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材料一   1945年7月,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翥,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明确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牙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历史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民民主是应对治乱兴衰周期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党一贯重视发展人民民主,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形成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一个答案”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提出、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点就是让人民监督权力、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通过深化全进程人民民主,人民监督更加规范、有力、有效。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摆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的第一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通过人民民主跳出历史周期率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2 . 赣州南康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的指示,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有力解决了有些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南康区由信“访”到信“法”的转变得益于该区(     
①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法律体系
③推进信访、司法工作改革,畅通司法便民利民渠道
④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贵州省毕节市成功获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法治贵州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以下是近年来毕节市有关工作的推进情况: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缩减66%,网上可办率达100%;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率全省之先设立人大立法、行政立法基层联系点65个,2021年以来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11部;着力提升执法水平,选取全市经济相对发达的32个乡镇(街道)开展行政处罚权下放试点,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形成以1支队伍综合执法为核心、11支队伍专业执法为支撑的执法新格局;作为贵州省唯一市(州)开展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全国试点,率先明确构建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监督体系,率全省之先探索开展行政错案问责追责,倒逼依法行政。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说明毕节市构建法治政府的成功经验。
2024-04-08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广西贵州省“3+3+3”高三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模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从提出到写进法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首次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2022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将“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金过程人民民主”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民主以生动的实践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民参选率均保持在90%左右,保证了选举结果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意愿。人大代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国家的重大决策。基层民主生活如火如荼地开展。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人民群众就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以及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座谈、网络、民意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政协委员发挥协商民主的独特作用,积极参与基层协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国式民主展现出巨大优势和潜力,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述“中国式民主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依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全国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超过190万件,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入;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持续推动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使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3-04-10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政治试题
7 .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公民的信息安全筑起严密的“防护墙”。该法赋予了公民对自己个人信息的“自我决定权”和充分的“知情权”,使“我的权利我做主”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该法(     
①杜绝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备受困扰,体现民主的广泛性
②是对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充分尊重,体现民主的真实性
③扩展对公民最基本权利保护范围,体现最管用的民主
④健全了符合时代发展的保护体系,助力推进依法治国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兴则国家兴。国家立法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期待,不断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

2021年以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等一批回应社会关切、顺应人民期待的法律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身边,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显著增强,立法形式也更为丰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强化法治督察,各地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法治政府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5部,先后发布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一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为未来的法治建设明确了路线图。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了对三年来纠正的冤错案件的全面排查,逐案提出追责意见,以严肃追责压实司法责任制。最高人民法院推出在线诉讼规则,推动诉讼服务实现“网上办”,着力破解人民群众诉讼难痛点。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在各地集中展开,直面顽瘴痼疾、清除害群之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不断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
2022-03-30更新 | 67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历时5年,草案各编10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10次并收到102万条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的诞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是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1260条,10万余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是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整合、修改和完善,在字里行间呼应着社会现实,用行文条款书写着人民权利。人的“生老病死”各个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中找到答案,且围绕着“人”做出了周全的利益保障。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民法典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民生关键问题给与多角度、全方位的回应,开启了人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民法典的诞生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的。
2020-12-1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新变化,关系全局、影响深远,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法治中国”凸显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高三(2)班的同学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相关资料部分讨论结果展示
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南永州市委书记李晖说,今年湖南省第一部城市公园法、永州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永州市公园广场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由于在立法过程中做到了立法公开全面化、征求意见常态化、参与形式多样化、民意采纳刚性化,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立法,法规一公布就得到了市民的衷心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16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达1150.07亿元,比2012年增长51.7%。”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表示,这些成就是党中央坚持领导、强力推动取得的,完全归功于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正确指引。

观点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依法治国。
观点二,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述的科学性。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二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 想方法上的不足。
2018-06-2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18届高三适应性训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