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被誉为“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的中国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线条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之后,中国书法经周代的金文、石刻文、简帛,至秦代出现了“写法苛刻”的小篆和“书写方便”的隶书。
字形方正、法度谨严、笔画分明的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一次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汉代兴起的草书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两晋书法家的行书“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代的书法艺术对前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从而推动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跨入到新的境界。此后,中国书法艺术在宋元明清时期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发展。2009年9月,中国书法艺术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今,随着汉字书写工具的变化,特别是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加之应试教育的功利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书法教育面临巨大冲击。有人建议,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要光大书法艺术就应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一部分进行考核。
(1)你是否赞成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在汉字书法受到冲击的今天,试就如何光大中国书法艺术提建议。
2 .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城市的特色应当呈现为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历史建筑。一座历史性的建筑,带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从它的建筑结构、牌匾画幅、装饰雕刻,都能领略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保留历史建筑的风格,可以延续城市文化传承的血脉,也是为城市建设增加设计借鉴,甚至可以让城市的建筑生态有更丰富的内涵。在现代高楼大厦逼仄的空间里,历史文化建筑点缀其中,市民在历史文化中穿梭,能感受到对城市历史沧桑感的认同。
让城市发展更“自然”一些。要把握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和谐共生。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内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控制对自然环境最小的人工干扰,最终实现从摇篮再回到摇篮的目标。
(1)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留住城市的文化基因需要保护好历史建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应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的和谐共生。
(3)结合材料,请就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提出两条建议。
3 . 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引发广大观众热议。其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是一场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兴喜气“的文化盛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舞台,大文化】
猴年春晚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展示了诚信(小品《放心吧》)、友善礼让(歌曲《六尺巷》)、敬老、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感受到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四个分会场充分挖掘了祖国四个不同区域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现“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创新理念,增强了亿万国人迎新春、谋发展、求进取的伟大张力。晚会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了中国精神,反映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留给观众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彰显了中华大地“精气神”。
【小故事,大哲学】
根据安徽桐城真实历史故事创作的歌曲《六尺巷》在春晚播出后,六尺巷的故事再度在媒体上热传。故事折射出了“和为贵”的为人处世之道。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有的错误是主观造成的,有的是无意间造成的,因此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互相宽容.忍让,做到“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惟有如此方能化敌为友,实现和谐。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央视猴年春晚为什么能彰显中华大地“精气神”?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分析生活中如何实现“和为贵”的为人处世之道?
(3)“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请就怎样构建友善的邻里关系提两条建议。
2016-06-0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安徽蚌埠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政治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前,不同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青少年如何才能担当起未来发展的重任呢?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立德铸魂,不断探索学校教育新的“打开方式”,使之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同一颗种子,种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对青少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