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生活(人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
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
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7-05更新 | 6321次组卷 | 31卷引用:2023年高考北京政治真题
2 . 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6-12更新 | 5150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政治真题
3 . 海南某黎族乡村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邀请黎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历史文化,传授技艺,积极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此举旨在(     
①培养黎族非遗传承人            
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③提高学生的黎锦技艺水平          
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4-18更新 | 308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年高考海南政治真题
4 . 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走上荧幕,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为大众搭建一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这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②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③与时代同行,实现创造性转化
④是夯实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2023-03-15更新 | 222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政治高考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朝是词的盛世。其实,词原本主要是为酒肆乐坊而作的歌词。随着宋朝市井生活的日益繁华,酒肆乐坊越来越多,因而对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渐渐地,词也从市井街巷登上了大雅之堂。由此可见(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 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11-24更新 | 67次组卷 | 89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政治(江苏卷)
7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汉代统治者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汉之后它有时也被看作情诗。今天我们将其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对《关雎》的不同理解(       
①构成了不同时代各自独立意义的系统                 
②体现社会制度与其主导的价值观的根本一致
③表明艺术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④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9-19更新 | 14561次组卷 | 57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政治高考真题
8 . “你读过的课文中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论坛的这一话题,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下面是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重温课文的感受:重温课文(     
甲:我记得诱人的高邮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乙:《匆匆》让我开始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
丙:十几岁的日子和思想很简单,其实当年并没有完全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
丁: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也有清凉月夜,但不懂得知己难遇,不懂得能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

①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
②获得的是理性认识,有助于实现认识的飞跃
③让历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④让不同年龄的人思昔抚今,形成对当下生活的共同认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9-17更新 | 8110次组卷 | 4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北京政治高考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诗词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农历新年伊始,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月圆,我们会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门在外,不禁感叹月是故乡明。我们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我们倾听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至美悠远,感慨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雄浑壮丽;期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魄胸襟,坚定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立场信念……在这种独特的中国式诗意生活中,我们达到了和诗词作者同频共振的奇妙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这种“同频共振”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022-07-08更新 | 4580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广东政治高考真题
10 . 艾思奇被誉为“善用大众话语的人民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以大众话语为载体,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起来,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热切期望,启蒙了成千上万青年的革命理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见(       
①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②先进文化只要走进大众,就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的文化成果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
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的反映,又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7-08更新 | 5316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广东政治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