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年轻干部要成为栋梁之才,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正所谓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

现在,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这对干部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年轻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这其中,有的是从专业领域跨界转到了综合性岗位,虽然基本素质不错,但实际领导才干还要增强;有的是跨地域交流的,对新任职地方的实际情况还不太了解和熟悉。如果不抓紧加油充电,不主动学习适应,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就干不好工作,有时还会铸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立身百行,以学为先。对领导干部来说,依靠学习提高能力素质,这就是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的道理所在。有了对事业的责任心,才会有学习的内驱力、刻苦劲。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许多干部和战士文化程度并不高,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但为了适应革命任务需要,他们就如饥似渴、见缝插针学习。长征途中,有的红军战士把字贴在后背上,后面的人边行军边认字。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不知道比过去好多少了,还不好好学习、抓紧学习就说不过去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实际能力的获得都要靠实践。毛泽东同志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军事家,就是因为他善于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大家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这方面,关键是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

(摘自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材料二:

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基层干部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必须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练兵场。基层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练兵场。基层是最好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锻炼平台。基层最接地气,干部身上泥土味越多,越能实事求是;汗水味越多,越能增长才干;人情味越多,越能走进群众。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基层发展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既要、又要、还要,虽付出多,但基层也是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推进发展的大考场。在基层厚植人民情怀,将群众全面发展需求放在心上,以共同富裕赢得民心,从群众中汲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底气和力量。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方向标。基层干部不仅要接地气,而且要接天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才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提高站位,增强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至于陷入事务主义、文牍主义、本位主义的泥潭。基层干部身处发展一线、民生一线、建设一线、攻坚一线,面对的事情往往具体而琐细、繁复而纷杂。如果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发展理念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确保发展方向不偏、发展节奏不乱、发展靶心不散,全面、协调、统筹好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民生、发展和稳定等重大关系,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大课堂。专业能力是干事之基、成事之本。基层干部要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必须着眼高质量发展,加强专业训练,增强专业能力。时刻怀着空杯心态,始终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专业恐慌的紧迫感,用好线上线下知识课堂,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自觉把读书学习、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储备,提升知识能级,努力让自己成为专业工作的行家里手、综合工作的协调高手、复杂工作的攻关能手。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工作岗位,利用好田间地头、社区里弄、工厂园区、产业链组等实践课堂,自觉加强专业锻炼,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几把刷子,不断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能力。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助推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和高质量发展的用人导向,把具备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干部作为各级组织培养、选拔的重点,促进基层干部见贤思齐,重视高质量发展,自觉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年轻干部多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在高质量发展一线锻炼干部,在急难险重岗位考察干部,在改革创新中锤炼干部,在大风大浪中考验干部。

(摘编自袁崇安《增强基层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练就本领、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到学习和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两则材料有相同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为例,强调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C.材料二指出,基层干部只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就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提高站位,增强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D.材料二认为,基层干部要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必须着眼高质量发展,加强专业训练,才能打造干事之基、成事之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配其位与才配其位两者并重,不仅是时代对年轻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国家的要求。
B.有了对事业的责任心,才会有学习的内驱力、刻苦劲,这样才能提高能力素质。
C.厚植人民情怀,就是将群众全面发展需求放在心上,做到以共同富裕赢得民心。
D.年轻干部除了要立足工作岗位,还要利用好实践课堂,才能不断加强专业锻炼。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运用引用论证,强调成为栋梁之才,德配其位与才配其位两者都要。
B.材料一从依靠学习提高能力素质和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比喻论证,强调要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方向标”。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进行论证。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及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学习”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在AI(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抓取的数据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系统会触发警报。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并不适用。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征,就可能被标记为恶意信息,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巡查与监测的责任,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网络空间公众意见数量与密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通过传统方法来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人工智能不仅拥有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更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例如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天候收集、整理、归类数据,并借助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数据模型深度分析,精准得出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图像及视频的特征,从而在第一时间阻止日益隐喻化的反主流意识内容的扩散和传播。利用算法实时监测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的应用不胜枚举。

AI算法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分析网络信息的效率。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中,安全分析师经常面临着筛选大量日志、警报和报告以识别潜在威胁的挑战。面对当前的互联网规模,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显得费力耗时。相比之下,AI算法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例如监测网络文化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不良网络文化形成模型对不良网络文化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并通过分析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追踪舆情变化,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群体情感,判断某一网络群体的情感倾向,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限流、删帖,减少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阻绝不良网络文化的扩散与蔓延,减轻甚至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现实的影响。与此同时,AI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料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威胁,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AI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例如2021年,日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一款社交类游戏进行分析,在不监测聊天内容的情况下,仅基于聊天次数、聊天对象、聊天时间等基本信息,就能较为精准地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并预测出违法行为的大概时间。

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文化安全已经不再只包含网络空间内的言论,更包含更广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研究人员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用户身心健康评估。如Meta的自杀预警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寻找有自杀倾向的人。在国内,仅2023年第二季度,抖音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并报警救助安抚用户773人,处理怂恿、教唆他人实施极端行为的不当视频2.7万条。在弱势群体方面,日均为未成年用户过滤不当内容20万条,处置80多万条骗取中老年用户互动的违规视频,发出近7万次风险提醒。知乎平台的算法机器人瓦力能在0.3秒内识别判断内容是否为不友善、答非所问、阴阳怪气等多种需被折叠的答案。

在网络文学领域,AI技术已经深度嵌入网络文学生态。AI技术不仅在内容审核方面被深度运用于网络文化安全的监测,还在文本审校上辅助编辑迅速检索文本,完成网络文学文稿的批量审核、修改和冗余章节的删除等任务,有效提升了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除了可以预测网络攻击威胁、提高危机事件的预测与管理能力,AI算法在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提供有效网络安全防护手段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

(摘编自朱艳、刘铭宸《AI算法赋能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虽然较为固化,很多时候都需要人工的协助,效率较低,但可以判断新生威胁。
B.由专职或兼职人员参与介入的人工检测能够轻松且及时地区分具有相似特征的合法流量与已知威胁。
C.面对信息数量和密度增长,传统网络文化监测逐渐难以为继,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D.AI算法能够完成对网络内容的审核、修改和删除的前提是其能准确把握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算法能较精准地识别话语、图像及视频等内容是否属于反主流意识形态。
B.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主要针对显性信息,AI算法则主要针对隐喻化信息。
C.受数字化程度加深的影响,网络文化安全范畴逐渐扩大,不只限于网络言论。
D.AI在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作用突出。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网络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引出话题,强调要对网络文化安全加以重视。
B.文章整体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了传统网络文化监测的弊端,以及AI技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价值。
C.文章举日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游戏的例子,说明AI能够准确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既强调了AI技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保障,又指出其在其他领域的贡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学校人工智能社团准备就AI技术对当今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小红发现相比传统网络文化监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更具优势,她打算对其进行介绍。请根据原文内容为小红拟写发言提纲。
2024-05-05更新 | 2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 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大为拓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 CMOS 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器、 陀螺仪,等等。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风云卫星上的可见和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地获取大气信息,精准预测天气,甚至在月球上、火星上都有传感器工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奥秘。

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对于“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这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1821年,科学家利用材料因温差产生电压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 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如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类传感器由半导体、 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输出模拟信号。20世纪末开始,数字化传感器快速发展,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块,实现数字信号输出。数字化传感器集成智能化处理单元, 可以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并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工作参数,数码相机中的光敏元件就是其代表产品。

总的来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物质的电学特性会随环境因素变化。例如铂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率不同,硅在可见光照射下电阻会减小,石英受到压力后表面会产生电荷,等等。利用电阻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制成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给敏感元件添加隔热结构,依据敏感元件温度变化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红外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目标温度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制造出非接触测温传感器。人们熟悉的用来测量体温的额温枪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借助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人们制备出灵敏度比狗鼻子高 1000 倍、可以“闻到”气体分子的“电子鼻”, 以及可以在黑夜中观察物体的红外相机等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的传感器。

数字化是对事物属性的量化,并用数字将其表达为抽象结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存储、处理、传播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电信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当你拿出手机拍照片或视频时,光敏传感器会将接收的光强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按一定的规则用数字表达、存储,最终形成手机屏幕上的影像。

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于是有了城市大数据、天气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等。利用各类传感器,人们可以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由此发展出数字经济业态。数字经济涉及的长迁集、 物形网、人工智能、5G 通信等各类技术, 都与传感器息息相关。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 通信、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辆汽车会安装压力 温度、位置、声音、光、 电等超过 100 种传感器,由车载电脑进行处理,帮助驾驶员作出判断。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降低了驾驶汽车的难度,让汽车变得更安全、更好开。更进一步,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一旦发现障碍物,便通过智慧分析及时避让。城市中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建筑,也需要通过视频、温度、压力和烟雾等传感器实时监控安全状况,当数据汇总到一起,智能化系统便会及时分析,凝练出少量关键信息供使用者作出决策。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

(摘编自褚君浩《传感器:智能时代的“慧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其功能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但却比人的感官更敏锐、 更强大。
B.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远不如数字化传感器。
C.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及由此发展出的数字经济业态,都与传感器的发展有关。
D.一部智能手机、一辆汽车里都有上百个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会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处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表明,传感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现代化生活方式已无法离开传感器。
B.无论是额温枪,还是“电子鼻”,都是借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即某些物质的电学特征会随环境因素变化而制备出来的。
C.我国传感器技术已经在国际信息高端器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传感器已深入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 通信等领域。
D.传感器大有可为、未来无可限量,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事实论据来支撑文章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比亚迪汽车,除了激光扫描仪用到传感器之外,摄像头、雷达、车身位置和惯性等部件或系统也都使用了传感器技术,有超过100种传感器。
B.传感器就是用材料经过一定的设计,做成的一个个器件,取代耳朵、鼻子、舌头、眼睛、皮肤的功能。它能够看得见、听得见,甚至能感受到。
C.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将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功能与微处理器的信号处理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D.只有数字化才能定量化、精准化、规律化、智慧化,最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数字哪里来的,就是靠传感器来的。
4.为什么说“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会在正文前面加一段摘要,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关键内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简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介不超过 140 个字。
2024-02-1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金科大联考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经,石家庄被调侃为摇滚之城,因为拆开石家庄三个字的直译英文rockhometown,合在一起,就是摇滚的故乡;更重要的是,从中国药城到魔幻国际庄,这座华北平原上被称作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城市,却用它独特的荒芜气质,诞生了中国摇滚第一刊《通俗歌曲》和《我爱摇滚乐》,还有以万能青年旅店为代表的乐队。

摇滚,能成为石家庄的新名片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石家庄总是和土味魔幻联系在一起,石家庄人自称庄里人,调侃石家庄是国际庄,自嘲鬼畜素材很多。但回过头看,这或许是被称作没存在感的石家庄,寻找自身定位的一种尝试。

石家庄也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的代表之一:大型棉纺厂从棉一开到棉七;被称为共和国医药长子的华北制药坐落在这里,中国第一批青霉素从这里问世。那个年代的工厂子女,被体制安排好了既定的路线,在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面前,他们开始追求新的选择,摇滚乐成为选择的出口之一。

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留守传统产业的石家庄成了时代的背面,如同歌中唱的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她的脸,改革的阵痛持续至今。

在迅速扩张的城市化面前,对城市生活与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表达,让中国摇滚乐也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更多的地域性。不一样的石家庄,带着野生、不甘、迷茫与无因的反叛,成为孕育摇滚乐的土壤。

城市化发展至今,在越来越雷同的高楼商圈、网红打卡点、美食小吃之下,鲜明而独特的城市标签变得越来越重要。光是今年上半年,就火了不少城市。大理是躺平胜地、有风的地方,淄博是烧烤之城、好客之都……一张名片,带火一座城,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和就业。

市场经济沉寂一段时间后的报复性消费,让演出市场在今年井喷。一场演唱会或音乐节,就能带动当地众多产业;附带音乐体验的旅行,成为年轻人的潮流与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石家庄想要发展摇滚之城的真正原因。起码仅仅是官宣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就已经在好奇为什么石家庄与摇滚搭边的时候,不知不觉了解了它不算悠久却足够厚重的历史,理解它失落中的奋起、温和里的反叛。

其实早在石家庄官宣之前,就有乐迷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石家庄摇滚citywalk路线,进行圣地巡礼。华北制药、河北师大附中、新百广场……摇滚曲目里的石家庄,自成一派。

摇滚,对于石家庄来说,也多了一种选择。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在车轮与大地的碰撞声中发出剧烈的心跳,这一次,或许会因为摇滚,再度颤动。

(摘编自坚果《摇滚30年,杀不死的石家庄》)

材料二:

201011月,来自石家庄本地的一支乐队独立发行了一张专辑,是他们的同名首专——《万能青年旅店》。回到十多年前,没有人知道,这张专辑能对中国摇滚的整个面貌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几乎每个中国摇滚乐迷都一定听过这张专辑,它甚至在广泛的华语文化圈都激起了不小的反响,大部分人都承认《万能青年旅店》是一张优秀的专辑。在摇滚天堂评选的《中国摇滚五十大专辑(19892019)》榜单里,万能青年旅店的这张专辑与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并列第一,各自获得了满分的评价。

过去,人们可以接受一支乐队的音乐不那么好听,但是如果他们的歌词没有涉及点儿反抗、反对什么的主题,在2010年之前,这样的乐队几乎一定会招致口诛笔伐。万能青年旅店让中国摇滚乐迷不再唯摇滚精神是重,万能青年旅店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摇滚精神并不一定只意味着举起的拳头和舞台底下的互相冲撞——万能青年旅店用诗意的歌词和让人如痴如醉的旋律,把现实主义的芒刺包裹在一切美好的背后,这种处理方式的高级足以让人醍醐灌顶。

如果说崔健的《一无所有》定义了中国摇滚前一半历史的审美,那么万能青年旅店的同名专辑大概就奠定了中国摇滚后一半历史的审美。如今你或许能找到一支新乐队是没听过崔健的,但你很难想象他们会从未听过万能青年旅店

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的成功,也向人们证明,如果你的音乐真的足够好,在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好的音乐真的很难再被埋没。在那之后,声音玩具回到了成都,腰乐队甚至来自云南小城昭通。

当我们站在又一个十年的门槛上,这个时代的中国摇滚仍然没有诞生一张足以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专辑,而《万能青年旅店》这张专辑,则几乎已经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摘编自杨子虚《为什么<万能青年旅店>堪称伟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家庄被称为“摇滚之城”既跟它的英文直译有关,也跟它诞生了著名摇滚杂志和“万能青年旅店”乐队有关。
B.很长一段时间里,石家庄总是和“土味”“魔幻”这类标签联系在一起,这是石家庄寻找自身定位失败的结果
C.“声音玩具”“腰乐队”,这些乐队不管身处哪个城市,都可以凭借好的音乐获得被大众认可的空间。
D.作为一张优秀的摇滚乐专辑,《万能青年旅店》尽管诞生于十多年前,但在今天,它依然是神一般的存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中,石家庄成为时代的背面,这跟石家庄是留守传统产业的工业城市有很大关系。
B.来石家庄探寻摇滚路线进行“圣地巡礼”,乐迷是为了追求年轻人的潮流与生活方式,也为更好地理解石家庄。
C.“万能青年旅店”打破了中国摇滚乐迷过去唯“摇滚精神”是重的认知,可见“万能青年旅店”对中国摇滚的改变是重大的。
D.“万能青年旅店”这样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和日益发达的社交媒体,都为石家庄提供了打造“摇滚之城”的契机。
3.下列来自“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的歌词,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喜欢养狗,不爱洗头,不事劳作,一无所获。
B.乌云阻拦明月涌河湾,他起身独立向荒原。
C.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D.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4.两则材料均围绕“石家庄摇滚”这一话题展开,但谈论的焦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2023年的夏天,石家庄开展了“周末草坪”等一系列摇滚音乐演出活动。石家庄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活动?请结合材料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加以分析。
2023-10-2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的,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因此,要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髓,创新其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感染力,让传统文化贴近人民,融入生活。

传播传承节日文化,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节新形式不断出现。比如,元宵节,人们在微信群里约一场诗词飞花令;清明节,人们在网络空间参与线上祭扫活动;还有更多的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分享自己家乡热闹的节日场景,又透过别人的镜头走进了不一样的过节现场。如今,各地在组织线下节日活动的同时,往往借助各种线上平台,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节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它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大环境,而是会随着时代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重阳节,长期以来,避祸除邪消灾、强身健体一直是其主要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对重阳节中的敬老意涵加以强化,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赋予其老年节的时代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厚植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塑造新时代青年思想品格,引导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学校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红色思政课堂,不仅有效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还带动孩子们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弘扬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

传统节日要与时俱进,就要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但是赋值应建立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上,背离或扭曲节日文化内涵的赋值是没有生命力的,也终究会被淘汰。

(摘编自张春枝《文化内涵是传统节日的灵魂》)

材料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表现形态,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功能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认同、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节日礼仪已经深深融入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具有引导思想观念、涵养精神情感、评判道德选择、约束规范行为等重要功能。这些社会功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节日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在中华文化发展与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轫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却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与危机。

伴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复杂的状态,传统节日受到了各种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节日观念的淡薄化。传统节日是建立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的,而伴随着这种文化体系的瓦解,传统节日失去了其存在的文化依托。当前,由于缺少对传统节日的宣传、重视与保护,许多传统节日没有具体的礼仪庆典活动,节日气氛严重缺失,许多传统节日逐渐简化成为一种日期的标示,这消解了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文化理解与精神向往,导致民众的传统节日观念逐渐淡漠。其次,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的单调化。当前,许多传统节日沦落为购物节”“美食节,人们将传统节日简单地理解为休闲的假日,而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却被抽空。再次,传统节日文化寓意的庸俗化。当下,许多传统节日的商业色彩与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过度的商业化包装与市场运作,使传统节日原本的文化元素与文化意义被抹杀,逐渐沦落为商业炒作的工具。同时,伴随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教化功能的式微,其娱乐功能却被无限放大,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与文化内涵被随意曲解,逐渐沦落为媚俗的工具。最后,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冲击与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西方文化与西方节日不断涌入。西方节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推动下,强烈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给本就处于困境之中的传统节日带来更为严峻的现实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有效的载体支撑。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传统节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功能。传统节日活动既是以风俗礼仪等物质形态形式呈现的物态文化载体,又是以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与塑造民众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与精神品质的精神文化载体,同时还是以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让民众体验与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涵的实践活动载体。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传统节日是特定的人类族群或团体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提炼,凝结而成的文化表现形态。当前,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载体功能,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使传统节日的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

(摘编自苗瑞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探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俗活动可以表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民俗活动越丰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就越有利。
B.虽然传统节日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但我们在创新时不能背离或扭曲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C.依靠传统节日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功能是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
D.传统节日具有载体功能,主要体现在物态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等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在第一段明确提出论题,再在主体部分具体论证了如何传播传承节日文化,有理有据。
B.材料一中,作者用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列举了一些当下传播传承节日文化的新形式的事例来加以论证。
C.材料二指出,传统节日受到的各种冲击和挑战导致了我国农耕文化体系的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复杂。
D.材料二既指出了传统节日的意义与其载体功能,又指出了当下传承传统节日的现实危机,给人启发与思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传统节日发挥着重要的载体功能”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清明节和重阳节时,后人以扫墓和祭祀的活动表达出对先人的怀念,彰显孝道,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
B.外出打工的人们不怕奔波回乡,与家人共度佳节,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加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
C.正月十五、二月二、寒食、七夕、腊八等节日保留、渗入、积淀了大量的原始信仰习俗,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性。
D.“年”,俗称“年三十”“年三十夜”。民间广泛流传着“年”是一个在除夕之时出来伤害人畜的怪兽的传说。
4.当下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哪些阻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文中说“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那么应如何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化相融合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入海,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为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同时,因用水冷却熔毁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过,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并排入大海。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对太平洋沿岸邻国、太平洋岛国等各国民众都会带来损失。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压制和过滤反对排海的科学界和环保界声音,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会怎么反应?美西方会怎么反应?答案不言自明,“标准”肯定换了。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然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新华时评)

材料二:

据央视新闻微博24日报道,北京时间今天中午12点(日本当地时间13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东京电力公司8月24日在临时记者会上宣布,今天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预计为200到210吨,每天的排放情况将在次日公布。首次排海每天将排放约460吨,持续17天,合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据日本共同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约有134万吨,2023年度将把约3.12万吨核污染水分4次排放,每次约排放7800吨。根据东电计算,用海水稀释过的核污染水将缓慢流过约1公里的隧道,约1000秒之后抵达大海。根据计划,排海时间至少持续30年。中国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席专家刘新华表示: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退役需要数十年,这个过程中还会持续产生大量核污染水,排放时间可能远超30年,核污染水排海将会对海洋生态产生长期影响。

(央视新闻微博)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后的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B.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C.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D.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材料一主要评论了日本核污染水强排入海带来的四大方面的危害。
B.材料二列举了大量数据,并且运用数据精确。比如“约7800立方米”,比“7800立方米”更为精确。
C.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企图洗白核污染水排海这一行径。
D.“双重标准”意思就是对自己和对别人采用不同的要求。当今世界,只有美西方及其媒体采用“双重标准”。
3.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       
A.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更是违背良心!
C.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4.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概括日本核污染水得以强排入海的原因。
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能辨识媒介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运用新闻消息的关联知识辨析材料二信息的真伪。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就意味着所有人或每一个人的富裕诉求都应得到尊重。因此,共同富裕也就意味着关切了每一个人作为人而拥有的人格尊严,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面、优雅地生活。

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富裕诉求。亚里士多德认为,虽然人们的整个生活以卓越品质和才智为前提,但同时“外部商品”如耕地、住房、衣服和家具等物质利益也必不可少。人们之所以追求物质生活富裕,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作为种或类属的共同性、相似性,都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都具有维持自己生命存在的利益需求;追求物质生活富裕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作为人而存在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也都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关切。

共同富裕也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富裕诉求。个体的人不仅是物质性存在,也是精神性存在,因而物质生活富裕只是实现个体尊严的必要条件。作为精神性存在,人还有精神利益。精神利益的第一种体现是自由,自由自主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征;第二种体现是道德,道德是人出于自由而自行设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则,是自由的边界,具有自主的道德行动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征。正是自由和道德使人赢得了超越于其他动物的独特尊严。因此,精神生活富裕诉求必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否则就是对个体尊严的藐视。因此,一个社会如果在促进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精神生活富裕,即人们的道德觉悟、智力水平、健康素质、审美情趣的提升,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尊重个体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也是共同富裕的社会。

(摘编自龚天平《共同富裕的伦理意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实践必然有着许多特定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首先,从实践主体及社会覆盖面来讲,共同富裕的基础性要义,是实现全民共富,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一方面,共同富裕,意味着在创造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变革实践中,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充分分享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全民共富不是全民均富,而必然是有差别的共富。

其次,就内涵而言,共同富裕追求的富裕,不是单纯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实践是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变革进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然要求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文化精神生活、生态环境保护和政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会日益增强,需求的个性化差异也会日益显著。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落实到人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实践上来,就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再次,就实现途径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财富创造、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事实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决定着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形成什么样的一种社会关系,进而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当然,只有在共建共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才能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扩展社会交往关系,形成开放性心灵,促进精神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后,就实现过程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长期奋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产力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保证能够让所有个体都享有同等富裕的资源。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使人的发展能够最终摆脱物的依赖性。我国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共同富裕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实践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选自李小园《人类共同富裕实践的中国方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富裕体现了每个人应拥有的人格尊严,它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两层面。
B.精神生活富裕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人们道德觉悟得到了提升,才算真正实现了整个社会尊重个体尊严。
C.共同富裕的实践有着时代性,这种共同富裕并不是指全社会的每个个体都一样富裕,而是有差别的富裕。
D.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奋斗时期,而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其首要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共同富裕,但前者侧重论证其意义,后者侧重论证其实践方案。
B.材料一引用亚里士多德之语,旨在说明物质生活的利益保障对人们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C.打造共同富裕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但个人参与的方式需由社会成员共同来决定。
D.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也无法保障富裕资源能让全社会每个个体同等享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共同富裕应该要两手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B.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是为了带动更多人富裕。
C.古代圣人孔子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D.共同富裕是总体性、全局性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形态。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论断加以分析。
5.当前,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应如何推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5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State”,并没有一个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B.中国人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因此它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契约的。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认为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完全读懂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请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树立家国情怀。
2023-08-21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手机成瘾的社会治理要通过社会心理研究来解决由人衍生的社会问题,遵循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路,培育个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善治

个体发展路径:从个体内部诱因驱力上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内部和微观治理方案。从智能手机成瘾形成的诱发因素来看,包括人格特质、情绪体验、需求动机和个体认知在内的个体内部诱发因素,是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风险预测因素。那么,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也应基于上述风险预测因素来提出治理方案。此外,正念认知训练对行为成瘾的干预也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个体接受4-8周的正念认知训练,能够积极改善抑郁复发、强迫症、问题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因而,通过正念认知训练提高个体的控制力、降低负性情绪,能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后期治疗带来积极效果。此外,体育运动训练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在治疗网络成瘾中被广泛应用,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干预和后期治疗也具有积极效果。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一体化路径:从个体外部诱因驱力上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外部和宏观治理方案。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个体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社会情绪和积极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依靠家庭教育在早期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情绪,是避免儿童青少年形成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交能力、自我意识、品格塑造等均有深远影响。因而,依靠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媒介素养,构成了预防青少年形成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途径。社会教育是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形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管理路径: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社会治理方案。

有研究者提出,社会治理可通过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共治的柔性转变,即将已生成的社会问题(如智能手机成瘾等)放置在政府、社团或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的决策情境中,通过多方协调作出重要决策。那么,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便可借助非政府组织,将政府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智能手机成瘾问题的善治。此外,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也可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评估机制。比如,政府可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智能手机成瘾治理的方案,通过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共享治理模式

(摘编自姜永志、白晓丽《智能手机成瘾的心理学社会治理路径》)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通过手机教养孩子,这就使得父母“手机教养”问题随之出现。相比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手机教养以手机作为媒介,自然具有很多与传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特点。首先,从积极方面看,手机教养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父母教养的时空距离,使得父母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和教育,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就消极方面而言,手机虽然可以克服物理距离鸿沟,但绝不等于没有心理距离,甚至有时无法起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次,手机同时具备即时性和延迟性的特点,这使得父母既可以随时随地与孩子联系沟通,也可以因为情绪不适或感到倦怠等自身原因,主观上选择不联系孩子。显然,这在客观上也为父母逃避教养责任提供了机会。另外,由于社会和文化给予父亲和母亲在教养责任上的差异,通常母亲被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的教养责任,因此,手机教养行为会受到父母性别的影响,相比父亲,母亲可能会更频繁地通过手机对孩子进行教养。最后,依据通信形式的不同,手机教养过程的实施包括短信、视频等多种形式,而不同形式的联系也会影响最终的教养效果。相比短信而言,视频的亲密性更强,可以更直接地进行交流,但反过来也会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更强的控制意图;而与视频相比,短信的灵活性更强,能够避免过度的情绪化表达或者对抗性。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无法与亲身教养的教育效果相提并论,正所谓千教万教不如身教

(摘编自俞国良《父母手机教养引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新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善治”,可以通过社会心理研究,遵循内部外部相结合、微观宏现相结合的思路等来进行。
B.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情绪。
C.如果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提供社会治理方案,多方协调作出重要决策,就能解决智能手机成瘾治理中的种种问题。
D.“手机教养”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父母教养的时空距离,但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心理距离,“手机教养”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成瘾存在多个内部诱发因素,关注个体的特点,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行干预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社会教育是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形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C.治理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除了通过个体、家庭、学校等路径,还可以借助社会管理路径,通过政府、社团等多方协调作出决策。
D.社会和文化给予母亲的教养责任更多,这就导致母亲的焦虑感加重,采用手机对孩子进行教养的频率更高。
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治理智能手机成瘾的方法,再从三方面分述。
B.材料一以研究结果证明正念认知训练对智能手机成瘾干预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可信度。
C.材料二将现在“手机教养”与传统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之后,强调了手机教养利大于弊。
D.材料二指出手机教养的实施过程有多种形式,短信的灵活性更强,视频的亲密性更强。
4.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手机”带来的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下面的材料简要分析《论语》中孔子这些名言在解决今天手机成瘾问题上的指导意义。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做事时勤勉,言语上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②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023-06-2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盐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

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失忆。

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还有媒体本身。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造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

材料二: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编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并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对科学的解释。
B.《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的相似会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与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
C.人们以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而且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D.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指出“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时代,接着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做出总结,行文思路清晰。
B.材料一从接收者角度分析信息传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举例论证,并可得出结论: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各有不同特点,材料一科学准确,材料二通俗易懂,但二者都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     
A.古装剧《神雕侠侣》经典台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原句是“恨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B.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原著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心理科学》刊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大多数人记忆中香蕉果实是朝下生长的,但实际上香蕉果实是朝上生长的。
D.电影《赌神2》演员模仿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放在额头上,但事实上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抵在下巴上。
4.请你从传播学的角度,给“曼德拉效应”下一个定义。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应如何有效避免“曼德拉效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