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群体性孤独”:21世纪的网游玩家画像

【摘要】网游是由算法驱动叙事和体验的算学文本。算学文本的狭隘性决定了玩家只是依从算学文本的操作员而非创作者。为了战胜对手,玩家们就要让算法成为自己的思考,其游戏操控行为须服膺于现代社会的效率要求。玩家不是被可见的“他者”剥削,而是向内自我剥削,体现出特有的“群体性孤独”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游戏   算法/竞争   群体性孤独

21世纪流行的网游是一种算学文本,即由算法驱动叙事与体验的文本。一般而言,算学文本是文化层与计算机层的双重构造,分别对应着符号秩序和算法秩序。文化层是算学文本的表层与视听装置,包含网游的图文、场景、情节、音声等表征现实世界的象征性符号;计算机层是算学文本的深层与逻辑结构,包括像素、类型、图片规格、压缩标准等基于计算原理的比特(bit)。二者一体两面,共同构织网游的意义世界。

算法秩序作为0/1的二进制语言,在被数字元件转换为十进制语言后,生成了具有可计算性、强制性的比较逻辑,如《飘渺西游》中的装备“精金剑”(物理攻击162;法术攻击203)比“正道剑”(物理攻击81;法术攻击101)更强大。比较逻辑传导为玩家的互动关系,就形成了向上流动或向下压制的玩家间竞争,并发展出等级性、秩序性等现实特性。算法秩序把一切意义统归于强与弱的功利判断,而缺乏伦理性的正邪之别。

在此意义上,算学文本展现出其狭隘性,即玩家无法从中获得超越计算原理的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而只能基于计算结果作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以至于被内在地压制了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的思考可能。换言之,玩家并非主导“算学叙事”的“作家”,而是依从算学文本的操作员。玩家在操控算学文本的过程中,往往自视为参与竞争的“经济人”,以“创业者”的勤勉态度尽可能地获取更多、更强的数字元件,其最佳方案就是让算法成为他的思考,从而在算学叙事中壮大自我、战胜他人。

当然,算学文本也在不断迭代。21世纪初,电竞网游的崛起,代表着与现实社会心态更吻合的“竞争”逐渐成为显在的游戏意识形态,网游世界里从此仅剩与0/1二进制对标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在具体的游戏机制里,这两种可能就是网游对“死亡”的聚焦与变奏:杀死敌人意味着成功、被敌人杀死则是失败。但由于玩家操控的游戏角色可以反复“死而复生”,所以游戏中的“死亡”只可被理解为一种否定性体验,而非生命或叙事的真正终结——在一个渴求与充满肯定性的“点赞社会”中,这样的否定性本身就是受否定的。可是,电竞网游的世界里却充斥着过量的否定性——“死亡”。玩家时刻处于受攻击的高压环境中,为避免否定性体验,他们只能主动发起攻击、否定否定性。由是,玩家必须接受迭代的算学文本所提出的高级律令,即为了战胜对手,他们的游戏操控行为须服膺于现代社会的效率要求。例如,APM(即“手速”,每分钟操作游戏的次数)这种衡量玩家游戏水平的效率性指标,就是电竞网游对游戏提出的新要求。玩家须更快、更准、更稳,因而更强地操控算学文本。网游的游戏属性开始被剥夺,玩家彻底被生产性的效率指标捕获与掌控。正因如此,如今玩家个体的作用才进一步受到关注并被无限放大。例如,电竞网游之所以频出明星玩家,恰在于电竞使玩家对游戏本身的关注转向对操控效率的崇慕,换言之,电竞冠军就是网游世界里的“劳动模范”。

许多人认为电竞网游发展中最瞩目的改变在于更强调团队精神,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电竞网游的确在游戏机制方面依赖团队配合,且以团队表现作为判定胜负的基本模式。但玩家们只是暂时被统合在共同的“管理目标”之下,一起效率化地操控算学文本。这并不能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情感交流的可能,无益于结成稳固的集体性关系。而且,电竞网游的基本评价单位仍是玩家个体:游戏中的责任、义务,甚至荣誉,皆以数字元件私有化的方式下达给个体,一个优秀玩家须努力提高游戏效率以武装自己,而团队胜利不过是其必然结果。换言之,在电竞玩家组成的“数字群”中,他们的眼界首先被引回自身,其次才是团队。例如,在网游《穿越火线》中,如果负方的某位玩家“拿下ACE”(该玩家在本局中表现最优),团队失败的事实就不会将其引向失败者的自我认知,该玩家反而会隐秘地认为自己受到团队的拖累。

总之,过度追求效率的电竞网游玩家可以说是自私与自恋的。玩家们“无须臣服于一个剥削和约束自己的‘他者’,因而是自由的主体,但这并非真正的自由,因为他将自己分解为无数自由的零部件,然后向内剥削自己并获得瘾性快感”。这种剥削不仅是身体性的,即对身体的过度使用,更是精神性与社会性的,即个体始终与整体保持距离,体现出特有的“群体性孤独”的特征。当下流行的逃杀类网游,正是算学文本对这种普遍的“群体性孤独”的极致推进。这类以延长个体生存时间为目标的游戏,竞争模式已从敌我对抗过渡到“绝地求生”。玩家虽仍置身于竞争框架中,但目标不是将自身扩张为替团队争取胜利的积极构成要素,而是向内回缩至守护自我的惶恐消极个体。玩家被抛在孤立无援又相互竞争的逻辑中,一面无止尽地“自我投资”(在游戏中获取装备武装自己),一面极力避免耗散性的无谓对抗,由此构成一种现实社会心态的隐喻,即内卷社会中悲观的生存哲学。

(摘编自邓剑《算学文本:21世纪网络游戏的文化逻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1世纪流行的网游由文化层与计算机层双重构造,两体一面,前者是其表层与视听装置,后者是其深层与逻辑结构。
B.在网游的算学叙事中,游戏角色只有强弱之分,无正邪之别,玩家只基于算法作出反应,无法获得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
C.电竞网游使“竞争”成为显性游戏意识形态,玩家要么“杀死敌人”,要么“被敌人杀死”,网游的游戏属性开始被剥夺。
D.电竞网游有依赖团队合作一面,但这只是为了提高游戏效率,彼此间并无充分的情感交流,无助于结成稳固的集体性关系。
2.文中对游戏玩家有多种称呼,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是与“操作员”相对而言的,指可以主导“算学叙事”的人员,能对游戏内容进行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思考。
B.“经济人”“创业者”是指通过努力获得更多、更强的数字元件以便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玩家,“算法”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C.“劳动模范”是指电竞网游中的明星玩家,他们毫不关注游戏,只崇尚操控效率,是手速最快、攻击最准、发挥最稳的玩家。
D.“数字群”是指电竞网游中的团队组织,在团队里,网游的基本评价单位仍是玩家个体,玩家须努力提高游戏效率武装自己。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完美世界2》中,玩家可以脱离升级打怪的竞争性主线叙事,成为一名单纯畅享游戏世界美景的游戏“观光客”。
B.《热血传奇》中没有游戏结束的时间概念,玩家可以自行决定何时离开游戏,且游戏并不会因玩家的下线而结束。
C.《绝地求生》中同队的伙伴之间也有可能在游戏初期寻找资源时发生冲突,这是该游戏核心机制中很重要的一环。
D.《英雄联盟》中的ADC(一种攻击性职业)与其他玩家聊天,游戏效率就会大幅降低,游戏竞技的意义被解构。
4.论文关键词是指从论文的题目、正文和摘要中提取出来的,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或短语。作者在“算法”和“竞争”这两个关键词选择上出现困难,你会怎么选,阐述理由。
5.湖州将举办“2024中国网游发展研讨会”,大会向网友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说说如何促进中国网游健康发展。
2024-01-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重视的社会问题。此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集结了很多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他们表示自己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表达时过于依赖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一旦离开“梗”就不会说话。比如看到悲伤“很好哭”就脱口而出,遇到失败就“芭比Q了(完蛋了)”,用“内卷”一词就可以概括几乎所有的竞争态势。网友们觉得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被梗塞住了,语言干瘪贫乏,语料库里就那么几个词,没有能力用丰富的语言将所看所思清晰地表达出来,表意能力严重萎缩。久而久之,很多人便成为“语梗”患者。

②造成文字失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等。其中对文字表达造成最大冲击甚至导致文字失语的,要属劣质短视频。在重视频轻文字的媒介环境中,直观、可视、娱乐化的短视频在传播中形成压倒性的覆盖,“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顺手拍下来,没想到居然火了”之类迎合大众猎奇心理的摆拍视频,几乎全面占据了公众阅读和视觉世界。

③视频和图像提供的是一种“感觉直观性”,这种“直观”意味着日常的、触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在“那就是”的感觉直指语法中,事物以自身去明见,这叫“自明性”,可以不需要语言文字;最近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绝绝子”(表示“非常好”)“泰裤辣”(表示“太酷了”)只是一种直观层面的感慨。同样是美,古人用文字来表现:“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美的质感就出来了。文字的功能应该是透过“感觉直观”飞跃到“本质直观”,透视到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深层质感与纹理经由文字呈现出来,从而使人在其中浮想联翩。《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字境界表达得很透彻: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④麦克卢汉说,字母表使我们的大脑与我们感知到的具象分离。我们天性中就有对具象和形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而文字能让我们摆脱这种依赖,与具体的事物形成“间离”,在“间离”中冷静、深刻、可普遍化的思考。比如,大象的力量人们都能看见,从其庞大笨重的身材和粗壮的四肢可以具体感知到,但细微如蚂蚁的力量,你能感知到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的力量能让坚固的大堤崩溃,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它们是怎么啃食坚固的大堤的,这就需要诉诸抽象。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巨浪的力量是看得见的,但滴水之力是看不见的,滴水石穿,必须诉诸抽象。狮子的力量形象直观,但我们身体内细菌、病毒的力量呢?总不能都借助显微镜吧!我们必须调用起抽象能力才能体会。运用概念、归纳、逻辑、提炼、分类等这些与文字紧密相连的思维语法和抽象能力,超越日常生活的具象,洞见事物的本质。

⑤由于语言文字在描述“形象”时是间接的,黑格尔认为“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让我们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的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它训练的就是我们的心智语法能力,扩展了我们的表意空间,全面调动感觉和思维系统,去解读与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而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更多的是在激发感官欲望。在看短视频时,观者多会处于一种被节奏感染的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少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阅读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南京大学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当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时,读者会不断地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读书是从容的、双向的、可以反复的,而视频则是快速的、单向的、不可逆的。默读的孤独性和思考性,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⑥语言和文字是思考生成的,文字又促进着可思。文字失语症,失语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劣质短视频给废了。安静下来,打开那本书。

(摘自202374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失语”是指人们因过于依赖现成的“话”,缺少自己的思考和语言生成,而造成表意能力萎缩的现象。
B.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患上失语症,是因为短视频在传播中形成压倒性覆盖,电子媒介对文字表达造成巨大冲击。
C.作者引用《文心雕龙》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文字可以呈现事物的深层质感与纹理,使读者在其中浮想联翩。
D.人们借助概念、归纳、逻辑、提炼、分类等思维语法,运用抽象能力,超越日常生活的具象,洞见其本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中的“梗”与文中“成为‘语梗’患者”的“梗”意思不同。
B.“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诸如这样诗句美的质感之所以能呈现出来,是因为实现了以自身去明见的功能。
C.文字让我们与具体事物“间离”,从而能冷静、深刻、普遍化思考;而劣质短视频却只能让人疏于思考和表达。
D.“滴水穿石”等表述由抽象思考生成,同时又促进思考,是深层文字思维能力,劣质短视频会破坏这种能力。
3.以下内容不适合用来作为第③段论据的一项的是(       
A.香菱夸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嚓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龚自珍期待优秀人物涌现以一扫九州沉闷和迟滞局面的强烈愿望和变革的信心。
4.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字失语”患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5.有人将唐诗做成可观可听的短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很多名句描绘的场景被制作成了直观的画面,这些唐诗短视频的点击量很大,网友们认为此举有利于唐诗学习。请你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简要说说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
2024-01-3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