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同时更具有中国的特点。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发达国家。除此之外,还必须实现相关社会性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就会停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些国家曾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腐败严重,加上政策严重失误,不少国家停留在或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国家成功了,韩国是个典型的案例。韩国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近70年的努力,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币大幅贬值,经济萧条。一方面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严苛条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韩国从危机中走出来了,成为发达国家。创新对一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极为重要。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技术创新。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迭代是基本路径。我们不可能停留在低端产业,也不可能通过资源型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经济竞争力。除了技术创新外,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都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创新。试图用传统产业的模式去发展高科技产业,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其现代化一定会改变全球格局,会对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这个目标。

总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新驱动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了当期乃至未来的重要任务。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吴晓求《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10月31日,第三届香蜜湖论坛在深圳市委党校举行。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自贸区发展等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并对深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很多研究说深圳‘空心’了,其实不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教授唐杰针对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报告,深圳最近三年的专利技术在增长吗?在国内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吗?答案是肯定的。深圳创新离不开制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制造业向高端攀升。

唐杰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

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科研对象、过程和扩散等越来越与数字技术融为一体,推动了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结合往往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唐杰说。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猛也提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向以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为主、创新驱动的质量型转变。

针对深圳未来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深圳市应加快开启新一轮全方位基础性改革,着眼解决深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目前深圳技术进步的阶段性特征,克服‘投资恐惧症’。李猛说。

大湾区内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正在逐步推进,整体呈现高端制造服务化与服务互联网化的趋势。我们建议,科学倡导产业融合发展,不要继续盲目追求要素推动型的旧式产业融合发展逻辑,需要重视产业深度协调发展、深度融合。会上,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彭芳梅表示。

针对制度创新,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科技资源丰富,具备战略新兴经济发展的承载和支撑条件,建议以新兴产业与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点,进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也让深圳跃升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秀玉在总结讲话时表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摘编自李申《把深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样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
B.只要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我们就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低端产业,技术总会进步,也必将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
C.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对新的世界格局会带来改变,也必然会给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D.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命运,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韩国成为发达国家的例子说明,面对必然要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多方面的创新成为必然。
B.材料一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材料二中唐杰与李猛两位专家都就深圳未来创新驱动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
D.材料二中与会的多位专家和学者都在演讲中强调,技术创新在深圳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3.下列材料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是(     
A.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经历四五年的政策支持推动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展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B.中国加速推进空间科技创新,在航天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积极与世界分享中国航天成果,为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作出重要贡献。
C.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做到平均分配,使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D.站在新起点,滨海新区把改革开放先行区作为城市第一定位,把试点变成亮点,把先行变成先成,奋力打造高水平的“滨城”样板。
4.对“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中国式现代化应怎样继续推进?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老年人来说,最宝贵的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时间”。近年来,多地探索“时间银行”,即“互助养老”模式。

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积累“时间币”。时间币既可以兑换一些当下的服务,也可以积攒着,等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用。这种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它精准指向当前养老服务在人力、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痛点,为社区养老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目前,参与时间银行、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多是精力相对旺盛、富有余力的低龄老人。他们有能力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照料他人。但是,随着年龄逐步增长,他们的体力与精力难免下降,迟早有一天需要他人的照料。与此同时,老人之间对彼此身体、心理的变化更加熟悉,他们的互相陪伴也更加融洽和谐。以当下的时间换未来的时间,以当下的奉献换未来的回馈,这种助人助己的理念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强吸引力。

“时间币的积累,意味着我们的奉献精神得到了认可”,在一些参与时间银行的老人眼中,他们追求的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与激励。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有着继续发挥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但是,一些人总是充满成见地认为,退休老人就应该“安安分分”享受养老生活,或者就在家帮子女带孙辈。老人的奉献精神不被承认与支持,既辜负了老人的心意,也浪费了重要的社会爱心力量。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历来就有互助的美德倡导。互相熟悉的老年人组成一个圈子,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互相陪伴,这本来就是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如今,对大多数子女不生活在身边的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重要的依靠。发展互助养老,探索“时间银行”等新型养老方式,不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映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客观特征。

当然,推广“时间银行”需要精心设计,让参与其中的老人皆有所偿。对志愿服务的认定、存储和兑换,必须明确实施方案,并尽可能地简化流程。参与“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大多数没有专业的养老技能与经验,因此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能力,避免服务过程中出现风险意外。以上海为例,目前“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等,这些项目较为充分地平衡了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与发挥余热的心理。

当社会上各个群体都以实际行动关爱老人,“时间银行”成为跨年龄段的爱心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助人助己”的社会氛围,我们就更有信心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困难。

(摘编自王钟的《推广“时间银行”,让老年人的奉献精神被看见》)

材料二: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大趋势。放眼国外,有不少相关研究和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虽然社会发展阶段、文化观念等的不同,让各国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各不相同,但如何更好地为“银发族”创造一个友好型社会,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中。

在日本,老年人“退而不休”十分常见,尤其是在餐馆、便利店、出租车等服务行业,其中不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021年4月1日起,日本开始实施修改后的《老年人雇用安定法》,要求企业为有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直到他们70岁为止。与修改后的《老年人雇用安定法》

一同出台的,还包括《老年人就业稳定法》《就业保险法》《劳动者事故赔偿法》等6部相关法律,特别要求面向中小企业,推行“同一劳动同一薪酬”制度。在职业开发方面,日本依托《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和银发人才中心,为老年人提升职业素养和从业适应性提供重要支撑。

在德国,老年人重返岗位已成“新常态”。社会各层面都在不断给老年人返岗创造条件。很多企业设有退休工作项目,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工作时间少而灵活的“迷你工作”。老年人再就业岗位主要在餐饮、零售、家政等行业,以及会计、工程师、经济顾问等。一些掌握高端技术的退休人员更是大受欢迎,有的退休专家会在德国经济部和企业界资助下,到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帮助。

在西班牙,老年人如未到达退休年龄就处于失业状态,政府会根据其特长提供再就业机会,例如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可由政府部门推介去补习班或夜校继续担任教师。政府还会鼓励老年人“微创业”,做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如在节日期间按规定摆摊增加收入,政府免收税金。

(摘编自《老有所为退而不休,“银发族”再就业能否迎来第二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充分考虑“时间银行”志愿者的能力,避免服务过程中出现风险意外,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专业的养老技能与经验。
B.各群体都以实际行动关爱老人,形成“助人助己”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我们增强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困难的信心。
C.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在日本,“退而不休”的老人到处可见,日本也有一系列保障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相关法律。
D.“时间银行”这种新型养老方式,既顺应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客观实际,同时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子女都会全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跟老年人相关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各国发展阶段、文化观念不同,借鉴他国经验难以给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带来灵感。
C.日本、德国和西班牙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D.上海精心设计“时间银行”服务,较好地平衡了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与发挥余热的心理。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积极倡导“时间银行”的一项是(     
A.充分认识老年人群这个超大规模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和消费特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全链条的老龄产业和产业集群。
B.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或App,推进“时间银行”便利化、网络化、常态化。
C.倡导低龄老年人、退休干部、社区党员、居民党员参加“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鼓励从事家庭照护的家政服务人员等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
D.时间志愿者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1万个后,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给“时间银行”下个定义。
5.你班级将要举办以“如何促进我国老年人口‘退而不休’再就业”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材料二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提出,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机器人+应用拓展趋势形成,例如太空机器人、深海机器人等高复杂度产品实现重要突破,协作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走出去方面,中国机器人也展现出了强大实力。从2019年~2021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出口数量看,近两年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虽2022年出口数量遭受疫情的一定影响,但中国机器人上半年出口总数也有19401台。未来国产机器人技术将在应用广度、深度方面加速拓展,产业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

专家认为,中国正经历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从而推动机器人自动化的发展,同时中国持续推动的制造业自动化政策加持,使得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发展尤其迅速。“中国发布的机器人产业五年规划重点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使其成为机器人技术和产业进步的全球领先者。”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Marina Bill说。

(摘编自《机器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材料二:

招工难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效率标准化工作流程
酒店旅游业30.6%61.1%69.4%55.6%
物流仓储业33.3%33.3%66.7%100.0%
金融业9.1%81.8%54.5%36.4%
政务业0.0%60.0%80.0%80.0%
餐饮快消业13.9%58.3%44.4%47.2%
医疗业30.0%50.0%80.0%80.0%
零售业13.3%93.3%80.0%23.3%
教育业15.4%38.5%61.5%53.8%

2022年中国服务业企业用户引入服务机器人原因调查

(摘编自《2022年度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中国机器人产业与其他成熟产业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产品不够丰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应用领域还很有限,附加值不高。限制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国产核心零部件的缺失,特别是RV减速器、伺服电机、机器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目前绝大部分复杂应用场景都只能采用进口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尚不能有效满足先进制造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

随着国家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出台,各地投资建设相关产业园区的热情也高涨起来,但各地产业低端趋同的苗头也隐约显现,一些地方产业发展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突出,引起业内部分专家的担忧。

我国已成为机器人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国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的占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要让我国成为一个机器人强国,真正让机器人对社会、经济、产业发挥作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智能机器人热潮的冷思考》)

材料四:

设计是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设计者的主体价值通过设计被嵌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之中。倘若人工智能设计者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之中,那么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便很有可能给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威胁。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在不易察觉或证明的情况下,利用算法歧视或算法合谋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造成不公平竞争。

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海量的个人数据被采集,挖掘,利用,尤其是涉及个人生物体征、健康、家庭、出行等敏感信息。公民的隐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已被推到风口浪尖。隐私保护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技术风险,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伦理、尊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

(摘编自《人工智能伦理反思:风险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我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进一步快速增长,这与我国社会的人口结构现状和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分不开。
B.我国机器人的总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但机器人+应用拓展趋势形成,有些机器人的水平已达世界先进行列。
C.材料二显示,我国服务业企业用户选择服务机器人主要是出于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进行标准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考虑。
D.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越多,人们的个人信息就越会需要被采集,挖掘,利用,而这些信息就越有可能被泄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迅速,我国机器人不但在国内应用广泛,而且走向了世界,出口数量近年来逐年明显增长。
B.机器人在服务行业的实施情况表明,零售业在提升效能上获益最大,而物流仓储业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体现最好。
C.我国在复杂应用场景上经常选择进口品牌的工业机器人,这直接导致了国产RV减速器、伺服电机、机器人控制器等零部件的缺失。
D.我们要加强机器人设计者价值观教育,要避免其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中。
3.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2-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时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正经历着空前的历史巨变。众所周知,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导致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文字与文献所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作为人类古典文明阶段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今人认识和探索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所凭借的最为重要的基本材料。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中国文字与古代文献是传承和传播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信息资源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其传承和传播必须主动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和影响,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古文字数字化进程。数字时代对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材料二:

尽管甲骨文常让人想到“古老”二字,但在甲骨文的研究历程中,各种前沿科技的运用屡见不鲜,并为甲骨学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甲骨学与计算机的结合就是这样的例子。早在20世纪80年代,甲骨文字的计算机编码研究就已展开,通过创建专门的字库、设计专用的输入法,甲骨文得以进入数字空间。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岸三地的甲骨文数据库次第兴起,各具特色的数据库不仅丰富了甲骨文的信息存储和管理方式,也促使甲骨文研究模式开始从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这些基础性先导工作,既是在甲骨学和计算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同时也昭示了学科协同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人工智能使得计算机功能更强大,与甲骨学结合的领域更多样化,涌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比如,利用计算机缀合甲骨,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有学者发文探讨其可行性。受当时算力和算法的限制,一直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近年来,已有多家机构实现了突破,这一设想终于成为现实。再比如识读甲骨文,过去只能依靠古文字学家的眼目,而现在有些小程序利用手机拍照功能,便让普通大众也能认出一些甲骨文。除此以外,甲骨图像校重、甲骨材质分类、甲骨文字体辨识、甲骨文残辞预测等等,这些过去只有甲骨学家才能涉足的领域,现在也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的影子。

在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的背后,还有着更深的学科发展背景。放眼世界,“人工智能+古文字”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以色列发现的“死海古卷”曾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人工智能通过“虚拟拼图”帮助残卷复原,又通过辨析古卷上的笔迹类型,推测出“死海古卷”的撰写人数。著名的人工智能团队Deepmind与古希腊文专家合作,不仅使得古希腊文字的修复准确率不断提高,而且还确定了这些文字的书写时期。所以,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也正是这一波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为什么人工智能会与古文字碰撞出如此多火花呢?因为二者有很多天然的契合点。人工智能近期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恰好能与古文字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人脸识别运用的是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所有古文字本质上都是一种平面图像,识别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再如,运用广泛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本质上是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而古文字是古代语言的一种书面形式,当然也可以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对象。还有大家经常用到的搜索引擎,背后都有知识图谱的加持,利用其中蕴含的知识;搜索引擎才越来越智能。而古文字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语言、历史、文化等知识的应用。结合知识图谱技术,便可以让这些知识服务于古文字研究。可以说,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的这些领域,自然而然会让人与古文字研究发生联想。

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古文字与计算机已经从初步连接开始走向深度结合,“计算古文字学”正在路上。与计算机素有渊源的甲骨学,无疑又走在这一深度结合的前列,“计算甲骨学”已经启航。伴随着这种深度结合,新的合作模式正在成型,新的发展特征正在显现。

(摘编自莫伯峰《“计算古文字学”正在路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中国古文字为例,论述了古文字和文献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一指出: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古文字应积极推动数字化进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C.材料二先阐述甲骨文与计算机的结合,接着探究其结合的原因,最后指出其重要意义,论证上层层推进。
D.材料二第4段运用多个事例论证人工智能与古文字的密切联系,既使人明白易懂,又具有说服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
B.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古文字与计算机已经达到深度结合,“古文字学”应运而生。
C.如果离开知识图谱技术,就无法解决与语言、历史、文化等知识关联的古文字问题。
D.由于人工智能的介入,古文字学与最新科技相互结合,使古文字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4.近代古文字学家罗振玉说:“龟虽寿三千年,永不朽在文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当今数字化时代,如何推动古文字的研究和传承传播?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3-02-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解释为“过度丰富且真假难辨的信息,让人们难以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和指导方法”。从这个释义来看,“信息疫情”的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过载,指个体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超过了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产生“功能失调”的反应。二是虚假信息,“信息疫情”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导致公众不听从科学的建议,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还使新闻媒体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辟谣当中。

“信息疫情”并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独有,古往今来的大型传染病疫情往往会引发“信息疫情”。但此次“信息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关于疫情的过载信息和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急速传播,不但使有效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之中,还助长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恰恰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众不但是疫情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因此,了解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状态,明晰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有助于制定更优的“信息疫情”治理策略。

认知失调理论,能够阐释公众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的动因。该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不适合”的关系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新冠肺炎疫情使公众的认知产生了一对失调的元素——“生存的需求”和“新冠肺炎对生命的威胁”。这两个元素所占权重极高,因为生存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所以,当这对元素存在“不适合”的关系时,公众的认知就发生了严重失调,进而产生如下后果:

首先,公众认知失调容易加剧信息过载。公众要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压力,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寻找新的认知元素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社交媒体海量性、智能化等特性,公众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引发信息过载。这种现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极为常见,比如当公众发现新冠肺炎病毒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时候,与生存需求的认知就产生了巨大的失调。失调产生压力,公众为了减少这种压力,会倾向于搜索疫情相关的、能够支持生存需求这项认知的新元素。在搜索的过程中,智能技术和信息茧房效应发挥作用,无关的信息被屏蔽、隔离,与疫情相关的内容则被爆炸式地推送到公众的视野之内。当海量的疫情信息与公众有限的认知发生矛盾时,信息过载就出现了。反过来,信息过载也会进一步增加公众的认知失调。这种情况周而复始,形成了加速“信息疫情”感染和扩散的恶性循环。

其次,认知失调还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甚至否认现实。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认知已经存在明显的失调时,如果他预期到新的信息会增加已有的失调,那么他就会尽量避免接触到这条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新闻报道都在关注疫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危害等,却忽视了公众对这种信息的逃避。这种回避的行为会造成公众与主流媒体报道的可靠疫情信息失之交臂,从而间接促进虚假信息的流传。另外,认知失调还会导致公众否认现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管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了疫情相关的权威信息,社交媒体增强了辟谣力度,但仍有许多明显非理性的行为出现,这实际上是公众在通过改变环境认知元素来减少失调的直接后果。并且,由于公众需要争取社会支持以获得与该认知相协调的新认知,这些虚假信息相当容易被散播出去。与信息过载一样,虚假信息也会反过来增加公众的认知失调。更可怕的是,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之下,虚假信息引发的认知失调会呈几何倍数扩散。

——摘自殷乐、王丹蕊《公众认知的再平衡:“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研究》

材料二:

要将疫情舆情融入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审视,提高舆情引导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

一是要运用大数据用户画像找准公众的关切和困惑,精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关注点和质疑点;二是要建立高效、科学、精准的网络舆情综合研判和分析体系,借助智能分析技术整合提炼舆情信息,构建快速阻断舆情危机的舆情引导机制,强化网络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提高舆情的精准引导能力。三是要有效动员“网络大V”、意见领袖,以疫情为教材,运用图片、短视频等生动鲜活的方式,以大众动员大众,以现身说法、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公众对网络舆情中的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摘自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了“信息疫情”,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使媒体不得不辟谣。
B.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加速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疫情”的传播,致使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
C.要消除虚假疫情信息的流传,仅靠增强辟谣力度不够,还需要主流媒体回避对疫情严重程度和危害的新闻报道。
D.借助智能分析技术精准施策,能提高舆情的引导能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既有可能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也可以成为终结“信息疫情”的关键一环。
B.认知失调的程度由存在“不适合”关系的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决定,这些认知元素越重要,人们认知失调的程度就会越大。
C.“信息疫情”与认知失调互为推动力,如果做到有效平衡公众认知,就能够遏止“信息疫情”的扩散蔓延,形成良性循环。
D.材料一重在揭示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材料二重在谈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两则材料对媒体应对疫情均有启发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认知失调”导致的后果的一项是(     
A.为澄清事实真相,某政府公众号平台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辟谣文章,但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
B.随着布洛芬的热销,有网友通过模仿多种布洛芬药盒上的不同姿势编排的“布洛芬操”,发布在社交平台后引发模仿热潮。
C.韩联社调查显示,在韩国梨泰院严重踩踏伤亡事故爆发后,超过80%的韩国民众表示会有意回避带有“伤亡”字眼的新闻。
D.在美国新冠确诊人数急剧攀升的同时,美国许多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声称“口罩会杀人”“病毒根本不存在”。
4.材料一中,作者围绕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做出论述,请梳理其论证思路。
5.最近因网络传言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XBB会引发腹泻,S市不少市民疯狂抢购止泻药物以致止泻药物一夜之间脱销。作为S市政府宣传部门主管,你该制定怎样的策略以应对这一情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东南,山连山。此间的台盘村近来因办在村里的篮球赛而备受关注。因为赛场氛围热烈,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不胫而走。

贵州“村BA”足够火热,动辄上万现众,线上线下人气爆棚。最火爆的几场比赛在短视频平台上都进行了现场直播,反响热烈。,比赛水准并不高,远不及一些三对三业余篮球赛。这个比赛没有明星,没有赞助商,遑论传播与营销。它本质上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业务竞争,属于当地农民的自娱自乐。

贵州“村BA”也足够特别,看似不成章法实则井然有序、自成一体,当地人乐在其中、为之疯狂,氛围感直接拉满:看台上,不少人只得自备马扎、板凳;前排的席地而坐,身后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鸣——鸣——”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带着浓浓乡音的现场解说声……环场四顾满满当当,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BA”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C.他人在心不在。
D.我们这里正缺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可以是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形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2-12-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大万宁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在我国,只有城市规划设计院。在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开始之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大学里的规则设计人才下乡进村了!农村城市化便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了。

首先,城市规划设计因为有暴力做后盾,有拆迁办和开发商做先锋,几乎可以在推倒重来后的一张白纸上做规划设计及建设,而正常的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是不能这样的。乡村规划设计既要更充分地考虑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及工程、建筑及工程与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和谐程度;还要更充分地考虑乡村的历史、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祖宗、信仰、水系、道路、风水、产权关系等等因素。

其次,城市规划设计很少考虑落地实施的问题,而农村规划设计必须以落地实施为前提。城市建设有暴力作为后盾,征地拆迁后,产权关系单一化了,实施主体单一化了,可以推倒重建,规划设计落地实施就变得十分简单了,而农村不一样,不是单一产权人,规划设计落地实施的主体更不是单一的,不可以简单的推倒重来,规划设计必须回应复杂的关系才能落地实施,否则,再好的规划设计也只是乌托邦、只是一堆废纸。

再次,城市规划设计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因为城市的居住、服务等功能是最主要功能,不仅同质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也高。而农村规划设计则难以复制,这是因为农村差异化、个性化严重,有的村子会逐步空心化直至消失,有的村子会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村子会成为中心村或集镇。成为中心村或集镇的村庄,有的可能适合做休闲农业,有的可能适合做养生养老,有的可能适合做文化艺术和民俗村,有的适合做商贸服务……

第四,城市规划设计一旦批准后,过几年实施也问题不大,因为总体上是会推倒重来的;而农村规划设计一旦获准后,就必须马上实施,如果拖延两年再实施,原规划就难以实施了,因为农村两年之中会发生太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不可以逆转的、不可以推倒重来的。这就是农村规划过几年就要做一次,做了也几乎等于没做的原因。

(二)

我们中国乡建院和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的一帮人,经过多年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觉得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应该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对乡村进行大的分类和定位。譬如,10%的村庄会进入城市,其规划要重点研究的是村民如何抱团进入城市的问题;60%的村庄会逐步空心化,其规划要重点研究的是如何适应城市化趋势,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再进和农业现代化模式;30%的村庄会逐步演变成中心村或小镇,这30%的村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其规划设计要重点研究是如何适应逆城市化趋势——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建设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有个性的新农村,实现农村农业服务业化——面对城市人来经营乡村,这是做乡村规划设计的人要做的最基础性的功课之一!

其次,要以落地实施为前提做规划设计,要用参与式方法做规划设计及建设,譬如,规划A处做一个小水塘,但如果A处的产权主体不同意,这个小水塘的规划就落不了地,与这个小水塘关联的其他建筑工程设计和规划都会受到影响,或根本无法落地。所以,乡村规划设计需要参与式,和村民一起做规划设计,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是一个以主体为主、由主体主导实施的过程,规划设计师们只是主体的协作者。在一个村庄,村社共同体是一个大主体,村民各家各户都是小主体,各个主体都有各自的主体性,规划设计及落地实施是主体的事情,规划设计师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协作主体完成规划设计并指导其实施。如果规划设计师们心中没有村庄主体的位置,不摆正自己协作者的位置,这样的规划设计师创造的再好的作品最后都会被主体——农民修理得面目全非

再次,乡村规划设计和落地实施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较长期的现场过程。和城市规划设计不一样,乡村规划设计必须和落地实施是一个整体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从进场、到落地实施、再到不断调整直至完成的一个连续过程。假如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始终在现场进行的过程,会随时都在规划设计和修正规划设计之中。假如这个整体的、连续的规划设计值500万元,那么在办公室花几天时间出一个规划设计的本子(方案)大概只值10万元。所以,农村规划设计必须与实施指导统一起来,最好是一帮人、一个团队提供服务。

最后,乡村规则设计师们要提供系统性的乡村建设服务,我们开始的时候叫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后来重新注册了一块牌子,叫中国乡村建设院。我们提供如下服务;规划设计、施工指导,内置金融创建及土地抵押贷款、土地流转、合作及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景观环境改善、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居家养老中心及养老村建设营运服务,经营乡村理念方法推广及基层干部村民培训,甚至乡村建设融资投资服务等。新农村建设是复杂且系统的修复和激活,必须提供系统性的服务,规划设计只是其中之一。政府一定要认识到乡村建设时系统的修复和激活,政府要采购系统性的服务,先好好的做一个点,在做点的过程中学习和总结,培养人才,再以点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其他村的建设,否则,我们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新鬼村或新鬼镇!

(两则材料都摘自李昌平《乡村规划设计应该走出城市化歧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格意义上讲,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要比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复杂得多,和做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相比,做农村规划设计及建设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识!
B.相比较而言,城市规划设计落地实施十分简单,农村规划设计要回应“复杂”的关系才能落地实施。
C.农村规划设计一旦获准后,就需马上实施,不必顾及农村发生的太多的不可以逆转的、不可以推倒重来的变化。
D.农村规划设计中,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个性,应该有个性化的定位及规划设计,定位如果出错了,规划设计就毫无价值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规划设计诞生于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背景,要晚于城市规划设计。
B.对乡村进行大的分类和定位是做乡村规划设计的人要做的最基础性的功课之一。
C.乡村规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工程与自然环境等一系列关系的梳理和重构。
D.规划设计师们的有些作品,最后被农民修理得“面目全非”,往往是农民不懂专业的缘故。
3.下列选项,不符合作者所说的乡村规划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A.金坛儒林柚山村围绕“一山一湖、一宕一村”等资源,建设“洮湖鲜乡,诗意柚山”新农村。
B.武进雪堰镇太湖湾以“动漫艺术、游戏文化”为主题,颠覆传统,打造了一座全新的国际动漫游戏体验公园——嬉戏谷。
C.金坛薛埠镇仙姑村多家农户自办农家乐,茅山老鹅、咸猪蹄等名扬方圆百里;政府又引进一号农场项目,结合周边景点,打造休闲旅游路线。
D.溧阳竹箦陆笪村,重建陆氏宗祠,以传统村落为基础,植入与陆游相关的诗歌文化,同时完成了污水治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4.乡村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在哪些方面有明显不同?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5.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他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教育如何平衡“技”与“道”

①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对书法教育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传统书法的技能、观念、理论等,在现代教育体制模式下进行转换,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现阶段书法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②“技”指技法,包括书写者对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层面的掌握;“道”指书写者从技法上升至精神层面,拓展至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一系列思考与体悟。中国古人从不将书法视为单纯的技能,而是赋予更高的精神意旨。书画于文人而言,并不仅仅是遣兴玩乐的雅兴,而是作为修身悟道的媒介。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法用标准化的数据测定和衡量。如今的书法教育也明显呈现出重技轻道的特点。

③清末学者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对于“技”和“道”的看法,其实他是综合了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但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因此,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④学习书法基本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这种学习模式与绘画有所不同。学习绘画除了向经典范本学习以外,还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依靠写生来训练基础技能,但书法必须依靠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习来提高技法。此外,古人的书法学习往往注重个人的领悟,无论临帖或读书,其学习历程大多呈现散点式。历代书法家教导其弟子,也不作过多理论的阐发,或者亲身示范,或者寥寥数语点拨,重在启发学习者自我开悟。

⑤与古代的书法教育不同,当今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技法方面,将复杂的书法技术拆分讲解,构造出一套技法速成的体系。因此,很多学校总结出相应的程式和方法,这些速成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很容易出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过分精细、机械化的训练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使书法技法缺乏自然的气韵和生机,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风格。书法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根据其喜好提供不同的学习范本和临摹方式。

⑥当下,高清的复制品使书法学习者拥有古人无法比拟的便利和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虽然技术的发展使书法技法的教授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也替代不了教师对学生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学校中,书法教师的亲身示范一直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虽然视频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书法技法,甚至可以放大、放慢技法的细节,但无法对学生的现场提问作出解答,也难以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书法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⑦不仅古代书法之“技”在当代书法教育中面临着现代化转换的问题,书法之“道”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书法的“道”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书法的学术研究。书法家丛文俊指出:“通过这种学术的努力,从具体技法的考察复原,到理论的提升概括,都不难做到,而以学术来带动艺术实践和批评、理论研究,堪称时代之必然的选择。”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只是书道的浅层,而书法教育中的“道”,并非狭义上的书道,也不局限于古人的“天地万物之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古人学书,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但终究不离修身养性,以求个人境界之提升。而在今天的书法教育领域,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因此,“道”的传授也需要转型、转变。

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为师者最重要和高层次的任务。当下,书法教育之传“道”,已变换为复杂而多元的思想观念,需要为师者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现代的书法教育体系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完全以书法艺术家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质疑。

1.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B.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C.学习书法要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D.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清末学者魏源的话,有力地证明了“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这一论点。
B.虽然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但在书法学习上,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书法教育中的“道”,不是狭义上的书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
D.作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这是他综合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是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其次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B.选文从书法教育“‘技’是基础”和“‘道’也重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书法教育工作不能完全依靠书法艺术家。
D.第⑦段“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中“或许”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022-08-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1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强化地理标志保护监管,严格规范在营销宣传和产品外包装中使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加强对相同或近似产品上使用意译、音译、字译或标注“种类”“品种”风格”“仿制”等地理标志“搭便车”行为的规制和打击。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标志保护采用双轨制,即通过商标法采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模式以及专门法保护模式。后者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确立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体系,以及农业农村部确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体系。这种商标法保护与专门法保护并存的方式,会出现同一产品申请不同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可能存在权利人不同的情形,也会带来注册审查工作的重复和行政资源的浪费。我们要改革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行政法规,明确地理标志管理机关职责,完善地理标志保护程序,地理标志在属性上就具有地方性特色,其所标志的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法律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只是对这种历史的确认。从这个角度而言,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地理标志能够更有效地对品牌进行保护,有利于防止假冒和以次充好等,也有利于防止优质产品的品牌效应被滥用。

当前,不少地理标志品牌的塑造缺乏个性,难以彰显产品特色;有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体系尚不健全,生产标准不统一,标识使用方法不一致,制约了地理标志的识别度和可信赖度。因此,这就需要多方主体共同维护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政府部门可深入挖掘培育“名、特、优、新、稀”的地理标志资源,促进不同地理标志的“错位竞争”;行业协会可颁布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规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质量追溯系统,增强市场对地理标志品牌的信赖度。

(摘编自《看“土字号”变身经济发展“金名片”》)

材料二:

(选自《第二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

材料三:地理标志是用于具有特定地理来源的产品的标志,这些产品因该地理来源而具备相应的品质或声誉。一个标志要作为地理标志发挥作用,必须能够识别产品源自特定产地。此外,该产品的品质、特征和声誉在本质上也要归因于其原产地。由于质量取决于地理产地,因此在产品及其原产地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

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区域公共性品牌,拥有客观、科学的判定标准和使用规范。地理标志是国家颁发的品牌背书,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产品长期化的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反馈给生产者更好的收益,给予消费者更优质的产品,在市场上形成高识别度、品质卓越、消费者放心的品牌形象,成为国家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地理标志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成功,更是带动整个区域上下游垂直产业链的驱动器,产业科研、产品生产包装、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都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同时地理标志更能够带动生态旅游、地方文化、人才引进、营商环境的共同发展,形成以点连线、以线组面的全局发展模式。

(摘编自《深度解读地理标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理标志是用于具有特定来源的产品的标志,它所标志的商品的特定质量等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B.目前,我国地理标志的建设存在较多问题,这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地理标志保护采用双轨制是最重要的原因。
C.根据调研报告,我国地理标志所涉及的产品范围广,其中蔬菜瓜果类所占产值比例最大,远超其他产品门类。
D.地理标志具有国家效应,其价值丰厚;优秀的地理标志更是整个区域上下游垂直产业链的驱动器,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相同或近似产品上使用意译、音译、字译或标注“种类”“品种”“风格”“仿制”等地理标志的现象泛滥成灾,难以控制。
B.我们要对产品品牌进行保护,防止出现优质产品被假冒、品牌效应被滥用等情况,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是其中唯一有效的手段。
C.我国地理标志可以在农业农村部、商标局和质检总局进行注册,具有交叉现象,其中在这三个部门都注册的达到注册总数的一成。
D.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无论是从地方层面上,还是从国家品牌战略层面上;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我国在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品牌的塑造上应当如何继续发力?请概括说明。
2022-07-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不仅实现了破圈层传播,更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精雕细琢,让写在古籍里的中国故事“活”起来。节目组经过近一年的酝酿策划与反复打磨,数十次咨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邀请“读了一辈子”相关典籍的权威学者参与创作,每期整理几百万字资料,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以节目首期《尚书》为例,节目组就请教了65位相关专家,查阅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修改了53次剧本,使得服装、道具、化妆、背景音乐等每个细节都丝丝入扣。

为提升节目质感,主创团队创新设计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让多种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兼容混搭,将晦涩难懂的典籍语言创造性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舞台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老戏骨倪大红将年逾九旬的“护书人”伏生的语速、神态、动作演绎到极致;李光洁一人饰演老中青三个时段的宋应星,留下了袁隆平和宋应星跨越时空“握手”的难忘场面;王洛勇用一场极具感染力的泪别,诠释出《橘颂》中的浓浓家国情。这一切都在总台主持人撒贝宁担任的“当代读书人”角色引导下完成,其代入视角和共情能力对受众加深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大有裨益。同时,专家学者以“看剧人”身份现场解读,畅谈感受,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创新创意,让深藏典籍的中国精神“火”起来。典籍里蕴含的中国精神有我们要大力弘扬的“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将弘道之人刻画好,主创团队在遴选核心人物上下了大功夫。例如节目从《尚书》中遴选出嗜“书”如命的伏生,讲述了他幼年学“书”、晚年讲“书”、家中藏“书”、穿越看“书”的故事,表现其一生护“书”的执着;《孙子兵法》以作者孙武和好友伍子胥的视角,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和平基因;《徐霞客游记》表现了徐霞客秉持母亲的愿望纵横天地之间,不计朝暮、不畏山海的理想与豪迈。主创团队跳出典籍,重点刻画核心人物,通过人物领悟典籍里的中国精神,让观众不由自主沉浸其中,看完后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技术赋能,让典籍激发的中国力量“涌”出来。首先是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创性打造沉浸式四度叙事空间。其次是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段,以影视级置景、道具、灯光、分镜头脚本的标准,使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级影像。这种将技术、艺术、思想、内容叠加杂糅的探索体现了一种创造力,其所产生的深厚文化内涵、精品戏剧展现和电影级画面呈现,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强大的中国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持续引发现象级传播。它对于主流媒体探索典籍当代化传播,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心,用文艺提振行进在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唐经刚《“典”赞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不但实现了破圈层传播,还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B.《典籍里的中国》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细微处见真章。
C.《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呈现出了较好的节目质感。
D.《典籍里的中国》技术赋能是指环幕投屏,实时跟踪,融合电视文艺、戏剧、电影等拍摄手法的新科技手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节目首期《尚书》为例,在论证中使用准确的数据,诠释了节目组“精雕细琢”的专业精神。
B.文章对比撒贝宁和专家学者的角色身份,以突出多元叙事模式促进观众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的作用。
C.文章列举节目中的伏生、孙武、伍子胥、徐霞客等人物,赞扬节目组“以人弘道”的构思独具匠心。
D.文章分析了《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除了“精雕细琢”外,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目组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经典搬上荧幕,让观众爱上了典籍并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B.中华典籍是中国精神的有形载体,主创团队聚焦典籍,着力讲述典籍里的故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C.《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D.《典籍里的中国》这个文化节目的热播,标志着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创作重心。
2022-05-07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