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较易(0.8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法新社的报道,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日前警告说,新冠疫情可能导致1亿人重新陷入极端贫困。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此前估计,将有6000万人因新冠疫情陷入极端贫困。根据世行的定义,极端贫困人口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90美元(约合人民币13.2元)。但新的评估认为这一情况可能恶化,达到7000万至1亿人。马尔帕斯说,如果新冠疫情恶化持续下去,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高

世界银行承诺,到20216月为止,将向100个国家提供1600亿美元资金,以应对迫在眉睫的紧急情况。截至6月底,世界银行已发放约210亿美元。但即便如此,极端贫困人口仍在增加。马尔帕斯说,情况恶化是由于疫情期间就业岗位减少以及供应问题使人们更难获得食物。他说: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就有越多人重新陷入极端贫困。他就此呼吁债权国减免贫穷国家的债务。今年4月,二十四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同意世界最贫困国家从今年51日起至年底可暂停偿还债务。

(摘编自新华网《世行行长警告:疫情或令1亿人重返极端贫困》2020822日)

材料二: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

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制度建设是保障。中央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这些体制机制符合我国国情,契合扶贫实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障。

构建全国一盘棋的脱贫攻坚体系。坚持调动全社会扶贫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开展脱贫攻坚。这些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2013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增长22.7%的基础上,2018年至2020年又大幅度增加。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和尊重治贫规律,进行科学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统筹目标与措施。坚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精准扶贫中,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覆盖了扶贫对象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贯通了扶贫开发全流程,能够有效引导贫困群众参与脱贫,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资金跟着人走,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精准扶贫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脱贫光荣导向,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落地,确保脱贫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坚决防止虚假脱贫。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

材料三:

一是消极的贫困者。有学者调研我国目前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南疆三地州六个县(市)830多个贫困户样本发现,近三分之一的贫困家庭常年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家里有强壮劳动力却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参加生产。

二是愿贫争贫者。有的贫困户不是积极争取自己脱贫,而是积极争取自己不脱贫,以便继续获得国家扶贫补助。有些没有被识别为贫困户但经济状况也就是略高于贫困标准的人,对于自己无法获得扶贫补助而感到心理不平衡。

三是签到式培训。贫困者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主观动力,培训机构通过送礼物等方式才能吸引贫困户前来培训,有的培训甚至简化为只有贫困户签到而没有实际培训的状况。

四是渴望的贫困者。一些贫困家庭对于心理、观念、智力和能力都有强烈的渴望,但是仍然处在无法获得基本教育保障的困境中。20191217日,一些捐助人对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提出质疑,因为该项目对三区三州内某所中学的453名男生也提供了支援。这些男生家庭非常困难且学习愿望强烈,有的男生在申请中写到收入微薄每年基本上连学费都凑不齐。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深度贫困地区还有不少渴望教育却不可得的贫困学生。

(摘编自人民论坛《当前精准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问题》作者:聂露)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使超过一亿人陷入每天生活费不足1.90美元的极端贫困,世界银行承诺提供更多资金以应对这一情况。
B.世界银行行长呼吁债权国减免贫穷国家的债务以应对新冠疫情,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同意世界最贫困国家从2020年5月1日起至年底可暂停偿还债务。
C.在中国,扶贫不只是政府的事情,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
D.中国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013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增长22.7%。
2022-06-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2 实用类文本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0.8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④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摘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第①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简洁、明了、准确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B.本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词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调换。
C.“运用脑髓”的意思指思考,需要啥要先拿定主意。
D.“放出眼光”指分辨好坏,认真挑选;“自己来拿”是说有目的地动手。
2.第②段中“孱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昏蛋”的态度是不敢接触(或逃避主义)
B.“孱头”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虚无主义)
C.“废物”的态度是全盘接受(或投降主义)
D.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有其正确的地方。
3.第③段中“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B.“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D.“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022-02-17更新 | 49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剧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剧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匮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数、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剧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剧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B.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C.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与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D.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B.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C.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D.文章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B.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C.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D.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1-07-07更新 | 1585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南师附中、十七中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C.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C.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
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
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2017-11-22更新 | 211次组卷 | 1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7-08-10更新 | 5246次组卷 | 39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