉献的殷勤——不像一个受到追求和照顾的女人那样轻佻;不像许多受宠若惊的女人那样顾影自怜;也不像牛接受干草时那样漠然无动于衷;而同自然界固有的计划完全一致——有如百合花摄取那注定要使它清新的露珠时的情形。

外面狂风怒号,细雪从罅隙里钻进来,寒气围攻着六个落难的背脊;尽管如此,那晚的风雪却不缺乏拥护人。突然间,邓武迪发出一声得意的呼喊。他手里高举着什么东西,从屋子一个满布尘埃的角落奔回来。他手里是一只苹果——一只漂亮的、有红色斑点的、茁壮的大苹果。那是在角落里一个高木架上的纸口袋里找到的。不可能是那个被爱情毁掉的雷德鲁斯的遗物,准是最近有什么露营的人在这所荒废的房子里吃饭,遗忘在这里的。邓武迪——他的功绩给了他再次扬名的资格——在落难的伙伴面前夸示那只苹果。瞧,我找到了什么,麦克法兰太太!他自负地嚷道。他在火光前面高举着那只苹果,使它显得更其红润。女乘客平静地笑了一笑——她总是那么平静。多么可爱的苹果!她清晰地喃喃说道。

片刻之间,法官梅尼菲觉得自己被打垮了,受了屈辱和贬谪。低人一等的处境使他不胜恼怒。为什么命运之神偏偏挑了这个闹闹嚷嚷、粗鲁冒失的做风车生意的家伙,而不挑他去发现这只激动人心的苹果呢?否则他就要以使这件事成为一篇风趣横生的即席演说或者一幕喜剧的场景、仪式或背景 ——从而永远保持令人瞩目的地位。事实上,那位女乘客正带着羡慕的微笑在看着这个可笑的邓博迪或者邓武迪,仿佛认为这家伙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呢!这个做风车买卖的人像他自己的货物样品一般,被尘世吹向太空的风刮得胀鼓鼓的,转个不停。

踌躇满志的邓武迪拿着那只宝贝苹果,陶醉在大伙趋炎附势的注意中,这时,足智多谋的法学家已经想出了一个恢复名誉的计策。法官梅尼菲那肥胖然而典雅的脸上堆着最有礼貌的笑容,走上前去,从邓武迪手里拿过那只苹果,像是要审查它似的。在他手里,苹果成了第一号物证。好漂亮的苹果。他赞许地说,不错,我亲爱的邓武迪先生,作为粮秣征收员,你使我们黯然失色。不过我有一个主意。这只苹果将成为美的心灵授予最合适的人选的标志、象征、奖品和纪念。

我现在要建议的是,法官梅尼菲对打断他的话的人宽容地笑笑,接着往下说,我们不得不守在这里,直到明天早晨。我们有了足以取暖的柴火。其次需要的就是要尽可能找些消遣,以打发时间。我提议把这只苹果交给加兰小姐保管。它不再是一个水果,而是像我刚才所说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奖品,代表人类的一个伟大思想。加兰小姐也不再代表她个人——当然是暂时的,请允许我补充一句,——(他深深地一鞠躬,完全是古时候那温文尔雅的气派。)她将代表整个女性;将体现和概括女性——也许还可以说,在感性和理性上代表上帝的杰作。她将以这一身份来判断和决定下面的问题:简言之,就是讲故事。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每个人把隐士雷德鲁斯和他情人的故事按照自己的想法讲下去,我们讲完之后,再请加兰小姐作出女人的判断。她将根据女人的精神和见解来决定,哪一个故事最好,她认为谁的故事最好,这个苹果就给谁。如果各位都同意,我们乐于听邓武迪先生讲第一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可爱,女乘客伶俐地说,几乎像是游戏啦。

法官梅尼菲走上前去,做作地把苹果放到她手上。

在古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帕里斯曾把金苹果赠给了最美的人。

一个多么可爱的故事!女乘客说,音调像笛子一般悦耳。我认为,女乘客在她那简陋的宝座上挪动了一下说道,这个故事很可——

喔,加兰小姐!法官梅尼菲举起手,打断了她的话,我请求你暂时别发表意见!否则对其余参加比赛的人就不公平了。这位——呃——请你接着讲,好不好?法官对那个开代理行的年轻人说。

接下来,法官梅尼菲请比尔达罗斯讲他的故事,参加争夺苹果的比赛。马车夫讲的故事很短。

讲故事的人说完后,朝女乘客坐的角落瞟了一眼。法官梅尼菲有点不耐烦地动了一下。男人们都垂头丧气,怪模怪样地坐着。风势小了一些,断断续续地吹着。炉火烧剩了一堆红炭,散发出暗淡的光线。女乘客坐着的那个舒适的角落里,只有一堆不成形的黑黢黢的东西,一头盘绕的、光滑的头发,皮围脖中间只露出一小块雪白的前额。法官梅尼菲僵直地站了起来。现在,加兰小姐, 他说,我们已经结束了。我们中间哪一个人讲的故事——特别是对真正的女性的估计——最接近你自己的想法,该由你颁发奖品了。

女乘客没有回答。法官梅尼菲关切地弯下身子。那个无足轻重的乘客刺耳地低声笑起来。原来女乘客睡得正香。法官梅尼菲想拉她的手,叫醒她。他伸手过去时,在她膝头上碰到一个冰凉的、不规则的圆形小东西。

她把苹果吃掉了。法官梅尼菲吃惊地说,同时捡起苹果核给大家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兰小姐被认为是当时社会某些女性的代表,周围男士为了博取她一笑而煞费苦心,却丝毫不能打动她的心,她只顾独吞她手中的苹果。
B.法官提议讲故事分配苹果是因为嫉妒邓武迪首先发现苹果,让他讲一个故事,自己后面讲,藏着给自己充分构思的时间,自己能讲出最精彩的情节的目的。
C.“他的声音比号角还要响亮,几乎可以和管弦乐队的音量相媲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声音的洪亮,发现避难所的激动心情。
D.小说的主旨之一是讽刺那些自以为是、虚伪、根本不了解女人,为了讨好女人而装作了解女人的男人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自然环境,“鹅毛大雪下了一整天,平地上的积雪已有八英寸厚。”直接描写雪大雪厚,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法官梅尼菲打开车门,脱掉帽子”“法官梅尼菲那肥胖然而典雅的脸上堆着最有礼貌的笑容”,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突出了法官的绅士风度。
C.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则是,捧腹大笑和若有所思。男人们的错愕、诧异、愤怒等情绪和神情宛然在目,女人的睡相也令人莞尔。
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即采用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上帝”视角对故事世界的一切予以揭示,还会不时站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场景进行评述。
3.请结合文本辩证地评析标题“苹果之谜”。
4.本文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3-0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数据调研性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之树

孙凤春

三月里,最后一片积雪融化了,轻轻地融入大地。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

起来了,九儿,该走啦。爷爷站在我家院子里叫我。小时候,爷爷经常这样叫我,他要带我去赶集。

爷爷带我去赶集,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挖出来的树秧子拿到集市上去卖。

爷爷的树秧子就是我家果园四周的洋槐树。本来,爷爷在果园四周栽洋槐树是为了阻挡人和牲畜进园子,没承想,这洋槐树繁殖力极强,每年都会在园子里窜出好多的小树苗子,聪明的爷爷一拍脑门,想出了好主意——卖树苗子。

于是,每年的春天,爷爷就会挖一捆捆的树秧子,扛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卖,也能换回十几块钱呢。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个不小的收入。

爷爷给自己捆了二十几棵的大捆,给我的是象征性的三四棵小秧子。爷爷说:让你扛几棵是让你知道人活着要劳动,从小要明白,你出了力才会有收成。你自己肩膀上的几棵树秧子,别人家买回去几年几十年后就会成为栋梁。咱那,卖了就能换回两块钱,两块钱你可以买想吃的、想玩儿的东西,你也可以存起来等有用时再拿出来花。

不知道是爷爷当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我骨血里就流淌了爷爷的传承,一直到今天,我看到小树苗还会爱不释手,情有独钟。

爷爷喜欢栽树,他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因为他有四个儿子,他在每个格子里栽了杏树、桃树、梨树。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都不相同。这样,四个儿子家的果树都不会重复,而且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果熟后也不会扎堆上市。这些果树在生活最困难的五六十年代,为我们整个家族度过艰难的日子做出了贡献。听村里老人说:六O年的春天,村里大食堂揭不开锅了,村里几百口人都饿了肚子。地里的野菜刚露头就被人们挖光了,艰难的日子熬到了五月,我爷爷的果园里几十棵树上的五月鲜桃子快熟了,肥大的桃子红红的嘴儿。人们都说:看人家老孙家是挨不了饿啦!可爷爷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好歹每家都能分点儿。

那一天,村里每家都吃上了甜甜的桃子,在那时可谓是比现在的美味佳肴都珍贵的救命桃。直到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村里人还在念叨着爷爷当年的善举和远见卓识。

除了栽树,爷爷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赶集上店,爷爷的眼睛就像是装了雷达,谁家有特殊的甜桃蜜杏儿,谁家有了稀罕的果儿,爷爷都会千方百计找到人家,磨破了嘴皮跟人家讨几支树穗儿(树枝顶端的枝条),然后嫁接到我们的园子里。求人家的树穗儿,有的人家好说话,几句好话,一袋旱烟,主人就会答应,甚至还会帮你搬来梯子。有的人家可就不那么好说话啦。一次和爷爷去二十里外一个镇子赶庙会,爷爷看上了路边儿一家园子里的树穗儿。那是一棵桃树,粗壮结实的树干,半间房子大的树冠,树枝上挂满了一个个又圆又扁的桃子。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桃子,爷爷说他听说过,但也是头一回看见真的。爷爷说:这应该是蟠桃,《西游记》里王母娘娘家就有这种蟠桃园,还在天上开蟠桃会哪。没想到,咱这辈子还真能看到它。

爷爷两眼放光,紧盯着桃树去敲开了这家的院门。开门的也是一个老人,个子不高,穿一身黑色土布裤褂。听了爷爷的请求,黑衣老人一口回绝:那可不行,你打听打听,方圆百里,有没有第二棵我这样的桃树?你剪了我的树枝,我的树就会受伤,树受了伤就会生病,会死掉,树死了我指望啥?你赔得起呀?

爷爷笑眯眯地又卷了一支叶子烟,点着了双手递过去说:老哥哥,你别急,我这不跟你商量吗,你看,我就剪一两穗儿最小的,只当风给刮了去,不碍事的,我一辈子伺候果树,肯定不让树受伤的。可黑衣老人黑了脸就是不答应。爷爷急得转了好几圈儿,突然想了一个主意:我拿我家果园的三棵果树跟你换,怎么样?

终于,老人答应了爷爷的请求。于是,又过了两年,我家的园子里就有了两棵蟠桃树,树枝上结满了又扁又圆又甜的蟠桃。

爷爷喜欢栽树,还不只是果树。杨树、柳树、榆树,他都喜欢栽。我家门前是一条小河沟,每年春天,爷爷都会在河边儿的土坡上插一行行的柳树、杨树枝条。他先把从大树上砍下来的树枝截成半米长的树棍,然后在河坡上挖出一个个深坑。树棍棍一个个埋进去,用脚把泥土踩实,又用镐头用力砸,一边砸一边嘴里还会嘟囔着:深埋硬砸,棒槌发芽。

过不了多久,爷爷栽下的枝条开始发芽,一棵棵嫩绿的枝芽贴着树干冒出来。经过一个春夏,这些枝条就会长成一棵棵小树,在流淌的小河边儿迎风摇曳。

记忆中无论是遇到家族变迁、失去至亲还是晚年重病,爷爷从不曾停止劳动,从不曾弯腰萎靡,就像他种下的这些树一样。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爷爷的坟地在一片翠绿的田野上,坟头很小,小得几乎看不见。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

后来,因为后辈的我们大多远离了家乡,爷爷留给我们的果园也早已荒废,只有那些洋槐树还在顽强地生长着,它们有的树干沧桑,枝繁叶茂,有的则是连绵不断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生机勃勃地疯长。园子里那口老井已经坍塌,爷爷栽树的影子已经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树,一棵生命之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分别给四个儿子,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果实成熟期都不相同,这表现了爷爷的公平和智慧。
B.文本中画波浪线处,“砍”“挖”“埋”“踩”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爷爷栽树的熟练和对栽树的喜爱。
C.本文写爷爷的坟头很小;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表现了爷爷不重名利和“我”希望爷爷留下来的深切感情。
D.本文结尾写果园荒废,老井坍塌,爷爷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生命之树,余味悠长,表达了对爷爷的怀念与敬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渲染了清冷压抑的气氛,为下文爷爷的出现奠定了感情基调。
B.本文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文中把爷爷的眼睛比作“雷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对栽树和嫁接十分在行,专注度高。
C.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窜”和“冒”这两个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苗和绿芽迅速长出来的情态,带有一种生命力量。
D.本文写乡亲们说老孙家不挨饿,爷爷却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来摘桃子,凸显了爷爷的善良。
3.文章描写了黑衣老人不让爷爷剪树穗儿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生命之树”为题,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3-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沧桑

徐贵祥

小时候,我认为老街是一座城市,至少曾经是一座城市,再至少将来也会是一座城市。老街坐落在皖西中部丘陵的一个高台子上,基本上呈“F”形,三条大街构成了老街的全部。我姥姥家住在老街的中心,不偏不倚正好在下面那一短横和一竖的交界处。

姥姥家的后面不是街区,往北是一个土坎,再往北是河湾,那便是老街的“郊区”了。河湾里有茂密的树林、摇曳的竹影,老街人生活的重要源泉——龙井也镶嵌在河湾中间。老街的路心铺着整齐的青色石板,这些青色石板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步履,也勾勒着老街的历史,有些石板上还镌刻着文字。

街上住着卖油条的、刻私章的、轧棉花的、修收音机的、卖百货的,木匠、篾匠、铁匠、理发匠,染坊、油坊、米坊、豆腐坊,还有清末太监、下放干部,一应俱全。每到夏天,街上有叫卖鸡头米(芡实)的,有拉京胡的,有说大鼓书的,倒也有声有色。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舒坦得像神仙。

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这样的好时光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打仗”充实文化生活。

跟多数人的童年相似,我小时候酷爱“打仗”,特崇拜陶声奎。陶声奎是公社食堂炊事员陶大伯的儿子,比我们大好几岁,因而是我们“公社小孩”的司令。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今天跟南头小孩交手,明天跟北头小孩比画,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每每遇到恶战,陶声奎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砖头泥块,领头羊一般左遮右挡,保护我们。

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篾匠铺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息……这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老街的日子是喧闹的,清贫而火热。老街的上空永远飘扬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飘扬着人的气息。

我们终于跻身于城市的峡谷,久居闹市,几乎被钢筋水泥封闭了,脚不沾地,把我们和土地长久隔离。而回忆起阔别数年的故乡,一种异样的清凉便从遥远的故土扑面而来。

今年5月,我回了一趟故乡,公干之余,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地去了一趟老街。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自从参军之后,离开老街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改革开放之后,老街的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迁往西边,一条通衢大道两边真的生长出一座新型的城镇,老街便被抛弃了。

在“F”街下面那条短横的顶端,一条老狗傲然昂首,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似乎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老狗再老,也老不过我,它哪里知道,它现在盘踞的位置,乃是我当年“打游击”的根据地,那时候我比它威风多了。我为老狗而感动,它是留守老街的不多的动物之一。

终于找到了龙井,然而此时的龙井面目全非,全然没有我当年记忆里清冽幽深的感觉,水面与河沟平齐,分不清楚是河水还是井水。顺着井壁,水面上浮着厚厚的青苔,上面居然还有青蛙打坐。

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问我们:“你们是哪里来的?”大约是看这老汉年纪大,介绍徐贵祥他很难知道,而我父亲在这里当过公社书记,几乎家喻户晓,所以陪我同行的表弟任家杰先把我父亲的大名抬出来。岂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任家杰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他是作家?老汉说,你门缝里看人啊?我天天看电视,只要有徐贵祥的消息,我一准能看见。《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老汉如数家珍,末了还得意地向我们冷笑一声: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

说真的,那一瞬间,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为了这个因为我而自豪的老汉,我也应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负起责任的理由,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站在井边,我沉默了很久。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上,嘴巴蠕动着说,未尝,未尝你就是……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你老人家。

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

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尽管在三十年后面目全非。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单调。
B.“厚厚的青苔”“居然还有青蛙打坐”,作者整体描述了“井壁”的“面目全非”,形象地写出了“老街”的凄凉、落寞。
C.“我”离开老街,跻身城市的峡谷, “被钢筋水泥封闭了”,我和土地长久隔离,这使我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回到故乡,去了一次老街。
D.“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连用两个“居然”,表达 “我”意外惊喜之情。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小的时候,老街的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说明老街人满足于生活的自在安逸,为下文老街的衰败做了铺垫。
B.文章在描写老街提供给我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时,综合运用了听觉和嗅觉描写,写出了老街值得回忆的生活气息。
C.文章与《我与地坛》一样,都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事情、抒发情感,将读者引入情境,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我”情感的抒发。
D.文章叙写了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在“过去”与“现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突出文章主旨。
3.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两处句子
(1)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
(2)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4.文章叙写回老街时,在“老人”身上花费不少笔墨,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024-03-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露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蹚过黄河,涉过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地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

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

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

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

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鄱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淼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

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鸟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眺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

(摘编自《文汇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坐在马车中的白居易想起了过往,想起了被贬前京城的生活,想起了小时候在苏浙皖的寄居生活,那时候的天气又干又燥。
B.白居易被贬江州前在京城做的最后一个官职是太子左赞善大夫,任此职不能参谏朝政,但正义的白居易还是“违规”而被贬。
C.白居易“越职言事”为自己招来祸端,一个人孤身来到江州,但他慢慢放平了心态,爱上了这里的山水,甚至有意隐居于此。
D.结尾两段落笔于现在,以“今晚”映照“那夜”,描写作者眼中的江州秋天风景,表现对白居易的追怀,表达对其遭遇的同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车内男人”和“他”来代替称呼白居易,后面才适时点明,但从行文角度看,这样写作用不大。
B.两次提及白居易“二十八岁”,突出了他的年轻有才,继而列述他任过的官职,这都委婉批评了他恃才而傲的做法。
C.文章引述白居易《题浔阳楼》中的诗句,只为表现他被贬谪江州后志不能抒而又不得不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
D.文章题为“浔阳江头那一夜”,却用大量的篇幅写白居易在京城及其他等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白居易被贬江州,其《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江州地理环境与该文所描写的江州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为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是一篇文化散文,它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做简要探究。
2024-03-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的声音: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被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平的镜子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仅让曾祖母着迷,也让“我”的妻子在迟疑不决地照了镜子后,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B.曾祖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的存在生动地说明自私自利、乐于相信假象有其深刻历史渊源和一定社会基础。
C.妻子长相丑陋,镜子恰好将其丑陋扭曲成艳丽的容颜。她因此溺于幻象,认为所有人都在欺骗,只有镜子才是真实的。
D.镜子本应反映人的真实容貌,但“不平的镜子”却混乱美丑,扭曲真相,作者借此反映不良的社会现象,讽刺人性弱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祖宗住所的环境做了较为详细地描写,突出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的特点,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
B.文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手法,写出了妻子面对镜中美丽的自己,难以置信又沉迷其中的矛盾心理。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着重刻画曾祖母与妻子两个人物,刻画曾祖母是为了与妻子进行对比,凸显妻子的形象特征。
D.“不平的镜子可以颠倒美丑”,这一秘密直到几近结尾才被揭示出来,之前处处隐藏,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3.我的妻子痴迷那面神秘镜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契诃夫善于讽刺,试以本篇小说为例,谈谈其讽刺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2024-03-01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陈千里下楼在前厅拿了一份《申报》,似乎漫不经心地扫了一下广告版,把报纸插进大衣口袋,向三马路方向走去。

他看到对面街角的那家剃头铺,但他没有过去,而是先跳上了一辆有轨电车,下车后又兜兜转转,确定没有尾随的人,才走进了剃头铺。

一位客人脸上蒙着热毛巾,躺在理发椅上。剃头师傅正准备给他修面。见有客人进来,他指指边上另一张椅子,陈千里坐了下来。店铺里忽然安静下来,三个人谁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修面的客人从热毛巾下开口说话:“这位先生不是本地人吧?”

“从青岛坐船刚到上海。”

“快过年了,您是来看亲戚?”

“做生意。”

“年关将近,这大冷天倒还有生意?”

“古董生意,不讲时令。哪儿有好玩意,就得往哪儿赶。”

正说着,剃头师傅过去关上店门。修面客人一把拽下毛巾,朝陈千里转过脸。他说他是老方。

剃头师傅去门外烧热水,他关上了店门。现在店里只有他们两人。

老方躺回椅子,又把毛巾盖回脸上,露出两只眼睛盯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面小镜子。镜子正好对着店门旁那扇窗户,能看见外面的动静。

“这里——你觉得不放心?”陈千里轻轻地问。

“这里没有问题,那是我儿子。”老方指了指门外。

少顷,他又补了一句:“敌人掌握了大部分地点,我住的地方也被他们包围,我逃了出来。这里从来没有做过联络点,被捕的人也不知道这里。”

陈千里站起来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旁边凳子上叠着的一条白围布,把它套在自己身上;坐了下去:“还是不能大意。那天开会你没去?”

“我本来应该去的,但是迟到了。我赶到菜场附近时,看见巡捕房的警车,后来又遇见从会场逃出来的同志。”

“你是召集人,怎么迟到了?”

老方犹豫了一下:“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要我第二天早上六点,到普恩济世路口一家包子铺,与一位同志接头。那位同志到时候会坐在门外。”

“我一到那里就感觉情况不对,一大清早,街上闲人不应该有那么多。我远远看见包子铺门外的桌子是空的。”

“我必须向那位同志发出警报。马路上有个人靠在树上抽烟。我跟他借火,碰到他衣服底下有手枪,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给了他一拳,拔出那支枪朝天开了几枪。”

“普恩济世路向东是小浜湾,从里面可以一直走到隔壁圣母院路。我就朝东跑,一边跑一边开枪,然后在小浜湾把枪扔了。他们没有追上我。我后来到包子铺附近打听,据说那帮便衣没有抓到什么人。”

“什么人这么重要,让你冒这么大风险?”

“浩瀚同志。”

陈千里当然知道。他这次来,一是查出内奸,二是护送浩瀚离开。

“上级指示,让我与浩瀚同志接头,安排好隐蔽住所,等待通知。前几天中央绝密机关有人叛变,浩瀚同志不得不撤离。我就问上级,既然那么危险,为什么不赶紧让浩瀚同志转移,反而要让我与他接头?我这里也并不安全呀。上级就说,等明天开完会你就知道了,‘老开’【注】会告诉你怎么办。”

“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

“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结果,被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逃出来那五个我都认识,所以‘老开’一定被捕了。”

“地点是你安排的?”

“是的,那是个新地点,我们刚弄到手还没有——”门外间或有人路过,他们就停下交谈。老方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

小方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陌生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门关上了。

陈千里警觉地站了起来,走到门边:“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

有人用手肘推开门,小方在来人背后喊:“今天来不及做了,客人明天请早——”顺手把来人往门里顶了一步,跨进屋内,背手合上门。

来人见势不妙,手往棉袍下摆里面掏——

陈千里按住他的手,顺着一摸,说了一声:“枪。”

“识相点,侦缉队大队人马就在外面——”来人话没说完,陈千里顺势拿过剃刀,割向特务的喉咙。

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

老方俯身从特务腰里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

老方走到弄堂里,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他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似乎想要往回跑,这时从弄口方向射来一阵乱枪,一颗子弹打在老方的肩膀上,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

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推开门,只探了下头便退了回来。两人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小方跑到晒台护墙边,对陈千里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

弄堂里又响了两枪。

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

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老头。”他转头冲下楼。

陈千里犹豫片刻,向前挪去。护墙连到隔壁人家的山墙,离房顶半人多高,他搭手上了房顶,轻脚踩到瓦片上,爬了几步翻过坡顶,果然下面是个晒台。

他伏下身,听见隔壁晒台上一阵喧嚣,有人从楼梯滚落,紧接着是一阵打斗声,有人突然开始叫骂,是小方,声音沉闷,像是脸被按在水门汀地面上发出的声音。

陈千里在晒台上站起身,发现这片房子连蓖接栋。包接连翻越了两处晒台,墙外已是马路,他脱下大衣,翻面穿上后便走楼梯下了晒台。他下来穿过天井,推开一扇门,门后是一家沿街茶庄。店里没有客人,掌柜讶异地望着他旁若无人地出了店门。

陈千里没有马上离开,在弄堂口的人群后站了一会儿,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当场被打死了。”

陈千里在路上不时想起老方刚刚说的话:“带着我儿子!”

【注】老开:中央派到上海安排浩瀚同志撤离的联络人的代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绝密机关出现内奸,革命工作深陷危机,浩瀚同志需要紧急撤离,临时会议又遭特务破坏,陈千里临危受命来到上海。
B.与老方的对话中,能感受到陈千里对老方的怀疑,但老方的态度及掩护战友撤退时大无畏的表现,最终让陈千里消除疑虑。
C.老方叮嘱陈千里带着小方、出门时看儿子,及小方不计后果回去救父亲等细节,暴露了父子俩的性格弱点,暗示悲剧结局。
D.文章以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展现陈千里及同志们所面临的危险和困境,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展现了高度的“文学真实”。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五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都表示言语的忽然中断,使文章表达有“意犹未尽”的效果。
B.文章多用短句子,既使语言表达呈现出准确、精炼、明快的效果,也营造了紧张的斗争氛围。
C.故事杀气腾腾,尽显十面埋伏的狰狞,但作者笔法精湛、针脚绵密,呈现出工笔细绘的秀丽。
D.文章情节密度高,推进节奏快,语言动感强,在危机选爆的惊心动魄中飞速发展,紧张刺激。
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陈千里”,有人认为是“老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本文与茹志娟《百合花》都属于“革命文学”,两者在“叙述”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公坪

聂雄前

①“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冇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哥哥差不多大我十岁,父母每天都要出工。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叽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②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六岁的时候,我接下哥哥的班,放养柘塘公社最大的一头水牛,同时,拾狗粪、割猪草。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日子像丝滑的泥汁一样流过。风吹过我的鹅公坪,我知道春天的泥土下蚯蚓蠢蠢欲动;夏天水塘边的苦楝树上知了在叫个不停;黄叶纷飞的秋天,残荷的孤勇让我颤抖;寒风凛冽的冬天,苦楝树光溜溜的枝干刺破青天。

③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大概八九个冬季都在火膛边的灰坑里度过。母亲出工的时候将一个红薯埋到火膛底下的灰烬里。我就盯着,聚精会神地盯着。三四个小时后父母散工回来,母亲第一时间从灰坑里把我扯上来,顺带把金黄金黄的煨红薯递给我,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鹅公坪的乡亲和同学都感受过我的温暖和幸福。上双峰十四中的八里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人叫我“煨红薯”,他们觉得聂雄前和煨红薯就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快乐。特别是走到西祠坳的时候,每一次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喊“煨红薯”。

④父亲很早就看出我懵懵懂懂,到小学二年级我放下书包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自自然然地上学。父亲就很忧虑,担心我缺了一根筋。他偷偷地给我娘嘀咕:“这个满崽好像没有建四宝聪明,也好像没有建四宝强蛮呀!”我娘很生气,说:“要这么聪明干什么,要这么强蛮干什么。”然后,就看出我娘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⑤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一个姓彭的医生在院子里,要我举手,要我踢腿,要我摇头,要我低头,要我眨眼,要我扣衣服……最后,他一脸严肃地讲:“小朋友,你一辈子都不要讲你得过脑膜炎,得过脑膜炎就不能参军、不能当工人、不能读大学,记住呵!”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话。回到鹅公坪,已是插秧季节。身体虚弱得不行,刘新乾老师来看我,说:“休个学,养好病就来报到。”我就把胡子德老师送给我的四只小鹅喂得膘肥体壮,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把鹅训练得归法归服,身体就完全好了。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到学期中段,好多同学用各种方式测试我是不是蠢了,但他们都悻悻而去。

⑥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每天都要出工干活,哪里有工夫管我呢。而我有无数的时间琢磨。青黄不接的月份听到父母的叹息,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叽家?我总能一借而中。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娘大清早熬一锅红薯藤和糠为主的猪食,牵着我的手高一脚低一脚来到晒谷坪的牛栏房。我看到大水牯的惊喜,看到我娘的慈祥和怜悯,我就知道牛是农家宝,非把大水牯喂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可。和那个年代的小孩一样,上树掏鸟窝的缺德事我做过,下塘摸鱼虾的开心事我做过,跋山涉水跟在大水牯的背后远征我做过,翻山越岭跟着哥哥看样板戏电影我也做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我坐在鹅公嘴上,那是一片坟地,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有平地有山丘有水塘有稻田有房屋有树林有鸟兽有鸡鸭猪狗……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

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上半夜无人入眠,有人讲地震就是地动,很危险的。有人讲,梅山坪底下有条阴河,好像也不对劲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冒黄水。一片人心惶惶。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娘对“我”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在爸爸面前极力维护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
B.第⑥段结尾说日子过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
C.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卑微地活着,有生活艰难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
D.作品以一种干净、明快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文风,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表达出中国人对故乡那种温暖、美好的情感。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将日子比喻为“丝滑的泥汁”,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从容平缓,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
B.第⑥段中,直接列出四个选择疑问句,传神地再现了“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时的心理,也反映了“我”对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C.第⑦段中,句子中间没加标点,脱口而出,一气而下,反映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以及对自己持有的乡村认识的坚信。
D.第⑧段中,通过对乡亲们上半夜与下半夜情形的不同描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听到大劫消息后的惶惶心态与安顺本性。
3.选文叙事看似散乱,却自有章法。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书评说:《鹅公坪》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摄影家之死

李景文

年轻的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怎么也想不到,当他的一只脚离开飞机的舷梯踏上苏丹的土地后,就注定了他的死亡。他的死亡跟一幅杰出的照片有关,只是当时他还没有死亡的预感。

当时在飞行的困乏中卡特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死了。他看到自己躺在洁白的玫瑰丛中,身旁是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蔚蓝的天空中一个长着一对翅膀的小女孩露出天使的微笑向他飞来……但是这时候飞机开始降落。卡特一下飞机就将镜头对准了这满目疮痍、饿殍遍野的现实,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气味,他刚抓拍了几张,就有一种眩晕的感觉,而这时他又恰恰听到一种像小猫叫唤的哭泣声。他仰望蓝天,他没有看到梦中那长着翅膀的小天使,但是他看到不远处兀立着一只眼睛发出阴骘凶光的兀鹰,正用钩子一般的眼神盯着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天呀,原来是一个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小女孩!①艺术的敏锐感像火一样烧灼着他的血液,他浑身颤抖,手中相机的镁光灯一闪,苏丹大饥荒以致整个非洲的绝望便通过这个随时会被猛禽撕成碎片的小女孩收进了镜头。摄影师不知道,被他同时摄入的还有自己飘浮在空中的魂灵。

小女孩在蠕动、在爬行,向着食物发放中心爬行,她一点不知道已经被死亡的网所笼罩;鹰仍然兀立着,像一块岩石兀立着,盯着它嘴里的美食虎视眈眈;卡特与鹰对峙着,对峙得眼睛快要出血。他,鹰,小女孩,构成一个惊人的三角形。三角形以外,是生;三角形内,是死。他与鹰整整对峙了一十分钟,鹰除了滴血的眼睛,整个身子似乎化成了一块岩石。他愤怒地拣起一块石头砸过去……他只是破坏了这个三角形,他没有想到或者说没有勇气建设一种新的维系,他应该成为这个女孩的父亲,至少……他支持不住地在一棵树旁瘫坐下来,点上一支烟。泪流满面……

199332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这幅女孩与鹰的照片,他命名为《饥饿的苏丹》。然后,全世界的报刊都疯狂地转载了这幅照片。摄影师浑然不觉,其实一根无形的绞索已套在他的脖子上。差不多一年后,1994年的普利策摄影奖便落在凯文·卡特头上。他赢得的不是桂冠,而是带着口水的箭镞。

不,不,不,那些诘难、责备、询问的背后是一颗颗滚烫的心,是的,我不知道小女孩的下落,生,还是死?我连抱都没有抱她一下!卡特的良心有了新的发现,自责像一根绞索纠缠着他。他回到了故土,在瓦尔河上游高地的第一大都市约翰内斯堡玩命地飙车,并想以此来摆脱自责,但是自责却幽灵般越来越紧地缠着他。他终于累了,横在车上睡着了。他在梦中又一次看到自己死了,周围尽是荒芜的坟冢,许许多多的乌鸦飞起又落下,一个又瘦又小的骷髅哭喊着对他说,我是苏丹小女孩!他从破碎的梦中醒来,心脏撕裂般地狂跳不止。他睁开疲惫的眼睛,车棚的顶灯像一只仇恨的眼睛瞪着他,就连他的那些大大小小视同生命的一部分的照相机,也愤怒地从包里探出头来,像一支支长长短短的枪对着他,他的心里充满了绝望、恐怖和负疚……

他来到车外,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最后看一眼炫目的阳光,然后埋头将一截早就准备好的绿色的软管套在排气管上导入车内,再然后关好车门安详地发动了汽车。他看到自己躺在洁白的玫瑰丛中,身旁是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蔚蓝的天空中一个长着一对翅膀的黑皮肤小女孩露出天使的微笑向他飞来,她的牙齿比珍珠、比象牙、比雪花还要白,他看到自己正一点点地飞起来……

其实是一张他写的纸条从他的手上飘下来,飘向座位: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摄影师,卡特看到被兀鹰盯着的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拍摄照片,他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全世界看到苏丹大饥荒甚至整个非洲的绝望。
B.摄影师的自责从他打破“三角形”时开始产生,在被“带着口水的箭镞”诘难、责备后更加强烈,他在临死之前经历了自责、绝望、恐怖、安详的心理过程。
C.小说三次描写梦境,第一次写美好的梦境来凸显残酷悲凉的现实,第二次以梦境展现摄影师受责难后的复杂心理,第三次写摄影师临死前对小女孩的愧疚之心。
D.小说《百合花》写了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写出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本文写的是特殊时期一位年轻摄影师的自杀,反映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倒叙手法交代主人公命运结局,设置悬念。
B.小说中的“兀鹰”形象阴骘冷漠,具有象征意味。
C.小说中叙述人称的变化,使小说的叙述跌宕有致。
D.小说中摄影师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梦境呈现出来的。
3.请结合小说中①②两处画线句子分析摄影师的人物形象。
4.省略号有时能够产生美学中的留白效果。请对小说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三处省略号的留白效果加以分析。
2024-02-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读《时间简史》(节选)

毕飞宇

①《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②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③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④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一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⑤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看看所谓的“世界记录”吧,它不是空间上的数据就是时间上的数据。而那些既不能争夺时间也不能争夺空间的项目就更有意思了,它们会把你限定在假设的时间与空间里头。就这么多的时间、就这么大的空间,很公平。你们玩吧,最能够利用时间或最能够利用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

⑥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⑦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⑧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文本二: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待阅读的态度是豁达的、明朗的、积极正面的,并没有因没有收获而产生沮丧、失望等负面情绪。
B.第①段作者说自己在读《时间简史》时像在旅途中观看远处的风景,以此来形容《时间简史》内容的复杂难懂。
C.受爱因斯坦“时间一空间”观点的启发,作者产生了新的思考,从而得出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新认识。
D.爱因斯坦像个小说家,能够把“相对论”这样专业、高难度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作者理解了相对论。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首句“许多遍”与下一句中的“每一次”相呼应,“没有一次有收获”侧面说明了作者对此书阅读的坚持,同时这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②段中作者将霍金和爱因斯坦进行对比,“喜欢”一词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自己对爱因斯坦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有对霍金的《时间简史》表达艰涩的批评之意。
C.第⑦段结尾“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呼应了上文第③段中毕加索的观点,作者用自己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表明了对毕加索观点的再次肯定。
D.第⑧段在结构上与文本开篇形成了呼应,“回到”一词包含了言外之意:从主体部分《时间简史》一书之外的发散思考重新回到书籍本身上来。
3.上述两则文本中,作者对于读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述。
4.文本一在写作者读《时间简史》一书的体会和感受的同时,也蕴含了他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按时间顺序梳理这一过程并总结其特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按时间顺序梳理作者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
①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客观)存在。
__________
__________
④时间意味着别的东西。
__________
__________
总结这一变化过程的特点:
2024-02-0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体/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