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涩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北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岀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岀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

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岀淸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要用文字找回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原貌,描摹瓦顶蓝天,书写他心目中的北京。
B.作者对北京冬天的气味印象深刻,“冬储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和大雪的“云中薄荷味儿”,有苦亦有甜。
C.秋天雨后树叶的味道,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也带着作者成长的味道,有忧伤,有怅然。
D.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本文描写气味的目的是诠释不同季节。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文字生动洗练,写春天水仙时,一个“赶”字仿佛使人感到水仙的善解人意,也暗含着作者期待花开的急切心情。
B.文章写“煤烟味儿”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孩子们“打出溜儿”时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画面感强。
C.文章写“槐花的香味儿”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北京夏天快乐、恣意的味道写得悠远绵长,令人回味。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描写冬日京味儿时不惜笔墨,对春秋的气味儿着墨不多,但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特色。
3.本文题目“青涩记忆中的北京味儿”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2024-01-18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嗲。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涸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和《秦腔》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文本一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进而引发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B.文本一第⑧段写“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反映了她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C.文本二既表明了自己创作散文的动机,也传达着作者的创作观。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缺乏真情实感是难以写出感人的散文的。
D.第⑬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3.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2023-06-3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引出了对各种“气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B.第①段,“四海漂泊”“无家可归”“孤魂”等词,表露出游子的孤独和苦楚。作者希望用文字重建“北京城”,表明其精神归乡的愿望。
C.第⑧段写“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反映了她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D.第⑬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3.请概括文本二的“散文之美”,并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4.本文标题“四季京味儿”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活趣”之美的。
3.本文标题“四季京味儿”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嗲。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涸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9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第13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文本一标题“四季京味儿”意蕴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散文具有“活趣”?并结合文本一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阐释合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养兔子

①一天,楼下来了个挑担的农民,吆喝声招来不少孩子围观。我和父亲凑近一看,担子两头的多层竹屉里,竟是一簇簇刚孵出来的小鸡,黄灿灿毛茸茸的,让人心痒痒。在我的纠缠下,父亲买下六七只,回家搭了个临时鸡窝养了起来。那纤声细语让人牵肠挂肚。我放学回家冲向纸箱,先看后摸,再用双手捧起其中一只。小鸡用爪子勾住手指,瑟瑟发抖,阵阵哀鸣,不禁让我有一丝快感。从50年代末起,粮食日渐紧张,只能把白菜帮剁碎当鸡食。我们身后的成人世界早有打算:母鸡下蛋、公鸡食肉。可离那目标尚远,它们因一场病相继死去。

②那时,我正发育的身体被大饥荒唤醒,惶惶不可终日,人们都在谈吃,谈的是存活之道。

③官园有个露天农贸市场,其实就是黑市,那里物价贵得吓人:一棵白菜五块,一条鱼二十,一只母鸡三十多,却成了周末全家出游的去处。父亲偶尔买只减价的瘟鸡,回家磨刀霍霍,被追杀的瘟鸡满屋狂飞,一地鸡毛。瘟鸡终于进了锅,炖汤红烧,最后连鸡肋都被啃得玲珑剔透

④某个冬日下午,父亲带我和弟弟来到官园农贸市场,沿一排排摊位转悠。只见几只小灰兔蜷在一起取暖,嘴唇翕动,红眼闪亮,让人爱不释手。我俩向父亲苦苦哀求。他踌躇着,跟握烟袋的小贩对着抽烟,讨价还价,最后花二十块买下一公一母。

⑤到了家,两只兔子从书包放出未,东闻闻西嗅嗅。我们跟着连蹦带跳,比兔子还欢。

⑥兔子胃口极大,好像永远也吃不够。我和弟弟只好背着口袋出门,先在大院里,继而向外延伸,从后海沿岸到紫竹院公园。在田野实践中,我们意外发现除了杂草外,多数野菜人类均可食用,有的甚至是美味。看来人和兔子差不多,处在同一生存的起跑线上。

⑦为了改变我家兔子和他家母鸡的生存状况,我和楼下家的小男孩儿,决定大干一场。从一号楼的垃圾箱动手,一直搜遍八号楼的垃圾箱。太阳紧追着我们屁股,越过头顶,再翻到大楼后面。从八个垃圾箱中,我们总共捡到146个白菜头,战果辉煌。所谓白菜头,是北京人吃大白菜必先切除的根部,我们打算用来喂兔子。在八号楼门口的昏暗灯光下,我们平分着白菜头,每人共得73个,装满两个水泥袋,无比兴奋,面如母鸡般通红,步如兔子般敏捷。

⑧晚上9点我回到家,直奔厨房,把白菜头浸泡在水池里,一边刷洗一边跟父母讲述经过。他们却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他们认为,在地球的食物链中还是有高低之分。不由分说,他们接替我的工作,把洗净的白菜头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烂,再对半切开,蘸着酱油,啃咬较嫩的中心部分,咂巴咂巴,大赞美味。我早就饿坏了,于是也加入这白菜头大餐。阳台上兔笼咚咚作响。

⑨谣传与饥荒一样无所不在。一个流行说法是,苏联老大哥逼着咱中国还债,朝鲜战争借的军火债,什么都要,除了鸡鸭鱼肉,还有粮食水果,据说苹果是一个个筛选出来的。我开始为我家兔子担心,记得电影里俄国人戴的都是兔皮帽子。我似乎看到一火车兔子穿越西伯利亚的悲壮情景。

⑩母兔肚子大了。我们在兔笼二楼铺上干草和旧棉絮,耐心等待着那一时刻。小兔崽终于生下来了,一共六只,最后仅存了两只。

⑪现在,要养活这四口之家更难了。我和弟弟走遍四九城,走遍城郊野地,一暑假都在为兔子的生存而斗争。这是最后的斗争。冬天就要到了,怎么办?就是把冬储白菜全都喂兔子恐怕也不够。再说,逼债的俄国人正等着戴兔皮帽子呢。

⑫父亲——我家最高行政长官做出决定:杀兔果腹,以解后顾之忧,我估摸从买兔子那一刻他就盘算好了——从野兔到家兔,正是我们祖先狩猎余的保存方式。我和弟弟激烈反对,喊着抗议,甚至宣布绝食。但人微言轻,这是不可逆转的。

⑬那是个星期天,我和弟弟一早出门,各奔东西,临走前没去阳台与兔子诀别。我顺后海河沿,上银锭桥,穿烟袋斜街,经钟鼓楼,迷失在纵横如织的胡同网中。其实兔子眺望时站立的姿势很像人。我恍惚了,满街似乎都是站立的兔子。

⑭天色暗下来,我和弟弟前后脚回家。一切都静悄悄的,看来大屠杀早已结束。最高行政长官躺在床上看书。母亲悄悄提醒我们说,饭菜在锅里。

⑮尽管饥肠辘辘,我们坚决不进厨房。

⑯我爬上床,用被子蒙住头,哭了。

1.有人认为第①段画线句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结合“玲珑剔透”一词,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分析第⑨段和第⑬段中的两处臆想在构思上的作用,
4.对文中父母所持的“地球的食物链中还是有高低之分”的观点做出评价。
2022-03-2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敬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嗲。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涸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①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⑿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⒀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引出了对各种“气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B.第①段,“四海漂泊""“无家可归”“孤魂”等词,表露出游子的孤独和苦楚。作者希望用文字重建“北京城”,表明其精神归乡的愿望。
C.第⑧段写“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反映了她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D.第⒀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3.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4.本文标题“四季京味儿”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季京味儿

北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季储存大白菜,用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表现了老北京人们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B.第四段“温柔”一词,表现出“京味儿”当中的“煤烟味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写出了煤烟虽脏,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
C.冬天如果下雪,大雪中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是作者的童年记忆之一。
D.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儿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怀念一切与北京相关的回忆,自然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
B.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写北京的气味儿,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增添京味儿。
C.“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将“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略有夸张之意,有失公允。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四季特色。
3.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4.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1-03-24更新 | 229次组卷 | 2卷引用:解密12 中外散文阅读 -【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黑色地图

北岛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节选自《北岛诗歌集》)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长于一生”一句,指出自己这次是灵魂的返乡,因而不会遗憾,他仿佛突然明白了自己永生的故乡究竟应该在何处。
B.“父亲生命之火如豆”提及回乡的缘由,“我是他的回声”一方面说明生命链条的延续,--方面表现出诗人对父亲的敬重和孝顺。
C.“为赴约转过街角/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揭示自己回乡的另一个目的,想象自己与牵挂着的心上人重逢后的温馨。
D.“我排队排到那小窗/关上:哦明月”,诗人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使命,为自己付出的一切而自豪,“关上”的“小窗”终将为游子打开。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鸦终于拼凑成/夜:黑色地图”运用比喻手法,以“寒鸦”自喻,诗人面对夜这张黑色的地图,感到无奈和绝望。
B.诗歌第一节写“归程/总是比迷途长”,运用 了类似“长亭更短亭”这种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表明回归故乡的艰难。
C.“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节奏变得明快,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叫出了故乡的名字,全诗由此达到高潮。
D.最后一节的“我回来了”与开头的“我回来了”形成呼应,有中国诗歌回环往复之美;这首诗语言深邃.凝练,却并不晦涩。
3.为什么诗人说“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4.有人评价本诗“将现代诗的象征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熔为--炉”,请以第二节为例加以简析。
10-11高一上·河北唐山·阶段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你

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2016-11-18更新 | 65次组卷 | 5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