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1 道试题
1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现如今,家庭教育在很多家庭中是有所欠缺甚至完全缺失的,关于“不合格”家长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不胜枚举,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父母们开启了“依法带娃”的时代。

家庭教育促进法旨在通过法律的方式,引导父母去按照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去教育孩子,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该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调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教育、民政、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提供指导和进行监督;具备条件的学校为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对于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予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必要时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追究法律责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既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的“家事”,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国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践行。

(1)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说明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家庭教育。
(2)请结合“全民守法”的知识,为国家宣传法治教育提供三种方式。
7日内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十多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公安严格执法监督,解决执法突出问题,执法效能不断提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国不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显著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法治逐渐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1月,党中央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2022年7月,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反复研究修改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后,征求了36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很多普通民众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考虑到青少年群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联系点工作人员还专门走进学校倾听师生意见。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是如何现立法为民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20年,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21年,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在对《决定》联动开展执法检查时发现,示范区执委会法定职责尚未细化,与国家部委管理机制尚不匹配,与两省一市的工作沟通一事一议,在工作机制等方面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相关部门在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财税分享等方面缺乏合作、协同机制等。

2024年3月,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了《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此次《条例》的立法过程中,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在以往长三角协同立法的经验基础上,把地方立法工作作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以一体化的理念、一盘棋的意识,共同起草、共同调研、共同修改,以工作模式的一体化确保法规内容的一致;同时,同步审议、同步通过、同步实施,以立法进程的协同化确保法规实施的合力。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说明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协同立法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知识,分析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协同立法、一体化推进制度供给的哲学智慧。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0月23日,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法治成果,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法治体现。此前为更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都曾向党中央和全国人大提出意见建议,认为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家庭教育法。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从前期调研到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多次向社会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再到2021年的三次审议,可谓十年磨一剑。法律草案人大一审时,并没有“促进”二字,称为《家庭教育法》。但是在二审时,有专家、学者、代表等提议加上“促进”二字。“促进”二字,体现出立法重心和思路的调整,突出落实法律的主责方、支持方、协同方。

该法的出台开启了我国家庭教育的新纪元,把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由过去的“家规治家”向“依法治家”转变,营造“以德正己,依法治家”的社会新风尚,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小家之事”背后的“大国之治”。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6 . 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下面是该《条例》修订的相关情况。

主要背景:

2020年10月,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全面修订。为了顺应未成年人保护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并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全面修订《条例》进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日程。

征求建议: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学校教师、未成年人、社会公众、政府相关部门等各方建议。

在走进中学调研时,同学们提出了让立法者耳目一新的“是言”。例如,一位同学提到,草案中第三十一条要求住宿经营者接待未成年人时要查验身份证和同住人信息,但住宿经营者中只有“宾馆、旅馆、酒店“,应该把”民宿“也加进去。经过调研论证,该建议最终被采纳,”民宿”被写进《条例》。

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结合《条例》修改的相关情况,说明市人大是如何推进《条例》修订工作的。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学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展立法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该草案于2023年6月26日首次亮相,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6月28日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并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爱国主义教育法”走深走实。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过程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材料一   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都是党领导下的政法机关,职能分工虽有不同,但奋斗目标高度一致。2023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召开首次工作交流会商会。此次交流会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谋划务实举措凝聚工作合力,更好发挥法律监督和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是共促公正司法的务实举措。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交流、深化协作,持续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司法实践,携手推动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1)有人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凝聚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合力。”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二   于某与顾某签订转让协议,约定于某向顾某购买A公司生产的推土机一台,车款25.2万元。于某按约向顾某支付了购车款,收到车辆后,却发现车铭牌号与实际出厂不符,后经与A公司联系,查明该推土机并不是A公司生产的,根据车铭牌号查询并无此车。故于某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转让协议并主张顾某退还购车款。

(2)结合材料二,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法院会如何判决并说明理由。

9 .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国家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加以阐明。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模拟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保护法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黄河区别于其他江河的管理特点,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该法具有鲜明的约束性,强化了流域生态保护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了约谈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落实各方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防洪减淤、节水护水、污染防治等目标责任。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1)有人认为,只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就能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材料一,请你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评析该观点。
(2)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请你就青年学生如何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