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3 道试题
1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复制”“翻版”所谓西方一流大学发展之路,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85年的办学历程深刻表明,我们的教育目标在每个历史时期是否明确有效,除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外,还取决于能否正确反映党在那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否真正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些都必须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毫不犹豫地奔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让一代代“革命的先锋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
(1)“复制、翻版西方大学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此加以说明。
(2)“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这是一个什么判断?运用好这一判断的意义是什么?
(3)某大学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为开展这一活动提供两个可行的方案并说明该方案的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复兴文库》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是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中华民族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

材料一   该文库按历史进程分为五编。

编目

选编文献内容

第一编(1840—1921年)

集中选编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体现民族觉醒意识、思想启蒙与思想解放、探索救亡图存、推动民主革命、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文献。

第二编(1921—1949年)

集中选编记述中国共产党携手各阶层各党派进步力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奋斗的重要文献。

第三编(1949—1978年)

集中选编记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

第四编(1978—2012年)

集中选编记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第五编(2012年以来)

集中选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文献。

材料二   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是挽救民族危亡,追求民族复兴的大后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2023年3月,《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重庆十册添彩<复兴文库>》主题访谈节目连续两周刊播。主题访谈结合融媒体传播特点,通过虚拟演播厅录制,采用“访谈视频+海报+二维码+文字稿”融媒体形式,实现融媒对话。专家们讲解过程中力求深入挖掘和通俗解读,通过文献背后的鲜活人物和故事,让大后方历史更具感染力,更使《复兴文库》鲜活地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该节目以融媒创新视角,反映了《复兴文库》的宏大气象、丰富内容和多方面的价值,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节目一经推出,在各平台和年轻人群中引起热烈反响,观众对抗战大后方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结合材料二,说明策划者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题访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以“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为主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3-12-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山东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我国航天带回的月球样品特点和探月工程探测数据,成功绘制出比例尺为1:250万的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知名期刊《科学通报》上。这(     
①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体现尊重客观实际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
③表明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离不开特定条件
④说明正确意识凌驾于反映对象之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思维方法的运用。先秦思想家孟子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下列对“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②“后知后觉”表明思维能够确定认识对象的状态
③“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相互独立无法关联
④“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具有超前意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茫茫宇宙,许多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钱学森星、袁隆平星、孙家栋星、吴孟超星、南仁东星……它们在浩瀚宇宙中熠熠生辉。闪耀星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就,还有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科学家精神。对科学家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符合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需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如图)从“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整体设计充满了踔厉奋发新征程的动势和丰神俊逸的力道,彰显出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这一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意蕴无穷。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春晚主视觉标识的设计融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性于一体
②设计师反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③设计师反映外部世界的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④设计师营造的独特意境表明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3-30更新 | 42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一模政治变式训练之哲学与文化
7 . 日前,人们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还很堆实现准确预报。然而,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云南昭通市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2013年2月发生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交界处的4.9级地震实现了成功预警。这一结果
①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有能力准确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
②表明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逐步改变地震产生的规律
③进一步佐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④表明对地震从很难“准确预报”向“成功预警”的转变需要条件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16-11-26更新 | 95次组卷 | 6卷引用: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12月月考政治试卷
8 . 将艺术作品赋予自己理解的过程,往往是令作品最具有魅力的部分。作品创作离不开对表达对象和本体语言的体验和思考,离不开对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反思。从普通的艺术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随着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理解越来越深刻,也会加入更多自己用心、深入的体验和思考,从而更能感受到艺术作品中传达出的深刻思想并与之产生共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再认和再现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性反映
③人的认识随着主体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④对事物的正确把握取决于人们的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2019年3月,电影《流浪地球》票房全球收入超过6.6亿美元,成为2019年全球第一部超过5亿美元的电影。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电影是国力的折射,也是国家思维的表现。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老外对此评价说:“挺中国的,很酷”。这表明
A.必须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价值判断
B.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C.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D.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2.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我国南方多地持续阴雨天气,平均降水日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日照时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不少南方网友模仿《流浪地球》语言表达方式感叹:“太阳去流浪了吗?”网友的模仿表明
①人们通过模仿就可以对南方持续阴雨天气的现象作出如实反映
②“太阳去流浪了”的说法是对《流浪地球》表达方式的加工改造
③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模仿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④人们可以发挥意识作用自觉选择反映天气状况的情感表达方式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的颁行,必将掀开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020-09-25更新 | 28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