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0 道试题
1 . 近年来,苏州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一做法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     
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②要广泛学习外来文化
③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 2023年8月26日,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终选结果出炉,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乡村振兴、保家卫国……以平实质朴的文字、直抵人心的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勾勒出奋进中国的大美画卷,鼓舞亿万人民毅勇前行。这启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     
①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
②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忠于祖国和人民
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④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9 .3课后分层作业巩固提升(B卷)
3 . 2023年大运动会期间,一系列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的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打开新的窗口。从开幕式上令人惊叹的“太阳神鸟”图案,到颁奖仪式前引发热烈欢呼的川剧变脸表演;从大运村里让运动员流连忘返的非遗体验活动,到多条风光无限的文化观光路线等,各国代表团青年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上述文化交流,有利于(     
①充分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②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以民族文化丰富世界文化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     
①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支撑
③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④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的最新和最高理论成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1-26更新 | 298次组卷 | 6卷引用:9.1课后分层作业进阶高考(C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也具有丰富的现代意义。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       
①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
③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④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华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结合世情国情,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现代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现代文明、如何建设现代文明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能够科学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主义文明。由此可见(       
①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立足时代之基
②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因吸纳人类各种文明而具有普世价值
④社会主义文明是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有这样一位来自贵州省望谟县的代表,他叫刘秀祥,2008年他“千里背疯母上大学”;2012年他拒绝高薪,带着母亲回到还处于深度贫困的贵州省望谟县,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从教10年间他助力千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2020年4月28日,刘秀祥获颁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刘秀祥“全国最美教师”荣誉称号,传播他的事迹有利于(     

A.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内涵
B.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制高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C.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传承优秀传统美德,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8 .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两个结合”(     
①说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
②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的
③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④是基于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国家图书馆启动文献共享借阅计划,充分考虑我国东西部及区域间公共文化保障服务发展方面存在不均衡问题,优先确定与中西部和边疆省份图书馆开展合作,目前已有72.5万余册文献进入黑龙江、江西、西藏、甘肃、湖北、吉林六省的共享借阅体系中。文献共享借阅计划(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③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④有助于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修养和道德修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娶亲纳征,即男方给付女方彩礼,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结婚习俗。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地区彩礼数额水涨船高,高价彩礼助长奢靡之风,影响群众的幸福感,令一些家庭生活陷入拮据。目前,许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婚俗改革,推动移风易俗。婚俗改革需要(     
①正确对待传统婚姻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③全面吸收西方婚姻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筑牢彩礼物质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