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24日,堪称人间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港珠澳大桥项目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现在,从香港到珠海的程只需半小时,粤港澳三地已经紧密连接在一起。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段由33节沉管组成,沉管的安全浮运和沉放是整个工程安全施工的关键。为了协助设计施工单位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肖忠副教授负责的“波流联合作用下沉管浮运数值仿真计算”科研项目,首次建立了安装船、沉管、缆绳和水体系统的1:1的三维精细有限元仿真模型,为实际工程中的沉管及沉放驳结构上的合理布缆方式和施工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为了使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程,课题组赴工程现场对沉管最终的浮运系泊方案进行了现场考察,并针对系泊危险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为保证沉管结构在浮运及沉放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指导。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一个国家的奋斗精神。面对防洪、防风、海事、航空限高等各种复杂建设难题,全国各地的建设精英们夙兴夜寐,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自豪感,竖起中国桥梁的高峰,再度刷新了世人对中国工程的印象。


(1)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连接。请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奋斗精神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3)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请列举两个符合共同奋斗的名言或名句。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拿破仑的这句话揭示出上层建筑拥有比物质力量更深远的影响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主要包 括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 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大思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外,还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材料二       新常态下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需要从严治党。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走群众路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政风为之一振, 清风正气扑面而来。有学生根据中国近两年多来的反腐实践得出结论:中国的反腐工作任重 道远,但一定会取得胜利。其理由如下: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 展的反腐风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进展之速、战果之巨,实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民众 对政府的信任度极大提升。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党的先进性 决定了中央对反腐败工作的坚定决心。反腐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普 遍欢迎和拥护。
(1) 有人说,坚持文化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请从中华文化 的包容性角度批驳之。
(2)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评析该学生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结 论。
(3)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法治的作用,请你列举出一个与法治有关的名言名句。
2018-07-04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雅礼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卷文综政治试题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法治建设,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00多项;以良法促善治,为社会公平正义筑牢根基;环境保护法全面修订,治理污染露出锋利“牙齿";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法治保护;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支持人大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要求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有人根据材料一得出结论法治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
(3)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法治的作用,请你列举出两个与法治有关的名言名句。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的一档特别节目。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升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质量为宗旨。节目采取电视竞赛的形式,展现我国诗词爱好者的知识底蕴和个性风采。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内容与形式,诵读经典进课堂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

材料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一方面,实体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好转趋稳,营收规模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实体企业仍然存在技术突破难、人才引进难、获取资金难、产业链延伸困难、税收负担重、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


(1)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诵读、理解古诗词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知识,阐释“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这一判断的合理性。
(3)廉政文化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清正廉洁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5 .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会面握手,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马英九在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国古代名言,两次提到《尚书》名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并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结束语。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共鸣。这说明
①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有重要影响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上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下列名言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干一寸胜过说一尺。——真理具有客观性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联系具有普遍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 . 习近平主席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他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下列诗句与苏轼的名言所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②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