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当作者遇到写作卡壳、灵感枯竭等“瓶颈”时,AI智能写作助手可以辅助进行续写,生成不同的情节走向,顺利完成创作,而“AI作品是否拥有著作权”也成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材料说明(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④源于实践的认识总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讲述梁家河“从土窑土炕、酸菜谷糠,到柏油路、砖瓦房、互联网,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曾经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成为了现实”的故事,习主席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朴实的话语深深感染了在座的宾客。星巴克董事会名誉主席霍华德·舒尔茨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

2020年11月9日,舒尔茨致函习近平主席写道:“时至今日,我仍记得您那天分享的关于梁家河的故事。您提到,重访梁家河,其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在您的领导下,中国于2020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充满敬意。中国梦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联想到美国梦”。他还表示,尽管当前双边关系正经历一些波折,但相信中美友谊始终根植于两国人民。发生在这个中国陕北小村庄的故事,让舒尔茨对于习主席所说的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共通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


(1)中国和美国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中国梦?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2021-1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黄平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3 . 有所思即有所梦,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

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人民日报》


(1)结合材料,简述中国梦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分析党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该如何发挥作用?
4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站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在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中深刻地感受到“四个自信”的真理力量;回顾脱贫攻坚的漫漫征程,我们用“四个自信”解读脱贫攻坚“胜利密码”,读懂是什么使我们在脱贫征程中始终把稳“定盘星”、校准“指南针”、立稳“压舱石”、用好“传家宝”的深刻内涵。对于在脱贫攻坚中呈现出来的“四个自信”"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坚定道路自信
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是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坚定文化自信
③建立了以东西携手扶贫,互补实现共赢的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定制度自信
④“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等扶贫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坚定理论自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越久远的历史越缥缈,土壤里留存的证据也越发稀疏残缺。2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始终聚焦距今5500年至3500年这一时段内的全国重要遗址,以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深度结合的模式进行探究,得出了初步结论:距今5000多年中华大地迈进文明社会,八千年前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上下五千年”不仅由传说变为考古学实证,“上下八千年”历史大脉络也逐渐变得清晰。从“上下五千年”到“上下八千年”说明(     )
①源于实践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②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应以获取真理性认识为目的
③认识的无限性总是在人们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呈现
④对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认识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提出,“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会在菜单上”。这番发言再次表明美国政治和外交的基本逻辑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上述发言所体现的主张(     
①将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利全球有效治理
②是美国国家性质及其决定的外交政策的表现
③其错误在于它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④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ChatGPT是美国某公司研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它能够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对话,甚至能代写教授级论文。有专家指出,获得这些功能主要是依靠对聊天机器人算法模型(NLP)的训练,通过不断给它喂数据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修正NLP的参数,让它成长起来,变得更加智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成功研发智能聊天机器人说明意识将理想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人机互动对话表明人工智能能够对人的意识活动进行模拟和“学习”
③人工智能代写论文说明其执行指令的同时探求任务本身的内在逻辑
④给人工智能喂数据并修正参数表明具有“人化”特点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两个物理量之间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这一理论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感知、测量和控制等手段实现我们对自身存在和未来发展状态的理解。量子纠缠被实验证实颠覆了人类90%的认知,爱因斯坦称其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纠缠: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根据这段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正确的认识是(       
A.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C.具体科学的发展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D.哲学的发展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9 . 追忆杂交水稻父,谱写人生新乐章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用平凡的一生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

某地政府利用盐碱地特点变废为宝,引进袁隆平的海水稻项目,农民每亩纯收益达到3000多元,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种植的积极性。该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盐碱地与当地湿地水系连片发展,加速恢复林、水、苇一体化和物种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构建以种植为基础、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富民为根本,着力构建“海水稻+”产业化生态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1.袁隆平说,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其实各个领域都是这样,否则得出的研究成果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     
A.产生的唯一来源B.发展的动力
C.正确与否的唯一检验标准D.目的和归宿
2.袁隆平团队开展杂交水稻、超级稻、海水稻方面的系列研究,这属于实践活动基本形式中的(     
A.生产实践B.社会实践C.科学实验D.自觉能动性
3.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袁隆平的“水稻梦”和实现中国梦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____________。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依靠力量是______
4.“变废为宝”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普遍性
C.物质是运动的D.意识的能动作用
5.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该地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认识,以下三种认识中,你会选择哪种?结合上述材料,综合所学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A该地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B该地的做法是政府在履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职能
C该地的做法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我选择的选项是(说明理由)______
6.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的一生,昼夜躬耕于稻田,历经坎坷时,他矢志不渝,功成名就时,他奋斗不止。他始终守望着稻田,守着中国人的饭碗。他说:“我终生的愿望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袁隆平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2023-05-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回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和乙是邻居。近日,甲购买了一条宠物狗,该宠物狗日夜嚎叫,严重影响了乙的休息。乙多次向甲反映该情况,但甲都以各种理由搪塞。一天深夜,甲的宠物狗的嚎叫声又将乙从睡梦中惊醒。乙忍无可忍,穿好衣服后拿起家中的木棒大力敲打甲的大门。当时甲、乙情绪都比较激动,并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结果甲的过激行为导致乙的左眼受伤严重。后来,乙虽经医治,但视力仍受到影响。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说明乙可提起何种诉讼,其诉讼请求是什么?
(2)谈谈该案对我们妥善处理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启示。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