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隐入尘烟》这类“很苦很善良”的故事,戳中了中国人最隐秘的情感与生活软肋。无论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还是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老四和贵英的故事为他们提供了另一条现实出路。

一种传统的、区别于城市景观与想象的生活模式随之出现:日渐衰败的农村以及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成为这一新的“农村精神”想象的载体;借助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他们进行诗意的浪漫化想象,使它们成为现代都市焦虑年轻群体的对立面。

但我们能够通过比较不同阶段对《隐入尘烟》的评论发现一些分裂。2月的点映以及7月影院上映时的观众,大都会围绕着电影本身进行讨论。例如,即使在众多的赞美中,我们依旧会看到许多批评之声:在处理电影人物时,李睿珺所展现出的“凝视”和想象。

而在8月底流媒体上线后,在短视频中爆火的《隐入尘烟》似乎变成了另一部电影。短视频用户们关注的是电影中所流露出的浪漫、善良与乐天知命,是那种“农民式”、沉默却又真挚纯洁的爱情,还有他们在面对外部的剥削与伤害时的隐忍。

短视频用户们,看到了一个新的《隐入尘烟》:一种区别于城市充满精神内耗的田园乡居生活,那里的人们都是自足的。

很有意思的是,短视频用户对电影的重新观望,恰恰是这部电影早期所受批评的主要部分。制作者们把个体遭受的外部矛盾转化为个体冲突和命运体认,从而消解了个体存在的社会环境与现实。创作者本身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对此无可奈何时,便转而通过老四和贵英的生活模式,寻找一种改变自我的鸵鸟式方法,从而获得暂时的心灵安慰,同时也规避了自己的公共责任,钻进了自我的洞穴。

当短视频用户对老四和贵英纯洁朴实的爱情念兹在兹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真实遭遇下的种种伤害。与其说老四和贵英的爱情是真实的,不如说它是一种遭遇着爱情信仰危机的现代群体憧憬和想象。《隐入尘烟》里面的“农村”更像是一个怀旧的空间与符号,并不具备特别真实性的书写与刻画。

后期爆火的《隐入尘烟》,更像是一部被短视频用户们重新阐释的三四线城市新电影。并非他们误解了李睿珺的这部电影,而是他们根据自身的诉求和想象,重新解释与塑造了这部电影的内涵。

作为文艺片,《隐入尘烟》的电影叙事依旧是老调,但它清晰地展现了当下人的矛盾心理:渴望与怀旧、想象与保守。有时不得不承认,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创作者们的视野,成为被言说和被想象的角色,正是来自于想象化的阐释;否则,他们往往真的只能“隐入尘烟”。

(重木《<隐入尘烟>逆袭背后,是中国人对“很苦很善良”的执著》,有删节)

材料二:

《隐入尘烟》没有“隐入”,它的成功带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未必可以复制,但对于创作者、观众和市场来说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上线视频网站后,完整的素材成为各种短视频博主大V们的创作源泉,线上观影不止没有转移线下的观影热情,反而成为了促使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的动力源头。这样的案例至少让行业对于电影与短视频、电影院与流媒体的针锋相对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李睿珺导演在近期接受《影视独舌》采访时谈到,《隐入尘烟》的成功出圈,对他来说“是一种回应”。“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观众讨论,对我是一种认可,给我的创作带来了信心,也给投资方带来了信心。它可能也会让影院有所思考,往后是不是还要一竿子打死某部看起来卖相不佳的电影。我们常说,任何电影都有它的受众,影院需要适当地给它们一些机会,也许就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社交网站上,普通的观众们在热烈“交锋”着这样一部苦难的影片是否真实照见了生活,日常里常见而又被视而不见的种种,连接着更多相似的经验和共鸣,借由一部电影的观看被传达和讨论,已经越发稀缺的人性光辉和温暖在寒凉的现实之外也让不少观众感受一种别样的“治愈”。

电影学者戴锦华在与李睿珺的一次对谈中谈到,“电影应有的一个社会功能是让我们经由银幕,看见那些不可见的人。看见那些空气一般地存在在我们的周边,却被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社会偏见、社会的结构所遮蔽的人。”她恭喜李睿珺,“它显然接续到了我们的自身的电影的脉络当中,而且它的这种现实的和电影的成就都非常宝贵。”

(澎湃新闻:《<隐入尘烟>票房破亿,文艺片出圈的偶然与累积》。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日渐衰败的农村以及留守的老人,成为新的“农村精神”的载体。
B.《隐入尘烟》早期所受的批评引发了短视频用户对电影的重新观望。
C.《隐入尘烟》在线上的成功,让行业转变了对电影与短视频、电影院与流媒体之间的矛盾的看法。
D.《隐入尘烟》在票房和社会关注度上的成功,给导演、投资方带来了信心,也可能让影院愿意给予文艺片更多的机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入尘烟》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让大众情绪产生共鸣,其中包括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B.制作者们对造成个人悲剧的社会环境和现实并不缺乏了解,但还是采用鸵鸟式的方法,规避了公共责任;而观众们对影片是否真实照见了生活也有争论。
C.《隐入尘烟》“老调新声”,通过想象化的阐释,让当下的现代人“隐入尘烟”。
D.电影学者戴锦华认为,《隐入尘烟》的出圈,实现了电影“看见那些不可见的人”的社会功能。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隐入尘烟》式”治愈功能的佐证的是(     
A.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故事令读者念念不忘。
B.电影《冈仁波齐》精准定位资深影迷、文艺青年、对信仰有关注的人、西藏地域文化爱好者等人群,获得巨大成功。
C.B站纪录片《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爆网络。
D.林黛玉为贾宝玉代拟的诗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让人起田园之思。
4.有一句网友对《隐入尘烟》的评价广受赞同:“全片不说一个苦字,却苦出了天际;全片不说一个爱字,却爱到了极致。”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根据材料二,概括《隐入尘烟》获得成功的积极意义。
2023-07-2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资本操弄的选秀节目借助电视台、互联网的威力,在大量吸引眼球的同时打造“流量明星”,并联手品牌赞助商实现注意力资源变现。这种套路的“成功之道”在于,既火了“偶像”,让大量粉丝群体体验了“养成系追星”的快乐;又火了品牌,让品牌赞助商在饭圈打投推高的数据中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谓一石二鸟。

自“倒奶投票”事件之后,偶像经济过度依赖饭圈青少年、通过畸形饭圈互撕等手段收割大众注意力资源红利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暴露,选秀节目被管控。但是,资本操弄的偶像经济裹挟饭圏青少年、肆意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甚至不断越出道德法律红线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任何产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都不能无视社会效益,偶像经济也不例外。饭圏粉丝是以青少年为主体,饭圈“乱象”表面上看是大量青少年追星行为造成的,但究其根源,是资本逐利偶像经济的脱缰失控。如果不对这一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监督治理,仅就饭圈乱象进行管控,难以产生长期效果。另外,单纯针对饭圈青少年行为开展治理,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又来对粉丝行为指手划脚”“喜欢一个明星有错吗?一有情况就拿饭圈说事,粉丝做公益的事儿怎么不见你们提?”当前,每当刷到主流媒体对饭圈乱象的评点、指责,不少饭圈青少年流露的常常是这样的委屈。不少饭圈青少年觉得对偶像“喜欢”是个人行为,掏的是自己的腰包,别人管不着。但恰恰是,饭圈青少年看似个人行动的背后,实际上是受人引导而实施的“从众”行为,有资本之手在上下操弄。我们不能坐视青少年被偶像经济深度绑架,价值观被少数“大粉”和劣质偶像带歪,更不能坐视偶像经济长期野蛮生长,通过“互撕互黑”搏眼球赚流量,操弄网络舆论、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

(摘编自《粉丝文化缘何乱象不断》)

材料二:

由于组织内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粉丝团的老大权力过大,经常出现资金流向不明、账目弄虚作假等问题,甚至组织者卷钱跑路事件也时有发生。资深粉丝蔡女士告诉记者:“有些带着目的来的,前面几次一定会做得非常好,然后有一个非常大的收益时,一下就跑路了,这种情况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不仅造成了粉丝们的经济损失,也触犯了法律的红线。有些人以给明星做活动为名义集聚资金,拿到资金后就卷款潜逃或者用于其它支出,这会构成诈骗罪。

如今,粉丝们对偶像的全方位支持已然形成了独特的应援文化,依靠粉丝的应援心理营销,将应援活动与消费捆绑,成为商家捞金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位公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现在把粉丝当“韭菜”割的手段花样翻新,比如杂志可以搞AB版,就是明星拍两套造型让大家重复消费;如果要看一些爱豆花絮,一些平台需要单独付费观看。

(摘编自《疯狂的粉丝经济会走向何方?》)

材料三:

粉丝文化不能杂草丛生,需要社会力量帮助除一除草,施一施肥。一方面,粉丝要拒绝畸形的饭圈文化、理智追星,更要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比如正在奥运赛场上的健儿,青年们可以成为他们的粉丝,去“追一追”他们那股拼劲,“追一追”他们那份爱国情。另一方面,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要带着粉丝向着“正能量”的方向行走,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等等。互联网是个“扩音器”,公众人物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可能会掀起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一个长期占据粉丝注意力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也可以为其打开一扇大门去认识世界,关键要看他有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既做“引流”,也做“分流”。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既要在法律层面上划出红线,用文明导向、理性价值涵养粉丝心态;也要让“明星”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如此,两者都能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顶流”才是“正流”。

(摘编自《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倒奶投票”事件使资本操弄的偶像经济裹挟饭圏青少年、肆意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的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暴露。
B.偶像经济在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时,必须充分重视社会效益,否则就可能出现饭圈“乱象”。
C.青少年追星行为不只是个人行为,还是受资本引导而实施的“从众”行为,他们的价值观也可能被少数劣质偶像带歪。
D.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下列不属于资本的深度介入对粉丝文化产生危害的一项是(     
A.流量明星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而粉丝为了扩大心仪的偶像的影响力,就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追捧他们,有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B.有些人以给明星做活动为名义集聚资金,拿到资金后就卷款潜逃或者用于其它支出,这样的行为造成了粉丝们的经济损失。
C.一些平台需要单独付费观看爱豆花絮,这是一种依靠粉丝的应援心理营销,将应援活动与消费捆绑。
D.一个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却长期占据粉丝注意力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
2022-10-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7-08-10更新 | 5262次组卷 | 39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诸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4-15高三上·浙江绍兴·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朱永新看,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制定基础书目不仅对全民阅读起到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研制和推广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夯实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面对近年图书出版界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带来的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图书推介缺乏普及性、稳定性和推广意义等问题,朱永新在书中推出了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

基础书目是书海遨游的航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保障,《书香,也醉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朱永新认为,针对我国一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另一方面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的现状,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认真实施。他在书中建构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立体保障体系:建立阅读基金,为民族未来投资;设立国家阅读节,敲响唤醒人文精神的警钟;在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扶持公益出版,净化出版市场,推出经典图书;推广实体书店,美化精神花园;打击盗版,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的关键在青少年,提升阅读水平的难点则在全体国民。对此,朱永新从政策建言走向现身示范,以自身成功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述了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父母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和阅读什么经典等具体问题。相对于研制基础书目和创造阅读条件而言,唤醒懒惰、漠然的阅读个体,激起国民强烈的阅读愿望是阅读推广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工作。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浸于书海墨香。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危害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现象。
B.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C.在回答 “怎样进行阅读”时,《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实践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D.近年来,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图书出版界产生了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等问题。
2.下列不属于提倡“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B.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C.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
D.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3.结合全文,回答《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阐述了哪些内容?
2016-11-18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诸暨市三都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2-13高二上·浙江绍兴·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妈妈”时代

老愚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宠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妈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妈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不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优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峰,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4日,有删改)

1.对抢购“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这种现象,作者有怎样复杂的心情?
2.请简要阐释“文化方便面”的内涵。从“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这一现象,请分条概括这个时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
3.文章用“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结尾,其意图是什么?
4.综观全文,你如何看待“文化奶妈”这一人文科学领域的传承方式?请就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8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