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自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吸引了全球目光。

材料一   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满满的东方文化元素“刷屏”现场。

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展示国家姓名的花窗背景镶嵌着梅、兰、竹、菊图案,中心场地不时切换出梅、兰、竹、菊的精致刺绣样式;在迎宾表演《水润秋辉》中,演员们所击之鼓以良渚玉琮为原型,传递来自远古的呼唤,以良渚之光交映秋分之辉;在短片《相约杭州》中,“良渚少女”与现代少年跨越时空同频共振,展现“爱达未来”的古今相融瞬间。

“水”是开幕式上的一道动人笔触。钱塘江、大运河、西湖、西溪湿地……纵观开幕式全程,上篇的“水”是水墨入诗画、烟雨染江南的唯美画卷;中篇的“水”是聚集成潮,泛出动感浪花;下篇的“水”是绿水青山间的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为南宋都城的东道主杭州还将宋韵文化在开幕式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国风雅韵》篇章,10艘宋韵主题游船在湖光山色中穿行,其所承载的戏剧表演展现了书画、茶道、香道、杭扇、篆刻、瓷器、丝绸、对弈、舞剑、古筝、饮酒、吟诗、亭台楼阁等宋代生活元素,彰显着“风雅处处是平常”的江南生活美学。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肯尼亚有了第一条现代化铁路,白俄罗斯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从创立时的57个增长到目前的106个,丝路基金项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融资渠道平台不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共同绘就了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走的是人间正道。


(1)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铭刻文化自信。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走的是人间正道。
(3)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各国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我国各民族始终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胸怀同世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新时代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探索出一条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新时代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的重要意义。
(2)新时代中国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3)请就新时代青年如何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提出两点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有法可依。

材料一   黄河保护法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流域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问题,规定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优化调整。

材料二   法律明确,要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组织指导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建档,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加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黄河红色文化;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黄河保护法如何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黄河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请就更好地保护黄河撰写两条公益宣传广告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20字以内。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从1951年开始,我国编制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列举的十个重要理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分别来自《礼记·礼运》《论语·五子之歌》《论语·为政》等传统经典。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经历了“否定—改造—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传承创新”的转变。近代以来,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下,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排斥居于主导地位;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转变,认为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相融相通、协力共进。


(1)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正确之路。
(2)中国式现代化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予以说明。
(3)班级将召开“新时代与新青年”主题班会。请你写出两条发言提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说“咖啡”“柠檬”“芭蕾舞”等外来词的“进口”丰富了汉语的表达,那么英语中的“litchi(荔枝)”“typhoon(台风)”“yinyang(阴阳)”则见证了汉语走向国际的进程。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报告数据,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汉语“出口”不仅有关于民俗生活的hongbao(红包)而且还有关于社会热点的dama(大妈)等词,尽管tuhao(土豪)dama(大妈)让中国人忍俊不禁,但无一不是书写着一个真实、进步、多彩的现代中国。

英语中的汉源词语,既有古老的华夏文明如Taoism(道教)TaiChi(太极),也有日新月异的现代中国如gaotie(高铁)、lianghui(两会)。尽管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体系,但那些展现中国特色、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词语一定会在中外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说明汉语“出口”走向世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月皎皎,银汉无声。每--次抬头都怀着“千里共婵娟”的希冀,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每逢中秋佳节,仰望星空也催生着“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追问……。飞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与我们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如今,随着国力的强盛和科技的发展,在几代航天大军的默默耕耘下,2022年9月2日种舟十四号航灭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十年梦想,不断得圆。

2022年9月10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台办主办,北京音乐家协会承办的“两岸音乐人共话传承与创新”在京举行。20世纪90年代,表达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歌曲《把根留住》广为传唱。随着音乐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台湾知名音乐人周杰伦线上重映演唱会、罗大佑和陈奕迅等港台歌手线上开唱,引发众多歌迷追捧。通过音乐交流,强化两岸同胞情感纽带,唱响两岸一家亲的主旋律,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雪之约,中国之邀。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我们“一起向未来”。

材料一   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一致同意对奥林匹克格言进行修改,在“更快、更高、更强”后面加上“更团站”.这是奥林匹克格言100多年来首次修改。这也与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无论是国际奥委会的“更团结”,还是北京冬奥会的“一起向未来",都彰显了全世界人民一起努力奋进、追逐梦想与希望的决心和勇气。奥运会是世界级运动盛会,成功精彩的奥运会需要奥运大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肆虐的当下,奥运团结精神,对增强全人类守望相助的信念和共克时艰的决心具有特殊的激励作用。我们相信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引领下,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凝聚全世界、鼓舞全世界的一次重要契机。

材料二   “五环彩帜迎春舞,九城红梅傲雪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阁、最重要的节日,是集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冬奥,让北京冬奥会迸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拉开大幕。这一天,也正是中国农历大年初四。“早在中国办冬奥时,我们就把春节这个环节设计进来,通过举办冬奥会来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过年文化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曾如此介绍。伴随着虎年春节的到来,与冬奥会相关的场所、设施的“年味”也已越来越浓。比如,冬奥村与冬奥场馆里就挂满了灯笼、中国结,贴上了喜庆的福字与春联。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赛区,融合了冬奥、春节、民俗元素的城市景观也已经布置完成。激情的冰雪与暖心的春节交融,北京冬奥会整个会期都与中国农历新年“完美重合”。可以肯定,冬奥会既是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


(1)请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冬奥会弘扬春节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3)2022年2月4日~20日,第24届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行,北京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假如你是本届冬奥会的宣传员,请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构的,也是在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大潮中成长的。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倾向“大一统”,恪守责任伦理,维护国家统一,追求和而不同,主张天下为公,这都让中固人民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与构建上更偏好合作而非竞争。与这种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结构是“多元一体”而不是“多元竞争”,在功能上倾向“利益整合”而非“利益纷争”,在政党关系上则实现了从政党恶斗向团结合作的深刻变革,在效果上实现了从少数人的民主到全体人民的民主、从选举才有的“周期性民主”到国家治理“奎过程人民民主”的变革。这种鲜明的中国特色,决定了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始终根植于人民,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成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

新型政党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还承载了“和平、发展、套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国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中为人类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知识与经验,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2)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近年来,我国对外政党交流频繁。请你为对外政党交流拟定两个宣传口号,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宣传口号限20字以内。
2022-01-17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三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方电视台“春晚”经过朋友圈的不断转发“火”了,我们来采撷几朵美丽的鲜花。


(1)“春晚”创作巧妙地运用了“加法”和“减法”融合与精简并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任选一个作品,说明“加减法”在创作中的运用及作品体现的文化内涵。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概括该档“春晚”之所以“火”的理由。
2021-07-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3)学校团委发起“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志愿活动,请你为该行动拟定两条倡议。
2021-06-25更新 | 11689次组卷 | 10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