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东南,山连山。此间的台盘村近来因办在村里的篮球赛而备受关注。因为赛场氛围热烈,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不胫而走。

贵州“村BA”足够火热,动辄上万现众,线上线下人气爆棚。最火爆的几场比赛在短视频平台上都进行了现场直播,反响热烈。,比赛水准并不高,远不及一些三对三业余篮球赛。这个比赛没有明星,没有赞助商,遑论传播与营销。它本质上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业务竞争,属于当地农民的自娱自乐。

贵州“村BA”也足够特别,看似不成章法实则井然有序、自成一体,当地人乐在其中、为之疯狂,氛围感直接拉满:看台上,不少人只得自备马扎、板凳;前排的席地而坐,身后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鸣——鸣——”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带着浓浓乡音的现场解说声……环场四顾满满当当,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BA”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C.他人在心不在。
D.我们这里正缺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可以是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形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2-12-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大万宁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在我国,只有城市规划设计院。在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开始之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大学里的规则设计人才下乡进村了!农村城市化便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了。

首先,城市规划设计因为有暴力做后盾,有拆迁办和开发商做先锋,几乎可以在推倒重来后的一张白纸上做规划设计及建设,而正常的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是不能这样的。乡村规划设计既要更充分地考虑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及工程、建筑及工程与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和谐程度;还要更充分地考虑乡村的历史、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祖宗、信仰、水系、道路、风水、产权关系等等因素。

其次,城市规划设计很少考虑落地实施的问题,而农村规划设计必须以落地实施为前提。城市建设有暴力作为后盾,征地拆迁后,产权关系单一化了,实施主体单一化了,可以推倒重建,规划设计落地实施就变得十分简单了,而农村不一样,不是单一产权人,规划设计落地实施的主体更不是单一的,不可以简单的推倒重来,规划设计必须回应复杂的关系才能落地实施,否则,再好的规划设计也只是乌托邦、只是一堆废纸。

再次,城市规划设计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因为城市的居住、服务等功能是最主要功能,不仅同质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也高。而农村规划设计则难以复制,这是因为农村差异化、个性化严重,有的村子会逐步空心化直至消失,有的村子会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村子会成为中心村或集镇。成为中心村或集镇的村庄,有的可能适合做休闲农业,有的可能适合做养生养老,有的可能适合做文化艺术和民俗村,有的适合做商贸服务……

第四,城市规划设计一旦批准后,过几年实施也问题不大,因为总体上是会推倒重来的;而农村规划设计一旦获准后,就必须马上实施,如果拖延两年再实施,原规划就难以实施了,因为农村两年之中会发生太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不可以逆转的、不可以推倒重来的。这就是农村规划过几年就要做一次,做了也几乎等于没做的原因。

(二)

我们中国乡建院和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的一帮人,经过多年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觉得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应该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对乡村进行大的分类和定位。譬如,10%的村庄会进入城市,其规划要重点研究的是村民如何抱团进入城市的问题;60%的村庄会逐步空心化,其规划要重点研究的是如何适应城市化趋势,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再进和农业现代化模式;30%的村庄会逐步演变成中心村或小镇,这30%的村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其规划设计要重点研究是如何适应逆城市化趋势——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建设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有个性的新农村,实现农村农业服务业化——面对城市人来经营乡村,这是做乡村规划设计的人要做的最基础性的功课之一!

其次,要以落地实施为前提做规划设计,要用参与式方法做规划设计及建设,譬如,规划A处做一个小水塘,但如果A处的产权主体不同意,这个小水塘的规划就落不了地,与这个小水塘关联的其他建筑工程设计和规划都会受到影响,或根本无法落地。所以,乡村规划设计需要参与式,和村民一起做规划设计,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是一个以主体为主、由主体主导实施的过程,规划设计师们只是主体的协作者。在一个村庄,村社共同体是一个大主体,村民各家各户都是小主体,各个主体都有各自的主体性,规划设计及落地实施是主体的事情,规划设计师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协作主体完成规划设计并指导其实施。如果规划设计师们心中没有村庄主体的位置,不摆正自己协作者的位置,这样的规划设计师创造的再好的作品最后都会被主体——农民修理得面目全非

再次,乡村规划设计和落地实施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较长期的现场过程。和城市规划设计不一样,乡村规划设计必须和落地实施是一个整体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从进场、到落地实施、再到不断调整直至完成的一个连续过程。假如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始终在现场进行的过程,会随时都在规划设计和修正规划设计之中。假如这个整体的、连续的规划设计值500万元,那么在办公室花几天时间出一个规划设计的本子(方案)大概只值10万元。所以,农村规划设计必须与实施指导统一起来,最好是一帮人、一个团队提供服务。

最后,乡村规则设计师们要提供系统性的乡村建设服务,我们开始的时候叫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后来重新注册了一块牌子,叫中国乡村建设院。我们提供如下服务;规划设计、施工指导,内置金融创建及土地抵押贷款、土地流转、合作及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景观环境改善、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居家养老中心及养老村建设营运服务,经营乡村理念方法推广及基层干部村民培训,甚至乡村建设融资投资服务等。新农村建设是复杂且系统的修复和激活,必须提供系统性的服务,规划设计只是其中之一。政府一定要认识到乡村建设时系统的修复和激活,政府要采购系统性的服务,先好好的做一个点,在做点的过程中学习和总结,培养人才,再以点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其他村的建设,否则,我们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新鬼村或新鬼镇!

(两则材料都摘自李昌平《乡村规划设计应该走出城市化歧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格意义上讲,乡村规划设计及建设要比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复杂得多,和做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相比,做农村规划设计及建设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识!
B.相比较而言,城市规划设计落地实施十分简单,农村规划设计要回应“复杂”的关系才能落地实施。
C.农村规划设计一旦获准后,就需马上实施,不必顾及农村发生的太多的不可以逆转的、不可以推倒重来的变化。
D.农村规划设计中,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个性,应该有个性化的定位及规划设计,定位如果出错了,规划设计就毫无价值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规划设计诞生于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背景,要晚于城市规划设计。
B.对乡村进行大的分类和定位是做乡村规划设计的人要做的最基础性的功课之一。
C.乡村规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工程与自然环境等一系列关系的梳理和重构。
D.规划设计师们的有些作品,最后被农民修理得“面目全非”,往往是农民不懂专业的缘故。
3.下列选项,不符合作者所说的乡村规划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A.金坛儒林柚山村围绕“一山一湖、一宕一村”等资源,建设“洮湖鲜乡,诗意柚山”新农村。
B.武进雪堰镇太湖湾以“动漫艺术、游戏文化”为主题,颠覆传统,打造了一座全新的国际动漫游戏体验公园——嬉戏谷。
C.金坛薛埠镇仙姑村多家农户自办农家乐,茅山老鹅、咸猪蹄等名扬方圆百里;政府又引进一号农场项目,结合周边景点,打造休闲旅游路线。
D.溧阳竹箦陆笪村,重建陆氏宗祠,以传统村落为基础,植入与陆游相关的诗歌文化,同时完成了污水治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4.乡村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在哪些方面有明显不同?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5.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他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教育如何平衡“技”与“道”

①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对书法教育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传统书法的技能、观念、理论等,在现代教育体制模式下进行转换,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现阶段书法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②“技”指技法,包括书写者对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层面的掌握;“道”指书写者从技法上升至精神层面,拓展至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一系列思考与体悟。中国古人从不将书法视为单纯的技能,而是赋予更高的精神意旨。书画于文人而言,并不仅仅是遣兴玩乐的雅兴,而是作为修身悟道的媒介。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法用标准化的数据测定和衡量。如今的书法教育也明显呈现出重技轻道的特点。

③清末学者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对于“技”和“道”的看法,其实他是综合了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但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因此,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④学习书法基本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这种学习模式与绘画有所不同。学习绘画除了向经典范本学习以外,还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依靠写生来训练基础技能,但书法必须依靠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习来提高技法。此外,古人的书法学习往往注重个人的领悟,无论临帖或读书,其学习历程大多呈现散点式。历代书法家教导其弟子,也不作过多理论的阐发,或者亲身示范,或者寥寥数语点拨,重在启发学习者自我开悟。

⑤与古代的书法教育不同,当今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技法方面,将复杂的书法技术拆分讲解,构造出一套技法速成的体系。因此,很多学校总结出相应的程式和方法,这些速成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很容易出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过分精细、机械化的训练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使书法技法缺乏自然的气韵和生机,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风格。书法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根据其喜好提供不同的学习范本和临摹方式。

⑥当下,高清的复制品使书法学习者拥有古人无法比拟的便利和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虽然技术的发展使书法技法的教授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也替代不了教师对学生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学校中,书法教师的亲身示范一直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虽然视频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书法技法,甚至可以放大、放慢技法的细节,但无法对学生的现场提问作出解答,也难以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书法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⑦不仅古代书法之“技”在当代书法教育中面临着现代化转换的问题,书法之“道”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书法的“道”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书法的学术研究。书法家丛文俊指出:“通过这种学术的努力,从具体技法的考察复原,到理论的提升概括,都不难做到,而以学术来带动艺术实践和批评、理论研究,堪称时代之必然的选择。”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只是书道的浅层,而书法教育中的“道”,并非狭义上的书道,也不局限于古人的“天地万物之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古人学书,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但终究不离修身养性,以求个人境界之提升。而在今天的书法教育领域,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因此,“道”的传授也需要转型、转变。

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为师者最重要和高层次的任务。当下,书法教育之传“道”,已变换为复杂而多元的思想观念,需要为师者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现代的书法教育体系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完全以书法艺术家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质疑。

1.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B.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C.学习书法要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D.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清末学者魏源的话,有力地证明了“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这一论点。
B.虽然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但在书法学习上,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书法教育中的“道”,不是狭义上的书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
D.作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这是他综合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是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其次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B.选文从书法教育“‘技’是基础”和“‘道’也重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书法教育工作不能完全依靠书法艺术家。
D.第⑦段“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中“或许”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022-08-2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1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强化地理标志保护监管,严格规范在营销宣传和产品外包装中使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加强对相同或近似产品上使用意译、音译、字译或标注“种类”“品种”风格”“仿制”等地理标志“搭便车”行为的规制和打击。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标志保护采用双轨制,即通过商标法采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模式以及专门法保护模式。后者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确立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体系,以及农业农村部确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体系。这种商标法保护与专门法保护并存的方式,会出现同一产品申请不同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可能存在权利人不同的情形,也会带来注册审查工作的重复和行政资源的浪费。我们要改革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行政法规,明确地理标志管理机关职责,完善地理标志保护程序,地理标志在属性上就具有地方性特色,其所标志的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法律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只是对这种历史的确认。从这个角度而言,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地理标志能够更有效地对品牌进行保护,有利于防止假冒和以次充好等,也有利于防止优质产品的品牌效应被滥用。

当前,不少地理标志品牌的塑造缺乏个性,难以彰显产品特色;有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体系尚不健全,生产标准不统一,标识使用方法不一致,制约了地理标志的识别度和可信赖度。因此,这就需要多方主体共同维护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政府部门可深入挖掘培育“名、特、优、新、稀”的地理标志资源,促进不同地理标志的“错位竞争”;行业协会可颁布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规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质量追溯系统,增强市场对地理标志品牌的信赖度。

(摘编自《看“土字号”变身经济发展“金名片”》)

材料二:

(选自《第二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

材料三:地理标志是用于具有特定地理来源的产品的标志,这些产品因该地理来源而具备相应的品质或声誉。一个标志要作为地理标志发挥作用,必须能够识别产品源自特定产地。此外,该产品的品质、特征和声誉在本质上也要归因于其原产地。由于质量取决于地理产地,因此在产品及其原产地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

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区域公共性品牌,拥有客观、科学的判定标准和使用规范。地理标志是国家颁发的品牌背书,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产品长期化的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反馈给生产者更好的收益,给予消费者更优质的产品,在市场上形成高识别度、品质卓越、消费者放心的品牌形象,成为国家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地理标志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成功,更是带动整个区域上下游垂直产业链的驱动器,产业科研、产品生产包装、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都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同时地理标志更能够带动生态旅游、地方文化、人才引进、营商环境的共同发展,形成以点连线、以线组面的全局发展模式。

(摘编自《深度解读地理标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理标志是用于具有特定来源的产品的标志,它所标志的商品的特定质量等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B.目前,我国地理标志的建设存在较多问题,这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地理标志保护采用双轨制是最重要的原因。
C.根据调研报告,我国地理标志所涉及的产品范围广,其中蔬菜瓜果类所占产值比例最大,远超其他产品门类。
D.地理标志具有国家效应,其价值丰厚;优秀的地理标志更是整个区域上下游垂直产业链的驱动器,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相同或近似产品上使用意译、音译、字译或标注“种类”“品种”“风格”“仿制”等地理标志的现象泛滥成灾,难以控制。
B.我们要对产品品牌进行保护,防止出现优质产品被假冒、品牌效应被滥用等情况,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是其中唯一有效的手段。
C.我国地理标志可以在农业农村部、商标局和质检总局进行注册,具有交叉现象,其中在这三个部门都注册的达到注册总数的一成。
D.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无论是从地方层面上,还是从国家品牌战略层面上;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我国在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品牌的塑造上应当如何继续发力?请概括说明。
2022-07-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不仅实现了破圈层传播,更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精雕细琢,让写在古籍里的中国故事“活”起来。节目组经过近一年的酝酿策划与反复打磨,数十次咨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邀请“读了一辈子”相关典籍的权威学者参与创作,每期整理几百万字资料,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以节目首期《尚书》为例,节目组就请教了65位相关专家,查阅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修改了53次剧本,使得服装、道具、化妆、背景音乐等每个细节都丝丝入扣。

为提升节目质感,主创团队创新设计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让多种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兼容混搭,将晦涩难懂的典籍语言创造性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舞台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老戏骨倪大红将年逾九旬的“护书人”伏生的语速、神态、动作演绎到极致;李光洁一人饰演老中青三个时段的宋应星,留下了袁隆平和宋应星跨越时空“握手”的难忘场面;王洛勇用一场极具感染力的泪别,诠释出《橘颂》中的浓浓家国情。这一切都在总台主持人撒贝宁担任的“当代读书人”角色引导下完成,其代入视角和共情能力对受众加深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大有裨益。同时,专家学者以“看剧人”身份现场解读,畅谈感受,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创新创意,让深藏典籍的中国精神“火”起来。典籍里蕴含的中国精神有我们要大力弘扬的“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将弘道之人刻画好,主创团队在遴选核心人物上下了大功夫。例如节目从《尚书》中遴选出嗜“书”如命的伏生,讲述了他幼年学“书”、晚年讲“书”、家中藏“书”、穿越看“书”的故事,表现其一生护“书”的执着;《孙子兵法》以作者孙武和好友伍子胥的视角,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和平基因;《徐霞客游记》表现了徐霞客秉持母亲的愿望纵横天地之间,不计朝暮、不畏山海的理想与豪迈。主创团队跳出典籍,重点刻画核心人物,通过人物领悟典籍里的中国精神,让观众不由自主沉浸其中,看完后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技术赋能,让典籍激发的中国力量“涌”出来。首先是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创性打造沉浸式四度叙事空间。其次是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段,以影视级置景、道具、灯光、分镜头脚本的标准,使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级影像。这种将技术、艺术、思想、内容叠加杂糅的探索体现了一种创造力,其所产生的深厚文化内涵、精品戏剧展现和电影级画面呈现,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强大的中国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持续引发现象级传播。它对于主流媒体探索典籍当代化传播,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心,用文艺提振行进在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唐经刚《“典”赞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不但实现了破圈层传播,还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B.《典籍里的中国》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细微处见真章。
C.《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呈现出了较好的节目质感。
D.《典籍里的中国》技术赋能是指环幕投屏,实时跟踪,融合电视文艺、戏剧、电影等拍摄手法的新科技手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节目首期《尚书》为例,在论证中使用准确的数据,诠释了节目组“精雕细琢”的专业精神。
B.文章对比撒贝宁和专家学者的角色身份,以突出多元叙事模式促进观众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的作用。
C.文章列举节目中的伏生、孙武、伍子胥、徐霞客等人物,赞扬节目组“以人弘道”的构思独具匠心。
D.文章分析了《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除了“精雕细琢”外,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目组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经典搬上荧幕,让观众爱上了典籍并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B.中华典籍是中国精神的有形载体,主创团队聚焦典籍,着力讲述典籍里的故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C.《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D.《典籍里的中国》这个文化节目的热播,标志着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创作重心。
2022-05-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概括来说,就是伟大人格,确切点说,英雄就是永恒价值的代表者或实现者。永恒价值是指真美善的价值而言,能够代表或实现真美善的人就可以叫作英雄。真美善是人类文化最高的理想,所以英雄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或贡献者,也可以说是使人类理想价值具体化的人。

英雄不但指豪杰之士,而且包括圣贤在内。中国过去特别崇拜圣贤,因为中国特别注重道德,所以特别崇拜道德价值的实现者。“英雄”这一个名词,含义比“圣贤”这一名词广,“英雄”包括文人、宗教家、道德家、政治家、科学家和预言家。英雄崇拜比圣贤崇拜好,因为英雄崇拜不仅崇拜上文庙吃冷猪肉的人,只要有本事进其他的庙的人,也一样在崇拜之列。英雄崇拜比圣贤崇拜更积极,更有生气,更有战斗精神。圣贤表示静穆圆满的图画,英雄却表示生活上的战斗性和奋斗性。警如当我们说孔子是圣人,我们便想到他是大成至圣万世师表的圆满性。但当说孔子是一个英雄时,我们便想到他一生发愤忘食,自强不息,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所以我们认为与其提倡崇拜圣贤,不如提倡崇拜英雄,较能表达近代精神。

崇拜和佩服有别。佩服是佩服一个人的绝技绝学,佩服他独一无二的特长。譬如一位拳师善于打拳或一位学生说满口流利的英语,我不会打拳,也不会说英语,我佩服他们。但是我未必崇拜他们。佩服是佩服别人所有自己所无的。太史公没有游侠的本事,他佩服游侠。许多的人,自己没有钱,佩服别人有钱,自己不会跳舞,佩服别人会跳舞,自己没有学过逻辑,佩服别人会耍逻辑。这一切佩服的对象,同自己的精神生活,并不发生密切关系。

至于崇拜却不是崇拜别人所有自己所无的,乃是崇拜别人和自己所共同有的。别人有,自己也有,不过别人所有或比我自己深切显著,足以代表启发我之所有。所以我之崇拜他,多少含有同声相应,惺惺惜惺惺之意,以勇崇拜勇,以仁崇拜仁,以智崇拜智,这完全是一种精神上互相吸引沟通的关系。所以黑格尔说:“崇拜是一种精神与精神的交契。”这个说法在中国也是相合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说:在崇拜神灵的行为里,我的精神与神的精神相交契。同样崇拜祖先就是自己的精神与祖先的精神交契。真正的崇拜,是自己的精神与崇拜对象的精神相交契,所以崇拜的对象,也就是自己精神上所寄托,为自己内心深处之所企望,一旦得着崇拜的对象,自己的精神,也就得着安息之所。

所以崇拜的对象,就是意志的目标,也是追效的模范。所以必定要有精神生活和修悌为人,方足以言崇拜,必定要求情志安顿的人,方足以言崇拜。

(摘编自贺麟《论英雄崇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雄是一种伟大人格,是真善美等永恒价值的代表者或实现者。
B.英雄是使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或贡献者,是使人类理想价值具体化的人。
C.英雄包括文人、宗教家、道德家、政治家、科学家和预言家等。
D.英雄就是人类文化最高理想的实现者,即道德价值的实现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英雄”与“圣贤”含义的比较,论证英雄崇拜比圣贤崇拜好的观点。
B.文章举作者佩服会打拳、说英语的人,司马迁佩服游侠等例子,论证崇拜和佩服的区别。
C.文章引用黑格尔和孔子的话,论证黑格尔和孔子都很重视与神的精神交往的观点。
D.文章从阐述英雄的内涵入手,主体论证部分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拜与佩服的区别之一在于自己佩服的对象跟自己的精神不会发生任何关系。
B.万世师表,发愤忘食,自强不息,战胜种种困难,这些是孔子作为英雄的特征。
C.作者认为,因为要提倡英雄崇拜,所以英雄崇拜更积极、更有生气、更有战斗的精神。
D.要崇拜别人,自己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要有修养,要有安顿情志的需求等。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就青年的成长经历而言,在新时代,他们的线下社交是比较单调的。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被拿来与其他同龄人进行比较的境遇,影响了线下青年面对面的互动,使他们对其采取一种抗拒的态度。而大多数的课外培训班,又将本该属于激发兴趣、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变成了竞技活动。“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兴趣和热情,让不少人很难从这些以活动为主导的社交中感受到趣味。总体来说,当今青年所面对的环境,是非常强调竞争的环境。在此种环境中,年轻人投入到面对面的线下社交活动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压力,而不是愉悦。

于是,不少青年将社交热情投向互联网,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而当青年把注意力投注于带有休闲性质的游戏时,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也就进一步将青年的社会交往活动带向了虚拟世界,进而远离线下的现实社交。互联网社会带来的游戏活动的休闲性与现实社交的功利性之间的功能分割,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游戏公司提供的游戏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青年的业余时间,而且,游戏的商业化也进一步使游戏向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越是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就越能吸引青年的注意力,这样,游戏公司就能挣到更多的钱。

显然,线下社交的吸引力日渐下降,而线上社交越来越迈向虚拟世界的境况,对青年文化建设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社交模式的变革也给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建设和不断开拓,青年的社交日渐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公开性不断增强的社交。它会触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超强记录能力之下,在互联网的超大传播范围之下,出乎人类本性、人心本真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形成广泛影响,获得广泛认同。

第二,青年从事自己所认同的社交活动,往往会有非常真诚的情感投入、非常执着的意志坚持。这种包含主体积极性的活动参与能立足长远,被外在力量衰挟的可能性较小,或者哪怕一时被裹挟,也容易及时获得纠偏这有助于多姿多彩、多元包容的青年文化建设,而不是被极端性政治势力或唯利性市场力量误导。一些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凸显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正能量的青年文化。

第三,青年在社交中会比较多地强调平等——平等对话、平等磋商;而社交模式的新变化能够极大地增加这种“平等”,在程序上赋予青年文化建设以正当价值。当长辈对青年采取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规训姿态让他们束手束脚时,他们能富有策略地规避,并在新的天地和空间增量中,通过平等社交激荡起青年文化。青年的年龄优势、对新技术的了解、对新环境的适应,会让他们在未来文化建设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支配性力量。

(摘编自王水雄《社交模式变革下的青年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下社交比较单调,这使得很多青年对线下社交采取了抗拒态度。
B.不少青年热衷于虚拟世界,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青年参加主体积极性强的社交活动不易被外在力量左右,这有助于青年文化建设。
D.社交模式的变革会大大提升青年在社交中的地位,这也是新时代的青年所注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说理辩证。
B.文章论述了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紧迫性,进而论述新时代青年社交的特点。
C.文章阐述青年线下社交和线上社交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鲜明有力。
D.在阐述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机遇时,文章以并列式的结构展开,条理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上社交具有休闲性而没有功利性,而其线下社交则与之相反。
B.如今,随着青年社交模式的变革,青年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应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C.相较于长辈,青年具有多方面优势,这将让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取代既存的文化。
D.长辈如果以青年的人生导师自居,对青年一味灌输甚至是规训,往往会适得其反。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最近在和中学任教的同学聊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家长都力推孩子看《觉醒年代》,孩子竟然难得‘听话’,和家长一起坐下来,看得津津有味——代际之间形成目光的交汇”。

《觉醒年代》凭什么吸引年轻人,或者说,当下收视和口碑双赢的主旋律剧,究竟有什么秘密,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林雅华认为,主旋律剧满足了当下年轻人了解新话题、认识新思想的欲望。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新的话题随之产生,新的“流行”亦随之产生。年轻人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变化也是感受最为敏锐的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同频共振”。文化领域的现象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山海情》一类的作品也就没有如此坚实的依托,年轻人也不会对此形成话题的场域。《觉醒年代》同样如此。国力的提升唤起了当下年轻人“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心,也给他们带来新的话题,而《觉醒年代》恰好是这个话题最好的呈现。

另外,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林雅华说:“无论是《山海情》还是《觉醒年代》,剧中都有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年轻人应该怎样活着。”

“个人层面的痛苦和烦恼,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代年轻人都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寻青春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林雅华说,“当下,身处巨大竞争压力中的年轻人,在主旋律剧中,可以看到他们所不熟悉的风云激荡的时代,看到上一代年轻人追寻意义的过程。这在某种意义上为他们打开了视野,让他们看到了青春意义与生命意义的深刻书写——那就是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在为理想和信仰的奋斗中,克服琐碎和平庸,从而获得某种超越。”

在林雅华看来,为了“打入”年轻人的圈子,主旋律剧也逐渐善于“娱乐”。当然,这里的“娱乐”,并不是娱乐化。“娱乐化”往往将娱乐放在首位,人为降低了严肃性与真实性;而“娱乐”是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使中国历史与主旋律思想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觉醒年代》,是因为剧作消弭了历史人物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剧中人,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仰视,也不必被他们的“权威”吓倒,师长、朋友般的形象,让大家觉得他们宛若眼前,蔡元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慢羊羊村长”,还有他那句挂在嘴边的“谁也不能伤害我蔡元培的学生”,很难不让人心生喜爱。

《觉醒年代》还让年轻人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产生了感性的发现。陈独秀在陶然亭约见钱玄同、刘师培,三位文人有诗酒相伴,在大雪当中谈论国家与民族未来,有诗情画意,也有豪情壮志;新旧文化两派人马对战,双方都很有PK精神,为了怎么在杂志与报纸上“打嘴仗”,两方也经常在内部唇枪舌剑,火花通常在此诞生,这对年轻人来说,是种陌生体验。

在好看和“上头”之后,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终究会凸显出来,年轻人其实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从这些主旋律剧作中,带着温度和情感,穿越历史而来。

(摘编自蒋肖斌《〈觉醒年代〉〈山海情〉回答的是:你的青春应当怎样度过》)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这部作品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生动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深刻讲述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这部剧首次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追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正面清晰展现出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这是《觉醒年代》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贡献。

该剧以精巧的故事架构全景展示中国近代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觉醒年代》从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切入,以《青年杂志》问世到《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觉醒年代》对思想变革进行戏剧性架构,既保持政论性又突出观赏性,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

(摘编自杨明品《〈觉醒年代〉:党史学习的优质教科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一代对主旋律剧《觉醒年代》的关注,让他们与老师、家长有了共同的话题,两代人对此剧有了共识。
B.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年轻人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能与文化现象形成一种“同频共振”。
C.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觉醒年代》用“三位文人雪中陶然亭把酒相谈”这样富有感性色彩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理想。
D.《觉醒年代》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旋律剧也讲求娱乐,但并不把娱乐放在首位,而是以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通过多种方式,使主旋律思想被年轻人接受。
B.只要主旋律剧能够得到当下青年一代的广泛喜爱,这些剧作对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凸显出来。
C.材料二对《觉醒年代》主题艺术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以前的剧作反映陈、独二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都是不清晰的。
D.材料二提到的《觉醒年代》精巧的故事架构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与材料一主旋律剧善于“娱乐”的观点不一致。
3.下列场景设计,不能表现“主旋律剧作善于‘娱乐’”思想的一项是(     
A.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其先进思想对早期的共产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和儿子“拧巴”的日常相处。
B.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被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而眼含泪水。
C.《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先生翻译的。
D.剧中不乏大段有关中国人精神与尊严的演讲与争论,但内容脱离了口号,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觉醒年代》契合了当下年轻人什么样的思想需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具体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