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23年的央视中秋晚会上,首演的原创作品《九州》以流行+戏腔的跨界融合手法收获关注与好评。该作品将流行音乐元素,戏曲腔调与传统川剧巧妙融合,传递出中华儿女同宗同源、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不仅在艺术层面实现了再突破,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树立了新的典范。

近年来,国风音乐深受大众喜爱,以《万疆》为代表,流行+戏腔掀起潮流。该曲推出当年即被媒体评选为年度十大BGM”,被相关平台评选为年度歌曲。作品发行至今持续保持着极高的传唱度,在各大音乐平台,乃至在不少基层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已经成为曝光率最高的经典曲目之一,尤其在学生之间广泛传唱,可谓影响广泛。

流行+戏腔的风靡,一方面反映了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大众审美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独特的东方美学重新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音乐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多音乐人的创作自觉。虽然深受西方音乐理论,创作技法的影响,但是现当代中国音乐人积极求变,不断突破,积极挖掘创编素材,跨越中国传统,西方古典与现代音乐的界限,拓宽创作思路,探索中国作曲体系的现代化路径,流行+戏腔应运而生。

流行与戏腔通过跨界融合,提升了中国原创音乐的价值内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面向当今时代音乐审美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这一转型为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视角。流行+戏腔自20世纪90年代就悄然走进大众视野,《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等红遍大街小巷。新世纪以来,《故乡是北京》《霍元甲》《梨花颂》《新贵妃醉酒》《北京一夜》等陆续推出,通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地方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走向大众,逐渐成为中国原创音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一艺术现象的兴起离不开中国音乐人对作曲技法的突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中国戏曲文化作为千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深厚的养分。通过现代化的作曲技法以及唱腔设计,将传统与现代交织,使受众得以情感共鸣,作品传唱度较高。戏曲艺术原本蕴含着广泛综合的艺术要素,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具备综合性与包容性的主要艺术特征。其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融聚了代代相传的共同记忆与集体智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戏曲即便流传千百年,仍能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衍生出流行+戏腔这一独具特色的复合性新型艺术范式。这种戏与歌的融合迥异于通俗的流行歌曲,超越了口水歌的局限,突显了其艺术性。

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唤起受众的理解与共鸣,以歌词为载体,既能传情也可达意流行+戏腔通过创新唱腔设计,充分发挥了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咬字、气息、装饰音等技术技巧,栩栩如生地刻画音乐形象;在演唱中注重字与声、声与情的相互关系,清晰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使得高雅音乐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作曲家以旋律美为价值归宿,在创作过程中把控适于传唱的音域,使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也具有易于传唱的特点,从而取得了深入人心的推广效果。这使得受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唱并传唱。

流行+戏腔的创新传承不仅激活了国民内心的民族文化基因,也为传统戏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此类题材的作品不仅具备高雅音乐领域的艺术水准,也在大众娱乐领域具备了广泛的传播价值。此外,在美育教育方面,这类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梨花颂》等作品已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课程内容。通过音乐教育的熏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领略中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流行+戏腔音乐作品的涌现与风靡,标志着中国原创音乐的一种新潮流。这种音乐形式将传统戏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弥合传统与现代,凸显东方音乐美学思想,多维度呈现了国风音乐守正创新的理念。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音乐界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得中国原创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有了更加自信的表达方式。

(摘编自陈凯《流行+戏腔让中国原创音乐更自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戏腔”是将流行音乐元素与戏曲元素巧妙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歌曲,它与通俗的流行歌曲相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
B.为建设文化强国,中国音乐人积极探索歌曲新唱法,终于从戏曲艺术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万疆》《九州》等优秀音乐作品。
C.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其综合、包容了文学、舞蹈、美术、杂技等许多艺术的元素,自然能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
D.《说唱脸谱》《梨花颂》等作品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流行+戏腔”这种艺术表达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疆》成功在前,《九州》轰动于后,使“流行+戏腔”类作品风靡,日渐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并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新途径。
B.中国原创音乐的价值内涵得以提升,得益于音乐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弘扬以及将流行与戏腔跨界融合的艺术范式的大胆创新。
C.为了使“流行+戏腔”作品易于传唱,从而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必定要控制好音域,不使过难的唱腔出现在音乐当中。
D.“流行+戏腔”的音乐形式,能凸显东方音乐美学思想,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故而可以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自信的表达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有的歌手没有钻研过戏曲唱法,毫无戏曲功底,却以戏曲腔调去唱流行歌曲,还冠冕堂皇地将其冠以“国风”的标签。
B.近期流传的《定军山》可谓流行+戏腔”的杰作﹐歌手对其内容的诠释十分到位,让听众产生了英姿飒爽之感。
C.李政宽创作的《武家坡2021》,不仅使流行与戏腔巧妙融合,而且改写了传统戏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D.《好姐姐》一曲,以从头到尾贯穿着的现代的流行鼓点感,与昆曲的婉转细腻相结合,既典雅又易唱,让人听了心醉神迷。
4.下列对“流行+戏腔”风靡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戏腔”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有着相当好的受众基础。
B.“流行+戏腔”契合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众审美观,深受听众喜欢。
C.“流行+戏腔”的作品是中国音乐人精心创作的,不同于一般“口水歌”。
D.“流行+戏腔”的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又有着非常易于传唱的特点。
5.请简要分析本文与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文体、主要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上的不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这样生生不息

文/青平

①这几天一直被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平常听起来像鸡汤,这时候才知道,负重前行有时需要付出年轻生命的代价。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句话平常听起来似乎很矫情,这时候才知道,有人不仅把这种清澈的爱写在日记里,更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那张开的双臂,那些行走的界碑,让我们热泪盈眶。

②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这几天都沉浸在对戍边英雄的致敬、痛惜和关心中。痛心于他们为国捐躯,他们是为我而死——这句被顶上热搜的话,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对英雄的告白。骄傲于他们以一敌十、不辱使命,愤怒于个别败类侮辱祖国的英雄,关心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最新消息,这种自上而下对英雄的致敬,表达的是这个社会自上而下对英雄的珍惜和珍爱。特别是年轻人,90后、00后,他们虽然生长在岁月静好的和平与阳光下,似乎很少感受到惊涛骇浪,平常也很少谈到英雄,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③常有人感慨,这一代青年中有不少人只知道追逐娱乐明星,不珍惜祖国的英雄,热搜上多是娱乐话题。但这几天年轻人通过热搜前十都关注英雄,表明了自己对英雄的态度,表达了一代人的英雄观。这不是对英雄无感的一代,他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对英雄的崇拜。平时的娱乐,平时的小确幸,平时的风花雪月,跟在这种时候把这样守护国家安全、守护岁月静好的英雄捧在手心,一点儿都不矛盾。实际上,英雄们的努力,正是为了能让普通人去享受自己的小确幸式的生活。

④这几天,很多年轻人都在朋友圈转发很多年前那篇脍炙人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在转发更是在内心吟唱,一边吟唱,一边向今天那些最可爱的人致敬。那篇文章曾激励了一代人,今天的英雄续写下英雄故事,继续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年轻人的内心是广阔的,而这广阔胸怀的最高位置,永远为这样的英雄而留,永远放着这样的英雄。这种对祖国、对英雄清澈的爱,不只是崇拜英雄,更是想在关键时候也成为这样的英雄。

⑤我们不缺英雄,也不缺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这是强国一代的精神之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英雄基因,就像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选自《读者》2021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是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B.我们国家不缺英雄以及对英雄的敬重和珍惜,因此英雄基因生生不息。
C.我们敬重和珍惜英雄,所以我们国家不缺英雄。
D.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并成为英雄。
2.本文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B.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些话无不说明有人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清澈的爱”。
B.“90后”“00后”虽然会追娱乐明星,但是从来也没有失去对英雄的敬意,没有失去对成为英雄的追求
C.年轻人转发《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放弃享受自己“小确幸”式的生活,成为英雄。
D.年轻人通过“热搜”关注英雄,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重和崇拜。
2024-04-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春季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我们固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发现早期文明,但只有形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先民无论是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从事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适合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村落,发展为城市。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要在陆地上作长途迁移是相当困难的,顺河流而下却要方便得多,并且不会迷失方向,便于保持与原地的联系,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径。

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得益彰,离开了河流文明,海洋文明就会缺乏具体的内容,其影响的范围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在现代机械交通工具问世之前,人类在海洋的运动速度和活动范围都相当有限,而且有很大的风险,远不如在河流活动那样顺畅安全。如果海洋不能通向其他文明,或者离其他文明太远,海洋就不具有传播文明的优势,地球上滨海地区很多,大多数地方并没有产生发达的古代文明。

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古代文明如满天星斗,遍布中国各地,但这些文明大多没有延续到今天,不是中断了,迁移了,消失了,就是被来自黄河流域的文明所融合,所替代。这是由于形成和发展于黄河中下游的文明具有巨大的优势,较早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而这一优势的物质基础正是黄河中下游的特殊地理条件。黄土冲积平原最适合早期的农耕,当时气候温和湿润,黄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使华夏诸族得以拥有东亚最大的农业区,形成了最发达的文化。

当然,河流总会决溢泛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水上运输也有风涛之虞,免不了会有人葬身鱼腹。各个民族几乎都有洪水、水神、治水英雄的古老传说,还有大量防洪、治水的历史记载。另一方面,就像尼罗河每年的泛滥给埃及农民带来下一年的丰收一样,黄河挟带的泥沙也是两岸大量农田的基础。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黄河下游没有堤岸约束,河道摆动,泛滥无常,先民也相应采用休耕轮作,充分利用淤泥形成的肥力。

人类或为了生存的必需,或由于愚昧无知,或陶醉于自身“征服自然”的能力,曾经向河流过度的索取,如盲目扩大灌溉面积,无节制地使用河水,破坏流域的植被,污染水源和河床,任意建造水利设施或开辟航道,随意改变流向或流量,用耕地或堤坝限制河道,诸如此类,在破坏、影响河流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给人类本身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导致或加快了河流文明的衰落。这类惨痛的教训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类的重视和思考,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具体途径。

(摘编自葛剑雄《水文明与水文化》)

材料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重要表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特征与文化特质,是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2023年11月25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牵头,沿黄九省(区)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开播。节目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读黄河文化,全面展现大河之治、大河之美、大河之要、大河之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强化主题设计,每期聚焦一个沿黄省份,通过答题比拼、人物故事、嘉宾解读、现场展演、实地探访等深入挖掘沿黄各省(区)的地域特色文化,邀请文化学者对黄河文化进行解读,展现沿黄九省(区)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新时代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互鉴性,生动诠释黄河的多彩与多元。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节目首创全流程、全沉浸式虚拟拍摄,将高精度XR(拓展现实)录制专用屏幕与普通屏幕无缝衔接,通过与虚拟服务器搭配做到拍摄色彩高度还原,摄像空间及艺术表现空间、想象空间都得到无限拓展。让“行走大河上下”从一句节目口号变成可视可感的场景,让厚重的黄河文化也展现出青春时尚的一面,赢得了年轻受众的喜爱。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组合出击,打造立体互联、全网覆盖的宣传矩阵。“可可西里巡护员说希望能活到45岁”“行万里路就是读万卷书”“千名民间艺人绣64米长黄河衣裳"等节目短视频及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多个节目视频被新华社、环球时报等政务号、媒体号转发推荐。截至2023年12月9日,节目主话题在微博、抖音双平台阅读量已超5亿,全网收获热搜热榜360多个。

(摘编自王忠《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远离河流的早期文明无法产生重大影响。
B.顺流而下和溯流而上是人类辨识方向、拓展生存空间、延伸文明的重要途径。
C.很多滨海地区未能产生发达的古代文明,是因为缺少现代机械交通工具。
D.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
B.人类对河流进行干涉与改造,破坏了河流的生命力,加剧了河流文明的衰落。
C.黄河决溢泛滥给先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条件。
D.借用现代先进技术和融媒体讲述黄河故事,能更好地吸引青年群体关注黄河文化。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等,都孕育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明。
B.历史上,在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多种文明交相辉映。
C.中国有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但考古证明,在古代沿海地区未出现有重大影响的文明。
D.10世纪后,长江流域的环境优势得到发挥,长江文明的发达程度逐渐胜过黄河文明。
4.请简要说明《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海报的主体元素。

5.假如你是《黄河文化大会》节目组的记者,来沿黄地区针对黄河文化进行采访,请你从水利专家、历史学家、渔民、农民、学生中选定一位访谈对象,拟写一份访谈提纲。
2024-03-24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插图艺术从综合性展览中分离出来,不断以专题展览的形式呈现,甚至出现了插图艺术馆,在唤起观众文化记忆的同时,也启发着人们进行有关插图艺术的思考。

插图尺幅虽小,却是典型的大众文艺门类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插图艺术在书籍报刊中地位显著。对于文艺类书刊而言,插图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以图画来阐发文章主题或文字内容,既美化了版面,又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当时形容某家刊物办得好,最常用的词汇就是“图文并茂”。出版社、杂志社经常邀请画家为书籍报刊创作插图,以美添彩;而画家们也因此在插图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赢得读者和艺术界一致认可。

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末,插图艺术呈现萎缩态势,创作者数量锐减,文艺书刊中插图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但也有一些期刊依然坚持图文并举,团结了一批优秀画家,也培养了一批创作新人,刊物插图因此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准。近些年,插图艺术迎来了新发展机遇。有的期刊拿出较大版面配发插图,有的约请画家为重点作品绘制题图和插图,并在封面上登载该刊历史上的插图佳作,颇有些温故知新的意味。许多出版社、杂志社逐步与插图画家建立起合作关系,一些美术院校也加大了对插图人才的培养力度。

如今,在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插图艺术如何以新作为展示新魅力?

发挥美育功能,播撒美的种子,是插图艺术的根本属性。近年来,我国少儿出版行业日益活跃。少儿读物的插图创作,也引发大众关注。优秀的插图,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书籍内容,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文化观。为少年儿童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有赖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出版社来说,应当尽可能组织优秀画家为少儿图书创作插图,或广泛征集画稿,确保优中选优。对于插图作者来说,要创作好少儿读物的插图,必须先成为一名好读者。用造型语言来阐释文学作品的插图创作,是一种以阅读为基础的再创造。在深入理解文本后,画家创作的插图作品才能在带给小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让他们拥有更深入丰富的阅读体验。在面向海外的少儿读物中,插图也有着超越文字的天然优势,以精美插图讲好中国故事,是沟通中外的艺术桥梁。目前,已有出版社尝试提升海外少儿出版物中的插图比重和品质,成效初显。

壮大插图创作队伍,提升作品水平,是促进插图艺术繁荣发展的途径。从造型手段来看,“插图”包含范围极广。无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素描,还是剪纸,都可以作为插图的创作形式。近年来,还有一些青年艺术家使用平板电脑等媒介创作插图,促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倡导各画种画家加入插图创作队伍,将有助于丰富插图艺术面貌,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参与插图创作也可以使画家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许多插图创作都可被视为小型主题创作,它要求作者在准确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以相对简括的手法表达艺术构思。这一过程,能够锻炼画家的感受力、思想力和表达力。插图作者群体中,一些对创作主题性绘画巨构游刃有余的名家,都在一幅幅小型创作中汲取了成长养料。

当下,传统出版业面临挑战,有人担忧插图艺术会因此受到影响。总体来看,人们的阅读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阅读方式由“读纸”向“读屏”扩展而已。今天的插图艺术,应当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顺势而为。不少期刊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新尝试:编辑摘取重点文稿的精彩片段,配以插图,在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随着读者指尖的滑动,图文精粹尽收眼底。与纸质印刷效果相比,电子屏幕上插图的呈现更具透明度、鲜活感,公众号的页面版式也常常与期刊设计风格趣味接近。浏览时,仿佛有淡淡书香溢出屏幕。

历史悠久的插图艺术,作为文学作品的视觉化呈现,其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深化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时下,在建设书香社会的潮流中,美术与文学携手并肩,插图艺术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选自徐沛君《插图艺术新作展现新魅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类书刊的插图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B.插图艺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获得新发展机遇,如今不少期刊尝试利用数字技术为插图艺术赋能,效果明显。
C.新时代优秀插图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面向海外的少儿读物的插图也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D.要成为插图名家,离不开主题性绘画巨构创作的历练,这一过程能够锻炼画家的感受力、思想力和表达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插图在文艺类书刊中用以阐发文章主题或文字内容,读懂插图是读懂文章的前提。
B.各画种的画家参与插图创作,既有利于插图艺术发展,又能提升画家的创作能力。
C.近年来,随着插图创作形式的发展,用平板电脑创作插图已成青年艺术家的首选。
D.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插图更具透明度、鲜活感,促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2015年11月20日,“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插图艺术第一次作为独立性的艺术门类,跻身全国大型展览。
B.北京印刷学院联合中国插图装帧艺术专业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高校插图展,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专业的发展和插图人才的培养。
C.沈尧伊为创作连环画史诗巨著《地球的红飘带》,曾多次沿着长征路进行采风,考察沿途的自然风貌、建筑、民俗等,为文学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D.旅美插画师乔依利用AI加PS技术,创作出了大量与丝网印刷作品相媲美的插图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引领了当前插图艺术创作新潮流。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5.2022年,“毒教材”事件刷屏。这些教材里的插图人物形态扭曲、表情怪异、动作不雅,毫无美感,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应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2024-03-2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谣言自古以来就有,其破坏力相当强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的传播又多了一个更加开放也更难以监控的高度技术化的途径——互联网。网络谣言的实质也是谣言的一种,本质来看它并非一种新生事物,只是其传播途径和技术手段同以往的谣言传播有所不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直接导致社会信任度的快速下降,以致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就目前而言,许多网络谣言的内容都带有谣言生产者和传播者对社会的各种负面情绪,而这些未经求证的言论经过网络的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被无限放大,进而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出现断裂,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因此而时常陷入一种精神迷茫。现代社会发展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诸种困惑,社会价值迷失、精神困顿等问题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现有生活的不满,为了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有一部分人选择在网络上散布各种谣言。而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价值迷失和精神困顿。一些对社会抱有负面情绪、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网民,将自身境遇归结于社会的不公,而忽视了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德。长此以往,受社会负面情绪控制的这些网民往往容易丧失了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造成精神的困顿。

诚然谣言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但不能否认其也具有正面效应。

网络谣言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现实问题和民众社会诉求的反映。谣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性,网络谣言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同时又不是特别明确。正是问题的重要性和事实的模糊性的叠加效应使得网络谣言得以迅速传播,并获得人们的信任。由此可见,网络谣言针对的都是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些关系人们切身利益但同时事实较为模糊的问题,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要特别关注此类问题,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网络谣言不仅仅反映着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某种诉求得不到满足时所表现出来的另类反抗。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具备与社会抗争的能力,当其遭遇到不公的待遇或者处于一种压抑、焦虑状态的时候,出于发泄情绪的需要,他们往往会选择以言语为工具,以谣言为渠道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一旦谣言涉及政府部门或者特殊利益阶层,人们极有可能会不加甄别的选择肯定、转发。网络谣言成为一种反权力,是弱势群体表达对于社会政治不满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谣言的传播发现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为社会治理的推进提供方向。由此看来网络谣言的出现也具有其积极的意义,是公众表达社会抗议的重要途径,是政府了解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

在焦虑和恐慌的时候(如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谣言是具有一定的心理抚慰功能的。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公众对于信息具有高度的饥渴,而作为小道消息的网络谣言能够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抚慰公众的焦虑和恐慌。其实谣言并非都是负面的内容,也有一些会带来社会正能量的言说或者故事。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现或者感动社会的事件的传播,能够给民众带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面对困难。当面对个人无力解决的社会危机时,网络谣言的传播能够使不同的个体处于同样的状态,如此也就能够共同分摊和抵御危机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使得个体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支撑。网络谣言在这个过程中虚构出一个命运共同体,使不同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整体并团结起来,减弱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发挥着心理抚慰的功能。

网络谣言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互利互惠,这些都是社会资本的典型特征。将网络谣言理解为一种社会资本,能够更科学的利用好网络谣言这把双刃剑。对待网络谣言我们不能将其污名化,也不能将其敏感化,而应当将其看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理性对待网络谣言,积极发挥其预警作用,同时注意防范、控制其带来的社会危害。

(摘编自崔斌《作为社会协调机制的网络谣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更加开放和难以监控的高度技术化特点的互联网为网络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B.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带来诸种困惑,导致了人们对现有生活的不满。
C.弱势群体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对抗社会的能力,他们往往选择用语言作为工具,用谣言作为渠道来表达不满。
D.网络谣言的传播能够将不同的个体置于同样状态,使个体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支持,起到心理抚慰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且导致社会信任度迅速下降。
B.网络谣言是公众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借此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
C.“另类反抗”的网络谣言如果被人们转发,是基于公众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和互利互惠。
D.网络谣言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防范和控制其产生的危害,也要积极发挥其预警作用。
3.下列各项中体现网络谣言“另类反抗”特点的一项是(     
A.黄某和王某以短视频方式宣称某糕点店蛋糕上的肉松是棉花,引发多名群众与该店发生消费纠纷,后二人因“虚构事实”被行政拘留。
B.衢州市村民黄某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该村造纸厂污水排放造成了严重污染的谣言,引发村民群情激奋,黄某被公安机关批评教育后公开道歉。
C.邬某某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条多名男子搬运ATM机的视频,并编造“有人抢劫银行”的网络谣言,公安机关依法对邬某某处以行政处罚。
D.2022年山东、江西、福建、天津等多地出现“有人贩子偷抢小孩”的网络消息,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各地均未接到拐卖儿童的报案。
4.请分析材料中采用“谣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性”和“安全阀”这样表达的好处。
5.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网络谣言。   
2024-03-1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湖南长沙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中国烟花之乡——长沙浏阳市的沙市镇,穿过乡道上写着鹤立鸡群冠赤县,源开流远润秧田对联的三层门楼,便进入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沙市镇秧田村。

勤耕重读是秧田村家家户户盛传的家风。恢复高考至今,该村已走出28位博士、176位硕士研究生和上千名本科生,是湖南远近闻名的博士村。如今,数百年流传下来的耕读文化助推了当地乡村的振兴。秧田村通过以文促产,推动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研学旅行融合发展,打造出博士村特色研学品牌,不仅盘活了农村资源,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秧田村将耕读文化创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修复了有数百年历史的老龙井、罗氏老槽门等充满农耕文化气息的老建筑。为弘扬耕读文化,激励学生读书,秧田村在村里打造了一面两层楼高的博士墙,展示村里28位博士的照片和成就。墙上写着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

青砖土瓦、飞檐翘角,一座透着厚重年代感的老房屋紧邻秧田村小学,这是秧田村的农家书屋,延续崇文重教、勤耕重读的习俗,它功不可没。农家书屋,人气最旺。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退休教师在这里看书;农民施肥、养殖遇到问题,也会来书屋查找相关资料。村民邓加长告诉记者。张秋香老人也经常来书屋学认字,看书读报。母亲认识4000多个字,经常给子孙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家国情怀。张秋香的儿子罗碧儒说,因重知识的家风一代传一代,家中共走出了12名大学生、2名博士。在秧田村,每家父母都跟子女约定,父母不打牌,孩子不玩手机。邻里之间也不比谁家富裕,就比谁家孩子会读书,父母和孩子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秧田村勤耕苦读、诗礼传家等家风祖训,也成为秧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有元素。该村各家族族谱里相关的风范和规诫,有诸多共同点。比如,忠君爱国”“身正为范”“耕读不辍”“和睦乡闾等,都蕴含着,各家族以此来劝谕族人乡亲。秧田村把家风祖训融入新农村建设,对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沟通、发展和谐关系、净化社会风气、巩固爱国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中新网长沙202383日电)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文明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自立自强、修身立德等思想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耕读文明所依赖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大为不同,但这些思想理念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也涵养了悠久的耕读传家理念。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读书学习,以耕养读、以读馈耕、耕读一体,是中国农民世代沿袭、经久传承的基本生活方式。耕读文明能够代代相传,一方面靠的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靠的是价值观念的弘扬、道德教化的滋养。可以说,耕读传家也体现着一种教育理念。耕读教育中重视劳动、提倡读书学习的理念,可以为今天立德树人提供借鉴。

中小学要大力传承耕读教育理念。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不同程度忽视。中小学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引导学生体验农耕生活,了解农耕技术、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知识,以此促进青少年增强身体素质,锤炼勤劳奋进、脚踏实地的作风品质,培养胸怀乡土、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学校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读书习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家庭也要重视读书学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阅读引领,涵育爱阅读、重知识的良好家风。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完善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农高校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当前,涉农高校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丰富耕读教育内涵,拓展其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新探索新实践,引导青年学子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摘编自李长生《把耕与读传下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市镇秧田村通过修复老龙井、罗氏老槽门等老建筑以及打造“博士墙”的方式,传承与创新本村的耕读文化。
B.秧田村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等便利条件,对延续崇文重教、勤耕重读习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C.以村庄为载体的乡村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D.材料二末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句,意即新时代青年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学到知识,有所成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秧田村成为湖南省远近闻名的“博士村”,与传承崇文重教、勤耕重读的优良传统有密切关系。
B.秧田村通过家族风范和家族规诫来劝谕族人乡亲向“善”向“美”,这对秧田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
C.新时代,我们传承农耕文化,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不仅应重视学生的读书学习,更应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
D.材料一介绍了秧田村在传承耕读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材料二则围绕耕读文明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耕读文化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C.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苏轼《三槐堂铭》)
D.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钱澄之《田园杂诗》)
4.某旅行社欲推出沙市镇“博士村特色研学”亲子活动,请结合材料一列出研学活动的内容。
5.在新时代,社会不同层面应怎样传承耕读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
2024-03-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的一种表达形式,成为手机网民中绝对的“宠爱”。

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两项指标看,短视频早在2018年就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黑马”,超过了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这个结果远远超出了专业机构对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的预期。艾媒咨询发布的两份关于中国短视频行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中,对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的预判分别为3.53亿和5.01亿。实际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6.48亿。

短视频为何发展如此迅猛?对此,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在一次主题演讲中表示:短视频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和壮大的,由于短视频只有几十秒或者三五分钟,非常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场景;其次,短视频主题鲜明,叙事结构紧凑,在一个视频中就能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十分符合当前受众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再次,短视频直接而又直观的表达方式能让“90后”“95后”感觉到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在手机、动漫等包围的成长环境中使用媒介的习惯。

“这一轮短视频风口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内容逻辑。我们可能看到,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够专业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东西是人民群众想知道的、想看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曾这样表示。他认为:“短视频的出现,让媒体传播手段、信息交互方式等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主流媒体不把握这个机会就会没有未来。”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微博持续在短视频领域发力,网易、搜狐等也纷纷推出新的短视频应用。受各路互联网大鳄的影响,不少传统媒体也加入短视频流量的争夺战。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深圳晚报社,其视频产品早在2015年便已起步。除了产品多样化外,也实现了平台的矩阵化,除ZAKER和网易两大平台之外,还在新浪开通直播间,在微视、头条号、大鱼号和人民号等近10个平台开设了短视频专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视频也起步较早,早在2018年就已经交出不错的成绩单——生产原创视频4113条,全网播放量总计39.22亿。

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媒体已经认识到,短视频产品要产生影响力,获取商业收益,仅仅有流量是不够的,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要。

梨视频自上线以来,很多爆款都是优质内容带来的,其中正能量视频占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信心从何而来”专题,从一个奥地利人对中国人为何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比自己过得好这样的提问出发,通过全球拍客网络,梨视频在全国选取了3万个家庭,以中国下一代采访上一代的“家庭原生访谈”形式,诠释了“中国人的信心从何而来”。这些普通人现身说法,分享自身经历,述说目前境况和未来期待,给出的答案令人信服。“平凡之光——中国日2018年度人物评选”的视频直播活动,则收获了单场直播微博在线播放人次281万、微博话题阅读量3.9亿、视频全网总播放量超过10亿次的成绩。这场直播,回顾了60多个“小人物”的高光时刻,这些人都是由梨视频的6万名拍客从各个角落发掘出来的“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从浙视频到梨视频的实践可以看到,彰显时代的价值观、发现人性的闪光点,通过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表达,这样的短视频才能更有影响力与生命力。

(摘编自杜一娜《短视频已是媒体必争之地 新风口正颠覆以往内容逻辑》)

材料二:

时下,“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等类似介绍读书、快速阅读名著的短视频节目,已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来看,受众不少。

为什么当下短视频流行?这是今天快餐文化流行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时代文化心理的反映。人们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图像,似乎已经成为接受和吸收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

虽然短视频具有文字和图片无法比拟的直观和快速的特点,但如果受众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其实收效甚微。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再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我们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其中,浏览速度当然快,但代价却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梗概,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细节、细腻情感、精彩故事,就会与我们无缘,我们很可能会因此变得理性力量匮乏、思想碎片化,而最终滑入精神创造、思想认知、思考能力枯萎和退化的泥淖!

我们知道,阅读书籍文字之所以与观看视频图像不同,根本在于书籍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也就是说,文字阅读需要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而形象、直接的短视频往往流于肤浅,不需要过多思考。

我不禁想起帕斯卡尔的《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中的几句话: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如今,大量短视频类的节目已经充斥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但必须警醒的是,我们的精神理性不能缺失,思想不能让位。

(摘编自袁跃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短视频用户的实际规模,超过了艾媒咨询在行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中的预判,这是短视频发展速度快的有力证明。
B.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认为,只要是人民群众想知道的、想看到的,短视频即使不够专业,也应该得到平台的支持。
C.材料二认为,短视频是一种快餐文化,人们仅仅依靠短视频来接受和吸收文化,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升。
D.有关阅读的短视频具有直观、快速、便捷的优点,但是受众难以获取丰富的信息,想象力与思考力也往往会缺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主题鲜明、叙事结构紧凑、表达直接又直观的短视频,这种表达形式也会得到迅猛发展。
B.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只有拥有优质内容,质量过硬,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带来丰富的商业收益。
C.“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类短视频,因其短小,无法兼顾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是正常的。
D.材料二引用帕斯卡尔的话,是为了证明思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读者关注阅读类短视频带来的弊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人们希望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人感到满意,即便是精神文化生活也必须服务于这种短暂快速的快乐需求。
B.我们正在受到各种图像和大量短视频的“进攻”,它们不给我们任何空闲去思考,甚至使我们不需要再思考。
C.短视频流行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但是,这种流行一定程度上给人类的思维和思想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D.只有阅读,我们才能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中思考,它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训练、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采用哪些方法增强说服力的。
5.面对“短视频”这一共同的对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航天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最好,空间应用有待加强,空间科学相对最弱。多位空间科学领军人物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建设航天强国,亟需补齐空间科学短板”。

当前科学界关于世界科技强国定义和内涵的认知不断深化,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点科技布局和关键路径设计日益清晰。但是,中国离航天强国到底有多远的研究却较少。根据 2022 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提出的发展愿景,航天强国指的是自由进出空间能力、高效利用空间能力、有效管控太空能力和科学认知太空能力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国家,而其中科学认知太空能力属于航天强国的核心特征和关键能力,是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维护国家空间安全的“科学密码”。

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构成了我国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是中国“大航天”的“三大支柱”,但各自的使命定位和价值作用并不等同。空间科学本身是开放的,是天文学、物理学等传统学科进入空间时代、利用航天器平台的新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基础研究原创突破的“策源地”,对于实现“从 0 到 1”突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这也凸显了加速空间科学发展对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作用。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除了自身不断发展进步,还取决于该国与其他国家实力的横向全方位对比。美国是社会公众、媒体界、航天界和科学界公认的航天强国、空间科学强国,笔者剖析其突出特征,并结合航天发展趋势,尝试对“空间科学强国”给出如下定义:空间科学强国是拥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大家,依托充裕持续的国家财政投入,实施了系列标志性的空间探索任务,产出了更新人类知识图谱的新发现、新知识,保障和提升了人类生存质量、不断拓展着人类发展疆域的航天国家。

学界谈及科技强国时,常从规模、基础、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旨在揭示我国在主要科技指标上的表现与差距。就全球航天领域实力评价而言,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2014 年开展了涉及空间科学评价的研究,其研究针对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就空间科学、运载火箭、空间应用和载人航天等内容邀请专家打分(满分100分)和排序:美国 95 分,中国 48 分,位列美、欧、俄、日之后。

(选摘自 范全林 宋婷婷 《空间科学强国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不断取得重要工程成就,但是它们的科学应用问题原本不属于工程任务范畴,亟待探寻资助渠道对相关自主科学探测数据开展系统性攻关研究。为此,基金委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合作。以中国探月工程任务为例:

2018年12月成功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于月球上规模最大、形成时代最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肯盆地),有效规避了地球周围人造天体电磁波辐射的干扰,对揭示月球的深部物质组成和最早期撞击历史、行星与太阳爆发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因此,基金委于 2019 年 3 月启动了专项项目,开展“嫦娥四号”任务相关基础科学研究。

此后,2021年11月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又专门召开“探月工程科学研究”战略研讨会,初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体框架,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稳定支持探月方面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和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国家深空探测战略提供支持。

作为基础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口,空间科学以取得新发现、揭示新规律、产出新知识、催生新观念为目标。进入 21 世纪,科学驱动的航天任务逐渐进入中国航天发展的视野。“双星计划”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目标立项的空间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双星计划”立项、倍增“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产出方面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球空间暴多尺度物理过程研究”获批,之后多位空间物理青年才俊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该项目有力支持了同期发射的“双星计划”,同时通过中欧“双星-星簇计划”的国际合作,推动了我国空间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人员的快速成长,使之成为开展空间物理研究的主力、参与国际科学卫星计划的骨干。

(选摘自 姚玉鹏 《打通空间科学发展“最后一公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我国航天发展的现状看,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而空间科学却是短板,亟需补齐。
B.随着对科技强国的认知不断深化,我国重点科技布局日益清晰,但对离航天强国到底有多远研究较少。
C.从规模、基础、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综合考量,我国的航天科技实力与美、欧、俄等国存在着较大差距。
D.基金委启动专项支持“嫦娥四号”开展相关基础科学研究,是因“嫦娥四号”前期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谈论的中心议题不同,但两者都认为空间科学在航天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美国成为空间科学强国,因其在科学大家的拥有、国家财政的投入及标志性空间探索任务等方面具有优势。
C.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上不断取得重要工程成就,但是后期的科学应用研究亟待资金的支持。
D.中欧“双星-星簇计划”的国际合作,使我国空间物理研究人员快速成长并成为骨干,已经完全实现了中欧双赢。
3.下列选项,能对建设科技强国起关键支撑作用的一项是(       
A.2022年11月06日,我国在西昌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中星19号卫星。
B.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中国低轨气象卫星展示了卫星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的防线作用。
C.我国科学家用“慧眼”望远镜分析黑洞运动规律,在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D.2022年9月30日,经过天地协同,空间站组合体由“一”字构型转变为“L”构型。
4.在航天事业发展上,我国应如何打通空间科学发展“最后一公里”?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反复阐述他的“航天观”,航天活动“保障着俄罗斯作为先进科学工艺大国的地位,得太空者得天下”。中国作为有重要影响的航天大国应如何推动航天强国的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动画是数字时代的新兴艺术形态和文化业态,是全年龄段受众都乐于接受、用心欣赏的文艺形式,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在线动画市场规模达285.8亿元。网络动画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可观,既充满机遇,发展空间广阔,同时又面对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需要寻找到独有的创作规律和传播特点。观察网络动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正在成为网络动画的底色,成为网络动画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底气。

网络动画的出现,拓展了动画的创作风格和传播方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网络动画呈现出新的动态视觉效果与创意,借助不断翻新的动画技术,呈现更加生动、绚丽的视觉效果,并以独特的、富于时代气息的创意吸引观众。比如,网络动画《三体》关注科幻小说这个热门题材,故事的想象力令人惊叹,强大的视听冲击力给人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画面风格写实感与厚重感并重,跟原著的宏大气势和史诗风格相呼应。

伴随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动画形式更为多样,动画不再是原本横屏构图、单集完整故事的单一叙事形式,而是出现了一系列竖屏构图、结构精巧的短剧动画。有些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动画作品,以极短的篇幅,精准还原和表现生活细节,重在展示传统的美好和文化的氛围,更多强调人物个性、画面风格和文化气息,更加突出快节奏与戏剧化。对于这类网络动画,观众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观看,剧集更新更快,也更容易产生黏性。动画短视频具有强大的文化信息传播潜力,可以说是网络动画寻求发展突破口的新方向。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动画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创作者也更容易、更快捷地获知观众的感受,在后续的创作中及时进行调整。创作者与接受者在网络空间里开展更直接的互动,让网络动画的创作少走弯路,二者的理念更加合拍,从而可以提升创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网络动画数量激增,创作内容中也出现了更多细分领域。网络文学的改编作品尤其是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网络动画的主要内容板块。有的作品由网络文学平台牵头,将网络小说作品交给动画制作公司进行可视化改编,成品后再投放到网络视听平台播放。有的则由网络文学平台和网络视听平台直接合作,实行网文漫改计划,打造一条高效率、流水线的制播产业链。据统计,2021年播放量排名前十的网络动画中,一半以上为网络小说改编作品。改编成网络动画的网络小说往往是网文平台的重磅作品,具有大量初始用户,由网文改编的网络动画就有了用户的基本盘。优秀网络小说到网络动画的转化过程,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激发文化活力、强化文化价值。

同时,也需要看到,网络动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创作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创新乏力、作品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有些网络动画作品过于依赖改编题材,而且题材大多局限于魔幻、仙侠等类型,缺乏独特性、创新性和多样性,从而导致审美疲劳,创作空间比较有限。如何不断开拓新方向和新领域,挖掘原创题材的潜力,为网络动画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和能量,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网络动画要不断持续发展和进步,必然要强化原创作品在其中的占比。只有抓住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植于动画创作规律,关注网络受众的特征,从网络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原创网络动画创意的重要源头和主要素材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浓厚、博大精深,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认知思维、思想内涵和精神风范,深刻展现着东方哲学的深度、力度和高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挖掘和呈现,是网络动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必然路径。

一系列高口碑原创网络动画,大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题材资源和价值来源。网络动画的特点就是能够创作独一无二、带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实现跨平台、跨媒体传播。因而塑造更多有中国特色、原创的经典艺术形象,进一步提升网络动画的整体品质和特色,才能使之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文艺样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发原创题材,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需要,更是网络动画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要。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青睐,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潮流。观众对于网络动画的风格探索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这不仅源于大家的文化认同和精神需求,也源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了需求,如何找准方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时,需要守正创新,不仅要深刻理解文化内涵,更要了解观众的心声,让好的内容、好的理念、好的创意落地,在观众的心间生根发芽。

网络动画作品既要满足观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又要引起观众的深入思考,引导他们的心灵成长,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就需要网络动画在创作中不断创新开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不同艺术形式,充分运用现代动画新技术,着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样才能让网络动画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打通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渠道,让中国的动画在网络平台这条新赛道上跑得更远、更稳。

(摘编自葛竞《传统文化成为网络动画的底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动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很有影响力,相对于其他年龄段,青少年更加喜欢网络动画。
B.不断翻新的动画技术,以传统文化为底色,是成就一部优秀的网络动画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
C.新媒体对网络动画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加速了网络动画的传播,另一方面增加了创作的难度。
D.观众对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网络动画期待越来越高,这与当下的社会氛围和大家的文化认同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网络动画《三体》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网络动画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
B.由深受观众喜爱的网络文学改编成的网络动画,能吸引大量的初始用户,有利于网络动画的传播。
C.原创是网络动画持续发展的动力,原创时要注意把握动画创作的规律和网络传播、网络受众的特点。
D.相对于传统动画,网络动画的特点是创作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能够实现跨平台、跨媒体传播。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大理寺日志》:讲述唐朝大理寺众人在白猫少卿李饼的带领下,展开各种惊心动魄的破案冒险,来反抗命运、坚守自己内心正义的故事。
B.《斗罗大陆》:讲述的是穿越到斗罗大陆的唐三如何一步步修炼武魂,由人修炼为神,最终铲除邪恶力量,成为斗罗大陆上最强者的故事。
C.《京剧猫》:猫土上充满混沌,猫吸入混沌就会变成六亲不认的魔物,故事中的英雄京剧猫用韵力打向魔物,魔物被净化,就会变回原来的猫民。
D.《画江湖之不良人》: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群雄并起,围绕着李唐遗孤李星云、龙泉宝藏和不良人这支神秘组织而展开的故事。
4.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中国奇谭》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奇谭》共8个短片,每个20分钟左右。《中国奇谭》聚焦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以现代视角进行全新的解读与再创作,得到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市场的热切反响。剧中被职场困扰的小猪妖、胡同里的神仙精灵、山中的独行书生等人物形象源于传统文化,又鲜活、生动、接地气,与现代人心灵相通,因而让作品迅速获得很高的关注度和普遍赞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综观此次公示的“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有革命时期的战斗英雄,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有改革时期的改革先锋,他们有血有肉,真实、直观、生动,都是公认的时代楷模、代表人物、杰出人士,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功勋、时代偶像。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张力,让我们的追求更有高度,让我们以知促行、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理想变为追梦路上的现实。

地上原本就没有路,当功勋模范人物为我们走出一条路来,回望他们留下的足迹,我们就会发现路原来可以这样走,发现功勋模范人物的足迹里更多的是我们忽略的平凡和伟大、修炼和养成。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今天,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方法路径更加清晰、胸怀视野更加开阔,充分发挥好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激励作用,树起旗帜、立起标杆,就能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济的中国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开创又一个英雄辈出的新时代。

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站不起来。当中国人民都具备了功勋模范人物铁骨铮铮的气概,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我们就能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铺下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编自“广西纪委监委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大网”开设的专题《功勋人物申纪兰》于2019年11月21日正式推出。

2019年9月,被誉为“人大活化石”的全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同志,光荣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19年10月1日,申纪兰受邀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观礼活动。这不仅是申纪兰代表个人的荣耀,也是全体全国人大代表共同的光荣。

为此,“中国人大网”开设了申纪兰这一人物专题。专题聚焦申纪兰这一共和国的“功勋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申纪兰代表65年履职尽责的光辉历程和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开辟了《要闻》《媒体聚焦》《社会反响》《图片·视频》等栏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读者集中宣传介绍了申纪兰这位“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用六十五年守护一个初心”的功勋人物、杰出代表、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

入冬后,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越发冷了。从村东头一路走到西头,快90岁的申纪兰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不愿意让人扶。她心中牵挂着西沟村159户396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

“老婶子,俺们家的日子有了起色,都是托你的福!”村民李起花紧紧攥着申纪兰的手。

今年62岁的李起花患有心脏病,老伴前段时间又摔断了腿。申纪兰听说后,和村委委员去看望,帮她在村里找了份保洁员的活儿,还推荐她儿子当村里的公益林管护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沟村和平顺县别的村子一样,山上光秃秃,自然禀赋极差,十户九穷。“石头沟石头山,谁干也发愁”,可申纪兰和老支书李顺达一道,带着村里人硬生生把石头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不服输的性子成就了她。20世纪50年代,申纪兰担任西沟金星农林牧合作社副社长,提出进行劳动比赛,男女同工同酬,她干得比男劳力还好。

改革开放后,西沟率先搞发展。村里刚开始办企业时,申纪兰带村民去外地考察,舍不得花集体的钱吃碗面,几个人硬是在外挨了一天饿,直到晚上回来才吃上饭。

因为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申纪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当,就是65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的议案,多与“三农”有关,“俺就是个农民,要多为农民办事”。

现在的西沟村,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香菇大棚、种驴场、核桃露厂、潞麻厂、服装生产车间,西沟村打造了以核桃露、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

如今,申纪兰依旧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她想着合作社怎么联合起来,让长治的土特产走出大山;参加全国百佳名村走进振兴村活动,她和来自全国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进农村的经验,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

西沟的石头山,在几场寒流过后有些萧瑟。山上的那些树,是当年申纪兰带着村民“与天斗”时种下的,它们在寒风中子然傲立,就像挺直了脊梁骨的西沟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进行系统性设计、作出全方位部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大德于社会”;建立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扬大义于国家”;褒扬功勋模范人物,“布大信于天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形成了精神引领、制度保障、有效实施的完整系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体现了开创性、突破性、示范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功勋模范人物的英名伟绩,是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火炬,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榜样力量。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让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展现,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因亿万追梦人英雄般的奋斗而更加精彩。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功勋模范人物的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出现越多这样的人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就越容易实现。
B.只要从这些功勋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就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张力,让我们的追求更有高度。
C.“中国人大网”开设的《功勋人物申纪兰》专题,全景式展现了申纪兰同志一生的光辉历程和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
D.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表彰一批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2.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首次开展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活动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示范性的特点。
B.申纪兰这位“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用六十五年守护一个初心”的功勋人物,因为提倡“男女同工同酬”,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C.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让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展现,我们就一定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当中国人民都具备了功勋模范人物铁骨铮铮的气概,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申纪兰履职尽责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她心中牵挂着西沟村159户396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
B.被誉为“人大活化石”的申纪兰同志于2019年9月光荣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C.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她想着怎么让合作社联合起来,让长治的土特产走出大山。
D.她担任西沟金星农林牧合作社副社长时,提出进行劳动比赛,提倡“男女同工同酬”。
4.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简要说明。
5.如何认识这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活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北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