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某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该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历史古迹保护和开发、街区复原和翻新、传统技艺发现之旅等方式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借鉴了其他发达城市的文明建设经验,使得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让这个历史厚重的故都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其次该市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平台,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后各街道、社区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化社医”等活动,通过改善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市民参与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了该市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成功。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促进文化创新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响应“一带一路”政策,加强中意双边合作,促进两两国经济发展,打造中意商业文化交流的平台。首届中意文化年在意大利洛特拉诺市举办。设有汉服走秀、茶道表演、书画展出等多个文化主题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汉服走秀环节惊艳众人。汉服品牌织羽集的汉服秀展示了融合古典之美和时尚之美的新品汉服,走秀模特仿佛从千年前穿越而来的古典美女,端庄优雅,清秀脱俗,意大利掀起一阵汉服Style,汉服秀成为中国向世界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中意文化年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促进两国文化产业繁荣,为两国文化发展增添新动力。

材料二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发挥自身优势,以中国文化艺术为主要出版元素,通过海外投资建分社,置身西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深入了解西方的市场需求、读者阅读习惯和出版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实现本土化、国际化运营。在经营管理上不断开拓创新,所有产品都是先通过书展测试市场需求,获取订单、确认合同、甚至收到订单后再正式编辑出版,从而避免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综合竞争能力,保证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走出去”已连续9年盈利,开拓了一个覆盖国际主流市场的营销网络,创建了一个高端的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出版品牌。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中意文化交流合作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走出去”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除互联网等媒体展示外,请就如何增强中国茶道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三条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中央电视总台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引发全社会热情点赞,好评如潮。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以生动的形式、易懂的表达,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推动了先进精神的广泛传播。

节目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显示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人民”这两个字的分量,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节目《平“语”近人》引发全社会热情点赞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的哲学依据。
(3)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古代仁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为如何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 一2022年)的意见》,提出要扎实推进革命文物工作,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进一步发挥 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工程中,财政累计投入数亿元实施革命旧址的修缮养护;瑞金等地的“革命旧址+特色乡镇” “革命旧址+休闲农业”模式,有效地保护了革命文物,还带动了周边旅游;井冈山等多地的革命博物馆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的展示宣传, 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1)材料中的革命老区在深化挖掘革命文物价值的过程中体现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的革命老区是如何保护革命文物并发挥其价值的。
(3)请你就学校应该如何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2019-07-1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4月)月考文综政治试题
5 .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梨园戏。为了适应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古老的梨园戏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泉州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共同重视与保护下,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梨园戏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等等。梨园戏采取种种措施,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新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倡议,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梨园戏是如何焕发出勃勃生机的。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梨园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交流,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体现了各方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产生了共振式巨大能量。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材料二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完善、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我们要聚焦共同发展,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大发展“蛋糕”,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加大民生援助力度,使项目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方,促进发展中国家民生福祉改善,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有关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如何引领经济全球化高质量发展。
2024-03-04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广大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认同,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
材料一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材料二   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人民利益的理念,成为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道路上的战略引领。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智慧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联合国会员国普遍认同所蕴含的《文化生活》中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推动世界发展战略引领的原因所在。
(3)请就世界各国如何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两条建议。
2018-01-1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海派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继承了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弘的拓边精神。上海开埠后,西方文明在上海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有一个小镇迅速锐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中心,中西大汇融的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上海话是典型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某中学学生在以“上海话现状及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上海话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参与学校的活动还是小朋友间的游戏,都讲普通话,几乎与上海话“绝缘”,甚至已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
(1)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分析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
(2)假如你是一名上海学生,联系实际,就如何通过传承上海话来弘扬海派文化提两条建议。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敦煌莫高窟旅游人数屡创新高,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若限制客流则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锐意创新。历时4年、投资3亿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于2014年8月投入使用。将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由3 000人次提升至6 000人次,达到文物保护、游客承载量和游客文化体验提升的多赢效果。2016年5月,“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首次亮相互联网,向全球开放。
       2016年9月,媒体曝出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被破坏性修复成“平板路”的有关报道,再次引发全社会对长城保护的关注。
(1)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处理好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保护和利用文物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3)文物保护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请你就“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保护长城”写两条建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传、变化的历程,介绍茶文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播出后获得普遍赞誉。
该片秉持“中国视角,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通过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向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不论是云南茶祖节大祭,还是寻得宋茶精髓的日本茶道,或是自成一家的英国下午茶……茶道在世界各地均形成了以当地文化为根基的“茶文化”;该片在带给观众有益的茶文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茶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分享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领略了各国茶文化的魅力。
该片立足新时期文化发展要求,今选取了多位“茶人茶事”,展示与茶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生追求。北京人刘驰前往海外寻访曾祖种茶做茶的印记,折射出中国茶光耀异国的历史;张天福老人不仅发明中国首台揉茶几,还在百岁之年致力于推广有机茶的种植,在他身上做茶和做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大学生曾忆馨弘扬茶文化的梦想……片中每一位茶人,都因茶而具有了生命的醇香,在生活中彰显出人性的朴素、高贵和美丽,给予观众“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和洗礼。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该纪录片是如何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促进茶文化发展的。
(2)茶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人认为“中国茶文化就是在时代要求下茶人的精神追求”,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予以说明。
(3)请就如何增强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