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40 道试题

1 . 人工智能点燃新引擎

近期,聊天机器人ChatGPT迅速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焦点。这再次表明,人工智能不仅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引警,更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必争之地”。

1.除了ChatGPT,近年来,一些同样具有想象力的全新场景也涌现出来:可以作诗作曲的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活跃在社交平台的虚拟人“AYAYI”,这些虚拟人(     
A.属于生产关系要素B.属于上层建筑要素C.属于生产力的要素
2.数字化转型发展势必涉及大量人工智能产业算法领域的工作,因此,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凝聚变得十分关键和迫切。以上论断所体现的哲学方法论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要抓住重点和关键C.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3.(多选)网络购物既带动了快递业的蓬勃发展,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有鉴于此,国家邮政等部门提出推行隐私面单、虚拟号码等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技术,从信息源头阻断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可能性。由此可见(     
A.现实的需要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的动力
B.来源于实践过程的认识就是真理性的认识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冲击,教育学者认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亟待改变,我们的人才观需要重新定义。每一个教育者和学习者都需要思考这一问题:具备           (哪些能力)人才可以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你的观点是什么?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论证自己观点。
5.ChatGPT是一个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对话机器人,旨在实现对人类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视频脚本、翻译,写论文等任务。可见,ChatGPT(     
A.已成为意识的完全表征B.将实现世界本质的颠覆C.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拓展
6.(多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AI也在逐渐发展壮大。在算法上不断迭代、演进、升级,已经历四个版本,旨在不断提升效果和精准性。AI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方法论是(     
A.重视了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B.通过实践深化对事物的深层次认识
C.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D.先进的社会意识助力推动社会发展
7.ChatGPT还能火多久?就教育行业角度来说,有人认为,ChatGPT回答问题所使用的内容,看起来有模有样,但实则搜索而非探索、仿造而非创造,没什么创新价值。也有人认为,它将推动教育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有关内容,评析上述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4-01-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 . 材料一   列宁在《论国家》中对国家作了简单明确的论断:“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一种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上述论断表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材料二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事务的权力。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最佳制度安排。

材料三   恩格斯指出:国家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这表明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同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国家政治统治职能以社会管理职能为基础,没有经济任何统治都难以持续下去。

材料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以美国为例,美式民主仅代表并服务于少数资本家的利益。金钱政治贯穿美国选举、立法、施政的所有环节,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转化为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美国知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直言,美国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

材料四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在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构建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材料五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不同国家的政体可能多种多样,但终归是国体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各国的历史文化不同、现实国情不同,民主的形式选择必然不同。



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0):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理论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1--13):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说明国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说明国家性质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3.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说明国家职能主要有哪些?
4.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些国家国体相同,政体却不同?
5.运用国家性质的知识,分析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6.运用国家基本要素的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坚决反对美方邀请台湾当局参加所谓“领导人民主峰会”?
7.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相关知识,说明一个国家为什么不能照搬他国政体?
8.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民主为什么会有本质上的差别?
9.“美国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运用民主的实质的知识,说明专家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0.从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角度,分析拜登政府为何不是美国人民的“救世主”。
11.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的相关知识,撰写一篇短文,对美国召开“领导人民主峰会”的行为发表评论。(要求:观点正确;知识运用准确;材料提取恰当;论述清晰;论证有力;200字以内)
12.某校高二(三班)将组织开展以“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 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请你帮助设计一个活动计划。
1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然而,在外部势力支持下,香港社会有些人混淆视听,鼓吹香港有所谓“固有权力”“自主权力”,为对抗中央制造理论依据。面对“港独”言行,为维护国家统一,请你为中央政府提三条建议。
2023-10-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1.1国家是什么

3 . 中国式现代化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1.(多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式现代化寓于现代化道路之中,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
B.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提供选择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导下分析现代化共性,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
D.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理解现代化的基础
2.制造强国、质量中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勾画出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图景,让人满怀期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这就要求(     
A.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B.人民政协积极履行国家职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人民政协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
D.政协委员们履行职责,行使好质询权和民主监督权
3.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1)上述这个重要论断告诉我们(     )
A.要继承发展我国的历史文化
B.不能简单否定,要整体否定
C.认识由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
D.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2)该论断正确运用了__________的方法。(     )
A.联言判断
B.选言判断
C.假言判断
D.关系判断
4.(多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由此可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方法论是(     
A.要立足整体,重视部分的作用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C.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综合思维
D.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5.中国式现代化以“稳中求进”步伐向前迈进,持续不断缔造了不少“中国奇迹”,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力所能及的重要贡献。
(1)(多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角度看,以下能体现中国推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之举的是(     )
A.推动经济困难地区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B.稳妥应对经贸摩擦,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C.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2)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对、走得通的原因。
__________
2023-04-1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政治试题

4 .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亿万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之时,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肩负人民重托,齐聚首都北京,共商国家大计。

1.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这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     
A.最高表决权B.最高决定权C.最高监督权D.最高立法权
2.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民生问题都成为代表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促进政府解决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     
A.行使决定权,对重大民生问题做出决策
B.行使质询权,对政府工作提出不同意见
C.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法规约束政府行为
D.行使提案权,依法提出民生问题的议案
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公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这表明(     
①人大与一府两院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②全国人大依法行使最高监督权
③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④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提交了《关于推进数实融合更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提案,期待通过人民政协这个专门协商机构,为国家发展助力。材料体现了人民政协(     
A.履行执政议政职能,对国家权力运行提出督促意见
B.履行政治协商职能,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
C.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D.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对方针政策举措提出监督意见
5.以下关于“两会”、代表、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代表的任务是参政议政,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
B.代表参加制定国家法律,委员协商国家重大事务
C.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最高国家监督机关
D.人大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政协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
6.(多选)小牛同学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交出了一份法治中国建设的成绩单。以下对“两高成绩单”解读对应正确的是。
价值追求表现
A人民中心回应关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定分止争化解矛盾
C权责统一民主协商,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D廉洁高效科学立法,划分法律关系边界
A.AB.BC.CD.D
7.从党的二十大到今年两会,“中国式现代化”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综合运用学科内容完成配对。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内容
①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A.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C.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D.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⑤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E.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是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药品费用的标准。每年国家医保局都会对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进行调整。下图为2019年至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部分数据。

对于图表反映的信息,以下二种认识,你会选择哪种?综合运用学科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A.数据的变化,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初心和使命。

B.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坚持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我的选择是(A或B)?我的理由是什么?
2023-07-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5 . 三、全过程民主【理论链接】
1、【政治生活】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       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
(1)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及表现?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物质、法律的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       民主和专政的辨证关系(理解即可)
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证。
5、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注:我国政府观点主权高于人权。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民主选举的选举方式有哪些?比较各种选举方式各自优缺点。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3、制约选举的因素:
(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
(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4、四种选举方式的范围:
直接选举:
①国家事务方面: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社会事务方面,城市居委会选举、农村村委会选举
间接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的选举。
差额选举:人大代表
等额选举: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被采用
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三社一专”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
(2)专家咨询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社会公示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有利于决策利民。
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7、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1)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8、理解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是村民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9、农村村民如何实现村民自治?(理解即可)
(1)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3)通过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4)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
10、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人舆新”
(1)信访举报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发挥着独特作用。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新方法。
11、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消除腐败现象。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12、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三、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1)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2)职权:“法定免督” 依法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4、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表审询案”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2)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5、区别“一府两院”与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一府两院”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其中政府是行政机关,法院是审判机关,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及它的含义。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物的政治制度。
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及表现。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9、分析说明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意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优越性:“2人2国”
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我国的政党制度
1、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
(1)地位: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性质和宗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3)意义(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地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地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4、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首基活左右)。
(1)通力合作的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9、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10、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主题和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1、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当舍正统经文”
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
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3)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等。
5、为什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安全、权利、关系、事业发展”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六、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了解)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完整、全面的政策。
8、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了解)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9、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了解)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10、认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了解)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2)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10、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1、我国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生活与哲学】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四、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五、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021-11-04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过程民主

6 . 扎根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带有自身鲜明民族特色的、符合本国国情的、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道路,也是迄今为止由后发国家独立探索的、以自身文化为根基的、不依附于西方文明的唯一成功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打破了西方某些政客和学者高唱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唯我独尊的教条主义的思维定式。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可归结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求取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政治独立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历史性突破及其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从而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由此可见(     
A.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
B.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最佳方案
C.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D.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多选)2023年7月16日,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举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速的过程中也进入了关键期。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设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     
A.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B.坚持社会保障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原则
C.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D.由政府主导,通过国家财政解决社保资金问题
4.(多选)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下列关于中国绿色发展所呈现出的“四个自信”理解正确的是(     
A.坚定道路自信,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坚定理论自信,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
C.坚定制度自信,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D.坚定文化自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5.(多选)回顾2022年,“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俄乌冲突”“网课”“冰墩墩”“精神内耗”“雪糕刺客”等成为年度热词榜单上的高频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年度热词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探到某些社会心态与社会现象,也有助于人们对过去一年进行一次“全景式解读”。这表明(     
A.社会存在随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
C.一定的社会意识必然是对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6.(多选)2023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指出:“74年来,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表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我国已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D.确立党的领导地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
7.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因此,今年的“两会”(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世瞩目。2023年全国两会上,“高质量发展”再次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热词”。

小明同学查阅资料,对“高质量发展”做了脉络梳理:


对此,小明认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对小明的观点加以说明。
2024-01-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1(上海专用)

7 .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而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政党制度必然各具特色,从政党制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既有政党,又有利益集团。 在美国,除了投票选举和参加竞选外,公民组成或加入利益集团也是一个比较便利的政治参与方式。

材料二   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制。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构的,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根植于人民,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成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还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目前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政党外交新格局已经形成,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负责任态度,也感召着这个星球上越来越多的人携手前行。2022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发布一份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报告。根据该报告,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

材料三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深陷治理困境,号称以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且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治理体系的西方欧美诸国乱象频发:英国政府连续更迭凸显国家治理困境,保守党受政治丑闻困扰,新首相特拉斯仅执政45天便被迫辞职;法国正经历如火如荼的罢工潮,其导火索是退休制度改革;自诩“人权卫士”的美国形势严峻,金钱政治、种族歧视、宗教问题、枪支泛滥、警察暴力、贫富分化等痼疾难除……美国民众对美式民主日益失望。

近年以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美国政策不断变脸:奥巴马政府时期,首次签署《巴黎协定》,共和党人上台后,因与化石能源集团关系密切宣布退出该协定;而受清洁能源利益集团支持的民主党人拜登当选总统后立即重返《巴黎协定》。

2023年3月,美国几天内相继发生银行关闭事件,引发市场震荡,也成为党争的话题。拜登把责任归咎于投资者和老对头共和党。而特朗普则把这场危机的矛头指向民主党……有美国媒体直言,“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政治,而非银行”。

材料四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应被用作推进地缘战略的工具。美国打着民主的幌子搞霸权霸道霸凌,本届美国政府固守冷战思维,挑动意识形态对立。

2023年2月美国以“流浪气球事件”为由,展开了对中国的围堵,美国众议院 “逢中必反”,其下属机构一天之内通过了11项涉华法案,美国共和党表现得比民主党更为强硬,美国两党虽然分歧严重,但在涉华议题上往往能保持一致。

代表着强大利益集团的“军事工业复合体”体制绑架着美国政治制度,故意寻找和制造敌人,引发俄乌军事冲突。一年多来,目前俄乌战事依旧胶着,美国能源巨头和军工集团大发战争财,但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反对拜登政府“掺合”俄乌冲突,对此,有人认为,美国就是个“搅屎棍”,它搅到哪里,哪里乱;但有美国学者却指出:“美国的所做作为符合美国人的利益,无可厚非。”



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知识综合(5--8):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9--12):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理论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3--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运用政党和利益集团知识,简要说明政党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政党和利益集团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和本质所在。
3.运用政党和利益集团知识,说明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4.运用政党和利益集团知识,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有哪些?
5.运用政党和利益集团知识,如何正确看待美国的两党制?
6.有人认为,美国的利益集团是维护广大公民利益的强大力量。请你运用所学的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对此加以辨析。
7.结合材料,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的知识,评价所谓的“美式民主”。
8.写出我们国家实行的政党制度。并用“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相关知识,分析邓小平说的“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制度”。
9.结合材料,运用政党和利益集团知识,说明美国两党为什么往往能在涉华问题上保持一致。
10.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分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深陷治理困境的原因。
11.“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政治,而非银行”。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12.有人认为,美国就是个“搅屎棍”,它搅到哪里,那里乱。请从国家本质和美国利益集团的角度,分析美国沉迷于“搅屎棍”的原因所在。
13.有美国学者认为 “美国的所做作为符合美国人的利益,无可厚非。”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写一篇短文对该学者观点加以驳斥。
(要求:观点正确,知识运用准确,材料提取恰当,论述清晰,论证有力,200字以内)
14.近年来,我国对外政党交流频繁。请你为对外政党交流拟定两个宣传口号,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宣传口号限20字以内。
2023-10-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1.3 政党和利益集团

8 . 社会治理从“政绩”向“民生”转变的积极探索

2023年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全国各地都有大量游客去淄博撸串。网上的留言说出了众多去“赶烤”游客的心声:那就是去淄博吃的不是烧烤,而是情怀与温暖。

1.淄博烧烤节期间,外地游客众多。对于外地车辆存在违规停车的现象,淄博交警挨个电话提醒移车,而没有直接贴罚单,没有采取一罚了之的做法。网友称,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淄博交警的这一行为(     
A.体现了权责法定的政府
B.是执法部门坚持文明执法的表现
C.体现了智能高效政府的生动体现
2.爆火后的淄博也有困扰,游客暴增、酒店售罄、交通拥堵,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备受考验。为此,淄博市政府需要(     
A.加强监管,为新生消费热点保驾护航
B.依法执政,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C.依法履职,为“淄博消费热”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D.领导立法,为“淄博消费热”提供法律保障
3.为了守护“人间烟火”的安宁静好,作为淄博烧烤主要区域的张店区不断增派警力加大对夜市、烧烤摊等场所的巡逻力度,提升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加大夜市重点巡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A.体现了我国政权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B.表明我国民主具有真实性,是全民民主
C.有利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D.体现了维护国家稳定的对内职能
4.淄博烧烤火了,一跃成为烧烤界的顶流,这一现象从哲学上体现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_________
5.淄博烧烤出圈了,伊扬的鸭货店也成了淄博的“网红景点”之一,然而由于围观的人过多影响了生意,网络上很多不怀好意的恶评,也给伊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目前伊扬的店铺已暂停营业。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知识,简要说明我国该如何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6.2023年春天,凭着“烤炉+小饼+蘸料”烧烤灵魂“三件套”的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了。淄博烧烤价格接地气,人均30多元就可以吃饱,吃法的独特性,服务的周到性,这样的价格服务体系有很大优势;从业企业成立烧烤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共同维护淄博烧烤的美名;政府借助市场之力,开通了烧烤专列,制定了烧烤地图,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弄虚作假和缺斤少两行为,保障饮食安全。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淄博烧烤火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023-10-2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9 .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9年来,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回答下列小题。

1.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评估,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并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     
①减少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②为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重要平台
③为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中国已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如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被写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这(     
①说明“一带一路”与上述国际组织具有相同的宗旨目标
②表明“一带一路”积极回应了当前人类关注的共同课题
③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提供了组织机构的保障
④有利于提升"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一带一路”超越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封闭性、零和性,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基础上的平等参与、互利共赢,不输出意识形态、不复制发展模式,不搞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和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对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变化
②反衬出传统全球治理机制对世界发展的阻碍作用
③体现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促进各国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加强合作、减少竞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规则,说法正确的是(     
①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有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犯了概念外延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②参与“一带一路”的不发达国家人口都摆脱了极端贫困。犯了判断的量项使用不准确的逻辑错误。
③很多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经济活力增强了,因此,有些经济活力增强的国家参与了“一带一路”。犯了换位推理时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错误。
④美国在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都重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有人据此认为“一带一路”就是当代的“马歇尔计划”。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1-09更新 | 3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学业选择性考试调研测试(期中)政治试题
10 . 三、【理论链接】
1、【政治生活】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
1)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中国共产党
1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
1)地位: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性质和宗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3)意义(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地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地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4、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生活与哲学】
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
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五、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021-11-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辛亥革命110周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