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2022-04-0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热中议热

安黎

天热,就是天在发高烧。以此类推,天下雨,就是天在悲泣;天电闪雷鸣,就是天在发脾气;天阴,就是天心情郁闷。

天热,人就热。但人的热,和天的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天热,是天真的燥热,并把自己的热,释放出来,从而让大地滚烫,让草木发蔫;但人热,并不是人体真的很热,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天热好不好?从人的感受上,肯定是不好的。在酷热里,白天无精打采,夜晚难以安眠,那些令人生厌的蚊子,更是像喝了兴奋剂那般地载歌载舞,时不时就叮咬得人皮肤肿痒。然而,再好的物事都有人憎恶,再坏的物事都有人欢喜:一场大雨,带给这个人的,可能是丰收在望的憧憬,而带给那个人的,则可能是被洪水围困的惆怅。就天热而言,也不乏受益者,其中既有临时的受益者,也有终极的受益者,但归结到底,最终获益的,还是对其无比憎恶的人一一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天热,西瓜就难以甘甜。西瓜,是靠暴晒才滋生蜜汁的。没有天热,稻谷无法成熟。稻谷,是在阳光的作用下,才聚集起饱满的粒…而西瓜和稻谷,最终皆转化为人的口腹之享。

不要责怪夏热,没有夏热,无以知秋爽;也不要责怪天冷,没有冬寒,无以知春暖。春夏秋冬,皆为大自然的蓄意安排和精心布局,无一多余。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人热,而不是天热。人一旦发高烧,犹如深度醉酒者那样,是很难将其唤醒的。人发烧,绝非吉兆,很有可能预示着灾殃的迫近。皮肤发热,一定是某个部位有炎症;头脑发热,一定会繁衍出丧失理智的疯狂。

人器官之发热,是用不着太过担忧的,也许扛一扛,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就能退烧。实在不行,吃吃消炎药,打打消炎针,轻易就能恢复常态。唯有头脑发热,最为难以医治,其带来的危害性也最为难以弥补。理智一旦被高烧烧毁,情绪就会如烈火焚燃,从而将人的正其带来的灰烬,使人的判断力瞬间骤降为零。重要的是,那些头脑发热者,从来不认为自己头脑异常,他们拒绝良药,拒绝良言,哪怕别人一句清风般委婉的建议,都会被他们视为挑衅自己权威的闪电,引发一场雷霆暴雨。他们像醉酒者不知己醉那样地昏晕,辨不清方向,亦辨不清气象;看不清路灯,亦看不清路障;无视世界的风云,亦无视人间的状况。

普通人的头脑发热,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定,或进行一些把陷阱当馅饼的投资,对社会的伤害是有限的,至多,他给自己或自己的家庭,造成某种损失或伤痛,属于自作自受之类,不会“城楼失火殃及池鱼”。但那些公共人物,一旦头脑发热,注定社会的某条系统,或国家的整个中枢神经,都会因他而失调失控。他的感冒,会导致社会的发炎;他的发炎,会引起社会并发症的发作—在这方面,就人类千转百回的发展史而言,惨痛的反面事例俯拾皆是,比如纳粹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和军国主义时期的东瀛帝国等。

天热,是一种自然现象,夏热之后就是秋凉;甚至夏热,也某种程度上应该被赞美:夏日的绚烂,就是由夏热之手绘制的;秋天的瓜果,就是由夏热之力催熟的。然而人热,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有百害而无一益,需要被警惕,被戒除。

时值互联网时代,话语不再被有话语权的人垄断,每一个个体,皆拥有发声的机会。面对一方小小的荧屏,在键盘上撒欢或者撒野,已成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人看不见自己,于是就可以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因为只要不涉及违法而免于被追究,于是就可以像泼妇一样地爆粗口,像流氓一样地耍无赖面对一个话题或一个事件,更是情绪化地煽风点火,无理性地上纲上线,热油猛炒,烈火熏,硬是将小题炒大,将凉事炒热,也使好端端的互联网,时而像滚烫的煎油锅,时而像无人打扫的厕所,或烟雾缭绕,或满地污秽。

要防止社会因发热而偏离正常轨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必要管控好自己的脑子,以避免其发热昏胀。

(选自《美文》,2020年16期)

1.作为一篇时评类文章,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文字的语言特点。
3.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热中议热”的多重意蕴。
2020-11-25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县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