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的一种表达形式,成为手机网民中绝对的“宠爱”。

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两项指标看,短视频早在2018年就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黑马”,超过了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这个结果远远超出了专业机构对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的预期。艾媒咨询发布的两份关于中国短视频行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中,对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的预判分别为3.53亿和5.01亿。实际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6.48亿。

短视频为何发展如此迅猛?对此,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在一次主题演讲中表示:短视频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和壮大的,由于短视频只有几十秒或者三五分钟,非常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场景;其次,短视频主题鲜明,叙事结构紧凑,在一个视频中就能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十分符合当前受众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再次,短视频直接而又直观的表达方式能让“90后”“95后”感觉到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在手机、动漫等包围的成长环境中使用媒介的习惯。

“这一轮短视频风口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内容逻辑。我们可能看到,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够专业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东西是人民群众想知道的、想看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曾这样表示。他认为:“短视频的出现,让媒体传播手段、信息交互方式等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主流媒体不把握这个机会就会没有未来。”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微博持续在短视频领域发力,网易、搜狐等也纷纷推出新的短视频应用。受各路互联网大鳄的影响,不少传统媒体也加入短视频流量的争夺战。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深圳晚报社,其视频产品早在2015年便已起步。除了产品多样化外,也实现了平台的矩阵化,除ZAKER和网易两大平台之外,还在新浪开通直播间,在微视、头条号、大鱼号和人民号等近10个平台开设了短视频专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视频也起步较早,早在2018年就已经交出不错的成绩单——生产原创视频4113条,全网播放量总计39.22亿。

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媒体已经认识到,短视频产品要产生影响力,获取商业收益,仅仅有流量是不够的,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要。

梨视频自上线以来,很多爆款都是优质内容带来的,其中正能量视频占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信心从何而来”专题,从一个奥地利人对中国人为何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比自己过得好这样的提问出发,通过全球拍客网络,梨视频在全国选取了3万个家庭,以中国下一代采访上一代的“家庭原生访谈”形式,诠释了“中国人的信心从何而来”。这些普通人现身说法,分享自身经历,述说目前境况和未来期待,给出的答案令人信服。“平凡之光——中国日2018年度人物评选”的视频直播活动,则收获了单场直播微博在线播放人次281万、微博话题阅读量3.9亿、视频全网总播放量超过10亿次的成绩。这场直播,回顾了60多个“小人物”的高光时刻,这些人都是由梨视频的6万名拍客从各个角落发掘出来的“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从浙视频到梨视频的实践可以看到,彰显时代的价值观、发现人性的闪光点,通过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表达,这样的短视频才能更有影响力与生命力。

(摘编自杜一娜《短视频已是媒体必争之地 新风口正颠覆以往内容逻辑》)

材料二:

时下,“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等类似介绍读书、快速阅读名著的短视频节目,已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来看,受众不少。

为什么当下短视频流行?这是今天快餐文化流行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时代文化心理的反映。人们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图像,似乎已经成为接受和吸收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

虽然短视频具有文字和图片无法比拟的直观和快速的特点,但如果受众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其实收效甚微。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再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我们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其中,浏览速度当然快,但代价却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梗概,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细节、细腻情感、精彩故事,就会与我们无缘,我们很可能会因此变得理性力量匮乏、思想碎片化,而最终滑入精神创造、思想认知、思考能力枯萎和退化的泥淖!

我们知道,阅读书籍文字之所以与观看视频图像不同,根本在于书籍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也就是说,文字阅读需要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而形象、直接的短视频往往流于肤浅,不需要过多思考。

我不禁想起帕斯卡尔的《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中的几句话: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如今,大量短视频类的节目已经充斥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但必须警醒的是,我们的精神理性不能缺失,思想不能让位。

(摘编自袁跃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短视频用户的实际规模,超过了艾媒咨询在行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中的预判,这是短视频发展速度快的有力证明。
B.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认为,只要是人民群众想知道的、想看到的,短视频即使不够专业,也应该得到平台的支持。
C.材料二认为,短视频是一种快餐文化,人们仅仅依靠短视频来接受和吸收文化,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升。
D.有关阅读的短视频具有直观、快速、便捷的优点,但是受众难以获取丰富的信息,想象力与思考力也往往会缺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主题鲜明、叙事结构紧凑、表达直接又直观的短视频,这种表达形式也会得到迅猛发展。
B.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只有拥有优质内容,质量过硬,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带来丰富的商业收益。
C.“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类短视频,因其短小,无法兼顾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是正常的。
D.材料二引用帕斯卡尔的话,是为了证明思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读者关注阅读类短视频带来的弊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人们希望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人感到满意,即便是精神文化生活也必须服务于这种短暂快速的快乐需求。
B.我们正在受到各种图像和大量短视频的“进攻”,它们不给我们任何空闲去思考,甚至使我们不需要再思考。
C.短视频流行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但是,这种流行一定程度上给人类的思维和思想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D.只有阅读,我们才能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中思考,它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训练、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采用哪些方法增强说服力的。
5.面对“短视频”这一共同的对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航天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最好,空间应用有待加强,空间科学相对最弱。多位空间科学领军人物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建设航天强国,亟需补齐空间科学短板”。

当前科学界关于世界科技强国定义和内涵的认知不断深化,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点科技布局和关键路径设计日益清晰。但是,中国离航天强国到底有多远的研究却较少。根据 2022 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提出的发展愿景,航天强国指的是自由进出空间能力、高效利用空间能力、有效管控太空能力和科学认知太空能力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国家,而其中科学认知太空能力属于航天强国的核心特征和关键能力,是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维护国家空间安全的“科学密码”。

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构成了我国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是中国“大航天”的“三大支柱”,但各自的使命定位和价值作用并不等同。空间科学本身是开放的,是天文学、物理学等传统学科进入空间时代、利用航天器平台的新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基础研究原创突破的“策源地”,对于实现“从 0 到 1”突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这也凸显了加速空间科学发展对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作用。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除了自身不断发展进步,还取决于该国与其他国家实力的横向全方位对比。美国是社会公众、媒体界、航天界和科学界公认的航天强国、空间科学强国,笔者剖析其突出特征,并结合航天发展趋势,尝试对“空间科学强国”给出如下定义:空间科学强国是拥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大家,依托充裕持续的国家财政投入,实施了系列标志性的空间探索任务,产出了更新人类知识图谱的新发现、新知识,保障和提升了人类生存质量、不断拓展着人类发展疆域的航天国家。

学界谈及科技强国时,常从规模、基础、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旨在揭示我国在主要科技指标上的表现与差距。就全球航天领域实力评价而言,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2014 年开展了涉及空间科学评价的研究,其研究针对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就空间科学、运载火箭、空间应用和载人航天等内容邀请专家打分(满分100分)和排序:美国 95 分,中国 48 分,位列美、欧、俄、日之后。

(选摘自 范全林 宋婷婷 《空间科学强国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不断取得重要工程成就,但是它们的科学应用问题原本不属于工程任务范畴,亟待探寻资助渠道对相关自主科学探测数据开展系统性攻关研究。为此,基金委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合作。以中国探月工程任务为例:

2018年12月成功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于月球上规模最大、形成时代最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肯盆地),有效规避了地球周围人造天体电磁波辐射的干扰,对揭示月球的深部物质组成和最早期撞击历史、行星与太阳爆发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因此,基金委于 2019 年 3 月启动了专项项目,开展“嫦娥四号”任务相关基础科学研究。

此后,2021年11月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又专门召开“探月工程科学研究”战略研讨会,初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体框架,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稳定支持探月方面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和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国家深空探测战略提供支持。

作为基础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口,空间科学以取得新发现、揭示新规律、产出新知识、催生新观念为目标。进入 21 世纪,科学驱动的航天任务逐渐进入中国航天发展的视野。“双星计划”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目标立项的空间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双星计划”立项、倍增“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产出方面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球空间暴多尺度物理过程研究”获批,之后多位空间物理青年才俊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该项目有力支持了同期发射的“双星计划”,同时通过中欧“双星-星簇计划”的国际合作,推动了我国空间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人员的快速成长,使之成为开展空间物理研究的主力、参与国际科学卫星计划的骨干。

(选摘自 姚玉鹏 《打通空间科学发展“最后一公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我国航天发展的现状看,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而空间科学却是短板,亟需补齐。
B.随着对科技强国的认知不断深化,我国重点科技布局日益清晰,但对离航天强国到底有多远研究较少。
C.从规模、基础、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综合考量,我国的航天科技实力与美、欧、俄等国存在着较大差距。
D.基金委启动专项支持“嫦娥四号”开展相关基础科学研究,是因“嫦娥四号”前期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谈论的中心议题不同,但两者都认为空间科学在航天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美国成为空间科学强国,因其在科学大家的拥有、国家财政的投入及标志性空间探索任务等方面具有优势。
C.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上不断取得重要工程成就,但是后期的科学应用研究亟待资金的支持。
D.中欧“双星-星簇计划”的国际合作,使我国空间物理研究人员快速成长并成为骨干,已经完全实现了中欧双赢。
3.下列选项,能对建设科技强国起关键支撑作用的一项是(       
A.2022年11月06日,我国在西昌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中星19号卫星。
B.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中国低轨气象卫星展示了卫星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的防线作用。
C.我国科学家用“慧眼”望远镜分析黑洞运动规律,在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D.2022年9月30日,经过天地协同,空间站组合体由“一”字构型转变为“L”构型。
4.在航天事业发展上,我国应如何打通空间科学发展“最后一公里”?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反复阐述他的“航天观”,航天活动“保障着俄罗斯作为先进科学工艺大国的地位,得太空者得天下”。中国作为有重要影响的航天大国应如何推动航天强国的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动画是数字时代的新兴艺术形态和文化业态,是全年龄段受众都乐于接受、用心欣赏的文艺形式,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在线动画市场规模达285.8亿元。网络动画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可观,既充满机遇,发展空间广阔,同时又面对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需要寻找到独有的创作规律和传播特点。观察网络动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正在成为网络动画的底色,成为网络动画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底气。

网络动画的出现,拓展了动画的创作风格和传播方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网络动画呈现出新的动态视觉效果与创意,借助不断翻新的动画技术,呈现更加生动、绚丽的视觉效果,并以独特的、富于时代气息的创意吸引观众。比如,网络动画《三体》关注科幻小说这个热门题材,故事的想象力令人惊叹,强大的视听冲击力给人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画面风格写实感与厚重感并重,跟原著的宏大气势和史诗风格相呼应。

伴随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动画形式更为多样,动画不再是原本横屏构图、单集完整故事的单一叙事形式,而是出现了一系列竖屏构图、结构精巧的短剧动画。有些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动画作品,以极短的篇幅,精准还原和表现生活细节,重在展示传统的美好和文化的氛围,更多强调人物个性、画面风格和文化气息,更加突出快节奏与戏剧化。对于这类网络动画,观众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观看,剧集更新更快,也更容易产生黏性。动画短视频具有强大的文化信息传播潜力,可以说是网络动画寻求发展突破口的新方向。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动画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创作者也更容易、更快捷地获知观众的感受,在后续的创作中及时进行调整。创作者与接受者在网络空间里开展更直接的互动,让网络动画的创作少走弯路,二者的理念更加合拍,从而可以提升创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网络动画数量激增,创作内容中也出现了更多细分领域。网络文学的改编作品尤其是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网络动画的主要内容板块。有的作品由网络文学平台牵头,将网络小说作品交给动画制作公司进行可视化改编,成品后再投放到网络视听平台播放。有的则由网络文学平台和网络视听平台直接合作,实行网文漫改计划,打造一条高效率、流水线的制播产业链。据统计,2021年播放量排名前十的网络动画中,一半以上为网络小说改编作品。改编成网络动画的网络小说往往是网文平台的重磅作品,具有大量初始用户,由网文改编的网络动画就有了用户的基本盘。优秀网络小说到网络动画的转化过程,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激发文化活力、强化文化价值。

同时,也需要看到,网络动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创作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创新乏力、作品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有些网络动画作品过于依赖改编题材,而且题材大多局限于魔幻、仙侠等类型,缺乏独特性、创新性和多样性,从而导致审美疲劳,创作空间比较有限。如何不断开拓新方向和新领域,挖掘原创题材的潜力,为网络动画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和能量,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网络动画要不断持续发展和进步,必然要强化原创作品在其中的占比。只有抓住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植于动画创作规律,关注网络受众的特征,从网络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原创网络动画创意的重要源头和主要素材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浓厚、博大精深,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认知思维、思想内涵和精神风范,深刻展现着东方哲学的深度、力度和高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挖掘和呈现,是网络动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必然路径。

一系列高口碑原创网络动画,大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题材资源和价值来源。网络动画的特点就是能够创作独一无二、带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实现跨平台、跨媒体传播。因而塑造更多有中国特色、原创的经典艺术形象,进一步提升网络动画的整体品质和特色,才能使之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文艺样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发原创题材,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需要,更是网络动画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要。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青睐,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潮流。观众对于网络动画的风格探索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这不仅源于大家的文化认同和精神需求,也源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了需求,如何找准方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时,需要守正创新,不仅要深刻理解文化内涵,更要了解观众的心声,让好的内容、好的理念、好的创意落地,在观众的心间生根发芽。

网络动画作品既要满足观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又要引起观众的深入思考,引导他们的心灵成长,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就需要网络动画在创作中不断创新开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不同艺术形式,充分运用现代动画新技术,着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样才能让网络动画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打通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渠道,让中国的动画在网络平台这条新赛道上跑得更远、更稳。

(摘编自葛竞《传统文化成为网络动画的底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动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很有影响力,相对于其他年龄段,青少年更加喜欢网络动画。
B.不断翻新的动画技术,以传统文化为底色,是成就一部优秀的网络动画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
C.新媒体对网络动画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加速了网络动画的传播,另一方面增加了创作的难度。
D.观众对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网络动画期待越来越高,这与当下的社会氛围和大家的文化认同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网络动画《三体》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网络动画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
B.由深受观众喜爱的网络文学改编成的网络动画,能吸引大量的初始用户,有利于网络动画的传播。
C.原创是网络动画持续发展的动力,原创时要注意把握动画创作的规律和网络传播、网络受众的特点。
D.相对于传统动画,网络动画的特点是创作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能够实现跨平台、跨媒体传播。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大理寺日志》:讲述唐朝大理寺众人在白猫少卿李饼的带领下,展开各种惊心动魄的破案冒险,来反抗命运、坚守自己内心正义的故事。
B.《斗罗大陆》:讲述的是穿越到斗罗大陆的唐三如何一步步修炼武魂,由人修炼为神,最终铲除邪恶力量,成为斗罗大陆上最强者的故事。
C.《京剧猫》:猫土上充满混沌,猫吸入混沌就会变成六亲不认的魔物,故事中的英雄京剧猫用韵力打向魔物,魔物被净化,就会变回原来的猫民。
D.《画江湖之不良人》: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群雄并起,围绕着李唐遗孤李星云、龙泉宝藏和不良人这支神秘组织而展开的故事。
4.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中国奇谭》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奇谭》共8个短片,每个20分钟左右。《中国奇谭》聚焦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以现代视角进行全新的解读与再创作,得到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市场的热切反响。剧中被职场困扰的小猪妖、胡同里的神仙精灵、山中的独行书生等人物形象源于传统文化,又鲜活、生动、接地气,与现代人心灵相通,因而让作品迅速获得很高的关注度和普遍赞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有民族和国家无论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如何不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只是有时间上的早晚和途径上的不同而已。就此而言,现代化既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与价值指向,又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具体实践和现实运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成功走出了一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理性地看待和透视西方式现代化实践,剥离其主观为资本的不利因素,挖掘其客观上形成的一般性经验和发展规律,并充分利用和借鉴西方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如工业化是任何现代化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保障、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思想创新和教育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等,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中国烙印。比如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理念,走出了一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当代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摘编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理论基础。相对传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开拓了新境界。

中国进入现代化,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进程。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以前,世界的现代化只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有35个,但这35个经济体的总人口还不到10亿。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国进入现代化意味着全世界进入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占比将从现有的不到七分之一迅速提升为三分之一。这是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的伟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发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世界已进入现代化的均是资本主义经济体。而中国进入现代化,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吸取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全世界的后发展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借鉴,贡献了中国式的智慧与方案,这是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进步与成就。

西方的现代化是建立在霸权崛起逻辑基础上的现代化,而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和平崛起的内在本质。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家实力增强后,也向世界作出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在疫情肆虐、经济低迷、国际局势纷乱复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B.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中国走出一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C.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其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相关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的现代化也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道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进步都已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中国进入现代化,将大大提高全世界进入现代化的人口规模,这将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C.在吸取人类现代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必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超越的目的。
D.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增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烙印”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最终落实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B.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于中华文明深厚土壤,通过百年奋斗开辟出的现代化道路。
C.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内在矛盾。
D.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地强化制造业,力促科技进步,并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4.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现代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哪些开创性意义?
5.我们如何更好实现中国现代化?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邹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 GPT是一种智能增强技术,它能做的事情是智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比如,生成数据伦理的大纲,生成某个前沿问题的研究现状。这明显增强了搜索能力,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效率。

不过,能够起到增强效果的Chat GPT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一是智能鸿沟问题。这一技术目前是受到限制的,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会导致使用者群体中差距的拉大,也就是由智能技术导致的鸿沟。二是社会公平问题。除非这项技术能够像手机一样普及,否则这种公平问题会非常显著地暴露出来。能够利用Chat GPT工作的人,很可能效率显著提升;而无法使用这项技术的人,效率则会保持在原有水平。三是依赖问题。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会感受到这项技术的便利。比如,能够迅速生成课程大纲、撰写文献综述、搜索关键信息等。这会让使用者逐渐对这一技术产生依赖。但这种依赖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以搜索文献为例,借助这项技术能够迅速找到相关文献,并且可以撰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综述文本。尽管借助Chat GPT可以快速生成一份文献综述,但却失去了相关能力的学术训练,那么结果可能是研究者和学生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

面对Chat GPT迅猛的攻势,学术界普遍采取防守姿态,尤其是不少大学相继禁止这一技术在作业和论文写作中的使用。然而,禁止并不是最优的处理方式。技术似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进来,所以相对来说,理性引导更为妥当。

要理性引导,则需要考虑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我把二者的关系模式比喻为画龙点睛。以文本大纲生成为例,Chat GPT能够围绕数据处理的收集、存储、使用等环节中的相关伦理问题,生成一份基于数据处理环节的数据伦理大纲。从狭义角度来看,这份大纲是恰当的,能够反映数据处理环节伦理问题的一些方面。然而从广义角度看,这份大纲则过于狭窄,尤其是仅从数据处理本身来理解数据,并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比如数据化、数据与生活方式等重要问题。而我们能做或要做的,是对生成文本进行画龙点睛的处理,通过调整使生成文本起来。这样以来,智能生成文本的地位也开始明确;在生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类的点睛之笔,缺乏这一笔,智能生成的文本只是没有灵魂的文本。若不这样,则难以保证人类的意义和价值,相应的伦理问题也会产生。

(摘编自杨庆峰《Chat GPT:特征分析与伦理考察》)

材料二:

随着Chat GPT等强大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出现,人类的向往似乎正在日益变成现实,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因此欣喜若狂,反而陷入了恐慌。这正如叶公好龙故事所描述的情景:当心心念念的真的出现在面前时,叶公却惊慌失措。这不禁让人反思,人类对技术的喜好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矛盾心理。人类希望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又不希望技术太先进。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技术与意义之间的张力:技术一边在创生意义,一边又在消解意义。所谓意义的创生,是指技术让人类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使以前不能实现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不断开拓出新的疆域,让人类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创造新的意义。所谓意义的消解,是指凡是被技术征服的地方,那些依靠旧工艺进行的活动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种意义创生消解中不断前进的——二者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Chat GPT的出现似乎正在打破这种平衡。在Chat GPT出现之前,有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做一些常规重复性工作,而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但Chat GPT的出现让一些人担忧。如果Chat GPT真的能够进行创新,那么人类的地位将不保。

事实上,Chat GPT的本质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工作原理是基于之前出现的单词,预测给定文本中的下一个单词或单词序列。问及“Chat GPT能否创新,类似询问演绎法能否发现新知识。从一个角度来看,演绎法的结论都已蕴含在大前提中。在这个意义上,演绎法并不能产生新知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演绎有时能够揭示某些未知信息。比如,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前提,可以推导出电磁波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演绎法又能产生出一些之前未被发现或是被忽视的新知识。与之类似,Chat GPT在前一种意义上不是创新,在后一种意义上却可以说是某种创新。

目前,Chat GPT还有两个局限。一是无法理解生成单词的上下文语境或含义,二是只能提供接受过训练的信息,无法回答训练数据之外的问题。所以,面对Chat GPT带来的意义危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应对思路。首先,可以在某些特殊领域(如一些教育领域)设立禁区(就像在体育领域禁止兴奋剂使用一样),这些领域不能使用Chat GPT。其次,积极开发新的意义空间,提高驾驭Chat GPT的能力,让Chat GPT成为人类的好助手。最后,守住原始创新这个人类安身立命的桥头堡,走在人工智能的前面,保证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张卫《积极应对Chat GPT带来的意义危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者在使用Chat GPT过程中感受到它的便利,进而逐渐对这一技术产生依赖,最终导致丧失相关方面的能力。
B.要理性引导智能技术就需要考虑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并且同时保证人类自身在技术运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C.先进的技术既可以让人类在更大的空间创造新意义,也可以在它征服的领域使依靠原有技术的活动失去原有的意义。
D.无论是蕴含在大前提中的结论,还是产生出的之前未被发现或是被忽视的新知识,都不是演绎法的原始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解决技术门槛和使用者的问题,Chat GPT带来的伦理问题就有可能避免。
B.Chat GPT基于训练数据生成相关内容,所以它并不能总是提供完整或正确的答案。
C.正是技术对“意义”“创生”与“消解”的动态平衡,才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D.只有守住“原始创新”这一堡垒,人类才能走在人工智能前面,掌握自己的命运。
3.下列不符合材料二提出的积极应对以Chat GPT为代表的语言人工智能带来的意义危机的做法的一项是(     
A.作为世界上声望颇高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已经规定,Chat GPT等大模型不能被列为作者。
B.有人用AI(人工智能)做翻译工作,一小时翻译完十万字的书,文从字顺,而且只有少量错处。
C.记者通过和Chat GPT交互式的问答,快速搜集、整理资料,辅助自己进行新闻写作,比如对新闻背景的挖掘。
D.面对语言智能的新发展,未来可以着重考虑在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化、理解与生成多模态语言等方面发力。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2022年11月,一则新闻让Chat GPT应用被推上热搜,一名学生用Chat GPT生成的论文,被教授打了高分。有科学家说:“我们真正感到震惊的是Chat GPT竟然这样‘像’人,而不是它多么超越人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位科学家的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经岁月繁华与沧桑变迁之后,中华老字号面临多重困境和发展瓶颈,但有一批中华老字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破重围,获得消费者的持久关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重焕新生的老字号成功的奥秘在于循着时代发展脉络,锐意革新传统思想观念,大胆实施跨界融合创新战略,采用新方法多方位多视角地讲好了品牌故事,充分展现了老字号故事的生动性、鲜活性、亲民性,以及品牌形象的科技化、时尚化、年轻化,吸引并留住了消费者。因此,老字号们要提升和保持市场竞争力,必须找到故事新讲法,以实现品牌跨越和突破。

伴随国潮文化的日趋走红,将老字号的悠久历史、精神内涵与当下的国风国潮有机融合,通过国潮化的产品、广告、影视剧等向消费者讲述全新的品牌故事,可以升华品牌的文化属性和情感价值,加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收获文化消费红利。

现代消费者注重从消费场景氛围中获得多维度高质量的体验价值,所以,为消费者营造创意十足的老字号故事感知场景,捕捉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遵循老字号特有的文化底蕴,注重线下实体店、展厅、卖场、专题活动场所的装饰细节设计,充分展现老字号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重现老字号传统风格的消费场景,唤醒消费者对老字号久远岁月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创意设计和打造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新消费场景,甚至是一个与现实老字号交互映射的老字号元宇宙。五芳斋推出的首位虚拟艺人五糯糯,虚拟的老字号游戏场景,在手游的武侠世界中披上一套瑞蚨祥出品的虚拟外观皮肤……这些虚拟的消费场景在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的同时,讲述了老字号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精湛工艺、创意产品等故事。

老字号借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整合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活动,易形成品牌话题,引发大众讨论,有助于传播品牌故事、提升知名度、扩大销量。当然,老字号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准确获知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痛难点,及时创作出与老字号故事相关的创意化、优质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筛选合适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定期投放和宣传。

从总体上看,做得较好的老字号,其故事新讲法主要表现为:以老字号企业为背景,建立“老字号+”的故事思维,充分挖掘老字号原有的文化积淀、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促进老字号资源与工农、文旅、体育、健康、科技、艺术等资源的结合,创新文化、工艺、业态、产品、服务等,通过新技术、新媒体、新场景等形式进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有效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老字号企业,增强老字号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消费。

(摘编自孙盼《老字号故事要有新讲法》)

材料二: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品牌发展的优秀代表,其创立、发展、衰弱与复兴书写了我国民族品牌发展的兴衰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老字号在政策、市场和技术等多重冲击下陷入经营困境,逐步走向衰弱乃至退出历史舞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定的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中,大部分曾经面临较大生存挑战。

究其原因,除了企业层面的经营管理因素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时代变迁中的经济制度改革、企业所有制变革等政策因素给老字号持续经营带来挑战;改革开放后,新兴民营品牌、外资品牌等快速进入市场,逐步吞噬老字号原有的市场份额,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日渐式微;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对传统生产工艺带来巨大冲击,加快了产品创新周期,对老字号产品形成替代。在外部因素冲击面前,部分老字号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面临生存挑战。

文化是老字号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有的老字号在探索创新发展中,重新潮轻传统,重营销轻品质,重利益轻责任,反而加快了消亡。因此,必须在核心文化层面凝聚共识,形成共鸣,坚定文化自信,树起引领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旗帜。每个中华老字号都曾经是时代工商业的领军者,尽管不同老字号有着各自的核心产品和服务,但在所有中华老字号成功的背后,都凝结着几代中华民族工商业人共同的精神文化,那就是艰苦创业的企业家精神、追求卓越质量的工匠精神、重视商业信用的诚信精神、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以及和合与共的社会责任。这些共同的精神文化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守的文化根基,也是引领带动更多经营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旗帜。

尽管有了政府的品牌认定和扶持政策,但最终决定老字号发展的仍然是市场,是老百姓的消费选择。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勤修内功直面老字号历史遗留体制机制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激励机制,提高老字号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研发设计产品和服务,优化生产工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更好发挥中华老字号在质量强国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老字号要提高创新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时代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加大数据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投入,实现高水平数实融合,铸就创新发展能力。在供给侧,要利用数字技术讲好老字号的中国故事,打造云端老字号,实现中华老字号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消费端,要加快全渠道数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老字号消费洞察能力,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应用,抓住数字时代发展机遇,突破传统营销和渠道限制,创新与消费者互动方式,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消费的民族品牌。

(摘编自赵京桥《提升老字号文化新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字号只要找到故事新讲法,就能实现品牌跨越和突破,吸引并留住消费者,从而提升和保持市场竞争力。
B.通过与当下的国风国潮有机融合,老字号在升华品牌文化属性和情感价值的同时,也可以收获文化消费的红利。
C.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品牌发展的优秀代表,在外部因素冲击面前,因其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面临生存挑战。
D.无论在供给侧还是消费端,中华老字号都要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创造性转化,取代传统生产营销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线下实体场所和网上虚拟场景为消费者营造创意十足的老字号故事感知场景,提供了沉浸式交互体验,让消费者获得高质量的体验。
B.老字号创作出与老字号故事相关的创意优质的图文作品,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营销,有助于传播品牌故事、提升知名度、扩大销量。
C.尽管核心产品和服务不尽相同,但工商业人共同的精神文化才是老字号成功的关键,也是老字号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D.老字号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品牌认定和政策扶持,也需要内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管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吴裕泰紧跟“只此青绿”的国潮风,巧妙汇聚历史文化与时尚品质,推出“只此青裕”袋泡茶,受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热捧。
B.东阿阿胶重视利用网络营销力量,不断创新潮流营销,持续进行“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构建起支撑数字化转型的长效运行机制。
C.屹立在中山路上的春和楼,历经百年沧桑,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山路如何变化,鲁菜的老味道始终没有改变,成为青岛人舌尖上的乡愁和记忆。
D.王老吉推行《王老吉鸿门夜宴》广告片,通过剑拔弩张的饭局与心平气和的凉茶之间的强烈反差,在促进消费者了解传统的同时也传播了品牌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如何提升中华老字号文化新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蓬,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摘编自《网民需具备媒介素养,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陈方)

材料二:

面对在新媒介环境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青年人如何积极适应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形成和保持自己的思想定力和是非判断力,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高质量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这应当成为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青年人理应就自身媒介素养的建构去把握好四个:时代温度、文化厚度、思想深度与媒介尺度。

追求火热的时代温度。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构建了全新的媒介环境。从文字图片到网络直播,再到短视频,各种新技术样态不断出现,我们周围的媒介环境也变得庞大而复杂。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革新和媒介环境变革过程中,青年人应当主动把握时代脉搏,利用好新的媒介技术,掌握新的媒介环境,将时代内涵融入自身的媒介素养的建构中。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时候,网络上出现了医护人员与方舱医院患者一起跳舞的短视频,还有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这些朴实而又珍贵的影像,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在情感上给人以抚慰和力量,还凸显出重要的社会价值。

传承精深的文化厚度。文化的厚度决定了青年人的思想高度,我们青年人应当在网络新媒体互动过程中,积极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向大众展现中华文化之美,摒弃情绪化和极端化的宣泄、辱骂甚至网络暴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在世界文明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树立和突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媒介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卓然的魅力。

培育扎实的思想深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造就中华民族与人文发展的基石,当人们在不断追求进步和奋斗的过程中,将文化赋予思考的权利移植于某种思想高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从中感悟人性之美好、人性之道义,即中华民族文化讲求的和文化是人与外界的天人合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更是人自我认知的统一。人们从时代的温度和文化的厚度中收获成长的果实,更不断滋养自己,逐渐成为不同领域的播种者。尤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播种者即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收割者看似是受众,又因传—受关系的合一导致身份的合一,人们不再纠结于究竟是还是,而是将更广泛的视野放置于信息本身。当我们借助便捷的新媒体载体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同时,我们很可能也陷入了被动思考的阶段,这种被动状态与尚未思考之间是对位的,孰真?孰假?真亦假,假亦真?信源、信道与信宿之间的内核关联又是否与信息传达的效果相一致?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这些议题的出现,均指向了人之所谓人的内核——思想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心、定神、定行之力,对每一个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的网民,尤其是青年人来说,都具有直接、鲜明与迫切的现实意义。面对弱水三千的迷失感,青年人应当具有坚定的思想定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理性、广博的知识所赋予思想以成熟呈现的能力,具有只取一瓢饮那般魄力,自觉避免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狂流中迷失思想的航向。

把握恰当的媒介尺度。无论是成熟的思想,还是建构网络文明的责任,都终将落脚于一把公平、公正的媒介之尺。它既带领人类在网络的帮助下,丈量了世界的宽度和广度,又以一把戒尺之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训。诚然,其目的不在于强求具备编解码能力的我们进行某种思维的规训,而是直指时代、文化与思想议题共同影响下的一种反思性,更确切说是促使我们学会自省,这是面对某些过度娱乐化现象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是看他者醉于灯红酒绿时保持自省的心态平衡,是看遍世间万物却明晰其内在的规律真理。

(摘编自《青年人要把握好网络媒介素养的四个》谢辛、胡雨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对媒体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素养要求。
B.面对在新媒介环境中出现的问题,青年人建构自身的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
C.青年人在网络新媒体互动过程中,应当积极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价值的优秀文化,坚决拒绝网络暴力。
D.公平、公正的媒介之尺既带领我们在网络的帮助下,丈量世界的宽度和广度,又促使我们学会自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这一话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的作者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人们的多种能力,而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尤为重要。
C.材料二多用关联词和限定性词语,如“不仅……还”“很可能”等词语,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材料二选用的论据既有确凿、典型的事实论据,又有具有高度权威性的道理论据,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3.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6-1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从流行的各类文创产品到“戏曲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从以《千里江山图》为创意起点的舞剧《只此青绿》到以唐俑为灵感创作的节目《唐宫夜宴》,从文创热、汉服热到传统生活美学的讨论……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这些成果正在滋养着当代文艺创作。

如今,传统文化的营养日益构成当代文化的底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社交礼仪等。当然,也包括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基于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要善于发掘中华文化资源,立足时代语境和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因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对古典艺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融入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其形态和意蕴既是古典的又是时尚的,彰显的是当代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表达力。比如,借助良好的创意和数字化技术支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以沉浸式体验为主,设计闯关谜题,锤炼学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功夫,开播以来受到观众好评。这个节目正是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通过唯美的视效,展现传统戏曲的隽永魅力。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时尚化表达,使大众对戏曲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真切的感悟。引发观众感慨“美哉”的,是历史情怀,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知易行难,是一条考验认知、考验审美、考验技术的路。这条路只要走通畅,一定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大有裨益。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意蕴的中国当代艺术,让受众更生动地感知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彰显中华美学风范。

(摘编自范玉刚《传统文化应有当代表达》)

材料二: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比如,“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发型设计是“双环望仙髻”;头上戴的嵌松石花钗、珍珠流苏花钿等饰品,是在史料基础上,参考唐代出土文物设计而成;妆容上使用的黛眉、斜红、莲花形花钿、桃花妆容,则还原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女俑妆容,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客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既包括苏东坡的单人画像,又包括如“西园雅集”“赤壁”等主题的群像以及若干石刻画像拓片等,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客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非像纯学术研究那样,研究成果大都只能存在于论文中。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值,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因为人们开发数字人,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使用。

2022年7月,身着汉服的“艾雯雯”在国家博物馆上岗。她穿梭于国博各展厅,为慕名而来的全球游客介绍着国博14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除了在各大博物馆提供讲解、导览服务,还担任“文博虚拟新闻官”,经常跟随展览出海,传播中华文化。

在传统戏曲领域,数字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活跃。京剧领域已出现“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粤剧界已诞生粤剧数字人“小勤”,而“秦筱雅”则是秦腔数字人的代表。“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甚至还现身梅兰芳大剧院,并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距离我上一次登台已经过去了60多年,没想到我们又重逢了。”那一刻,数字人不仅复原了梅兰芳先生的形态、声音及面部表情,也让人看到了传统戏曲振兴的希望。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即使只是存在于数字空间中的化身,也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

(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基于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都应当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取材。
B.“天妤”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能使观众得以了解中华传统服饰。
C.设计制作“苏东坡数字人”,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图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力争贴近苏东坡原貌。
D.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其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到时尚化表达,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由之路。
B.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应用性,比纯学术研究有价值。
C.数字人为原本依赖人和舞台的传统戏曲的振兴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可能。
D.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将会取代纸质书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音乐作品《三星堆·神鸟》将三星堆文化与民族音乐、电子音乐等多元艺术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演奏与现代科技的交互融合。
B.戏曲《四郎探母》遵循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在服饰装扮上,杨家将穿明式官服,而铁镜公主踩花盆底、戴旗头,俨然是清代后妃的打扮。
C.以“天妤”为主角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圈粉无数,观众领略了即将失传的巾舞的无穷魅力,见识了传说中“反弹琵琶”的精妙绝伦。
D.《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转换场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如何更好地打造“数字人”?请结合材料简析。
2023-06-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起点的话,不到十年时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视角再一次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然西强中弱,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等才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仍然受制于西方媒体。西方媒体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并有意识地凸显某些议题,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引导并形成舆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新华社和美联社所有相关报道分别为158篇和15篇,尽管新华社发稿量为美联社的十倍,但新华社设置的奥运框架国家形象框架却不如美联社的中国问题框架更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经西方媒体操纵后,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是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互相作用下的扭曲和误解。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我国主流媒体实现了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正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但是有研究发现,国内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

对外宣传难以摆脱传统叙事话语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表现出了浓重的历史痕迹。我国外宣媒体常以对内宣传中的宏大叙事逻辑指导对外传播,无法摆脱英雄主义叙事框架,这与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交织的西方世界所形成的个性化叙事框架格格不入。这样的叙事话语难以满足我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的和塑造大国形象的诉求。

外宣报道的语态文风无法打动西方受众。新闻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语言为中心的符号系统。然而,我国面向海外的新闻报道或评论中有不少严肃的宏大叙事,经常会出现相关部门”“健全制度等大而化之的翻译词汇,将陌生的文化负载词直接呈献给受众,有空洞说教之嫌。如果西方受众的价值判断建立在这样一个语言系统基础上,那么他们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必然是模糊的、空洞的。

彼知我远不如我知彼。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西方在相互认识方面仍然存在语言差时间差。所谓语言差,指说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西方语言、文化方面,比西方国家人民学习、掌握汉语及中华文化要容易。所谓时间差,指中国人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当代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二三十年。这使得我们不能指望西方国家有许多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更不能指望有一大批能够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宣传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就更需要外宣工作者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摘自陈功、韩佳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及理论阐释》)

材料二: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综合施策。

全面加强中国好故事的素材库建设。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对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启示。二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资源。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所有这些丰富素材和鲜活话题,构成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一是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好。二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大对外部话语体系研究的力度,积极构建融合政治性、学术性、大众性的中国话语体系,让外国受众透过话语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积极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合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汇聚和声。一是用好新媒体手段。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将耳听眼见结合,呈现好中国故事。二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借助各种国际论坛、研讨会等传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聚焦国际社会关心的话题,加强与国际知名主流媒体的合作,把自己讲别人讲结合起来。三是实施精准传播。量身定制传播内容,并采用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提升我国对国际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王锁明《多措并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一个时间节点,在此之后,“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从无到有,不断开展。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和误解,是其观念与西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C.现代西方民众习惯于个性化叙事框架,对我国对外宣传时常以宏大叙事逻辑指导的“英雄主义叙事”框架不太接受。
D.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国家发展中涌现出的丰富素材、鲜活话题,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前“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来看,美联社、路透社、BBC等西方传媒仍然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中西方媒体报道数量与产生的影响成反比,说明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受制于西方媒体。
C.中西方相互认识上的“语言差”和“时间差”,使西方缺少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和能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
D.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创新表达方式,用外部话语体系来展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使外国受众更好地读懂中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把‘讲好中国故事’简单地等同于‘讲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故事’。”
B.“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
C.“用世界通用语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振讲好中国故事。”
D.“话语权的增强和国家的硬实力高度相关;硬实力做得好,才能掌握国际话语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论证效果。
5.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对北京画院组织的交流活动进行简要评析。

2023年是中西建交50周年,北京画院将组织齐白石作品赴西班牙展出。展览将围绕齐白石与毕加索两位中西杰出画家展开对话。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引领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潮流,而齐白石代表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绘画风同样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影响颇深。同时,在形与神的捕捉与表达上,二人都有着对的独到理解,这也是此次对话交流展的主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经典,总是以令人难忘的经典艺术形象征服读者、观众,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回顾中国文学史,大量传世经典之作往往与经典人物形象合而为一、彼此成就,小说、戏剧尤为突出。大约在金元之际,元杂剧形成并逐渐流行起来,而关汉卿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专业编剧队伍的出现,使人物刻画实现了新的突破与提高。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对主人公窦娥的塑造可谓登峰造极。这样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之所以流传至今,原因在于作者借窦娥之经历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抨击了封建社会对贫苦老百姓的残酷压迫,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公平秩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作品莫过于四大名著,它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丰富的人物图谱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智慧多谋的诸葛亮、宽厚仁爱的刘备、雄豪奸诈的曹操……这些脸谱化”“类型化的极致刻画成为某种典型形象的代名词,一直为后世传颂。而《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评),无论是108位梁山好汉,还是高俅等大小人物形象,其身份、经历、说话习惯等各有特点,人物的丰富性也有明显体现,比如鲁智深虽暴烈,却常常粗中有细、机智过人。到了明清,《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掀起了白话小说流行新高潮,尤其在神魔刻画、人物的成长描写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史,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共产党人就对文艺工作格外重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掀起了创作高潮,推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一大批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作为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全新尝试,更是用一个个精彩唱段塑造出全新的白毛女形象,唱出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唱出一个全新中国,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正反面经典角色也持续散发着艺术魅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如何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如何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这成为新的挑战。近年来,一批典型人物被搬上舞台和荧屏,鲜活的艺术形象传递着新的时代精神,如沪剧《敦煌女儿》展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的莫高精神,话剧《深海》展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国家事业隐姓埋名的默默无闻,电影《守岛人》展现人民楷模王继才32年为国守岛的爱国奉献精神等。还有一些文艺作品回应时代,塑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平凡英雄,如电视剧《山海情》中的脱贫攻坚基层干部马得福、电影《中国医生》中的抗疫英雄张竞予等。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明确文化和文艺的使命责任,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把更多经典艺术形象留在人民心中。

(摘编自柳杨《新时代呼唤深入人心的文艺形象》,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在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如何典型

其一,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强调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我们认知和判定典型人物的重要依据。

其二,艺术典型应当具有美学内涵和深刻人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艺术形象要靠高尚的情感打动观众,要靠人性的魅力感染观众。文艺创作者要写出人物的精、气、神、韵。创作者自身没有感动,便无法创造出感动他人的艺术形象。

其三,典型形象的价值体现,有赖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发展。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吸纳新资源、新方法,适应新时代、新生活,反映新形势、新气象,追求新目标、新高度;另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其艺术水准,涵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向时代艺术的高峰不断前进。

(摘编自宋宝珍《以典型形象映现艺术的时代之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名著或经典戏剧总是靠经典的艺术形象征服读者或观众,并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B.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这一艺术形象与《窦娥冤》这部作品相互成就,都成为传世经典。
C.在人物塑造方法上,人物各有特点的《水浒传》比“脸谱化”的《三国演义》更高超。
D.歌剧《白毛女》既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白毛女形象,也塑造了杨白劳、黄世仁等正反经典角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窦娥冤》为例,旨在论证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成就经典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
B.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是经典艺术形象的特征,塑造这样的形象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C.材料二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述经典艺术形象的重要性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由此引出话题。
D.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求新”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优秀作品。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得过且过、盲目乐观,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他代表了当时底层社会中一批没有远忠、幻想走运的小人物。
B.《老人与海》冲的老人认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用渔叉、刀子、船桨等与血腥贪婪的鲨鱼搏斗,散发出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人性光辉。
C.《党费》通过交通员“我”的回忆,展现了第二次回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主题。
D.《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们既有中国传统妇女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又有特殊时期需要的深明大义、保家卫国的意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分析《山海情》冲“马德福”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因。

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剧中男主角马德福从学校出来就投入到了移民工作中,为了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历尽风沙却不减风骨。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这是贯穿《山海情》的一句真言。作品饱含生活气息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