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这样生生不息

文/青平

①这几天一直被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平常听起来像鸡汤,这时候才知道,负重前行有时需要付出年轻生命的代价。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句话平常听起来似乎很矫情,这时候才知道,有人不仅把这种清澈的爱写在日记里,更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那张开的双臂,那些行走的界碑,让我们热泪盈眶。

②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这几天都沉浸在对戍边英雄的致敬、痛惜和关心中。痛心于他们为国捐躯,他们是为我而死——这句被顶上热搜的话,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对英雄的告白。骄傲于他们以一敌十、不辱使命,愤怒于个别败类侮辱祖国的英雄,关心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最新消息,这种自上而下对英雄的致敬,表达的是这个社会自上而下对英雄的珍惜和珍爱。特别是年轻人,90后、00后,他们虽然生长在岁月静好的和平与阳光下,似乎很少感受到惊涛骇浪,平常也很少谈到英雄,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③常有人感慨,这一代青年中有不少人只知道追逐娱乐明星,不珍惜祖国的英雄,热搜上多是娱乐话题。但这几天年轻人通过热搜前十都关注英雄,表明了自己对英雄的态度,表达了一代人的英雄观。这不是对英雄无感的一代,他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崇拜。平时的娱乐,平时的小确幸,平时的风花雪月,跟在这种时候把这样守护国家安全、守护岁月静好的英雄捧在手心,一点儿都不矛盾。实际上,英雄们的努力,正是为了能让普通人去享受自己的小确幸式的生活。

④这几天,很多年轻人都在朋友圈转发很多年前那篇脍炙人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在转发更是在内心吟唱,一边吟唱,一边向今天那些最可爱的人致敬。那篇文章曾激励了一代人,今天的英雄续写下英雄故事,继续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年轻人的内心是广阔的,而这广阔胸怀的最高位置,永远为这样的英雄而留,永远放着这样的英雄。这种对祖国、对英雄清澈的爱,不只是崇拜英雄,更是想在关键时候也成为这样的英雄。

⑤我们不缺英雄,也不缺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这是强国一代的精神之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像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选自《读者》2021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是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B.我们国家不缺英雄以及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因此英雄基因生生不息。
C.我们敬重和珍惜英雄,所以我们国家不缺英雄。
D.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并成为英雄。
2.本文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B.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些话无不说明有人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清澈的爱”。
B.“90后”“00后”虽然会追娱乐明星,但是从来也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C.年轻人转发《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放弃享受自己“小确幸”式的生活,成为英雄。
D.年轻人通过“热搜”关注英雄,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重和崇拜。
2024-04-1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春季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综观此次公示的“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有革命时期的战斗英雄,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有改革时期的改革先锋,他们有血有肉,真实、直观、生动,都是公认的时代楷模、代表人物、杰出人士,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功勋、时代偶像。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张力,让我们的追求更有高度,让我们以知促行、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理想变为追梦路上的现实。

地上原本就没有路,当功勋模范人物为我们走出一条路来,回望他们留下的足迹,我们就会发现路原来可以这样走,发现功勋模范人物的足迹里更多的是我们忽略的平凡和伟大、修炼和养成。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今天,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方法路径更加清晰、胸怀视野更加开阔,充分发挥好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激励作用,树起旗帜、立起标杆,就能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济的中国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开创又一个英雄辈出的新时代。

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站不起来。当中国人民都具备了功勋模范人物铁骨铮铮的气概,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我们就能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铺下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编自“广西纪委监委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大网”开设的专题《功勋人物申纪兰》于2019年11月21日正式推出。

2019年9月,被誉为“人大活化石”的全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同志,光荣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19年10月1日,申纪兰受邀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观礼活动。这不仅是申纪兰代表个人的荣耀,也是全体全国人大代表共同的光荣。

为此,“中国人大网”开设了申纪兰这一人物专题。专题聚焦申纪兰这一共和国的“功勋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申纪兰代表65年履职尽责的光辉历程和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开辟了《要闻》《媒体聚焦》《社会反响》《图片·视频》等栏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读者集中宣传介绍了申纪兰这位“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用六十五年守护一个初心”的功勋人物、杰出代表、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

入冬后,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越发冷了。从村东头一路走到西头,快90岁的申纪兰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不愿意让人扶。她心中牵挂着西沟村159户396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

“老婶子,俺们家的日子有了起色,都是托你的福!”村民李起花紧紧攥着申纪兰的手。

今年62岁的李起花患有心脏病,老伴前段时间又摔断了腿。申纪兰听说后,和村委委员去看望,帮她在村里找了份保洁员的活儿,还推荐她儿子当村里的公益林管护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沟村和平顺县别的村子一样,山上光秃秃,自然禀赋极差,十户九穷。“石头沟石头山,谁干也发愁”,可申纪兰和老支书李顺达一道,带着村里人硬生生把石头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不服输的性子成就了她。20世纪50年代,申纪兰担任西沟金星农林牧合作社副社长,提出进行劳动比赛,男女同工同酬,她干得比男劳力还好。

改革开放后,西沟率先搞发展。村里刚开始办企业时,申纪兰带村民去外地考察,舍不得花集体的钱吃碗面,几个人硬是在外挨了一天饿,直到晚上回来才吃上饭。

因为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申纪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当,就是65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的议案,多与“三农”有关,“俺就是个农民,要多为农民办事”。

现在的西沟村,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香菇大棚、种驴场、核桃露厂、潞麻厂、服装生产车间,西沟村打造了以核桃露、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

如今,申纪兰依旧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她想着合作社怎么联合起来,让长治的土特产走出大山;参加全国百佳名村走进振兴村活动,她和来自全国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进农村的经验,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

西沟的石头山,在几场寒流过后有些萧瑟。山上的那些树,是当年申纪兰带着村民“与天斗”时种下的,它们在寒风中子然傲立,就像挺直了脊梁骨的西沟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进行系统性设计、作出全方位部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大德于社会”;建立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扬大义于国家”;褒扬功勋模范人物,“布大信于天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形成了精神引领、制度保障、有效实施的完整系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体现了开创性、突破性、示范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功勋模范人物的英名伟绩,是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火炬,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榜样力量。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让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展现,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因亿万追梦人英雄般的奋斗而更加精彩。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功勋模范人物的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出现越多这样的人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就越容易实现。
B.只要从这些功勋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就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张力,让我们的追求更有高度。
C.“中国人大网”开设的《功勋人物申纪兰》专题,全景式展现了申纪兰同志一生的光辉历程和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
D.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表彰一批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2.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首次开展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活动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示范性的特点。
B.申纪兰这位“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用六十五年守护一个初心”的功勋人物,因为提倡“男女同工同酬”,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C.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让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展现,我们就一定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当中国人民都具备了功勋模范人物铁骨铮铮的气概,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申纪兰履职尽责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她心中牵挂着西沟村159户396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
B.被誉为“人大活化石”的申纪兰同志于2019年9月光荣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C.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她想着怎么让合作社联合起来,让长治的土特产走出大山。
D.她担任西沟金星农林牧合作社副社长时,提出进行劳动比赛,提倡“男女同工同酬”。
4.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简要说明。
5.如何认识这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活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北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430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单就剧本来说,军事专家兰晓龙打磨了整整五年,初稿多达13万字,在导演的建议下反复修改删减到了6万字。为了拍好这部“纪念碑”一样的电影,军事专家和历史顾问在拍摄过程中全程坐镇。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7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过程,演出《勇士》的人几乎都是剧组特别邀请的退役老兵。志愿军身上的棉服、胸章、绑腿全都一比一还原,枪、炮、子弹甚至连“坦克”都是剧组在国防部的帮助下造出来的,能开能走,外形一模一样,耗资巨大却仍然摆脱不了因为戏份被炸毁的命运。就连《长津湖》中出现的每一次行军和战争场面,都是由导演、编剧还有军事专家一起精心设计的,绝对让人挑不出错来。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每位主演进组之后都要和导演、编剧一起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不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谁都别想开机!对此,导演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C.材料三认为“工匠精神”是对文艺作品“史诗级”的精致追求,拍摄《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鼓励守着“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躲进小楼成一统”安静地、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
B.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倡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地提升自我,安心做一个工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C.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明白“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只要冰心一片、物我两忘,就一定有巧夺天工的卓越。
D.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像《长津湖》中每个主演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才开机一样,去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观点的一项是(     
A.无为艺精心,何患不功名。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发扬工匠精神”座谈会,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2023-09-18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08更新 | 190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生代,指的是伴随互联网出生与发展的一代人,他们在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的时代浪潮中成长,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过着一种屏幕环绕的生活。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看来,所谓的网生代,他们不需要学习就天然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好似网络世界里的原住民。从此角度来看,当今的青少年接触网络几乎是与生俱来且无法避免的,他们的网络生活要比成年人所想象的更为丰富甚至复杂许多。因此,如何为青少年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让他们健康触网,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张颐武以网络饭圈乱象举例说:一段时间以来,频频出现粉丝非理性追星乱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粉丝不顾社会公序良俗和基本是非,无底线追星,甚至为犯错明星辩护开脱;二是畸形‘饭圈’在网络平台和商业资本的裹挟下,助长‘流量为王’的不良风气,严重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三是部分青少年被不良粉丝群体误导,脱离正常追星轨道,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四是一些‘粉头’为谋取私利,把普通粉丝组织起来,为明星炒作热度、集资‘打榜’、制造话题,‘饭圈’形成势力化群体,与明星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

张颐武表示,针对饭圈乱象的相关整治措施,旨在遏制畸形的饭圈文化,倡导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立足当下和着眼米来发展的必要举措。而网络生态的整治离不开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从多角度着手,合理分工、正确引导、共同推动,以战略眼光、从长远角度筑牢网络空间清朗的基石。他特别提及,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影响巨大。各大互联网平台是网络内容的重要出口,伴随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互联网企业不能只顾追求商业利益,他们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对于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需要有一定的管理举措。目前,各大平台都在加强管理,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相关舆论也形成了新的态势,毫无疑问,这些社会综合治理举措都致力于为青少年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12月,中国19岁及以下网民群体占比16.6%,总数达1.64亿。且随着网络技术和业态的迭代更新,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几乎是野蛮式的,作为网络空间里最为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网络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网络生态的优劣。那么,青少年应该具备怎样的网络素养?

张颐武认为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重视:一是青少年亟需在网络时代具备自我辨别力及认知力,自觉抵制低级趣味、三俗内容;二是他们在具备这两种基础能力之后,需要进一步拥有选择判断的能力,筛选出与他们成长相关、优质且有意义的内容来开展自己的网络生活。他谈道:毋庸置疑,青少年在当前的网络世界里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仅是互联网内容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及分享者。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一方面十分有活力、有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所以青少年触网需要在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的同时,拥有向上的、更高的追求。

(摘自谯娇《张颐武:网络空间越清朗,越有利于青少年的声音被倾听》)

材料二

网络内容建设是引导培育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的关键。网络内容建设呈现的网络文化产品,反映的是网络思想舆论工作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取向。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成熟、独立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安全用网、理性上网、科学上网、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还很薄弱,在网络中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和侵蚀,损害其构建良好的精神世界。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精心打造能够吸引青少年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着力创建优质化的令青少年愿听愿看的网络内容,使正能量的精品网络内容充满网络空间,让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见到什么是真善美,做到辨别假恶丑。

当前,网络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影响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的养成。一方面,网络空间中低俗化、同质化、单一化的网络内容大量存在,众多网络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中仅有32%的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经常和总是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仅有14.9%的高中生会自觉使用青少年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模式下的短视频服务内容普遍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资本对文化市场的渗透使得网络内容生产商品化、逐利化,网络内容建设逐渐让位于流量关注,利益导向逐渐取代价值导向。如资本对饭圈的推波助澜与营销机构的引导,不问是非对错、不管善恶美丑,致使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成长。

(摘自王苗《以优质精品网络内容引导培育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的青少年属于“网生代”,他们接触网络几乎是与生俱来且无法避免的,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无疑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B.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和侵蚀,因此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正能量的精品网络内容充满网络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C.整顿网络乱象、营造健康网络空间,互联网企业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筑牢基石,要以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把控好网络内容的平台出口关。
D.当前,网络内容建设任务艰巨,网络空间中低俗化、同质化、单一化的网络内容依旧存在,产品商品化、逐利化的倾向仍没有完全扭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造成了网络信息的海量暴发以及“野蛮式”生长态势,直接导致青少年接触到不良网络信息内容。
B.一些粉丝、商业资本、“粉头”、商业平台等各方形成势力化群体,相互之间形成利益关系,促使畸形“饭圈文化”产生。
C.“青少年模式”是一种已经实施的网络“护苗”举措,但这种模式下的视频服务呈商品化、逐利化趋势,青少年少有使用。
D.网络内容建设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取向,打造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有益于构建青少年美好的精神世界。
3.结合材料,下列表述所涉及的内容最贴近材料二论证范围的一项是(     
A.世界青年大会秘书长伊迪奥拉·帕斯霍拉里说,互联网因青年而蓬勃发展,青年因互联网而活力迸发,“网络空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青年由此而相连”。
B.基于搜索引擎关键词的数据分析显示,日前青少年,上网用于学习的搜索仅占0.6%,而玩游戏、看动漫和社交的占比分别为47.4%、15.5%和8.5%。
C.“5G时代,超级算力、超级连接以及大容量连接数目将会改变目前各种互联网的应用。”荣耀集团总裁赵明认为,“5G时代,青年会拖着世界往前走。”
D.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介绍,腾讯员工的平均年龄这两年才刚刚达到30岁,“纵观全球,青年创作已成为互联网一个重要的特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作为“网生代”的一员,应该追求安全用网、理性上网、科学上网,努力提升自己网络生活质量。对此,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同龄人提几点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4.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为《诗经·氓》,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氓》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的理解。

2023年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俄乌冲突,“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涉及卡塔尔世界杯等。“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规范使用文字需要从学校课堂教育把好关,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快速进步,支撑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各种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给粮食稳产增产带来极大风险,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农业的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原创性成果依然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供给水平,是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农业安全的现实需求,当前,农业领域还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难题,科技供给尚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亟须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要强化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对农业基础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和引领性研究,实现更多的原始创新。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科技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需求重点攻关、持续研究;构建精准高效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品种。要实施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行动,推进科企合作,组建研发联盟,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等问题,给予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实际情况,应不断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疏通从原始创新转化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渠道。要培育发展新型服务主体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导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抓手是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要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载体,探索产业同盟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统”的职能和引领行业集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

人才尤其是乡村科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造血者。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靠“人”,特别是各类有能力的“科技人才”。首先是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其次是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引导科技人才向农村集聚;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营造“拴心留人”环境。最后是强化科技特派员的规范管理,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制定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允许科技特派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

(摘自秦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材料二: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些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当前,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紧盯前沿,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稳定、顺利延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破除城乡制度壁垒,促进各类服务更多下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摘自《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大以来,尽管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粮食生产和消费“紧平衡”,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
B.实现我国农业科技更高层次的自立自强,保障农业安全的现实需求,需要我们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
C.农业科技成果要想实现转化,应创新其转化应用机制,搭建转移转化平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则是首要条件。
D.强农方能强国,农业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够全面,也不可能实现强国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在农业科技方面既要强化基础研究,也要建立产业科创中心,并且要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B.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才能加快推进农业高质发展;应打造一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发挥其"统领"作用。
C.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主线,分置并完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和权能,方可深化农村改革,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受益。
D.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B.“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C.“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D.“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
4.如果你大学毕业后,准备去我市偏远农村当村官,你应如何领导当地村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推乡村振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具体举措。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国诗歌和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积累深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理想的结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秉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从“深”与“新”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呈现,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悟到蕴含在各种形态与表达形式中的中国艺术特征和中华美学精神,由此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自觉与自信。《诗画中国》就是又一次以新视野开拓新领域的实践,以崭新的主题立意和形式语言构成具有综合美感、引人入胜的系列篇章。

首先是节目突出了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化传统。从汉唐气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风韵,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节目以诗画贯穿全局,从诗画经典的内涵中提炼选粹,创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乐、吟唱、武术等作品,体现了诗情,更演绎了画意,让观众认识到中国诗画深厚隽永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仅突出了美学魅力、艺术感染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第二是节目对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诗画中国》精选出堪称艺术经典同时曝光度不高的绘画作品,通过多种数字技术,让画作与音乐、舞蹈、表演形成艺术转换,促成了对这些画作的深度欣赏。在节目中,从“开卷”到“合卷”,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纸与墨”变成“光与影”,画面空间无限延展,画中的人物、景物与表演相互叠映,幻化成新的美学意境,加上专家学者的赏析和表演者的体悟,让观众对于画作的视觉阅读达到一个新的高点。从表演者跟绘画意境的叠合,到大量数字技术的效果加持,节目营造出一个基于画作又高于画作的视觉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节目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精神。节目致力于不仅仅要为中国诗画创造视觉阅读上的新鲜感,更要加重节目的文化性、精神性。节目从中国的诗画里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山水中国”,铺展出中国人寄情河山、托物言志的文化情怀;比如“风骨中国”,谈的是在山水画、花鸟画里面呈现的崇高美学、人文风骨。像以《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山水画,展现的就是一种以大山大水礼赞大国气象的文化情怀;像《杂花图》卷这样的花鸟画,传递的是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等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的生动体现,还有“营造中国”“色彩中国”“四时中国”“灵韵中国”等,都是将中华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象征体现出来。

《诗画中国》节目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观众借此进入更丰富的视界,得以领略万里江山的壮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洁的至美、率真洒脱的俊美、匠心独运的精美、色彩缤纷的华美、幸福生活的丰美。理解传统中国画,要把握的不只是艺术技法,也包括人文情怀和精神寄托。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必能更好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必须立足社会需要、人民需求,赋予生活以传统文化意涵,赋予中华美学精神以现代表现形式。观众的喜爱一次又一次说明: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遗产、文物宝藏、文艺经典是当代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不竭资源,只要用创新的方式融合转换,就能别开生面也别出新意,激发更广大观众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摘编自范迪安《彰显中国诗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足以为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C.《诗画中国》节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尝试,对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D.《诗画中国》以诗画贯穿全局,通过呈现诗情画意,既体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又突出艺术感染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要立足社会需要,彰显文化精神。
B.《诗画中国》让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新的高点,除了艺术的因素外,大量数字技术的使用也增强了艺术效果。
C.《溪山行旅图》以山水展现了礼赞大国气象文化情怀,传递了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的理念。
D.为了更好地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必须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将《尚书》《周易》等古老典籍化为戏剧故事、现代影像,“古今穿越”,寻文明“根”,铸文脉“魂”。
B.唐玄奘以传播和研究佛教文化为己任,西行取经,历尽艰险,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
C.乾隆皇帝收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并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D.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力跨越时空,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
4.《诗画中国》节目成功举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哪些借鉴?请简要回答。
2023-02-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0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圆圆圈圈相套的“三圆”舞台与月圆人圆的佳节寓意相映衬,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打造如诗如画般的佳节美景……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中秋晚会》以兼收并蓄、多元交融的样式诠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通过《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个篇章,将神州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实景山水完美结合,实景、虚幻、内景、外景,共同描绘了一幅“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的美好景象。在这场展现亲情、乡情、中华情的团圆盛会中,全球华人目光汇聚,共谱血脉亲情。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家庭、亲情、团聚的文化内涵。总台中秋晚会围绕月文化设题,构建了一幅中秋习俗和民风的斑斓画卷。晚会在故事化叙事传播中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凝结成民族符号,层层推进、不断深化,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和人文魅力。在观看总台中秋晚会的同时,观众不仅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更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上,也为晚会增添了时代特色。总台中秋晚会首次采用超高清和三维声制作播出,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今呈现方式的交融,扩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在节目展现形式上,构建了立体多元的多维空间,实现虚拟场景、外景拍摄和现实舞台的有机结合,使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技术手段相得益彰。歌曲《声声慢》《这一生关于你的风景》中用特效展现苏绣的精美,千针万线,绣出了深植其中的匠心;《银河中的星星》通过虚拟制片技术,实现晚会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互动,来自中国空间站的祝福声声入耳。

中秋节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影响愈发强大。总台中秋晚会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前沿科技创新融合,不仅是中华儿女相互倾诉对美好生活愿景的大舞台,也是寄托思乡之情的平台,还是一张文化名片——生动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

(摘编自《2022年中秋晚会:汇聚全球华人目光       共谱中华血脉亲情》)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全部借助数字技术。
B.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C.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结合起来,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因此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及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晚会构建了多维空间,第一次实现了虚拟场景、外景拍摄和现实舞台的有机结合。
B.文章举中秋晚会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互动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前沿科技居于领先地位。
C.中秋晚会汇聚了全球华人的目光,谱写了一首血脉亲情之歌,是我们民族符号的体现。
D.中秋晚会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态,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作者认为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今呈现方式的交融,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C.材料三习近平书记指出要让中华文明与多彩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就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说说两者的不同。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和传播?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430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单就剧本来说,军事专家兰晓龙打磨了整整五年,初稿多达13万字,在导演的建议下反复修改删减到了6万字。为了拍好这部“纪念碑”一样的电影,军事专家和历史顾问在拍摄过程中全程坐镇。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7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过程,演出《长津湖》的人几乎都是剧组特别邀请的退役老兵。志愿军身上的棉服、胸章、绑腿全都一比一还原,枪、炮、子弹甚至连“坦克”都是剧组在国防部的帮助下造出来的,能开能走,外形一模一样,耗资巨大却仍然摆脱不了因为戏份被炸毁的命运。就连《长津湖》中出现的每一次行军和战争场面,都是由导演、编剧还有军事专家一起精心设计的,绝对让人挑不出错来。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每位主演进组之后都要和导演、编剧一起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不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谁都别想开机!对此,导演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C.材料三认为“工匠精神”是对文艺作品“史诗级”的精致追求,拍摄《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鼓励守着“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躲进小楼成一统”安静地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
B.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提倡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地提升自我,安心做一个工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C.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明白“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只要冰心一片、物我两忘,就有巧夺天工的卓越。
D.要想坚守“工匠精神”,就要像《长津湖》中每个主演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才开机一样,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观点的一项是(       
A.无为艺精心,何患不功名。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发扬工匠精神”文化沙龙,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